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纲要-“水产领域未来15年技术课件_第1页
农业发展纲要-“水产领域未来15年技术课件_第2页
农业发展纲要-“水产领域未来15年技术课件_第3页
农业发展纲要-“水产领域未来15年技术课件_第4页
农业发展纲要-“水产领域未来15年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1第一部分了解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意义 2一、我国渔业生产的现实需要从1990年开始,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2019年全国水产品产量达4122.43万吨,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1617.41亿元,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9年的9.6%上升到11.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发展水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渔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还很低。34二、“十五”渔业发展的需要农业部提出我国渔业“十五”发展的总体目标:以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为主线,推动渔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努力增加渔(农)民收入;以科技为动

2、力,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提高我国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加快渔业法制建设,使渔业资源衰退和渔业水域环境破坏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努力构建健康的捕捞业、发达的养殖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新兴的休闲渔业,为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5三、解决我国渔业生产面临问题的需要“十五”期间,我国渔业生产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加大,体现在近海渔业资源严重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日益加重,必须改变以扩大外延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式;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从以前以资源制约为主发展为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市场的发展对产品种类及品质的要求已对我国的现有产业

3、结构及传统综合养殖方式提出挑战。6生产方式粗放,产业的发展过多依赖于对生产要素、资源的大量消耗,生产效率较低,现代化程度低。产业的支撑体系基础薄弱,苗种繁育、病害防治、资源养护及管理等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7四、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的渔业在高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形势下已经迈入二十一世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世界渔业发展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经济时代的主要区别不是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8在新技术革命时代,渔业生产的对象没有变,仍然是捕捞、养殖、加工、销售等,但科学技术对怎样捕捞、怎样养殖、怎样加工、怎样销售、怎样管理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尽管世

4、界渔业的资源量在衰退,而渔获量却在增加,养殖产量在大幅度地增长,水产品主要来自捕捞的比例正在改变,这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9科学技术的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使社会飞速地发展,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也带来了危机,而最终摆脱危机的办法还得依靠科学技术,这就是高科技时代发展的辩证。10第二部分世界渔业发展的总体趋势11一、渔业正成为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领域 世界人口:以每年8700万(2个澳洲)上升 预计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1961年 2019年 2050年 0.44 0.26 0.15 人类食物:90%是在耕地和牧场上生产的,只有10%来自地球的水域。 世界经济要持续发展将更多地

5、依靠海洋,如何开发海洋和内陆水域,如何开发新的食物来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12 一场全球性的“蓝色革命”正在蓬勃兴起:(1)“绿色革命”:本世纪60年代通过矮化基因育成的稻麦高产品种;(2)“白色革命”:畜牧业上的重大技术变革的成就;(3)“蓝色革命”:向水域索取食物的重大技术变革; 把耕海牧渔看作是节粮、节水、节地型立体农业的一部分。13 水产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 6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主要渔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建设海洋农牧场,用农牧化的手段增殖水产生物,成倍地增加资源量。从海藻中提取食物的技术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6、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科学家们预测说,地球上海洋可栽培面积总数约有200亿公顷,海洋牧场规模化后,足够维持相当于200亿人口的生活所需。14二、水产增养殖业异军突起60年代,我国家鱼人工繁殖的成功,对我国及世界的水产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些优良增养殖种类,如牡蛎、扇贝、鲍、海带、紫菜、裙带菜、鲑鳟类、鲆鲽类、鲷类、鲈鱼类等也突破了工厂化苗种生产难关。养殖技术、放流技术、饵料生产和病害防治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15欧洲国家的筏式、网箱养殖技术(包括外海深水网箱),美国的工厂化养殖系统,我国的网拦、网围增养殖技术等都达到了较高水平。随着上述增养殖科学技术的发展,“栽培渔业”(水产增养殖业)飞速发

7、展成为可能。目前,世界水产养殖的产量约占世界总渔业获量的30%以上。而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已连续几年超过了捕捞产量。16三、远洋渔业方兴未艾很多国家近海资源日益枯竭;90年代以来,出于保护本国的利益,各国法规越来越严格,远洋渔业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渔场;主要远洋渔业区域:太平洋岛国的金枪鱼渔业;太平洋西部的帛琉岛远洋渔业和地处南美洲的极地群岛、福克兰群岛远洋渔业;南极磷虾。17四、世界渔业资源争夺激烈进入90年代以后,全世界17个重点渔区中已有13个渔区处于鱼群枯竭或产量急剧下降状态,这迫使许多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制定极其严厉的捕捞措施甚至关闭渔场,休渔禁捕。加拿大东海岸的纽芬兰渔场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

8、场盛产鳕、鲑、大比目鱼、鲱等,但由于世界各国的渔船队常年在这里酷渔滥捕,2019年8月渔汛期间纽芬兰渔场产量基本绝收。18塞内加尔的渔民为了争夺渔业资源敢于冒险在近海水域通宵作业,常常发生木船与欧洲拖网渔船相撞的事故;日本渔船一旦进入俄罗斯方面认定的领海,俄罗斯警备队的直升飞机就开枪扫射;俄罗斯边防军开枪打死打伤日本渔民和中国渔民的事情发生过多起;最引人注目还是1994年欧盟成员国争夺金枪鱼之战和2019年的欧加渔事纠纷。19五、全球海洋渔业进入全面科学管理时代科学家们对未加管理的渔业总结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即:未开发阶段增长阶段充分开发阶段过度开发阶段最终崩溃阶段。只要管理得当,这种危险性就

9、会变小,即使将要崩溃,管理也有助于进入恢复阶段。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各国达成协议的严格的国际管理,才能制止人类无休无止的酷渔滥捕。20海洋渔业管理区域化的主要趋势是:(1)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主要是指专属经济区,有关国家对其专属经济区的渔业管理不断完善和不断加强。对外国渔船的入渔要求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严格,并有计划地采取区域性管理措施或渔业管理区域化。(2)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公海渔业主要趋向于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和协议,加强区域性管理或建立区域性渔业组织,实施公海渔业的资源养护和捕鱼活动全过程的管理以及争端的解决。全球渔业正从捕捞开发型向科学管理型过渡,各种渔业法规也正在从不断的调整中趋

10、向合理。21六、越来越重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各国采取了一些可持续发展措施:、恢复天然渔业资源。(1)政府限制捕捞力量,执行禁渔期、禁渔区,限制破坏性的捕捞活动;(2)加强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的环境保护研究,保证鱼虾幼体的自然成活率, 使渔业资源真正得到补充; (3)开展增殖技术的研究, 使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增加。22、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少国家,除继续开展养殖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病害防治研究外,还加强滩涂养殖环境的恢复途径、污染控制及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水域生态养殖,使养殖品种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开展未来污染对海洋生物毒性毒理的研究,以制定渔业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及时开展新的污

11、染物的毒性毒理研究,适时提出防范措施。23七、现代化技术不断应用于渔业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及欧盟等),都依仗工业现代化的强大基础来发展渔业。如,美国是1910年成为工业化国家,1910年1940年重工业为(农)渔业提供4000万吨钢,用于(农)渔业的钢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5.59.5。到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到1977年美国全盘实现机械化。24渔业发达国家很注重对农、渔用工业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例如,在渔机产品方面注重采用新材料(如复合材料、工业塑料、粉沫冶金)、新工艺,在渔业机械中配置更先进的自动驱动系统和电子监视器,使农、渔民在作业中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此外,生物技术

12、和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育种和渔业资源管理等方面。25八、社会化大生产赋予现代化渔业发展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化渔业生产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生产社会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如美国,2.6亿人口中从事农业只有1.5%,从事渔业的就更少。美国的水产养殖业生产环节是比较明确的,主要由养殖、饲料、加工三大行业构成。养殖场是主导企业,负责鱼苗孵化、鱼种培育、成鱼养殖;饲料厂主要负责饲料生产和运销,为养殖企业服务;鱼品加工厂则负责产品收购和加工。不同企业各自形成系列化、专业化。26又如,日本是一个水产养殖发展较早、速度快、养殖水平最高的国家,其渔业发展的

13、社会、经济背景在许多方面和美国类似,如工业化程度高,资金雄厚且自有化,生产专业化、社会化,产供销加分工明确。加之政府高度重视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栽培渔业,从而使日本在远洋渔业受挫后,能够很快走上更具发展前景的养殖之路。27第三部分国内外渔业科技主要领域技术发展水平对比28我国同发达国家渔业发展道路比较,最为明显的不同是,发达国家以发展海洋捕捞业为主,水产养殖业为辅,而我国养殖业的比重已超过了捕捞业。我国当前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基本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和发展方向,主要特点是,规模大,但仍以池塘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养殖方式居多。而发达国家的水产养殖则多采用精养高产,人工或半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工业化技术。2

14、9虽然我国渔业近十几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的进步,但目前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渔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我国渔业科技水平比起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来,仍有不少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来说,我国只能被称为“水产大国”,还不能被称为“水产强国”。30一、水产增养殖(一)、水产养殖良种选育有关专家指出:农业科技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品种问题。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优良的品种可增加产量2030。31、在淡水养殖品种方面: 国内60年代突破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但目前还没有经选育的品种;70年代末到80年代,鲤鱼的种内杂交和新品种的选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同时采用常规育种与

15、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育成了2个鲤鱼新品种(建鲤和松蒲鲤),增产效果超过30%;从国外先后引进了:鳞鲤、镜鲤、虹鳟、罗非鱼、胡子鲶、斑点叉尾鮰、欧洲六须鲶、大眼狮鲈、加州鲈、条纹鲈、美国胭脂鱼等;32开发养殖了东北银鲫、团头鲂、彭泽鲫、鳜鱼、乌鳢、甲鱼、河蟹、青虾等野生种。这些品种的开发、培育推广,使单产水平大大提高。 国外德国的镜鲤品种,40年代乌克兰镜鲤和乌克兰鳞鲤,33前苏联罗普莎鲤是育种史上最成功的突破性成果,该品种的育成使该国的养鲤业向北推移了10个纬度,发展到西伯利亚地区,取得了十分显著经济效益,产生了质的飞跃。前苏联在鲟、鳇鱼的属间杂交方面获得了具有杂交优势的欧洲鳇和小体鲟的杂交种

16、,它兼有欧洲鳇生长快和小体鲟能在淡水中生活的优点,也较为成功。34欧、美水产良种选育,最成功的是虹鳟的选育。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道纳尔逊氏,育成了生长快、早产、怀卵量大的“超级虹鳟”,这是鱼类由野生种选育成家养品种的典范,对世界水产养殖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已引进。最近,美国向世界推出了一个由白鲈和黑鲈杂交获得的一个不育杂交种-条纹鲈,他们只卖杂交种不卖亲本,以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35、在海水养殖方面: 国内对海带和紫菜曾经做过比较系统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已经或正在开发养殖的海水动植物种类有数十种,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良种培育支持体系。主要养殖动物的种源主要依赖自然野生种。鲥鱼、鲻鱼、舌鳎、

17、鳗鲡的人工育苗或培育技术尚未突破。36 国外目前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海水养殖生产中占主要地位的品种,都是经过选育的优良品种。日本-真鲷-连续5代人工选育,长速快了近一倍;挪威-大西洋鲑鱼-连续5代以上的选育,养殖周期由45年缩短为2年;美国-虹鳟-20多年选育,育成“超级虹鳟”,也叫“道纳尔逊氏虹鳟”;日本、美国在养殖贝类良种选育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37、水产良种的选育工作与农作物比较,差距很大, 主要表现在:水产育成的良种很少:世界范围算只有几十个,其中鲤二十余个,鲑鳟鱼类等十余个(包括杂交种),我国育成的鲤鱼新品种2个,杂交种56个。而农作物,仅我国建国后40年中就育成新品种5000多

18、个。水产良种更新率低:从世界范围算,欧洲和前苏联鲤鱼品种更换了1-2代,罗非鱼等基本上没有更换;我国鲤鱼品种建国后更换了一代,其它鱼类没有更换,大部分都是野种,而我国农作物建国后已更换了4-5次。38 原因:水产鱼、虾类野生种具有较高经济性状,而农作物、畜禽类的野生种则经济性很差,所以必须选育;水域环境相对稳定,各地品种间分化很低,降低了良种选育的必要性;陆地则不同,环境变化剧烈,各地必须选育自己的品种。水产良种选育周期长、风险性大;管理部门对水产良种选育工作不够重视;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育种队伍和人才。39 措施要强化育种的区域化概念;根据珠江、长江和北方三大区域形成各自品种选育和养殖的格局,各

19、地要培育自己的当家品种;水产良种选育要形成政府行为,从中央到地方把水产良种选育作为水产增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 目前,国家正在各地建立良种繁育中心,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40(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我国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始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前,主要是研究各种寄生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寄生虫疾病,“六五”以来,国家开始对几种主要的水产动物病害开展了较系统的攻关立项研究。41在淡水养殖方面,80年代主要针对草鱼出血病,90年代主要针对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淡水鱼类暴发病等进行了病原学及综合防治方面的研究;在海水养殖方面,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要针对对虾常见的细菌性疾病。1993年以来主要针

20、对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等进行了病原学及综合防治方面的研究。42国外对水产动植物病害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多集中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等方面,而对应用研究与产业化方面的研究较为鲜见。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了较大的变化,对疫苗的研究特别火热,目前已有IPNV、IHNV的基因工程疫苗使用;对于对虾杆状病毒病这个世界难题,国外专家也从DNA基因组的大规模测序,外显子的捕获,基因分离等方面,揭示其感染途径和发展机理,为预防和治疗这种病毒病进行着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431、国内外各类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研究的进展状况比较如下:水产动物病毒病研究:国外研究历史较早,层次较深入,很多研究都达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

21、我国的鱼类病毒病重点在草鱼出血病的研究,甲壳类病毒病的发展主要也是对虾方面,重点突出,范围不广。44水产动物细菌病研究:国外在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研究主要集中在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鲁氏耶尔森氏菌、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进行了系统研究;我国对水产动物大多数细菌性疾病都有研究的报道,其中主要以淡水养殖鱼类出血性败血症研究较为深入。45水产动物寄生虫病研究:近些年国外有学者在水产动物寄生虫的离体培养和疫苗研制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利用重组DNA技术研究寄生虫病的基因工程疫苗显示出了较大的潜力。在鲑虱肠道蛋白重组疫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抗体破坏虱肠道功能,达到控制鲑虱病的目的。国内在

22、水产动物寄生虫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的形态描述、分类地位确定、生活史及微生态学、流行病学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46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的研究:国外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有荧光抗体技术、免疫酶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为多种水产动物病毒、细菌等病害找到了常规诊断方法。建立了有关鲑鳟鱼、对虾疾病的商品化试剂盒。我国对虹鳟、对虾等的一些疾病建立了快速检测技术。对虾病毒WSSV的核酸探针检测技术及PCR检测技术已形成了商品化的检测试剂盒。47水产动物免疫学研究:近年来国外鱼类疫苗发展十分迅速,到目前为止,国外已批准上市的鱼类疫苗有近30种,在鱼类病害的防治中发挥了

23、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已进行草鱼出血病病毒灭活细胞疫苗和减毒细胞疫苗的工厂化生产,免疫草鱼成活率达85%以上,免疫力保持13个月以上,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48水产动物病害综合防治研究:国外北欧的鲑鳟鱼养殖、泰国在对虾的病害方面进行的综合防治都有很好的效果,泰国的对虾养殖未受到病毒病的干扰,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我国养殖鱼类和对虾病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取得明显的效果。49水生生物病害研究的实验模型:病害研究的实验模型对于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极为重要,国外建立了60余株鱼类细胞系,有近40种病毒采用细胞培养分离成功,多数水生生物的病原细菌也有标准培养物得到保存,已有近交超过50代的纯系鱼

24、。我国长江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建立了ZC-7901、CIK、CP88、PSF等对草鱼出血病病毒敏感的细胞株,珠江水产研究所已将剑尾鱼纯化培育到第18代。50渔用药物的研究:国外已应用的渔药在研制阶段均经过了大量的基础研究,通过长时间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以及安全性试验,并且利用高新技术对药物的生产、使用进行不断改进,从而得到比较稳定、有效的病害防治效果。国内目前渔用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对某种病原菌的杀灭效果或对某种疾病的防治效果,缺乏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以上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渔用药物深入研究、开发的瓶颈。近年来欧盟、日本等对我国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相当重视

25、。512、水产病害研究的发展趋势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研究:除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病原性、传播途径、核酸组成以及体外培养等方面开展研究外,深入的研究工作如病毒的感染机理、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功能等将成为学科的前沿发展领域;病原微生物耐药质粒的分离克隆、流行规律研究、质粒消除剂或质粒转移抑制剂开发等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生物的分类鉴定方面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52疾病的检疫与病原的快速检测: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高新生物技术,如核酸探针、PCR、荧光抗体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技术等在疾病诊断和病原生物检测中将得到广泛应用,技术的商品化程度将大大提高;基因工程抗体库在水生生物

26、病原的免疫学技术方面的应用也将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53绿色生物渔药及免疫防治的研究:基于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和宿主健康状况的绿色生物渔药或生物制剂在水产中的开发和应用将逐步取代目前药物滥用的局面,为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及产品,这类新型渔药将主要包括有益微生物制剂、免疫促进剂、疫苗、干扰素、抗菌肽、抗病毒多肽、中草药制剂等等。54抗病苗种研究:家系保存、常规育种、数量性状遗传选育、病原检测、抗病力检验、遗传标记、遗传多样性检验等技术是围绕上述目标的品种选育和驯化工作的技术基础。健康管理技术研究:在提高苗种健康质量和加强对病害的监测预警的同时,着重对优化养殖系统结构、保护养殖生态环境

27、、提高饵料质量及其利用率、合理使用新型渔药和疫苗等进行深入研究,是可持续水产养殖业健康管理技术的核心内容。55(三)、水产养殖种类营养和饲料研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水产动物的营养与饲料的研究水平与开发技术还远远落后于畜禽的水平。、国内情况总的来说,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起步晚,渔用饲料的开发利用技术仍比较落后。56我国养殖生产中,主要依赖于天然动物性饵料,而高效人工配合饲料很少,特别是适宜于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配套系列饲料多数是依靠进口。在鱼虾营养生理和营养参数等应用基础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好的鱼虾商品饲料的饲料系数可以达到1.32.0的水平。估计这部分饲料占我国300万吨渔用饲

28、料的60%,而其余部分的饲料系数估计在2.14.0之间不等。57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研究缺乏系统性。(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广撒网的筛选配方方式,急功近利,忽视应用基础研究。(3)添加剂开发研究热中于“促长剂”之类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产品,而对真正营养性添加剂的研究不够重视,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4)对饲料原料的开发与质量控制不够重视。(5)对适用于水产饲料成套加工设备的研究与生产未有足够重视,主要依赖进口主机的被动局面未能改变。58、国外情况国外把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研究作为水产养殖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这一领域的科技进步是推进饲料工业和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种实用饲料和饲料

29、添加剂工业化生产,饲料工业成为水产养殖业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饲料产业本身在推动、资助或直接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59从饲料开发水平来看,国外鲑、鳟、鮰和鲤鱼的饲料系数已达1.01.3的水平,而其他鱼类甲壳类的饲料系数达到1.51.8之间。世界较大的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公司,近几年都直接打进中国饲料市场,为他们的公司获取高额的利润。日本饲料工业很发达,虽然总产量受进口原料限制,居世界第三位,但以全价饲料为主,稳定性、诱食性、吸收性等都很好,饲料系数在2左右。60国外主要发展方向(1)基础理论研究;(2)新蛋白源的开发;(3)环境条件对鱼虾营养需要的影响;(4)低污染饲料;(5)

30、开发提高抗病力的营养添加剂和免疫增强剂;(6)提高饲料利用率;(7)提高养殖产品市场价格的营养饲料学研究。61(四)、海淡水增养殖技术1、淡水湖泊水库增养殖技术我国湖泊渔业在五十年代前主要是天然捕捞。五十年代初期,在一些大中型湖泊进行了人工放流,其经济效益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从六、七十年代起,在一些中小型湖泊,放养鱼类的数量逐步增加,往往造成一些湖泊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八十年代初,我国大中型湖泊网围养鱼技术研究取得成功,并迅速在全国得以推广。62从1986年起,江苏的滆湖、湖北的保安湖及安徽的花园湖列入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使湖泊渔业综合开发技术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重要突破。“八五”期间,滆湖

31、、保安湖和太湖均被列入国家攻关计划,分别进行了小型、中型草型湖泊和大型湖泊草湾的渔业高产试验,对网围养殖区、繁殖保护区、资源增殖区进行了系统研究。从2019年起,过水性湖泊、湖群、浅水草型湖泊的规模化养殖技术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计划。6350年代以前,我国水库主要以捕捞天然鱼类为主,而且现在一些大中型水库仍然沿用这种方式。自50年代起,放养人工鱼种就成为水库渔业的一种主要方式。如浮桥河水库,面积2.3万亩,通过放养人工苗种,使产量由放养前的3万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0万公斤,放养鱼类的产量占水库总产量的95以上,而且养鱼还安置了近百名职工。64国家“七五”攻关专题“水库养鱼高产技术研究”,在湖北省

32、三湖连江水库通过研究水库养鱼高产的生态学原理,示范和推广了适于水库养殖的一些名特水产品的养殖技术,利用电赶电拦设备的水库鱼类防逃技术、网箱养鱼技术、微流水养鱼技术、鱼类蛋白源利用技术和库叉养鱼技术。65国家“八五”攻关专题“大型多功能水库渔业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和水利部、农业部重点基金课题,重点研究了大型多功能水库的湖沼学特征,大型水库鱼产力及其种群动态的研究、渔业增养殖与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水库网箱养鱼优化技术研究,开始注意到水库渔业利用和水库其它功能利用之间的平衡,水库渔业利用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66我国的湖泊、水库渔业,天然捕捞的比例已很小。各种养殖方式,均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一

33、是产值偏低,二是渔业增产与水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就必须对现有的渔业结构作较大的调整。这就对我国湖泊、水库渔业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6721世纪的湖泊、水库渔业研究应包括三个方面:(1)现有养殖技术的完善、改进;(2)新的养殖技术的建立,包括新的养殖对象及新的养殖模式,以获得更高的效益、降低对水环境的污染;(3)为了同时满足提高产量和保护水环境的需求,需要对不同养殖技术进行合理配置,对同一湖泊或湖泊群采用分区管理。21世纪的湖泊、水库渔业,应是高效、高产、低污染的渔业。68世界各国对湖泊的利用,因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维持和发展游钓渔业是发达国家湖泊渔业的特点。同时

34、,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使之不遭受破坏是这些国家重点强调的问题。北美大湖渔业的管理理论的显著特征是以建立在生理生态学数据基础上的鱼类生物能量学模型为轴心,定量预测鱼类的摄食、生长及与饵料生物的关系,结合种群动态模型,建立渔业管理模型。69鉴于大水面渔业发展和水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发达国家一般不主张在水库中发展生产性渔业。美国的水库水面为6900万亩,重点发展的是游钓渔业,非常重视水库湖沼学和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方面的研究。在名特水产品的增养殖方面也有一些尝试。如利用大型水库粗放匙吻鲟,不仅在保护、增殖这种濒危物种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也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

35、济效益。702、海水养殖自60年代日本、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提出海洋“栽培渔业”的设想后,世界海洋水产增养殖业得到很大发展。自70年代起,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水增养殖业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发展很快,不少种类育苗实现了工厂化、集约化生产,人工饵料专业化高效率生产,外海网箱养殖系统被普遍采用,使生产由近岸性向外海性养殖发展。71我国的海水养殖经历三次大发展,被称之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以藻类养殖为代表,第二次浪潮是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第三次浪潮是以扇贝养殖为代表,近几年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迅速,以海水鱼类养殖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即将来临。我国的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的食物安全保障和食物结构的

36、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72我国海带年产量已达60万吨(干品),紫菜32万吨,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对虾在暴发性流行病以前,养殖规模达220万亩,年产量最高达22万吨,居世界首位。2019年海水养殖对虾产量恢复到约10万吨。2019年贝类养殖年产量达到650万吨,海水鱼类养殖年产量达25万吨。鲍鱼、海参、海胆等海珍品的养殖在一些区域也形成一定规模。73与发达渔业国家的海水养殖业相比,我国目前海水增养殖水域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内湾近岸水域增养殖资源开发过度,二是1050米等深线以内水域增养殖资源利用不足,布局不合理。如2019、2019年发生的扇贝大面积死亡,仅山东省就造成直接经

37、济损失30多亿元。当前我国海水养殖的技术水平总体上讲还比较落后,养殖产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人、物力的大量投入,而利用传统的养殖技术也很难在提高单产方面有重大突破。74日本的筏式、网箱养殖已发展到100米水深水域,欧美国家的网箱已达到抗8级风力的能力。而我国的浅海养殖大多数则仅仅局限于10米以内的近海水域,2050米水域养殖资源开发几乎是空白。如果通过研究解决某些关键技术如网箱、筏绳抗风浪能力、网箱抗风浪能力以及养殖种类放养采捕技术等,1050米等深线以内水域将成为我国海水增养殖发展的主要方向。753、水产养殖容纳量和环境保护的研究联合国21世纪日程强调指出, 容纳量的研究

38、将成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日本通过容纳量对海水贝类养殖量影响的研究,对扇贝养殖采取了合理的养殖密度和养殖量,达到保持产量稳定、减少病害和死亡的效果。76加拿大科学家在90年代初期,通过测定有机悬浮物浓度、有机物含量及养殖贝类新陈代谢,来预测某一海区的养殖容量。水产养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目前世界上非常关心的问题。在渔业环保与监测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卫星遥感、航测、受控实验生态系统,计算机技术和几类新型、精密和先进的监测分析仪器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广度和精度大为提高轻声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77目前我国的养殖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对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虾养

39、殖池的老化,我国对虾养殖池大多数已有15年以上池龄,池底有机物大量沉积。滩涂贝类的养殖负荷过大,环境质量逐年下降。海水网箱养殖起步较晚,从试验到发展不足二十年时间,但南方网箱养殖海域已不同程度形成了局部有机污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 。78我国渔业环保与监测技术研究起步晚,投入少,研究设备和手段落后,技术力量不足。宏观研究和监测缺乏全面、系统和连续性,对生态环境长期、慢性影响效应和变化趋势缺乏研究和了解;在微观影响效应研究方面十分薄弱,大体还处于生物学水平。794、近海渔业资源增殖近海渔业资源增殖和移植,世界上不乏有诸多成功的先例。如,近40年来前苏联、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先后进行了长距离洄游的

40、大麻哈鱼类的种苗放流, 放流数量每年高达30余亿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回捕率高达20%,人工放流群体在捕捞群体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 一些种类高达80%。80我国以中国对虾种苗增殖为代表的近海资源增殖试验起步80年代初,收到了一定效果。而后,进行鲍鱼种苗放流实验,一年半后的回捕率达30,接近70年代日本在濑户内海进行的鲍鱼种苗放流的回捕率。刺参种苗在水深23米投石的海区放流的回捕率达40。放流的魁蚶种苗的回捕率为2025。海洋岛虾夷扇贝底播面积达到1万公顷,回捕率高达30%,最高年产量达到40005000吨。80年代以来,先后在渤、黄、东海开展了大规模的海蜇放流, 回捕率分别达到0.072.5

41、6%。81我国有关资源增殖的基础研究工作仍然明显滞后,这期间开展的对虾、海蜇等大规模生产性种苗放流缺乏科学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放流增殖效益与回捕率密切相关, 加强放流增殖技术的基础研究是近海渔业资源放流增殖安全、健康和稳定的发展的重要基础。82(五)、设施渔业1、工厂化养殖技术工厂化养鱼始于工厂化育苗,创造人工控制的良好条件来实现苗种生产。目前全世界仅对虾育苗场就有3500座,其中我国也有数百座。工厂化养鱼是60年代才开始发展的,最初是一种尝试,同时也看到了它具有省地、节水的优势。83在集约化高密度养鱼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设施设备也日趋现代化,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强化增氧设备

42、,消毒与杀菌,水质自动检测与控制,分选、投饵、起捕的人工控制,风能、太阳能和热泵的利用,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旅游、观赏同养殖功能的一体化等综合技术,将工厂化养鱼很快发展成了现代渔业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项高新技术,其产量和效益均达到了新的水平。84工厂化养鱼以北欧国家为代表,其中丹麦的研究创新最为显著。全国500万人口就有50家养鱼工厂,平均单产达到100300公斤/米3。一个年产250吨的养鱼场,只需一人,说明其自动化的程度相当高。北欧的瑞典、挪威工厂化养鱼也很发达。德国工厂化养鱼厂有70多个,温流水养鱼和冷流水养虹鳟的比较多。封闭式养鱼方式中施特克马蒂克养鱼工厂以高效水处理系统享誉国际,还在我国

43、建了三个工厂。85法国工厂化养鱼是水产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向,一般10万吨级养殖工船年产鲑鱼3000吨,约占全国年进口量的15%。美国已将工厂化养鱼列为“十大最佳投资项目”。鱼菜共生工厂化养鱼系统已进入家庭农场,且获得了较好的效益。预言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鱼菜共生系统是21世纪的产业。养鱼对水体的污染,恰是水载蔬菜的营养源,变废为利,形成一个良性生态循环系统。86日本60年代初发展电场温流水养鱼,流水养鲤、鳗、甲鱼、鲍等都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全国有30万平方米养甲鱼温室,年产600余吨,工厂化养鲍年产5400吨,工厂化养殖各种鱼虾等活海产年总产达19万吨。技术成熟,产量稳定,效益显著。

44、现代化养鱼工厂既是生产点,又是旅游点、游乐场,内设水族馆、观鱼池、钓鱼池、游泳潜水池,有的场一年可接待20万人次,收入6000万日元。87我国工厂化养鱼始于70年代,几家热电厂利用电厂温排水养鱼,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北京市朝阳区搞起了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最初鱼价过低,效益不明显。80年代后随着鱼价升高,各省市的电厂养鱼、冷流水养虹鳟鱼迅速发展起来,仅热电厂养鱼就到了109家。以后出现了一些封闭式循环水养鱼的厂家,规模和技术水平较高的有中原油田等厂。经过长期实践,养鱼水平不断提高,一般单产在每平方米50公斤以上。8880年代后期,全国出现了养甲鱼热,很快建起了数百处养甲鱼场。90年代开始,我国的设施

45、渔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上海水产大学依托学校的综合学科和科研优势,着重进行了鱼池生态学、实验生态学、设施渔业水处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规划、设计现代设施渔业生产项目5处,总投资金额合计1500万元,其中有1处已投入运行,另有2处在年内即将投入生产。89海水工厂化养鱼是由工厂化育苗发展起来的,80年代学习日本搞起了工厂化养鲍。近几年北方兴起了工厂化养殖牙鲆,全国建起了20万平方米的养鱼设施,仅山东省就达14万平方米,掀起了全国海水工厂化养鱼的新高潮。80年代以来,南方几个省从北欧引进了几处成套设备的养鳗场,已停产了三处,具体原因尚需深入了解。902、网箱养殖技术网箱养鱼的历史有几百年,最早进

46、行网箱养鱼的国家是柬埔寨,媚公河下游称为国际网箱养鱼的发源地。它单独发展为一种养鱼型式,并达到一定的规模是伴随合成纤维网线的使用,于四、五十年代应运而生的。91网箱养鱼最初是从淡水养鱼中开始的,用小网箱,竹木框架,放置于空塘、湖泊、水库之中,养殖品种主要是鲤鱼。在摸索到一定经验之后,自七十年代以来网箱养鱼的研究范围拓宽、深度加大了,并把机电、工程、材料、生物、自动控制、海洋环境、声光、新能源等众多学科吸引了来,在为网箱养鱼现代服务之中实现了综合和交叉,科技水平和产量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在八九十年代大力促进了世界海水网箱养鱼的发展。92日本的网箱养鱼技术日趋完善,达到了规范化生产。网箱养鱼产量已占

47、淡水养鱼产量的1/3。霞浦湖是日本网箱养鱼的主要湖泊。主养鲤鱼,全湖6000多个网箱,总面积220亩,年产鲤鱼8000多吨,最高网箱单产每立方米水体288公斤。日本海水网箱养鱼相当发达,仅鰤鱼一个品种养殖就有近2000个网箱,产量达10万吨。93美国1964年首次引进网箱养鱼技术,1975年产量达74万公斤。美国用不锈钢网衣浮式网箱养鱼每立方米产鲶150公斤,虹鳟100公斤。在江河湖泊中养美州鱼,发展很快,成效显著,单产达每立方水体217公斤。美国还积极发展海水网箱养鱼,国家海洋渔业局在普吉特海峡建立海水网箱养鱼基地,设置浮式网箱,养大麻哈鱼。94俄国到1980年网箱养鱼水面已达13.2万平方

48、米。1964年开始于克拉松3号热电站进行网箱养鲤鱼,1968年扩大到9个热电站。库尔斯克原子能发电站温水养鱼场是个综合性养鱼企业,其中网箱养鱼的产量为500吨。切列比特渔场有一条40只网箱组成的生产线,网箱均固定在漂浮装置上,共720平方米,单产为160公斤。俄罗斯网箱养鱼主要向湖泊、大水面发展。95我国网箱养鱼起步较晚,1973年开始试验网箱养淡水鱼,很快获得成功并迅速推广了经验。到1994年全国水库、湖泊、大水面网箱养鱼已发展到15万亩。养殖品种主要是鲤鱼、罗非鱼、草鱼、鳊鱼等品种。网箱多以养成鱼为主,也养鱼种,有单养的也有混养的。如绍兴地区选择湖泊外荡水域设置了70万平方米网箱,由鱼种养

49、成商品鱼,当年就可起捕上市。新安江水库是一个大型水库,自从利用网箱培育鱼种以来,每年能为水库提供50多万公斤大规格鱼种。96海水网箱养鱼是八十年代由广东、福建省开始的,主要养石斑、真鲷等优质鱼和一些地方品种。活鱼出口港台,经营相当灵活,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因而在短时间内使两省的海水网箱养鱼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东山湾、兴化湾、珠江口都有万余网箱。福建省2019年海水网箱已达11万个。之后,广西、海南、浙江的海水网箱也有了发展,养殖品种扩大到大黄鱼和一些地方优质鱼。973、围网养殖技术围网养殖是利用网片或网片与堤坝、湖岸相结合,在湖泊中围隔一部分水面进行养殖。多数围网养殖是以草食性鱼类为主养对象,可

50、利用天然水草作为廉价饵料,同时补充配合饲料。近年来也有以河蟹等优质水产品为主养对象的。围网养殖的主要问题是:(1)对补充饲料的需求;(2)根据天然饵料,确定养殖负载力;(3)根据人工饲料投入情况,确定最大养殖负荷。98我国的设施渔业与国外先进的国家相比较主要差距在设施材料与相应的工程结构,调控这些设备的机械及监测的自动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所用的建材较为落后,不够坚固、易变形;(2)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高,水处理设备落后;(3)配合饲料在海鱼养殖方面的开发应用较为薄弱,结果容易造成渔场老化,水质污染;(4)我国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单产较先进国家低,在养殖

51、过程中疾病问题严重。99二、水产资源管理海洋水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过度捕捞,渔业资源遭到破坏;(2)尽管我国水产品总量在增加,而优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例相对小;(3)捕捞技术落后,一些渔具严重破坏渔业资源;(4)海洋生态系统及多种类渔业资源研究较少;(5)远洋渔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6)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技术虽然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然难以在实际应用中操作;(7)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管理技术较落后。100加强海洋渔业资源评估和渔业管理,实施负责任的安全捕捞,通过人工增殖放流优化水域生物群落结构,恢复和重建

52、业已退化的生态系统,加强海洋生态系统基础研究,建立和保持近海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渔业”,是稳定近海捕捞,保证21世纪海洋捕捞业提供较大产量和优质水产品的技术需求。101我国较系统的资源调查工作始于50年代末期的全国海洋普查,开始进行海洋生物资源评估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渔捞海图;从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对一些重要渔业种类进行了专门调查,并常年进行资源和渔情预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并制定了一些主要渔业种类的单项立法,划定了黄、东海中、日渔业保护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0280年代主要进行了“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东海外海渔业资源调查”和中、挪合作“北斗项目”进行的黄、东海鯷鱼类资源调查。这

53、些调查为渔业生产和渔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九五”期间进行了以划界为目的的“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调查及资源评价”调查,但是尚未建立起以实现生物资源长期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的资源变动监测调查体系。渔业管理与资源研究脱节,管理措施较被动。103黄、东、南海是多国渔业的共享水域,在海洋法生效之后就存在跨国渔业管理问题,即有关国家共同进行同一种资源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定期的专属经济区资源监测评估和可持续开发管理体系,随时掌握资源动向,做为我国与其它资源共享国进行渔业谈判的基础。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方面,渔业发达国家每年都进行多次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监测主要渔业种群的资源应运情况,

54、并经常开展多国合作或联合调查。104国际上海洋渔业发达国家将渔业资源监测调查做为常规任务,与渔业管理密切结合,资源监测的结果已成为渔业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如挪威和俄罗斯在巴伦支海每年进行的大西洋鳕和黑线鳕等资源的调查,欧盟和挪威每年在北大西洋进行的大西洋鲱、鲐鱼和鳕类等资源监测调查;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对北太平洋渔业资源的调查等,这些调查主要用声学方法进行。另外,对一些大洋性种类及海洋环境的变化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105欧盟和挪威关于北大西洋渔业资源的分配与管理解决的很好,以每年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有关渔业种类资源量进行评估,在保证资源处于安全的生物学最低限以上时,确定每种渔业资源的年总

55、允许捕捞量(TAC),然后双方分配捕捞配额,还对一些种类的配额进行交换。澳洲还实行个人可转让捕捞配额管理制度。日本已对六种鱼类实行总允许捕捞量并进行分配。106渔业资源的变动也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有关,环境变化对生物资源补充量有直接的影响。美国开展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EC)研究,侧重于生物过程与物理过程耦合作用。世界各沿海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都面临着过渡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国际上海洋渔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渔业资源监测调查和渔业管理,资源监测的结果已成为渔业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107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的召开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促使各国在发展计划

56、中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的问题。2019年3月FAO组织召开各国渔业部长会议和UN组织召开的8月份渔业会议,都强调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根据联合国1994年11月16日实施的国际海洋公约有关规定而制定的国际负责任捕捞行为准则,更明确国际间海洋捕捞业的责任,为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要使用安全捕捞技术,改进渔具选择性,做到负责任捕捞。108三、海洋捕捞1、近海捕捞世界上先进的捕捞技术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渔具的选择性研究;(2)重视渔业资源探测技术研究;(3)加强渔船捕捞、加工自动体系的现代化;(4)注重渔港建设现代化;(5)注重渔船装备的现代化。109从捕

57、捞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先进程度考察,日、美、俄水平最高,另外西欧国家由于造船水平居世界前列,渔船的先进程度也是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的。日本是海洋捕捞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捕捞航程最远的国家。机动渔船数有40多万条。10000总吨以上的渔船二百多艘,有开发极地渔业资源的能力。 110美国是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服务于海洋渔业的科学和技术装备是世界最先进的。它最先将遥感技术运用于渔业,最早将计算机技术用于探鱼。俄罗斯是世界上海洋面积最大的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捕捞占其渔业总产量的90%。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捕捞船队。苏联解体前,上万吨的加工船就有100多艘,4000吨以上的渔船占

58、世界的95%。拖网渔业曾居世界首位。111我国在拖网方面水平与国际相差不多,但在围网、流刺网、钓渔具等方面落后于日本等国;在高强新材料和渔具材料等方面研究工作较少;鱼类行为学方面我国仅有几位专家在鱼类礼觉行为反应,对网具、发光网片等瓜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我国近海,特别是在渤、黄、东海区由于捕捞开发过度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等因素,导致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相继衰落,单位产量逐年下降,渔获物组成日趋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使得捕捞业不得不转向远洋渔业。1122、远洋捕捞 远洋渔业的发展与科研工作密切相关。日、俄、韩等国对已开发的和潜在的渔场都曾进行过大量的调查,掌握了资源的种类分布、资源量、渔具和渔法等,

59、从而使远洋渔业的生产避免了盲目性。113在公海大洋进行捕捞金枪鱼、鱿鱼等高度洄游种类的大洋性渔业中,50年代金枪鱼产量约100万吨,60年代为160万吨,70年代240万吨,80年代突破400万吨,1993年达到465万吨。日本是远洋渔业大国,1992年金枪鱼产量为72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6。我国台湾自1982年开始引进美式金枪鱼围网捕捞技术以来发展迅速,2019年金枪鱼产量达41万吨,占其远洋渔业总产量的60左右。114我国自1985年开始发展远洋渔业,速度较快,目前作业范围已涉及世界三大洋,初步形成了产业体系,成为我国海洋捕捞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远洋渔业的产量约占世界远洋渔业

60、产量10%左右,占我国海洋捕捞产量的7.4%,但产值效益较差,这与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省有较大差距。与世界远洋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远洋渔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船只小型化,装备落后,资源和捕捞技术研究甚少,平均单船年产量低,生产效益差。115四、保鲜加工技术日本、欧洲等渔业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沿海国家代表了世界水产品加工的潮流和水平,其主要特点是:(1)水产品加工达到产量的70%以上,产品的附加值高;(2)加工领域日益扩大,涉及种类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增加;(3)加工品向普遍高档化、多样化发展;(4)食品加工工业技术更广泛地移植于水产品加工;(5)实行二次加工;(6)对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