《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3篇_第1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3篇_第2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3篇_第3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3篇_第4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 - 1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3篇 精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经常需要预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3篇,欢迎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通过品尝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4、培育同学喜爱祖国及珍视伴侣间的友情的思想感情,提高同学的审美力量。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当背诵诗歌。2、培育同学肯定的阅读力量和理解

2、力量。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育同学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当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同学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纳争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应当说每一个人都经受过离别,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同学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 整体感知: 1、 本诗属于哪种

3、体裁?五言律诗。2、 回顾关于律诗的学问。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推断是几言。 三、 正课: 1、 师范读本诗,同学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2、 同学齐读,留意把握诗的节奏。3、 同学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4、 抽个别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5、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与友人的情意,感情比较达观。6、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的这种感情的?“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7、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伴侣时刻关怀着自己,即使远隔天际,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4、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8、 分析其他三联(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消失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终两句呢?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

5、儿女的情态,哭泣哀痛。9、 背诵要求同学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 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爱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终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 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六、 板书: 三秦(送别地点)望 并非远别五津(上任地点)同 宦游(身份)知己 豁达、乐观、坦然意 心愿比邻无为 共沾巾 七、 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王维 王昌龄 高适渭城朝雨邑轻尘, 寒雨连江夜入吴, 千里黄云白日曛,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

6、雁雪纷纷。劝君更尽一杯酒, 洛阳亲友如相问, 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际一望断人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通过品尝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4、培育同学喜爱祖国及珍视伴侣间的友情的思想感情,提高同学的审美力量。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当背诵诗歌。2、培育同学肯定的阅读力量和理解力量。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育同学的想象力,加强修养,

7、陶冶情操。教学过程:一、 导入: 同学们,应当说每一个人都经受过离别,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二、 整体感知:1、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2、 回顾关于律诗的学问。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推断是几言。三、学习1、 师范读本诗,同学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2、 同学齐读,留意把握诗的节奏。3、 同学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4、 抽个别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5、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与友人的情意,感情比较达观。6、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

8、理解到的这种感情的?7、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伴侣时刻关怀着自己,即使远隔天际,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8、 分析其他三联(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消失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

9、,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终两句呢?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哀痛。9、 背诵 要求同学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四、 拓展: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爱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终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五、 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3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语:应当说每

10、个人都经受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伴侣离别时,心情总是难受的,免不了要讲些祝愿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假如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好像有些平凡,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究竟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文学常识: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依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二、读:语速,语调,节

11、奏三、释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一位姓杜的伴侣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四、赏析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辅:辅卫三秦:长安四周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风烟:风尘烟雾 (点出送别时间:早晨)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其次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剧烈,构成了一幅特别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3.诗的开头明说离

12、别了吗?说了些什么?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拘束其中了。4.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详细化的描述。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宦

13、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意在告知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受,但由于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次分别是别中之别,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6.“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 (名句)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劝慰即将远行的友人。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转变描写方向。(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比:靠近,挨着。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际地角也犹如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劝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无为:不要,不需要歧路:分别得路口沾巾:挥泪告辞(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8.回顾全诗: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伴侣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