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_第1页
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_第2页
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_第3页
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_第4页
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 词汇语义学论坛 特约主持人 曹 炜 教授 主持人 语在过去的 2007年,本专栏共发表 3辑 8篇论文:第一辑发表 了符淮青、苏新春、李葆嘉 3 篇论文,内容涉及动态组合中语素 义和词义语义范畴的变化, 语料库中词表提取所遇到的难题以及 词表所反映出来的词汇特征, 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场建构与词汇 系统性的论证等;第二辑发表了陆俭明、苏宝荣、周荐的3 篇论文,内容涉及词汇研究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的关系以 及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研究的重要性, 词的非常规功能义的释义 模式,新词语的认定标准以及新词语词典收录新词语的原则等; 第三辑发表了晁继周、 王东海和张志毅

2、的 2 篇论文, 内容涉及一 种新发现的词汇类聚别义词的确定、 产生途径以及构成和使用上 的特征, 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共时研究中存在的历时问题等。 这些 论文无论是理论的启发性还是实践的示范性, 均达到了一定的高 度和深度,为本栏目增色不少。相信随着栏目的持久开设、知名 学者的纷纷加盟, 本专栏的影响力将不断扩大, 而这正是我们所 希望看到的 !2008 年,本专栏仍将开设 3 辑。我们将继续约请海 内外在词汇学、 语义学领域已经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的知名学者 携带着他们的最新成果来参与我们这个栏目的讨论。 已经邀约的 专家除了本期的 2 位外还有蒋绍愚、张博、史有为、谭景春、武 占坤、郭伏良、葛

3、本仪、董志翘、汪维辉、马清华、俞理明、郭 熙、汤志祥等。 我们欲将“词汇语义学论坛”办成富有特色的并 且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栏目的热情和努力丝毫没有减弱和停 止。守望 2008 年,我们将有更多的憧憬和期待 ! 文献标识码 A本文的观点和少部分例证, 我在理论训诂学与汉语双音 合成词的构词研究 一文中已经论及和引用过, 为了更集中地说 明问题,本文与理论训诂学与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研究一 文有部分重复。在汉语构词法的研究中, 双音合成构词是最需要关注的研究 重点。因为,在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向现代汉语转变的过程中, 双音合成词的凝结起着重要作用;而对双音合成词构词法的研 究,又直接涉及句法与构词

4、法的关系, 关系到词组与合成词的区 别与界限。本文涉及的是能不能将合成词结构与句法结构合流的 问题。一、分析合成词结构与分析句法结构合流的形成 汉语的双音合成词构词法的研究, 自 20 世纪 20 年代已经开 始。刘复在中国文法通论 (注:刘复 (半农)(1891 1934 年) 中国文法通论根据 1920 年其在北大的讲义出版,本文的引 用根据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的影印本 ( 存杨伯峻主编的 中国文法 语文通解中 ) 。) 中,提出了“合义字”、“复合字”等概念, 前者例如“茶壶”,后者例如“婚姻”、“法律”,这些都是后 来所谓的合成词。金兆梓在国文法之研究 ( 注:金兆梓(1899 1

5、975年)国文法之研究写于 1922年,本文引用的内 容出自该书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 里,将汉语双音词分为“音的 分合”、“义的分合”两类,其中“义的分合”又分成“主从 式”和“衡分式”,前者如“钞票”、“字典”等,后者如“礼 仪”、“德行” (属词 ) 、“行止”、“阴阳” (反词)等,从所举 的一部分语例看, “义的分合”也指的是双音合成词。 这两部书 所提出的双音合成词,都是主要来源于文言的书面语词。 1922 年,胡适在国语的进化 (注:胡适国语的进化写于 1919 年,最初发表在新青年第 7卷第 3号(1920 年2月2日), 又载北京大学日刊 1920年 2月 4日。本文

6、引用的内容出自 姜义华编国语文法概论 (中华书局 1993年版)中的“胡适学 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部分。 ) 一文中也提出了“复音字的构 成”,包括 5 种构成方法,其中有两项与双音复合词有关:“同 义的字并成一字”和“类名加上区别字”, 他举的例子中已经有 了白话口语词了。 这 3 部著作, 应当是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方式 研究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可以看出,汉语双音合成构词法,作为 汉语构词法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追随马氏文通在“文法” 研究的领域里初露头角。虽然如此,最早的合成构词法研究,并 没有附属于句法,也没有用句法结构的术语来指称它和给它分 类。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 中已经用词类的术语来指

7、称双音 合成词的语素, 从而构建了合成词的分类系统, 但是还没有直接 用句法结构的术语来描述合成词的结构。 全面用句法结构的术语 来指称合成词类别的第一位专家是在中国语言学界影响很大的 赵元任,他的语法入门 (注:赵元任语法入门 1948 年用 英文出版, 1952 年李荣摘译,译名为北京口语语法, 1979 年吕叔湘全文翻译,题名为汉语口语语法。这部书把复合词 分为 6 类,除了文中提到的 5 类,第 6 类是“单词性复合词”, 举例为“瓜子儿”、 “围脖儿”。这个名称是由英语 decompounds 翻译过来的, 从命名和举例看, 都与前 5 类不在同一分类层面上, 所以文中没有提,为了避

8、免断章取义,仅在这里补充说明。 ) 把 汉语复合词分为 6 类,前 5 类的名称是:主谓复合词、并列复合 词、主从复合词、动词宾语复合词、动词补足语复合词,这样就 把双音合成词结构与句法词组结构做成了完全相同的体系。在用句法结构分析合成词的同时, 另一种以语义关系来研究 构词的体系也开始兴起, 而且一开始就自成体系, 它的代表作是 孙常叙的汉语词汇 (商务印书馆 1956 年版, 2006年重印) 。 但是,汉语研究自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经有了以语法为中心的倾 向,以句法关系研究合成词构词法的分类体系,逐步成为强势。 它被代表语言所语法系统的教材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注:丁声树、吕叔湘、

9、李荣,从 1952年7月到 1953年 11月,用“中 国科学院语言 ?x 究所语法小组”的名义,在中国语文月刊 上连载 17 次, 1961年以语法讲话为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 版,2004 年商务印书馆再次出版时改名为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 20世纪 50 年代综合各派语法体系制定“语法教学暂拟体系” 时,这部书作为社科院语言所体系的代表作。 ) 所吸收,又由陆 志韦汉语构词法 (科学出版社 1957 年版)加以严密化。汉 语构词法 是为解决拼音文字的词连写问题, 对北京口语材料进 行分析而写成的, 一直被认为是对构词法研究得最深入的一部专 著。这部书用结构分析法扩展法作为确定汉语词的界限的

10、形式标 准,希望解决拼音文字的分词连写问题,它的影响十分深广。此 后,在多数现代汉语教材里, 合成词构词法与句法就被强化为同 一的关系。 有些教材认为, 句法结构与合成构词的一致性是汉语 的一个特点; 一些现代汉语教材和专著, 甚至把构词法从词汇学 中取出,直接纳入语法学。构词与构句是否一致 ?下面的一些现象足以使我们对这一判 断提出质疑。二、构词与构句在意义表达上的差异 双音合成词与句法层面上的双音词组在意义表达上的差异 是显而易见的。下列双音结构,如果我们用同样的句法术语来称谓,它 们都应当属于“偏正式”;但是,只要把意义因素一加进去,合 成词与词组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例如:大国小国大雨小

11、雨大我小我小脚(女人)(放)大脚大海、大典大腕、大款幼童、小童从表面看,这 7 个统称为偏正式的双音结构, 前面的修饰语 都是形容词,后面的中心语都是名词。 (1) 与 (2) 是偏正词组,它 们都合乎定中式修饰关系双音词组的特点: 两个单音语素在句子 里占有两个语法位置, 修饰语的作用是用可选择的不同属性来描 写中心词的状态, 同时也就确定了中心词的范围, 生成了一个新 的概念。压缩了修饰语,留下的仍是词组的核心意义。在 (1) 与 (2) 里,大国 =大的国,小国 =小的国;大雨 =大的雨,小雨 =小的 雨。它们的核心意义是“国”和“雨”。 (3) 到(4) 的情况却很不 相同: (3)

12、的“大我”、“小我”中的“大”、“小”不是形容 “我”的状态的, 而是说明考虑自我的角度的, “大我”是把自 我放在大范围内来考虑,“小我”是把自我放在小范围内来考 虑。所以,“大”、“小”确定的是看待自我的范围的属性,与 “我”在意义上并不直接发生关系。从句法与意义一致的角度 看,“大”、“小”是“范围”的定语,而不是“我”的定语。 去掉修饰语,剩下“我”,变成第一人称代词,原意不再存在。 所以,“大我”与“小我”仅占有一个语法位置, 不能再用句法 来分析了。 (4) 的“小脚”、 “大脚”,表面看来 “小”、“大” 是“脚”的修饰语,但他们暗含着“小脚”与“大脚”的成因,在字面上是没有出现

13、的, 因此, 这里的“小脚”与“大脚”不是泛指。如果用句法与意义一致的观点来说,“小”、“大”是 “裹”、“放”的补语,不是“脚”的定语。 (5) 的情况与词组 也是不同的: “大海”表面看来也是“大的海”, 但并没有一个 “小海”与之对应, 而且也没有缩小“海”的范围, “大”是海 的属性, 这种属性是包含在“海”中与“海”不可分的, 没有可 选择性。同样,“大典”表面看来虽也是“大的典( 礼) ”,但没有一个“小典”与之对应,因为只有“大”的仪式,才可以称 “典礼”,“大”暗含在“典”里,是“典”的属性,加上它并 没有生成另一个概念。同样, (6) 的“大腕”与“大款”, (7) 的“幼童

14、”与“小童”都与 (5) 一样,前一个形容词是后一个名 词的隐性内涵的抽取、外化,丝毫没有改变所指事物的外延,两 个语素只能占有一个语法位置,无法再行分析了;在表达上,它 们与 (1) 、(2) 也是不同质的语言单位。所以,用偏正式来指称 (3)(7) 这种合成结构,恰恰掩盖了词组与合成词在意义表达上 的差别。下面两组双音结构,是“名词 +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 是第二个名词的定语。 如果我们用同样的句法术语来称谓, 它们 也都应当属于“偏正式”; 但是,比较下列各组双音结构的意义 关系,就可以看出它们明显的区别:A. 情丝 B. 蚕丝A. 雪花 B. 梅花A. 法网 B. 鱼网A. 思潮

15、B. 海潮A. 光线 B. 棉线表面看, 它们的结构似乎没有区别, 一般人都会理解为前面 的语言成分是对后面语言成分的修饰, 但是一进入语义的解释领 域,它们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 A 项里,意义的主体在前,对 意义的修饰在后“情丝”的主体是“情”, “丝”形容“情”的 绵延细长; “雪花”的主体是“雪”, “花”形容“雪”的晶莹 细碎;“法网”的主体是“法”, “网”形容“法”的难以逃脱 的状态; “思潮”的主体是“思”, “潮”形容“思”大量涌出 的状态; “光线”的主体是“光”, “线”形容“光”照射的形 状。而B项的主体在后面,前面是对后面的限定。可以断定A是合成词,B是词组,从结构上

16、把 A、B两项界定为同一种结构, 在解释上是没有价值的。而A项的意义关系和语序,在句法结构 中很难找到。三、构词与构句在词类生成上的差异 在句法层面上,动宾词组、动补词组的词性沿袭动词,偏正 词组的词性沿袭中心词, 而联合词组的词性则沿袭它的两个构成 成分;但是,有些合成词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下列一组双音合成 词,用句法的术语来指称它们的结构形式,都应当属于联合式。 组成联合词组的两个词, 词性必须相同, 组合后的语法性能必然 和组成成分的词性一致 ( 注:尽管有人认为构词语素无须也无法 界定词性,但是为了比较,按照构词与造句相同的观点,在所列 双音词中的语素,也不妨按照单音词来界定它们的词类。

17、 ) 。但 是,下列联合式合成词结合以后的词性, 则完全转移为另一种完 全不同的词性。例如:肥瘦、深浅、利害 (形容词+形容词 =名词) 一再、再三、千万 ( 数词+数词=副词) 物色( 名词+名词=动词)告示、出入、得失、丧葬 (动词 +动词=名词) 寻常(量词+量词=形容词 ) 的确(形容词 +形容词 =副词)在句法层面上, 动宾词组的性能应当承袭动词, 但是在构词 法里并非如此:知己、当局、代数、点心名词 有限、吃力、失望、讨厌形容词 在句法层面上, 主谓结构属于离心结构, 两个成分之间没有 侧重,是无法界定其语法性能的,但是,下列合成词是可以限定 它们的词性的, 而按照句法的结构方式,

18、 它们必须界定为“主谓” 式”:心疼动词地震名词兼动词 年轻形容词 势必副词主谓结构可以界定词性, 这说明它们因为语义的凝结, 在句 子里已经不能再分析为两个语法位置了。四、构词对现行句法结构的超越汉语双音构词法的研究, 一般属于现代汉语领域, 但是由于 以下 3 个方面的语言事实, 历史汉语的研究必须介入: 第一是在 双音合成词的语素义中, 有文言意义的大量潴留; 第二是在双音 合成词系统内,现代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词汇形成了局部的对立, 而书面语词汇大量来源于古代汉语双音词组的词汇化; 第三是现 代汉语虚词系统形成后,不少已经死去的文言虚词在构词中复 生。这 3 个因素,促使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

19、词研究,成为古今汉 语共同的课题。 现代汉语有一部分合成词, 是古代汉语词组凝结 而成的,因此,这些合成词符合古代汉语句法结构的形式。但是 因为古代汉语的句法形式有许多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 不再有 造句功能了,但在构词里依然保留。例如,古代汉语数词可以直接与名词结合, 发展到现代汉语, 数词必须通过量词才能跟名词结合。因此,古代汉语中,数词与 名词直接结合的词组, 只要其概括的内容是固定的, 能够形成熟 语的,都会凝固成词:五体(投地)、六亲 (不认) 、四面八方、四季、三餐、双亲 名词做状语这种古代句法形式退化后, 古代名状式的词组凝 固成双音词后进入现代汉语:鞭策、蚕食、瓦解、雷鸣、烟消

20、云散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虚词的更替比之实词更为剧烈, 大量古 代汉语的虚词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再具有句法结构功能, 但是却 进入现代汉语构词法, 其中一部分经过重新组合, 结构位置也发 生了变化:然诚然、欣然、当然、偶然而既而、进而、从而、反而以予以、难以、足以、借以于安于、基于、精于、便于以上 4 个虚词, “然”在古代汉语中为指事代词, 经常用做复指,进一步虚化为词尾,表示“的样子”,现代汉语不论 其为代词还是词尾,一律与在前的单音词结合,凝固为双音词。“而”本是连词, 一般连接谓词, 连词必须置于所连接的两端之 间,在现代构词法中,只与前面的动词凝结,处于词尾的地位。“以”、“于”在古汉语中

21、均为介词,在句法里,它们的直接结 构对象为充当介词宾语的名词, 进入现代构词法后, 改变组合关 系,与前面的动词凝结成词,处于词尾的地位。这种现象,进一 步说明了构词法不但不是句法的底层现象, 而且是对句法的反向 发展。五、汉语合成构词的非语法特征 汉语合成词并不是不能用句法结构的术语来分析, 但是上述 许多事实说明, 将构词法与句法合流, 实际上混淆了两种不同性 质的语言现象。 不论在意义的理解还是在语言单位的划分上, 二者的合流都不是一种好办法多年来, 汉语语言学的强势观点, 是认为双音词的合成与句 法词组的构成是一致的, 它们的区别只是不同层面的区别; 因此, 分析词组与分析双音合成词用

22、的是同一种句法结构的方法, 采用 相同的一套术语。这种做法本来是出于汉语拼音词的连写的需 要,但是恰恰是这种做法导致汉语双音合成词与词组的界线难以 区别。在“离合词”问题提出后, 用“嵌入法”来区分词和词组 的办法实际已被否定。随着许多语素构词能量的增强,“置换 法”也已无法判定词与词组; 因此不论是在词典的编纂还是在计 算机语料库的词处理问题上, 词与词组的区别成为一个“永久性 的难题”。构词法与句法的合流, 实际上是来源于西方结构语言学的一 种观念, 它们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形式, 是不允许意义 介入的。其实,汉语构词法有着非常明显的非句法特征,只有以 意义为中心,参照句法,改换一套术语来进行分析和分类,才能 避免构词与造句的混淆, 促进词与词组的区分, 把握构词法的实 质。The Non-grammatical Features of Chinese Double-syllable Compound Word Structure, BeijingWANG Ning(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5 , Chi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