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坝、汉”等生字,会写“晨、绒”等生字。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与价值了解小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感受各民族的大团结。【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串全文的自豪感、赞美之情。【教学难点】理解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作用,培养体会句子含义的能力。【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如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及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等。2.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的资料,如我国有哪

2、些少数民族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播放歌曲校园的早晨)“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学校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在这里有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在这里,我们会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在我国云南省有这样一所学校,它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有来自各民族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一看究竟吧。(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有下面一些生字词,它们就像一个个好朋友

3、,在向我们招手呢,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认一认。PPT出示:坪坝、汉族、鲜艳、打扮、飘扬、读书、摔跤、凤尾竹、洁白。(生自由读,抽读,“开火车”读。)注意纠正:“坪”读作png。“热闹”读作r nao。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2.快速读课文,把握课文脉络。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分别有几句话,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把课文读清楚。(根据学生读书情况适时指导。)师:说说这篇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学生速读课文,然后思考,同桌交流后回答。)这篇课文先写了同学们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的情景,然后描写了同学们上课学习的情景和下课游戏的场面。三、再读课文,精读

4、感悟1.以读代讲,读懂课文。师:首先,我们跟随着孩子们一起去上学吧!老师现在要请四位同学读读第1自然段,每个同学读一句话。(这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读的过程中有漏字的、添字的要随时注意纠正,同学们也会随时注意提醒,及时表扬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师:从刚才同学的读书中,你们都听懂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听出了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高兴吗?(学生回答:因为这里有“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这里有“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的同学,这里还有“鲜艳的服装、欢唱的小鸟、敬爱的老师、高高飘扬的国旗”,所以大家都很高兴。)师:你们都说得很对,老师在读的时候,脑海里就出现了一幅美

5、丽的画面:很多小学生,穿着鲜艳的服装,走在阳光下,走在校园里。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幅画面,带着高兴的心情,一起再读第1自然段吧。(生读第1自然段。)2.抓住典型,训练语言。师:同学们请看这句话“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你能说说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吗?(课件出示这句话。)(学生回答:都有一个“有的”。)师: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这种句式就是:PPT出示: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学生回答:我们班上,有的姓刘,有的姓王,有的姓唐,还有的姓赵。)师:再仔细看看,“的”字是放在后边的,谁能帮他改改。(学生改为:我们班上,有姓刘的,有姓王的,有姓

6、唐的,还有姓赵的。)师:这就符合要求了,谁再说说?(路边的野花,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还有紫的。)师:你说的句子符合要求,但是,老师还能把你这句话改得更美,你听听:路边的野花,有鲜红的,有雪白的,有淡黄的,还有深蓝的。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复述这句话。(全班复述。)师: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生齐读,读出了高兴的语气。)师:大家再看这句话: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课件出示这句话。)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异口同声地说:都有一个“向”。)师:(故作惊讶)啊,同学们,你们这么快就找到了这个句子的特点,

7、真棒!动动手,在课文中画出来吧。(生勾勾画画。)师:同学们,你们看课件:(教室窗外有一株高大的洋槐树,树上有一只小鸟)如果我们想和小鸟打个招呼应该怎么说呢?(学生:“我们向小鸟打个招呼,说:小鸟,你好!”)师:你想和敬爱的老师问个好,怎么说?(学生:“我们向敬爱的老师问好:老师,您好!”)师:请你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学生望着课件上的国旗,举起自己的小手,行标准的队礼。)四、积累词语,指导写字1.出示“晨、汉”等生字,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师:现在我们进行“我指你读”的游戏。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有几个是形声字,如“晨、装、枝、静”等,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8、这些字的字音、字形。)3.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生字的特点,让学生运用给生字注音、找音序、找部首、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4.学生书写生字,师巡视,个别指导。5.组织全班同学评价生字书写情况,激励大家把字写得更好。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这节课继续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感悟理解1.“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师:“钟声”展现出这所小学独特的“美丽”,在文中起到过渡的作用。(板书:钟声)2.学习第3自然段。(1)结合“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一句对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教育。出示:“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

9、习。”可试着让学生模仿着说句子,如“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画画、唱歌”“教室里同学们的民族不同,但老师对他们的爱是相同的”等。师:注意本段有一个特别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思考带“!”这句话的作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理解作者对民族小学的喜爱和赞美。师:同学们,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一样,大家都是一家人。(2)教师读“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动物们被同学们的读书声吸引住了。)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小动物?(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突出了这所小学的特色,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学生

10、们读书的认真、有声有色,连小动物们都心生羡慕之情,前来看热闹。)(3)师:怎么读呢?练习读读。(要小声读,读出小动物此时的心情。学生试读,教师示范读。)(师生齐读: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师:真美啊!就连小动物都来听同学们读课文呢,如果要让你来写一写教室窗外安静的情景,你能写吗?例如:我看到一只小蜻蜓在窗外,我就说:“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小蜻蜓飞来停在我们的窗台上,安静地听我们读课文!”师:那大家把你想到的安静的情景,写出来吧。(生写,师巡视,注意辅导写作比较差的学生。示例: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小柳树绿绿的长辫子也不摇了。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小蜜蜂也不嗡嗡嗡地叫了。)(4)师:下课啦,同学

11、们要出来玩儿啦!他们会玩儿些什么呢?来,我们一起来读读。(学生读: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师:这次,老师听懂了,老师听出了喜悦,下课了,开始热闹起来,就像你们下课出去玩儿一样。来,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师生齐读:下课了)小结:同学们,以上内容写了上课时孩子们读课文,窗外的安静;下课了孩子们在玩耍,小动物看热闹。(生齐读,读出了本段一波三折的特点。)3.我们一起研读最后一段。PPT出示: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能不能把它带进句子中去?(美丽的学校、欢乐的学校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师

12、:同学们,你喜欢这样一所美丽的、欢乐的小学吗?你愿意赞美它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赞美读这句话!(学生带着自豪、骄傲的情感读课文。)师:课文在结尾处为什么要写“古老的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学生答:这些事物都带有很明显的民族特色,可以从中体会这个小学的特点。)三、畅谈收获1.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2.拓展延伸。举办“民族风情”展示会。师: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就依据我们收集的有关资料,举办一次“民族风情”展示会,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视学生介绍的情况,教师利用课后

13、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板书设计】大青树下的小学早晨绚丽多彩当当铜钟敲响上课十分认真下课热闹非凡可爱的小学【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不足之处课文读的遍数少。三年级的孩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目标之一,但是课堂上什么时候读,老师指导的时间多少,我还没有把握好,而且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很肤浅。再教设计我将采取补充相关的资料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这

14、所学校的特点会有很重要的意义。2花的学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笛、罚”等生字,会写“落、荒”等生字。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与价值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本的意境。【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学难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本的意境。【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我们通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认识了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可是你们知道吗?不但我们各民族的孩子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那么,这个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呢?

15、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读准下列字音。荒、笛、罚、假、裳、舞、狂、够、猜。2.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讲了什么内容。(3)说说本课的内容。第一部分: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第二部分: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第三部分: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第四部分: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三、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1.听教师朗读。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

16、最欣赏的句子。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四、积累词语,指导写字1.交流、识记生字。(1)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2)换偏旁记忆的字:常裳。2.读读写写下列词语。湿润、突然、荒野、互相、狂欢、急急忙忙。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湿润:潮湿而润泽的。荒野:荒凉的野外。狂欢:纵情欢乐。急急忙忙:急速匆忙。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齐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本课讲的是什么?二、理解优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精妙。1.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理解体会:哪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

17、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吗?3.为什么“我”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4.你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5.“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6.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7.“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8.

18、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9.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10.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11.“那儿”是指哪儿?12.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13.在作者看来,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引导学生感悟、想象。三、畅谈收获1.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2.拓展延伸。说说你想象中的“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板书设计】花的学校花孩子跳舞、狂欢冲出来急急忙忙美丽、活泼、可爱、调皮【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整堂课,我没有提出什么琐碎的问题,有的只是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交流。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生与生、师与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民主、自

19、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地交流,使课堂充满了情感的魅力。不足之处课堂节奏掌握得不够好,在交流词语意思时浪费了一些时间,致使最后的写字教学匆匆结束。由于对学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课堂上怕他们讲不出,有时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再教设计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反复复的朗读,一次次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还文本以画面,还文本以情感,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3不懂就要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背、诵”等生字。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情感与价值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20、【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孙中山语言的含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孙中山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孙中山小时候上学是没有学校的,只能去私塾,私塾一般只有一个教师,没有教材,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但在这里,孙中山先生却引领了不懂就要问的先河。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到文中去看一看吧。二、整体感知,积累词语1.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要求:(1)用

21、“1、2、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2.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2.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3.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照例、流利。)“照例

22、”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中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4.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5.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6.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7.当孙中山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时,开始先生是什么样的态度?(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用来打学生的手心。先生拿着戒尺,说明在那个时候向先生提出这样的请求是要准备挨打的。但孙中山仍然大胆地向先

23、生提问,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待学习多么认真,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宁愿挨打,也要弄清楚。)8.先生的态度改变了吗?先生为什么会改变态度呢?画出有关语句。(通过孙中山“会背了”“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说明正因为孙中山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渴望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在课堂上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大家讲解书中的内容。)9.孙中山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要问”?(是为了弄清道理,求得真正有用的学问。)10.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四、巩固识字1.形声字识记:诵、例。2.对比识记:保呆、段设、厉历。3.在分析字形时,尽可能让学

24、生说出各自独立的识记方法。五、畅谈收获1.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1)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2)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2.拓展延伸。【板书设计】不懂就要问 私塾读书像唱歌 唯有一人壮胆问边学边问【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篇课文的对话极多,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用什

25、么样的语气来读,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在读中感悟,然后再指导学生读,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文本内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不足之处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没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有所思、有所悟。再教设计教学中,如果利用文本中留有的空白点,利用文本信息,凭借生活积累,通过让学生亲手做一做等形式,将语言文字转换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地抓取这种感受,体验情感会更好。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交际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交际素材表达自己的见闻或独特感受,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2.过程与方法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分享暑期带给大家的回味。3.情感与价值引

26、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说,注意拓宽思路,尽量做到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交际指导】通过回忆,打开思路,重新审视自己的假期生活,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作为交际素材。说事情的时候,要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涉及的人物,同时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说收获和感受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的事情,讲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交际内容】1.暑假做了哪些事。2.有哪些收获和感受。3.评一评哪位同学的暑假生活更有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设置情境,引出话题暑假生活刚刚过去,也许你还沉浸在玩游戏的快乐之中,也许还在回味着和妈妈一起劳动的情景,也许你因为爸爸的误解至今心里都感觉很委屈

27、,也许你会因为想起和小伙伴一起游戏而不禁笑出声来暑假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相信你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令我们感受最深的经历中,说说自己的感受吧!二、指导方法,交流所得1.回忆暑假生活,精心选择话题。一个暑假,我们经历的事情一定很多,想一想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比如,读书、游戏、参观游览、锻炼身体;或者你有什么感受,比如,懂得了怎样使自己的暑假生活更有意义、学会了如何安排暑假生活、学会了一些生活技能等。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说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段好话题。2.如何说好这次的话题呢?(1)可以按一定顺序,也就

28、是按时间的顺序来说,这样更清晰。(2)如果是游记类的话题,要把景物详细地说出来,可以使用修辞手法。(3)讲述事情的话题要把事情的经过说完整,突出重点。交际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可以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也可以让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的时候可以互相询问,互相评价。【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此次交际话题是“我的暑假生活”。对于假期生活,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往往内容空泛,感情空洞。我比较重视取材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引导学生对所讲述话题的过程、细节、情感等方面加以具体介绍。不足之处受学情基础限制,个别学生虽然把素材的思路打开了,但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较为薄弱,表达不够清楚、具体,这就需要教师

29、要有充足的耐心现场指导。再教设计口语交际指导时,要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言之无物的问题,而不是从一些理性写法上过早要求,反而给学生造成重重束缚,不利于自由、个性的表达。习作猜猜他是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和爱好,并相互交流。2.过程与方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和爱好等特点。【教学准备】选择一个同学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听声音,请你猜猜他是谁?(两位同学躲在屏风后面,让学生听声音猜猜是谁。)观看PPT出示一张学生侧面照片,猜猜

30、他是谁?我们通过声音和图片能够猜出熟悉的同学,那么,通过文字,你能不能猜出来呢?下面,我们就各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最熟悉的人,然后大家来猜猜看。二、点评例文,领悟写作方法1.教师出示例文,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2.分析内容,教师针对范例进行要点分析。3.描写人物的角度: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人物要抓住主要特点,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特点。4.有组织地练习。三、实际观察,进行习作练习1.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2.请写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举办活动:猜猜他是谁?看看你根据谁的作文猜出了他的写作对象?是依据哪一点猜出来的

31、?四、课堂小结写人物一定抓住他(她)的突出特点,学会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和爱好。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引入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这里说明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修改作文的方法。二、学习修改作文(一)出示范文。(二)总结修改方法。1.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2.标点符号运用得是否恰当。3.有没有扣住习作要求,有没有体现难忘。4.叙事有没有突出重点,重点的地方有没有详细地写出来。5.句子可不可以再修改一下,让它更形象生动些。(三)当堂修改,及时反馈。1.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2.誊写作文。三

32、、畅谈收获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要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并且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让自己的作文符合习作要求。【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我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猜猜他是谁,是在巩固之前写法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学会细致观察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让孩子们学会结合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行为特点,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活灵活现的人物。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用游戏“猜猜他是谁”,引导孩子们走进习作训练。不足之处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较为薄弱,表达不够清楚、具体,而教师没有充足的现场指导。再教设计个别学生认识不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不能认真修改。这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修改。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3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径、斜”等生字,会写“寒、径”等生字。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情感与价值(1)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教师:课文插图以及相关资料。2.学生: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读读背背。【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

34、出课题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二单元,这一个单元主要描述了秋天的特有景致,展示了我们“心中的秋天”,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课件展示:有关秋天景色的图片。可让学生从秋天的美丽、秋天的肃杀、秋天的收获等方面谈感受。)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关于秋天的古诗。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山行1.简介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杜牧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2.自由朗读,读到朗朗上口为止。3.请学生朗读,互相评价。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

35、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意思仍为“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5)生:生出,产生。(“白云生处”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三、再读诗文,精读感悟理解诗意:1.学生根

36、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2.教师点拨: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

37、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四、品味想

38、象,欣赏意境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段。)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体会。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

39、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赏诗句,把握诗蕴。(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的片段,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它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读诗句

40、,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的片段:“这里各种果树果实累累”)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四、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前两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

41、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句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六、拓展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第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书”是写的意思,“所见”是所看到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诗人在夜里写下他所看见的情景。)这个“书”,是一词多义。大家再

42、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学习生字。过渡:请同学们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读诗,画出生字,并初步理解诗意。读好生字词,试一试。PPT出示:促织、夜深。(“促”是平舌音,可以通过组词识记。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深”是翘舌音,可用形近字组词识记。同桌互相读读生字词,再齐读,指名读。)2.感悟诗意。(1)读通诗歌。自读。请通过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由读诗歌,按照要求读好诗歌,并小组内理解诗歌的意思。范读。让学生先听一听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读。PPT出示: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学生听读后,自己试读,指名读,齐读等。)(2)感悟诗意。诗人在秋天的某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学生边读边想,并画出有关词语。然后,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作者看到了梧叶、一灯明;听到了萧萧秋风。)师: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寒。)想象。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读一读前两句诗,想象。(深秋的夜里听到了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了阵

44、阵寒意。)第二句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诗人。因为诗人身在异乡,所以称为客。)换位思考。萧萧秋风吹落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会想起什么呢?(课件展示:播放音乐渲染气氛。)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之情,这就叫作“动客情”。小组赛读这两句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呢?默读后面两句诗,边读边结合插图想一想。(他看到有儿童挑着灯火,料想他们在深夜的篱笆下捉促织。)质疑。读后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

45、质疑,“知”字是什么意思呢?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如果不能,那这是写作者的什么呢?(这是写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们在玩儿些什么呢?会想到什么呢?(儿童玩儿的各种游戏。他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后两句诗的理解。(诗人看到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促织。)指名读,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1.游戏,加深理解。过渡:刚才我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现在

46、来玩儿个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请你把诗句和它们的意思连起来。课件展示古诗诗句和诗句的意思。(学生根据个人理解连线。)同学们都对这首诗的意思理解了,我们将通过朗读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朗读,感悟诗情。过渡:整首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请听配乐朗诵。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呢?自己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配乐指名读,生互相评一评。然后,男女生赛读,看看谁读得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3.背诵积累。背诵这首诗。学生试背、相互背诵、指名背诵、齐背。4.拓展延伸。过渡: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

47、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收集、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让学生背诵。)【板书设计】山行热爱自然喜爱枫林,难抑惊喜点明原因,揭示中心赠刘景文荷花无擎雨盖菊花有傲霜枝好景橙黄橘绿夜书所见近处梧叶送寒声、秋风动客情孤独郁闷远处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亲切之感【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地“引”。通过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思乡的诗,导入新课夜书所见,引导学生们高兴地去读古诗。本课三首诗都是借秋天的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如何理解这一点呢?我引导学生掌握景物特点,然后想象置身于这样的景物之中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多了。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我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思

48、考、去回答,我怕放开手收不住,掌握不了课堂。课堂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没能听见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没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再教设计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我会借助课文插图,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悟;结合生活实际感悟“阅读与写法”。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洼、印”等生字,会写“铺、泥”等生字。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情感与价值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教学重点】1.能按要求认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教学难点】感受梧桐树叶纷纷飘落的美景。【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收

49、集有关秋天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上课开始,老师展示课件(秋天的图片),问:“孩子们,这幅画美吗?”“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只要学生观察到图画上一个景物,教师就应给他充分的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意识到这就是秋天。谁能说说秋天的特征?树叶变黄了,有的落下来;稻子也熟透了,金灿灿的;果子也变黄了,可以摘来吃了;小草变黄了(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秋天的特征,鼓励他们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惊喜的发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秋天有关的文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二、整体感知,

50、学习字词(一)检查字词(PPT出示)。1.读准字音。水洼、印着、规则、凌乱、增添、棕红色、皮靴。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强调:“增、棕、则”都是平舌音。2.会写下列生字。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听老师范读课文。2.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3.有没有勇敢的孩子能把整篇课文读一遍的?想读的站起来一起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三)总结课文内容。三、朗读欣赏,汇报读书情况1.课件出示“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听老师读。(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悲伤呢?因为一夜的秋风,吹落了树上的叶子,树木就会变得光秃秃的,一夜的秋

51、雨,天气就要转凉了,这样的季节,往往使人伤感,有这样一句诗“自古逢秋悲寂寥”,说的就是这个季节。那么,作者在文中写的是不是也很悲伤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2.找出能显示雨后天气的词语。放晴明朗蓝天。(天晴了,人的心情也就会舒畅很多了。)3.朗读第5、6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叶子的词语,赏析重点词语。颜色:金黄(能带给人温暖的色彩)。状态:闪着雨珠(带给人以生机和活力)。这是一组带给人正能量的描写。四、积累词语,指导写字1.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晶、印、规、迟。(1)出示“晶”“印”。(2)教师示范写并指导。讲评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的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2.积累词语。铺满、水泥

52、道、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愉快。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朗读课文,回顾课文描写树叶的句子。二、感悟理解朗读课文第711自然段。1.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院墙外地点,水泥道位置。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为什么是“彩色的”,而不是金色的?“闪闪发光”的是什么?“很远很远”说明什么?(水泥路是灰色的,零星地闪现出来,所以整条路不是单一的金色;“闪闪发光”的是“亮晶晶的水洼”;“很远很远”说明这条铺满金色落叶的路很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水泥路”比喻成“地毯”,化硬邦邦为软绵绵,充满了

53、舒适感。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小巴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信息?读到这个“粘”字,你想到了什么?“小巴掌”这个比喻写出了树叶的形状。读到“粘”字,我感觉这好像不是一条路,而是一幅树叶贴图画。4.文中还有哪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把“小雨靴”比喻成“小鸟”,使画面更加充满了灵气。5.朗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这两个自然段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使首尾结构严谨,自然收束全文。三、畅谈收获1.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2.拓展延伸。“落叶飘下来,像蝴蝶。

54、”落叶还像什么?你也来说一说。【板书设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明朗的天空金黄的落叶彩色的地毯可爱的秋天【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水泥道因为铺满落叶而迷人的景色,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品词析句时,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感知语言之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设计上衔接还不是很自然,没能体现环环相扣的特点,课堂评价不具体、不明确。学生搜集的材料还是太少,小组学习的过程需要细化,具体任务指导不到位。另外,对诗歌朗读指导还不到位,读得少。再教设计再教此课,我觉得首先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学生的诗歌语感,达到以读促讲的目的。其次,也可以对学生

55、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加深对家乡的了解。6秋天的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钥、匙”等生字,会写“盒、颜、料”等生字。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第2自然段。3.情感与价值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难点】1.学习课文使用的多种修辞手法,感受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2.学习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教学准备】1.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搜集秋天的图画,或自己画秋天的图,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56、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导语: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雨景。(课件展示:秋天的雨景,学生欣赏多媒体画面。)秋天的雨景美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是啊,秋天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神奇,这样的令人陶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秋天的雨。(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学生齐读课题后,倾听课文配乐诵读。)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学习生字。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后双线格里的会认生字,小组合作学习。PPT出示: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菠萝甜甜的、衔来树枝、油亮亮的衣裳。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音重点提示:两个轻声(钥匙、衣裳)。写字重点提示:区分“喇”和“刺”。2.感知课文。(1)读课

57、文,并交流: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PPT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总结:这五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诗,它的每句话都分别概括了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同时又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线索。(2)体会秋天的美好。要求:老师读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学生读后面的内容,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配乐。)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1.体会秋雨的色彩。过渡: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那打开了大门的秋

58、天,是怎样的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描写颜色的词语。PPT出示:说一说,填一填描写颜色的词语。()的银杏树()的枫树()的田野()的果树()的菊花你知道秋雨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仿照上面短语的形式说一说。(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一说。)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2)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

59、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5)美读全段。四、积累词语,指导写字1.先读读要求会写的生字,再根据要求写好这些生字。学生练写三遍,并同桌相互批改,然后,纠正错误。2.词语积累。文中有很多词语,例如:清凉、留意、炎热、凉爽、五彩缤纷、香甜、频频点头、衔来、舒舒服服、油亮亮等,学会理解和运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秋天的雨,齐读课文,再次走进文本。二、感悟理解1.感受气味。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60、,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1)质疑: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里藏着气味?小朋友的脚怎么会被香味勾住?(2)拓展。你们还被哪些诱人的香味勾住了?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里还有哪些香味?学生扩展:秋天到了,水果成熟了,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令人陶醉!2.体会“冬天到来的信息”。过渡:秋天的雨不仅带来了很多美丽的颜色和好闻的气味,它还挺会关心朋友的呢!瞧!它现在正拿起金色的小喇叭在喊话呢!听听,它对朋友说些什么?请你模仿一下。秋雨对说:“,。”师:你们知道这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吹起小喇叭。)三、开展想象,语言练习过渡:秋天的雨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歌,你有什么话要送给秋雨?(秋天的雨啊,你把美丽送给了人间,我感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