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四章-_第1页
《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四章-_第2页
《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四章-_第3页
《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四章-_第4页
《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对社会化的理解、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人格、自我与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化的历程对社会化的理解:1、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 “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 这场社会科学家们旷日持久的争辩持续了一个多世纪。19世纪20世纪初:天性论占主要地位。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由于遗传的作用,不同的阶级、国家或种族也有优劣之分。许多心理学家罗列出他们设想中的“本能”战争侵犯本能;社会群集的本能; 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能。20世纪:教养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理论基础来自

2、巴浦洛的关于“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沃森论证人的行为和个性完全可以改变,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熏陶和训练。 “给我12名身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在我指定的环境成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意挑选出来的婴儿培养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培养成乞丐和强盗,而不管他的天资、能力、才能,以及他的祖先的种族情况如何” 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的结论如今,人们一致认为天性与教养之争是好无意义的,因为它将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四这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学上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性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社会化过程是我们籍以理解“天性与教养相互作用的关键,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彼此相遇并融为一体。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 婴儿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了联系。首先是母亲对他爱护和照料,提供奶汁和食品满足他生理上的需求;以温暖的母爱去抚慰他,满足他情感上的需求。他则以哭声反映饥饿与病痛,以满足生理需求或解除痛苦;以注视与亲人发生感情交往,获得亲人的喜爱。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 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单纯的“接触”(与他人身体的接触

4、或相互作用),既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又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的实验说明,这种身体接触的需求是相当强烈的。人类的成长时期很长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的实验 在实验中,小猴同两个人造的“母猴”妈妈(一只用铁丝绕成,身上带有奶瓶;另一只在铁丝外裹有同母猴毛相似的织物)关在一起。虽然小猴天天从带有奶瓶的“母猴”那里吸取食物,但它的大部分时间却是依偎着裹有毛织物的“母猴”度过的。如果把后者搬走,小猴就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这说明,小猴尽管有着强烈的生物需求,但也有着同样强烈甚至更为强烈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实验还证明,由这些人造“母猴”养大的小猴,虽然小时候看不出明显示的异常,但长大后

5、却不会当父母,其中许多母猴甚至不会生育。婴儿也象小猴一样,有着基本的与他人接触、互动的生物和情感需求 由父母及其他亲人构成的家庭是婴儿获得情感和生理需求最为现实的社会环境童年隔离期的影响如果人在与人类社会隔离的情况下长大会成为什么样子? 菲特烈二世的实验 野孩 在隔离状态下长大的安娜 制度化的儿童: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以上几个不同方面的证据都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没有社会化,我们几乎无法形成个性,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应付。由于我们不基本指导其它动物的本能,我们只能靠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和完全的人。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

6、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第二节: 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媒文化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社会经验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极其群体建立社会联系。前苏联与美国两种文化儿童社会化比较家庭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儿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

7、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上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皮格马林翁效应皮格马林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1)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化

8、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职业背景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社会化起作日益重要的作用。电视对人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行为。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第三节:人格、自我与社会化人格的定义: 人格(Pe

9、rsonality)有时也译为个性,这个概念从词源上来说是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指的是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人格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奥尔波特的定义把人格看作个体内部的动力组织,它支配着人的思想行为的独特表现。人格通过社会化而形成遗传的素质仅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加入的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的社会文化层次上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 社会文化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一定的社会物

10、质生活条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等。个体在社会化或文化濡化的过程中形成人格的共同性的一面,如基本人格、社会性格、民族性格等等。 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个体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会结成独特的人际关系,经历不同的生活事件,这造成个体人格的千差万别的方面,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的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抚养方式。人格与社会行为人不是社会环境刺激的消极反应者,人的活动还要受内在人格的支配,因此,人格是制约着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变量。人格对人的社会行为有所制约,它不但可以成为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

11、来源,而且可以影响到行为的意义、行为的方式和行为的结果,它为人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反应模式。 复杂的自我 “自我观念”是我们关于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我们对自己是谁的理解。自我观念对于个体有以下几种重要功能:(1)使个体有关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组织和解释;(2)使个体能够增加快乐和减少痛苦,如认为自己有能力,就不断去发挥能力以获得快乐;(3)使个体保持自尊。 “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自我意识”是对自我存在的觉察和了解。“自我评价”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出现的。自我评价即是人对自我的分析、判断,自我评价决定着人的自尊水平。 “自我表现”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

12、事实,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自我表现指的是人们以某些方式把自己的某些方面展示给他人。 第四节:社会化的类型 (一)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是其基本的关系,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生活在特定社会中的人,不能不与特定的政治关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因此形成特定的政治价值判断标准,用以指导、支配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个人的社会化即一定的社会政治角色的形成,不单单是一个个体接受社会的政治要求,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双

13、向的: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同时,会经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整合社会的各种政治观点,分析各种政治关系,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反作用于社会政治。这种既接受社会的政治改造同时又改造社会政治的互动的政治角色的形成过程,是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所在。政治社会化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的高低 。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仪式:前苏联儿童在列宁象前宣誓(左图)美国儿童向国旗宣誓(右图)(二)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批判中,以七八岁为界,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

14、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表现出以下变动:(1)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即从受外在力量支配转变为受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2)道德判断的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并发展到两者的统一;(3)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主式的惩罚。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并延续终生的内容。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模塑的 。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

15、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第六节社会化的历程 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社会。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社会化的终生性基于这样两方面:其一,个人发展的终生性。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他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其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社会的变化就是生活于其中的无数个体社会化的总和。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婴儿期:该阶段从

16、出生持续到1岁左右,其具体内容是获得基本信任与克服不信任。 童年期:该阶段从1岁到3岁左右,其具体内容是使儿童获得自主性,避免产生怀疑和羞耻感。 青春期:该阶段发生在1220岁之间,其核心问题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的危机与混乱。 成年早期:时间约为2024岁之间,处在该阶段的人,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的时候,该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获得新密感,避免孤独感。 成年期:该阶段历时较长,从25岁到65岁左右,其社会化的关键问题是获得效能感并避免“自我关注”。老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满感,避免失望感。若前七个阶段中的积极成份多于消极成份,就会使人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完满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17、反之,则会产生失望感,随便打发余生。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 (2)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再社会化是指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在再社会化的背景中,社会化的过程一般更加集中、更加紧张,其目标是人的改造,而不是人的形成。” 两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再社会化: (1)强制性的。这是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来实施的再社会化过程

18、。(2)非强制性的。这类再社会化多是由于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或生活方式陡然改变造成的, 反社会化社会学家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之为不完全社会化或顺应不良;而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类型: (1)无理性型。这类反社会化的结果是有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诸如惯偷、江洋大盗、娼妓、破坏分子等都是反社会化的个体,这些人在“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 (2)有理性型。结果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利于社会上的多数人或者表面看不利于现在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社会化,是有理性型反社会化。比如,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为人民的利益而举行的造反、罢工、革命,都是这类反社会化的典型表现。它“反”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的“奴化”。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即指传统的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我们把这种和“嗷嗷林乌,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社会文化现象称之为“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现象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