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课件第六七章_第1页
《西方史学史》课件第六七章_第2页
《西方史学史》课件第六七章_第3页
《西方史学史》课件第六七章_第4页
《西方史学史》课件第六七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六-七章 近 代 史 学 (- )【学习指导】 从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亦即包括整个十九世纪,由英国发端的现代化浪潮大大推动了西欧和北美等地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在史学上,西方史学也进入了近代史学的全盛时期,以至整个十九世纪都被冠之以“历史学的世纪”。“科学的历史学”风行一时,成为十九世纪西方史学发展的主流,并对后世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章重点及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亦即难点是如何掌握近代西方史学的各个流派,包括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史学、汉学等各派的名称含义、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史学成果、时代局限等等相关内容。【本章主要内容】: 一、历史学的世纪 二、浪漫主

2、义史学 三、客观主义史学 四、实证主义史学 五、历史主义史学 六、西方的汉学 七、马克思主义史学一、历史学的世纪1、历史学繁荣的表现:史学流派:浪漫主义史学 客观主义史学 实证主义史学 历史主义史学 历史教育:国民教育的基础课 历史史料:史料整理、编纂 档案利用、保管 辅助学科:考古学、人类学、古文字学等阅读课本164-165页史学期刊: 历史杂志(1859年 德国) 历史评论(1876年 法国) 英国历史评论(1886年 英国) 美国历史评论(1895年 美国)19世纪历史学繁荣的原因是什么?二、浪漫主义史学1、浪漫主义史学兴起: 浪漫主义史学是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大地上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思

3、潮在史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 2、赫尔德的历史哲学思想: 人类历史哲学思想 1)人是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性。 2)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弄清每个事实,以真正的世界历史观念研究历史。 3)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历史学家要从中发现人类社会的统一性。 4)要用移情、设身处地的原则研究历史。3、其他浪漫主义史学家 阅读课本第203-207页4、浪漫主义史家的影响: 1)、攻击了 2)、拓宽了 3)、开启了 4)、促进了 5)、推动了 6)、丰富了三、客观主义史学1、客观主义史学一般指源于古希腊史家修昔底德,而成于近代德国史家兰克的一种史学观念及方法论体系,是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史学流派

4、。 关于战争事件的叙述,我确定了一个原则:不要偶然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我自己的一般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 不是我亲自看见的,就是我从那些亲自看见这些事件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注意收集原始史料提出史料批判原则利奥波德冯兰克 (17951886年)、兰克简介 “得以遨游于历代的历史宝库,会见往日的英雄豪杰,重过往日的种种生活,人生快事,莫过于此”。 兰克)、法兰克福一所学校:拉丁和条顿民族史(1494年至1535年罗曼与日耳曼各族史)、柏林大学:奥斯曼人与16、17世纪的西班牙王国)、环欧学术访游: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史新编、 教皇史十六、十七世纪法

5、国史、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史、华伦斯坦传、七年战争的由来、世界通史 “历史向来把为了将来的利益而评论过去、教导现在作为自己的任务。对于这样崇高的任务,本书是不敢想望的。它的目的只不过是如实直书而已”。 兰克: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史学思想:反对普遍“一致性”观点典型的西欧中心论者笃信 “上帝”史学方法重视对历史资料的考证主张如实、个别化描述强调对历史的“领悟”、客观主义史学思想: 1)史料批判原则: 史料的分类及价值 史料的考证方法 2)“直觉”理解: 3)客观公正的撰史原则: 4)历史研究以政治军事史内容为主:1)史料批判原则: “我看到,这样一个时代正在到来,那就是,我们在编写近代史时,不再依靠当

6、代史家的记载,当然也更少依靠他人的著作,我们撰史,将依靠目击者的叙述和原始的文献资料”。 兰克史料的分类:第一手:第二手:史料的分类:第一手:目击者的叙述,原始的文献资料第二手:当代史家的记载,他人的著作人们使用他的著作以前,必须先问问,他的材料是不是原始的;如果是抄来的,那就要问是用什么方式抄的,收集这些材料时用的是什么样的调查研究方法。兰克: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外证史料的批判: 内证史料的批判: “外证”:指参比不同国家、地区的相关史料,不同历史学家的相关著作,以及同时代其他的相关记录等,以确定历史事实。史料的批判:“内证”:指依据著作内部相关情况,并结合作者的身世、性格、心理以及所处的立场等

7、,来鉴别史料的真伪。2)“直觉”理解:感悟、移情兰克认为 “纯粹的事实也有精神的内容”,依靠史料考证的方法是无法认知事实所带的精神内容的;认识历史事实的这部分精神内容还需借用精神的方法,即“直觉”的方式来认知。 2)“直觉”理解: 1、“直觉”能深入理解单个历史事件和历史整体。2、“直觉”能触及单个事件之间的一般联系。 3、直觉是历史理解的最高方式,也是历史理解的最后方式。 3)、客观公正的撰史原则: 要使历史学成为科学,那么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就必须抛弃实用的目的,不能抱有个人的政治偏见和宗教偏见,要做到“无例外地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即做到“如实直书”。 “历史向来把为了将来的利益而评论过去、

8、教导现在作为自己的任务。对于这样崇高的任务,本书是不敢想望的。它的目的只不过是如实直书而已”。 兰克:拉丁和条顿民族史 决心做到把诗人、爱国者、宗教的和政治的党派都压抑下去,决不袒护任何一方,把自己从自己的书中驱逐出去,决不写任何可以满足自己情感或者宣示个人信念的东西。 4)、历史研究以政治军事史为主兰克认为历史研究首先应当集中于“那些在历史上发挥过特别重要和积极作用的国家,分析它们对其它国家的影响,它们之间 进行的较量以及它们在战争和和平时期的发展” 。小结: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 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 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4、客观主义史学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14-218页的

9、内容 “习明纳尔”(seminar)魏茨兰克三大弟子吉泽布雷希特聚贝尔5、兰克客观主义史学思想的影响 课本第218-220页相关内容 6、批判与继承:阅读参考书目: 、(美)汤普森著,孙秉莹等译:历史著作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美)伊格尔斯,何兆武译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英)古奇著,耿淡如译 :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王中文:那个高贵的梦想论兰克的“如实直书”原则,理论界,2010年第十期、侯树栋:世纪西方史学对兰克史学的批判与继承,中华国学网7、张晓莉:关于兰克史

10、学的几个观点,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三期四、实证主义史学1、出现的背景 A、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史学和历史哲学以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史学,主要从主观的角度研究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 法国历史家古朗治就此批评,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但这些理论的依据不是文献或史料。所以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这种历史写作方式相对立的派别,即实证主义史学出现了。 B、实证主义的出现与自然科学对社会历史研究的影响分不开。 17世纪起,自然科学对历史社会研究的影响强化了历史学家们对事实的强调,更进一步认识到史料考证的重要性。早在18世纪,圣西门、傅立叶就提倡把实证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研究上面,孔德首先使用社会学这个词。 C、

11、实证主义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渊源是孔德的学说,他的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理论对历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最终形成一个史学流派。 阅读教材第221- 222页2、含义:实证主义史学: 19世纪在德国发展起来的由哲学及于史学的以实证主义方法和信念为指导的史学派别。主要思想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是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3、主要代表人物巴克尔:英国文明史 巴克尔以其18571861年间所著二卷本的英国文明史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England)闻名于世。英国文明史被后人视为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巴克尔的主要思想 1、巴克尔认为,人类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

12、人类历史同样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必须注重对人类历史中规律的认知。 2、巴克尔认为,对研究对象观察得越仔细,材料收集的越丰富,对历史实物的认知就有可能越深入。对所收集的史料,历史学家应当进行必要的鉴别,区分真伪,务必保证材料的精确。但历史著作不能仅仅限定在史料既成这一层上。 3、历史研究应该从观察、考证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最终才能导向历史之中的规律。 4、巴克尔在史学实践中也有不足之处,最突出的就是他将某一学科的理论生搬硬套在历史资料上,使生动的、复杂的历史现象僵硬化和简单化。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英国:约翰穆勒斯宾塞法国:泰纳古朗治瑞士:布克哈特德国:兰普勒希特布克哈特兰普勒希特阅读课本第223-2

13、29页内容4、实证主义史学的特征:教材230-232页1)、在历史研究目的上,注重对历史规律的探求;2)、在史学方法上,注重归纳、演结,并引入心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新方法;3)、在史学研究对象上,把社会整体当作史学研究的对象;4)、以人为中心撰写历史,注重普通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5)、反对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强调实证研究;6)、注重精神文化史。5、影响及缺陷主要影响 1、实证主义对事实的重视促使历史学家提倡对史料的批判与审查,使历史研究更为严谨。 2、实证主义者力求在历史中寻找科学的规律,促使历史学向自然科学靠拢,以后历史学家向自然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此起彼伏的潮流,不断更新历史学研究方法。

14、主要局限: 只是简单的把已确立了独立学科性质的自然科学同历史学进行类比,进而忽略了历史学的独特性,使历史学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客观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 1.兰克避而不谈历史的普遍规律,重视的是历史的特殊性而非一般性,强调复原一件一件的历史事实。 2.兰克史学的政治色彩也远甚于实证主义史学,后者更强调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更注重自然规律与人类历史规律的一致性。五、历史主义史学1、历史主义史学的起源 “历史主义”一词最早是在语言学家施莱格尔1797年的一些关于语言学的零碎笔记中出现的,是“一种特别强调历史的哲学”。 事实上,历史主义的思想在维柯那里已初见端倪。维柯认为某物的创造者与他的认

15、识者是同一的。2、历史主义史学: 成长于世纪,在世纪上半叶得到充分认识的存在于诸多历史学家思想中的史学思想。希望在确定真实的历史事实之后,通过寻找个体事件中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解释从历史中之所以孕育出现实的原因,以德国最为发达。3、黑格尔主要思想:1、认为历史就是精神充分实现并恢复到自己的辩证过程。历史的发展过程同绝对理念的逻辑开展时完全一致的。2、历史学家应尊重历史个体,注重从“民族精神”层面上去把握历史的个体性,从经验上去归纳,从历史去证明“民族精神”的要素。3、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是与自然完全不同的。历史学家在研究中不能模仿自然科学的做法,去关注一个样式的重复的个体,而应当注重赢得、不同个

16、体。六、西方的汉学1、 “汉学”、“中国学” “Sinology ”译名之争一说主要指海外学者对中国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同时也包括某些“专学”研究,如敦煌学、考古学等等,其特点在于注重历史与人文。另一说:“汉学”则可以包括本世纪在美国发展起来、并在今天遍及欧美的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问题研究的所谓“中国学”,即英文的“Chinese studies”,“中国学”的特点是侧重现实与社会学科。游记汉学(17世纪之前)马可波罗 门多萨曾德昭传教士汉学(始自17世纪)利玛窦 龙华民 庞迪我学院汉学(始于19世纪初)雷慕沙 儒莲 戴遂良中国研究(始于二战之后) 费正清 柯文 魏丕信

17、史景迁 1)、游记汉学 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关中国的部分占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前半部介绍中国北方,书中称之为契丹省(),汉人被叫做契丹人(),后半部介绍中国南方,书中称之为蛮子省(),汉人被叫做中国人()。在讲到契丹省时,马可波罗不厌其烦地描述了元朝首都北京的城墙布局,城里壮丽的宫廷建筑,隆重的节庆仪式和浩荡的围猎活动。虽然他极其尊崇忽必烈大汗,对其统治方式赞不绝口,但是书中也不时隐隐透露出蒙古征服者的残暴。书籍作者:英弗朗西丝,伍德(吴芳思)(不列颠图书馆中国部主任) 洪允息 译图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 作者: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西班牙奥斯定会修道士内容:第一部分是中国国情

18、综述。第二部分是三篇旅行记。材料来源:、首先是葡萄牙传教士加斯帕尔达克鲁斯的中国志;、西班牙奥斯定会修道士马丁德拉达的名著中国札记。 影响:先后被译成拉丁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以及荷兰文等七种文字,是16世纪有关中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概况最全面、最详尽的一部著述,也是利玛窦中国札记发表以前,在欧洲最有影响的一部专论中国的百科全书。 曾德昭,耶稣会士,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他在中国呆了22年之多,对当时处于明朝末期的中国,应该说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曾德昭在中国大部分的时间都停留在南方,根据记载,

19、他“复入内地后,留居浙江数年,居杭州时为多”。而南方远比北方富裕繁荣,难免让他的记载显得不够全面,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的对照判断, “我曾在流往杭州的南京河的一个港湾停留8天,一个砂漏时辰过去,仅仅数数往上航行的船,就有三百艘。那么多的船都满载货物,便利旅客,简直是奇迹。船只都有顶篷,保持清洁。有的船饰以图画,看来是作为游乐之用的,不是运货的” 。 “中国人特别喜欢花,他们有非常美丽,但不同于我们的花。我们有的,他们也有。有一种没有甚么味道的丁香紫罗兰。他们极力在园子里种植全年各个季节的花,在园里,它们看来很希奇。” “中国人是如此之多,我在那里生活了22年,离开时和刚到时一样,拥挤的人群令人惊

20、叹。情况确是这样,决非夸张,不仅城镇及公共场所,有的地方,如不用力推攘就不能通行,甚至在大道上,也汇集了大群的人,很象欧洲通常过大节或群众集会,如果我们查看总户籍簿,其中只登录纳税人口,而不记载妇女儿童、太监、文武教师,人数几乎无穷,共有5805万5180人。” “福建省”这个省滨海,是中国输出大量商品又一个优良港口,当地的勤劳百姓,把货物运往马尼拉、日本等地区。” 2)、传教士汉学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书影(明万历三十年刊行) 数学方面有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 地理学方面有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语言学方面有西字奇迹(今改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西字奇迹以西法之音,通中国之音,

21、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 万历三十六年末,利玛窦根据在中国传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用意大利文记述中国情况,此即利玛窦札记。他死后译成拉丁文,并增补部分内容,于1615年以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为题,在德国出版。 全书共分5卷。该书是耶稣会士介绍中国国情的重要私家著作,对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史和明朝后期历史,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出版后被相继译成法、德、西等多种文字。中译本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南怀仁 顺治十五年(1658)抵澳门。次年,被派往陕西传教。 十七年,奉诏进京协助汤若望纂修历法。 康熙八年(1669),为钦天监监副,主持编制时宪书。奏请制造六件大型观象台天文仪器,即第谷式古典仪

22、器黄道经纬仪、天体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地平纬仪)、纪限仪(距度仪),至十三年完成。 十五年,任耶稣会中国省区会长。 十七年撰康熙永年历法32卷,可预推数千年后年历,奉旨加通政使司通政使衔。 十九年,奉旨铸造火炮320门,次年完成。康熙帝临卢沟桥观看试放。又作神威图说70卷,于二十一年进呈。是年,以制炮成功,特旨加工部右侍郎衔。 二十二年,从康熙帝往盛京。二十六年坠马受伤,次年卒于北京,赐谥勤敏。 另著有教要序论1卷、坤舆全图。3)学院汉学(始于19世纪初) 雷慕沙 儒莲 戴遂良4)中国研究(始于二战之后) 费正清 柯文 魏丕信 史景迁2、西方汉学发展历程 以美国汉学为例1)、耶稣

23、会士、传教士与西方汉学初创 2)、费正清与美国中国史研究新局面的开创3)、柯文的“中国中心观”的创立4)、当代美国汉学研究 以史景迁为代表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 美国著作汉学家,历史学家,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 “文明冲突论”是费正清中国史观的核心。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中,费正清指出,中西两种文明是冰炭不相容的。因此,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便不可避免。在他看来,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的接触与摩擦、对抗与冲突的历史。费正清认为,中西文明是相互对立的两大体系,反映了社会发展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中华文明是一种有别于开放性

24、海洋文明的内向型大陆文明,是一种有别于扩张性的商业工业军事型的、充满调和与折衷精神的、停滞的农业官僚政治文明,是一种与竞争的个人本位相异的顺从的伦理本位文明。 在费正清看来,现代的西方文明洋溢着勃勃生机,而古老的东方文明则充斥着顽固的惰性。传统模式的迟滞与稳固、资源与文化的自给自足使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表现出顽强的抵触与排斥,更作不出相应的反应,因而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由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中华文明缺乏内在动力去突破传统框架,它只能在巨大的冲击下,被迫对西方作出反应,这就是费正清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impact-responsemodel)。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1989)在传统与

25、现代性之间(1974)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1980)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性(1997) 柯文对中国近代史变化规律的理解是把中国按“纵向”与“横向”加以分解。他指出:“中国问题有的可能受到西方的影响,甚至是由西方造成的;有的则和西方毫无联系。”他一再强调,“不管怎样,它们都是中国的问题。” 柯文提出中国问题的两种涵义:第一这些问题是中国人在中国经历的;第二,衡量这些问题的历史重要性的准绳也是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 中国中心观的价值取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把中国社会视为若干不同层次组合的等级机构,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柯文提出的纵向研究是把研究的领域集

26、中在中下层,特别是下层,然后强调两者之间的区别。柯文是试图通过对下层社会的描写,看到他们中间存在着促进中国社会内部变动的某些因素。 柯文的中国中心观强调历史发展中对立物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现象,批评费正清的“冲击辉映”模式缺乏对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的整体把握。柯文认为:“西方冲击的概念,可以恰当地表达首次相撞的含义,但它对于相撞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效果却很少研究。”世界著名汉学家,耶鲁大学教授,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36年生于英国,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他的观察和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命名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为成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史景迁(J.D.Spence)主要著作:康熙与曹寅(1965),改变中国(1969),康熙自画像(1974),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1978),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1981),利玛窦的记忆宫殿(1984),胡若望的疑问(1987),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1992),上帝的中国之子:洪秀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