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类结构楼梯设计对策探讨(结合规范解析)(共11页)_第1页
框架类结构楼梯设计对策探讨(结合规范解析)(共11页)_第2页
框架类结构楼梯设计对策探讨(结合规范解析)(共11页)_第3页
框架类结构楼梯设计对策探讨(结合规范解析)(共11页)_第4页
框架类结构楼梯设计对策探讨(结合规范解析)(共11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行(xinxng)规范针对楼梯结构 HYPERLINK /jh/t78062.html t /_blank 抗震(kngzhn)分析、设计作出如下(rxi)规定: HYPERLINK /jh/t39286.html t /_blank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1.15条规定:“对于 HYPERLINK /forum-170-1.html t /_blank 框架结构,楼梯 HYPERLINK /jh/t81649.html t /_blank 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HYPERLINK /f

2、orum-2408-1.html t /_blank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6.1.4条:框架结构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楼梯结构应有足够的抗倒塌能力”,“宜采取措施减小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混凝土 HYPERLINK /forum.php?gid=32 t /_blank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3.6.1条:关于混凝土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要求:“增强疏散通道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1 汶川地震启示及现行规范规定汶川地震发生以前,结构 HYPERLINK /jh/t76304.html t /_blank 工程师在 HYPERLINK

3、/jh/t77529.html t /_blank 结构计算时往往略去楼梯构件的建模计算,将楼梯构件进行单独设计(仅考虑竖向荷载),既没有考虑楼梯构件的抗震性能,也没有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产生的影响。汶川地震震后调查发现,结构(尤其是框架结构)楼梯构件损坏严重,如梯板拉压破坏、梯柱两端弯曲破坏、梯梁剪扭破坏以及与楼梯休息平台相接的 HYPERLINK /jh/t78618.html t /_blank 框架柱剪切破坏等,汶川地震中因楼梯结构破坏、倒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汶川地震启示:大震时,楼梯间是人们选择逃生的唯一通道,楼梯间人流瞬间会达到峰值。如果此时楼梯结

4、构发生严重破坏,或者由于楼梯结构破坏而导致非结构构件破坏,造成逃生通道中断或堵塞,会导致严重后果。鉴于汶川地震(dzhn)造成结构楼梯间损坏严重,影响结构的逃生功能。现行规范针对楼梯结构抗震分析、设计作出如下规定:建筑(jinzh)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1.15条规定:“对于框架结构(jigu),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HYPERLINK /jh/t1195.html t /_blank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6.1.4条规定框架结构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楼

5、梯结构应有足够的抗倒塌能力”,“宜采取措施减小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 HYPERLINK /forum-2519-1.html t /_blank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3.6.1条关于混凝土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要求:“增强疏散通道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近年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已逐渐应用于工程实际,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均引入这种设计理念并就具体实施方法作出了规定。楼梯间起着地震时逃生的重要作用,将楼梯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提高,设计为整个结构的“安全岛”的概念,已被广大 HY

6、PERLINK /jh/t81237.html t /_blank 工程师所接受。2 当前设计院对楼梯结构的主流设计方法探讨2.1 楼梯结构采用传统整浇做法(1) HYPERLINK /jh/t81810.html t /_blank 楼梯设计仍采用汶川地震前的传统方法,不参与结构整体计算,仅对楼梯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进行加强。这种设计方法违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6.1.15条的要求,但目前仍被广泛使用。(2)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要求,将楼梯结构输入结构整体模型进行计算并设计。大量精细分析结果表明,楼梯结构对框架类结构的整体 HYPERLIN

7、K /jh/t86576.html t /_blank 刚度、规则性影响显著,梯柱、梯梁、梯板以及楼梯周边结构构件地震作用效应较大,设计时极易超筋,而如果增大相关构件尺寸来解决,会导致楼梯结构刚度进一步增大,地震作用效应进一步增加,在设计上形成“死循环”(图2(a)。一味的“硬抗”,可能会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和整体结构布局,同时会导致建筑造价上升。 (a)楼梯整浇对结构振动特性及构件内力(nil)影响(MIDAS软件)(b)滑动支座改善结构刚度(n d)布置(ETABS软件)图2 楼梯对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xngnng)的影响另外,由于楼梯结构(jigu)错层布置,现行个别主流设计软件在楼梯建模

8、、分析单元选取、刚度集成方面 存在诸多“盲区”,导致计算结果极易发生异常,对设计人员造成严重困扰。同时,现行规范缺乏楼梯结构的概念设计,对楼梯结构构件的抗震措施、预期破坏模 式、性能目标实现机理等交代不明,导致 HYPERLINK /jh/t78963.html t /_blank 楼梯结构设计目前缺乏统一标准,乱象丛生。最后,不得不指出,框架结构中,整浇的楼梯结构无疑会在结构平面中形成“刚性核”,时程分析表明,无论是否经过(小震的)抗震设计,中、大震时楼梯结构都将首当其冲,率先破坏,这与“安全岛”的设计理念不符。因此,“硬抗”的 HYPERLINK /jh/t61451.html t /_b

9、lank 设计方案值得反思。2.2 采用(ciyng)“ 减震(jin zhn)”设计思路,在梯板下端与梯梁(t lin)之间设置滑动支座对楼梯间采取“放震”措施,弱化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的刚度影响,人为地将楼梯间与主体结构隔开,是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新思路。大量分析表明,梯板斜撑效应是造成楼梯间结构抗震设计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因此,在楼梯梯板与梯梁之间设置滑动支座,将楼梯梯板的支撑效应卸掉,是解决楼梯结构抗震问题的有效途径(图2(b)为设计滑动支座前后结构第一振型形状对比)。滑动支座做法的效果已被计算与试验证实,并已被混凝土结构 HYPERLINK /jh/t70470.html t /_blank

10、 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HYPERLINK /jh/t79982.html t /_blank 图集11G101-2(以下简称11G101-2图集)采用。11G101-2图集给出了具体的滑动支座参考做法(图3),且说明采用图3做法时,由于滑动支座卸掉了梯板的斜撑效应,建模时梯板可不参与结构整体计算。图3 11G101-2图集中楼梯滑动支座建议做法图4 梯柱破坏引发梯板脱落(tulu)示意由于图3构造简单,且广大设计人员根据11G101-2图集说明笼统认为用上述做法时,整个楼梯结构(注:11G101-2图集原意仅梯板)可不参与计算(j s

11、un),大大简化了设计步骤,造成目前图3做法不分楼梯结构是否安全、不分梯柱是否薄弱且未经抗震设计、不分梯板与梯梁隔离是否影响结构冗余度、不分梯板下端大震时会否翘起等安全隐患而盲目地大量使用。对11G101-2图集楼梯间滑动支座的建议做法仔细研究发现,上述做法仅释放掉了梯板的斜撑效应,对于整个楼梯结构而言,如无条件地使用会存在以下几种(j zhn)问题:(1)存安全隐患。将楼梯斜板简单放置在梯梁上,减少了结构冗余度,大震时梯板有脱落风险!虽然梯板的搭接长度满足现行规范框架结构的层间变形需求,但支撑楼梯斜板另一端的梯柱,如其截面尺寸较小且未经抗震设计,很难形成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大震时,梯柱很可能

12、先于主体结构发生破坏,而导致另一端“搁置”在梯梁上的梯板发生滑落,从而使楼梯间发生连续倒塌的脆性破坏(图4)。另外,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7度及以上大震时,采用图3滑动支座做法的梯板下端会发生竖向翘起现象,且竖向加速度反应较大,梯板振动与梯梁碰撞造成梯板跨中产生明显水平 HYPERLINK /jh/t78877.html t /_blank 裂缝。如果大震时楼梯间人流密集,这种振动反应极易引发踩踏事故等。最后,梯板与梯梁脱开后,楼梯结构可能与主体结构脱开,成为主体结构的单跨框架子结构。一方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6.1.5条避免甲乙类建筑和高层建筑使用单跨框架,另一方面,

13、楼梯子结构存在地震力二次放大的可能(鞭梢效应),这更加重了梯柱首先发生脆性破坏的风险。(2)不美观,预留变形区构造极易被后期 HYPERLINK /forum.php?gid=2343 t /_blank 装修工程忽略。梯板下端(xi dun)与休息平台连接处,建筑面层要预留125px的“预变形(bin xng)滑动区”,这使得建筑面层不连续。框架结构一般均为公共建筑,这种做法(zuf)影响建筑美感。工程案例表明,大多滑动支座在装修时被建筑面层顶死,形同虚设。(3)设计、施工不方便。11G101-2图集没有交代梯板以外的楼梯构件设计方法,而这个环节被绝大多数设计师误读,导致楼梯结构设计存在严重

14、安全隐患。另外,隔震层厚度较小,且必须位于梯梁与梯板之间,施工定位要求较高,难度大。3 陕14G10隔震橡胶支座现浇 HYPERLINK /jh/t75865.html t /_blank 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设计理念3.1 背景、做法及优势基于“硬抗”的设计方案以及传统滑动支座做法设计方案均不尽完美,结合减、隔震设计思路,我们提出将滑移型的滑动支座转化为橡胶隔震支座,如图5所示。在梯板下端与梯梁之间设橡胶隔震支座,橡胶隔震支座通过上下连接板和 HYPERLINK /jh/t82005.html t /_blank 锚固螺栓分别锚入梯板与梯梁内,使得二者之间既可相互滑动,又连为一体。图5 防倒塌

15、隔震支座做法图5橡胶隔震支座相比图3滑动支座做法具有以下优势:(1)安全首先,梯板通过橡胶隔震支座与梯梁相连,橡胶隔震支座通过变形释放梯板斜撑效应的同时,其自身的抗剪、抗拉、抗压承载力以及自复位能力能增加(zngji)楼梯结构的冗余度,起到楼梯结构抗震的二道防线作用。大震时即使梯柱破坏,隔震橡胶支座能确保梯板不会脱落,楼梯不倒塌,其作为逃生通道的功能能够继续发挥,直至整体结构倒塌失效。另外(ln wi),橡胶支座抗拉承载力能保证大震时梯板下段不发生竖向翘起。(2)美观(migun)梯板下端与休息平台连接处,预留泡沫“变形区”,将变形区留在支座内部解决,支座滑动不受建筑面层影响,保证建筑面层的连

16、续性。(3)设计施工更方便橡胶隔震支座均通过验算满足楼梯结构“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且所有验算工作线下完成。工程师设计时可省去所有楼梯构件的建模计算,仅按不同楼梯结构类型、不同 HYPERLINK /jh/t78081.html t /_blank 抗震设防类别进行支座型号选择即可。施工时,将隔震支座放入梯梁、梯板绑扎钢筋之间,定位后,整体现浇即可。支座可接受的施工误差达10mm。3.2 设计流程3.2.1 楼梯橡胶隔震支座(以下简称LTZZ)的型号及设计参数图6 LTZZ的型号参数LTZZ型号标准:1)LTZZ宽度统一定义为270mm,厚度定义为50mm,变形区宽定义为60mm;2)需要设计

17、人员确定的尺寸:L(梯板宽度),b(橡胶层宽度),H(变形区填充材料高度)(图6);3)因此,LTZZ型号可表示为:LTZZ-L-b-H(如LTZZ-1500-80-60)。确定LTZZ型号的三个参数中,L,H与楼梯几何(j h)尺寸、面层厚度相关,不需计算求解。所以,LTZZ设计的关键是求得橡胶层宽度b。3.2.2 橡胶层宽度(kund)b计算(1)LTZZ针对不同(b tn)楼梯结构的抗震验算 HYPERLINK /jh/t81620.html t /_blank 项目(以普通双跑楼梯为例)图7 常见普通双跑楼梯结构类型图7第一种类型的楼梯,休息平台四角均为框架柱,因框架柱均参与结构的整体

18、抗震计算及设计,设置LTZZ后,不用考虑楼梯间框架柱破坏后楼梯结构的安全风险(因为框架柱破坏意味着整体结构破坏,此时强调楼梯结构安全没有意义)。所以,此时LTZZ只需进行滑动变形能力验算及梯板竖向防翘起验算即可。图7第二种类型的楼梯,休息平台外侧为两个框架柱,假定休息平台内侧的梯柱发生破坏,梁端产生塑性铰,但由于受到外侧框架柱的约束,楼梯结构不会倒塌。所以,此时LTZZ只需进行滑动变形能力验算及竖向防翘起验算即可。图7第三种类型的楼梯,休息平台外侧仅一个框架柱,假定休息平台的梯柱地震时率先破坏,梁端产生塑性铰可能会导致楼梯结构沿水平方向倒塌(dot)。所以,此时LTZZ需进行滑动变形能力验算、楼梯结构X向和Y向的水平防倒塌验算及竖向防翘起验算。图7第四类型的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