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现论心身观评析_第1页
突现论心身观评析_第2页
突现论心身观评析_第3页
突现论心身观评析_第4页
突现论心身观评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突现论心身观评析摘要:针对复杂性问题的研究而问世的突现论,在心身关系的问题上一方面坚持心身的同一性,属于同一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强调意识是整个脑活动所突现的一种新特性,有不同于后者的特殊属性。为人类正确认识心身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关键词:突现论;心身问题;意识。自心身问题产生以来,人们对其一直孜孜以求,但因其复杂性和抽象性,至今仍然莫衷一是,形成了关于心身问题的多种理论学说。针对复杂性科学研究而出现的突现论提出了意识的反作用问题,阐释了意识活动的本质,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心身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突现论的产生及含义突现论的诞生,源于关于物种起源与进化的渐进论和突变论之争。按照达尔文的

2、观点,自然界没有飞跃,物种主要是通过微小变异逐渐产生新种并进化的。与此同时,生物学也获得了长足的开展,不断产生出以实验进展研究的专门领域,如细胞学、遗传学等。围绕进化形式问题,遗传学家和博物学家各抒己见。遗传学家通过对细胞、基因的研究,强调进化是跳跃的、非连续的;博物学家那么通过对生物群体、物种的演进分析,认为进化是渐进的、连续的。这样进化是渐进的还是跳跃的问题就成为两大阵营的主要冲突。生物突变论的创立者德弗里斯用月见草、罂粟等几十个植物品种做杂交试验,探究物种的变异与起源问题。经过十六年的实验,到1901-1903年,德弗里斯撰写了二卷本的?突变论?dieutatinstheri,集中阐述了

3、他的生物突变论思想,解释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无法解释的各种疑问。例如反进化论者开尔文爵士针对达尔文关于物种是通过微小变异进化的观点,提出地球的年龄远没有足够时间允许如此繁多的动植物缓慢进化。而根据突变论的观点,大量物种在科学家估算的地球年龄之内出现,就容易得到解释了。由于德弗里斯的努力,从1900年到1910年,突变论统治了生物界的思想,并且影响着哲学家。他们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汲取了突变论的合理营养,使其成为解决大量哲学问题的科学根底和方法论原那么,渐而演变成哲学上的突现论。现代意义上的突现概念100多年前由英国哲学家刘易斯ghlees提出,意为出现、突然发生。1956年,艾什比在?控制论导论

4、?一书中对突现作了如下说明:突现这一概念从来没有人明确下过定义,但以下例子也答应以作为讨论的根底:(1)氨是气体,hl也是气体。这两种气体混合在一起,结果得到固体-这是两种反响物原来都没有的性质。(2)碳、氢、氧几乎都是无味的,但它们的一种特定化合物糖却具有一种甜味,是三者都没有的。(3)细菌体内20种左右的氨基酸都没有繁殖的性质,但它们合在一起(再加上一些别的物质)之后,却具有了这种性质。1后来,邦格对突现概念下了较为明确的定义:设x为一具有a组成的a(x)系统,p为x的属性,那么有1p是a组合(resultant)(或相对于层次a的组合),当且仅当x的每一a分量(pnent)都具有p。2不

5、然的话,即假如x的任一a都不具有p,那么p是a的突现(或相对于层次a突现)。2突现强调的是系统从无到有的创生过程,是一系统新质未曾有过的构造或其子系统都不具有的功能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的过程,是事物形成开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形式,说明了进化具有不可预见性、整体性、新奇性和不可复原性。高层次的事物或属性是从低层次的事物或属性的整体中穿刺出来的,但不能复原为低层次的事物或属性。同时,突现现象既不能从其组成部分中预测和推论,也不能复原为其组成部分。二、突现论的心身观针对自然界中最令人困惑的突变现象而兴起的突现论属于复杂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许多复杂现象具有宏大的解释力。而心身关系问题就是长期困扰人类的复

6、杂现象之一。自中世纪以来,围绕心身问题曾出现过几种较有系统和影响的理论。除明显的唯心论和典型的心身二元论外,其余几种论点似乎都以不同形式企图克制二元论,但终因受传统的心身二元论影响较深,其本质仍为心身二元论的不同表现形式。20世纪中叶后,由于脑科学和突现论的开展,并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心身问题上的正确观点,逐渐出现了一些用突现论来解释心身关系的理论,使心身理论朝唯物一元论的方向开展。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神经心理学家r.斯佩里和加拿大当代著名心灵哲学马利奥邦格(aribunge),这里主要介绍斯佩里在心身问题上提出的突现论的互相作用论。斯佩里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脑科学专家,以研究裂脑人著称。他通过割裂脑

7、手术对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这一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精细研究,终于发现胼胝体切断以后,左、右半球便独立地进展活动。这种情况下所进展的心理学实验说明,绝大多数右利手患者对于呈现到左半球的语词可以认知,而对呈如今右半球的却不能认知。另外的实验说明,病人的左手保持了绘画的才能但丧失了书写技能,右手的情况那么正好相反。病人可以说出右手内物体的名称却说不出左手内的,但可以用左手指出曾经握过的物体。左右脑的功能分立就是通过这些行为实验被证实的。在意识活动的本质问题上,斯佩里强调用突现论加以解释,提出了著名的突现论的互相作用理论。它主要包括两个假定:大脑虽然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各种因素互相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8、,但是意识活动与大脑神经的运动是不同的,意识是整个脑活动所突现的一种新的特性,是高程度的脑过程的动力系统的特性,3而非脑的任何部分的或诸部分总和的特性。它是脑兴奋的一种功能的、操作的、动态的和新突现出的特性。意识不同于并多于它据以建立的神经物理化学诸事件的总和,具有物理、生理过程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并可反过来影响到物理、生理事件。神经事件由许多事件组成,其中包括神经冲动的传递、生理和其下的化学事件,以及各种亚原子规律和高能物理现象等,但这些只是神经事件的原材料,它们本身并不是意识现象。意识与脑生理活动具有互相作用。由于意识位于脑系统内物质活动诸层系的最高层系,故对其下包括脑生理层系在内的诸层系

9、具有因果的决定作用。他认为这一决定作用具有关键意义,为其理论中的创新成分:较高层次的精神形式和程序一旦从神经事件中产生出来之后,即有了自身的主动特性和进展,并以其自身的、不能复原成神经生理学的因果律和原那么运行着和互相作用着,与生理过程相比,意识事件更具有整体性,精神实体超越生理。470年代后,他进而将其理论由心脑关系扩大到广泛的心物关系中,而且认为在外界事物或人的环境中最主要的是社会事物或社会环境,从而使以脑为中介的心物关系具有丰富而深化的社会价值含义,且以此来探究人性或人的特点问题。心身关系问题以其特有的复杂性引起无数哲人和科学家的探究兴趣,不具穿透力的空间事物如何能与非空间事物相联络?非

10、时间的事物如何能与时间性的事物相联络?机械地引发的事物如何能与有目的的行为相联络等等问题,在生物科技高度兴旺的今天仍然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突现论的心身观在总结了现代自然科学有关成果的根底上,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用突现论原理提出理解释心身问题的一条较为可以让人承受的途径。坚持和开展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根本原那么。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意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本质。斯佩里认为,意识是高程度的脑过程的动力系统的特性。说明了意识活动对大脑的依赖性和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对我们正确理解心身关系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在意思的反作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不是无用的副现象,而是对大脑和外

11、部环境具有能动反作用的。而突现论对此却持有异议,认为作用和反作用是以物质能量的消耗和转化为前提的,作为人脑机能的意识本身不具有物质,能量属性,怎么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客体呢。这一观点对于提醒意识发挥反作用机制的原理问题富有启发意义,遗憾的是,突现论的心身说并没有真正解答人脑意识的反作用问题,斯佩里认为意识能以独立的形式发挥反作用,邦格又简单地归结为大脑的某一或某些子系统对身体其它部分的作用。5另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原理以及有关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来看,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三、结语基于心身问题的特殊性和目前人类思维范式及科技程度的局限性,人类现今可能还无法完全提醒心身问题的全部奥秘。针对这一

12、问题的研究出现的两大范式-二元论和唯物论心身观各执一端却又各有欠缺:假如说心是非空间性的和持续的经历,而分子是具有空间性却无延续性且没有经历的东西,那么心何以对分子产生影响,或者,分子何以对心产生影响?二元论者没法答复。假如我只是物质,那么我如何能坚持认为物质不存在经历、感知和内部实在这些从外部观察不明显的东西?唯物论者也无言以对。二元论有根有据地指出,唯物论如假设不能公开地借鉴二元论,便不可以驾驭经历的事实,特别是对经历本身的经历。而唯物论也正确地坚持认为,假如心和身被理解为毫不一样的事物,那么它们的关系便是不可理喻的。6假如心和身被理解为互相关联的事物,那么它们之间的关联何在?现代科技对物质的研究在微观层次上虽然已经深化到层子和夸克的层次,但是在心身关系问题上仍然没有获得打破性的进展。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复原论方法在研究心身关系问题上的局限性。就目前情况而言,或许突现论心身观是人类最明智和无奈的选择。不管怎样,人们仍然坚信心和身之间必然存在着严密的关联,只是这种联络目前尚未被发现而已。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心身关系问题终会得到彻底的唯物论解释。参考文献:1庞正元、李建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