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短 语 - 北京师范大学_第1页
第二节 短 语 - 北京师范大学_第2页
第二节 短 语 - 北京师范大学_第3页
第二节 短 语 - 北京师范大学_第4页
第二节 短 语 - 北京师范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 短 语一、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 2. 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3. 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方位处所; 4. 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5. 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每日、每月、每年; 一天天地 往日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卷五十六)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王宜郊迎。(史记陆贾列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乃病免家居。(史记陆贾列

2、传)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上)四人者年老矣,义不为汉臣。(史记留侯世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天下之士云合归汉。(汉书梅福传)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学士皆师尊之。(汉书董仲舒传)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特殊动宾关系动词的使动用法操军方连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夫

3、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买臣深怨(汤),常欲死之。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魏其谢病,屏居蓝天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辨士说之,莫能来。我能起死人。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项伯杀人,臣活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 2. 复杂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确实是十分复杂的,我们认为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是很有必要的,但并不一定用“使动”、“意动”的格式去称述。三、动词与宾语的语序宾语前置的四种情况: 1. 疑问代词宾语; 2. 否定句代词宾语; 3. 代词“

4、之”、“是”、“焉”、“斯”复指; 4. 代词“是”作宾语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魏风硕鼠)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国语晋语)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公孙丑上)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梁惠王上)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孟子)四、双宾语(一)古今汉语一致者 1给予、赐予义动词 若以假人,与人政也。

5、(左成二) 2告知、教示义动词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许行)(二)古代可以而现代不可以者 1“为”及“立”、“夺”等动词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 2古汉语中的使动词 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城濮之战)五、主谓之间加“之”的主谓短语 目前存在的分歧1 : 关于“之”的词性 助词说(王力、杨伯俊、中学课本、本教材);连词说(杨树达、吕淑湘、郭锡良、张之强)等。目前存在的分歧2 : 关于“之”的作用 使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王力、朱德熙);取消句子独立性(马氏文通、杨伯俊);使主谓短语失去了独立成句的资格(本教材)。第三节 句 子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

6、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类,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对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进行分类,判断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或不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古今判断句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很不相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而是基本上用名词性成分作谓语,用判断句式本身来表达判断,并且多用句末语气词“也”来协助表达判断。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6种):1 “主语+谓语+也”。例如: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2 “主语+者+谓语+也” 。例如: 兵者,凶器也。(韩非子存韩) 3 “主语+者+谓语”。例如: 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4 “主语+谓语”。例如: 是炎帝之

7、少女。(山海经北山经) 5 “主语+副词+谓语+(也)”。例如: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司马迁报任安书) 6 “主语+是+宾语”。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5种)1 表示类属关系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 表示等同关系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为古今相同者)3 表示比喻关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5 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秋水) 二、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带标记

8、的,另一种是带有形式标记的。 1)鹿禽。(粹953)2)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3)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和识别一个没有被动标记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但并不是绝对的):(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是被动句。如 “草犹不可除” 。(2)谓语是及物动词,从表面上看主语也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但是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并且也无法补出宾语,在这种情况下,句子是被动意义。如 “文王拘”“屈原放逐” 。(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事物自身的一部分,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又是对主语不利的,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如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有标记的被动句的基本句型 (4种)1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例如: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 “见+及物动词” 人皆以见侮为辱。(荀子正论) 变式: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吕氏春秋贵信) 3“为+施事者+及物动词”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史记高祖本纪) 变式:“为(+施事者)+所+及物动词” 4“被+(施事者)+及物动词”介词“于”引介施事与引介处所的辨别 百里奚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