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前读书报告第二组走进一、呐喊简介: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二、呐喊概述1、 呐喊的主要内容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2、创作呐喊的缘由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
2、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3、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1)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国民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呐喊。2)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4、呐喊篇目表 呐喊自序 (1)狂人日记 (2)孔乙己 (3)药 (4)明天 (5)一件小事 (6)头发的故事 (7)风波 (8)故乡 (9)阿Q正传 (10)端午节 (11)白光 (12)兔和猫 (13)鸭的戏剧 (14)社戏(第一版还有不周山,后删去)狂孔药明一头风,故阿端白兔鸭社 端午节前夕, 阿Q带着兔和猫回故乡看社戏,戏名
3、鸭的喜剧。路上遇到孔乙己去白光药店买药,两人因为头发的故事引发了一场风波,望着呐喊着的阿Q,孔乙己写下了狂人日记。阿Q也因为这一件小事,决定明天作阿Q正传。自序:鲁迅的生活和思想发展经历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应索稿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抄古碑北京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搞文艺东京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攻医学仙台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求新知南京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侍病父绍兴思 想 发 展生 活 经 历 地点三、作品解读和分析重温经典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1、狂人日记1)概况和背景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小
4、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反封建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封建家族和礼教制度依然禁锢和毒害着中国的人们。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
5、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2)主要情节内容 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3)小说主旨1)概况和背景2、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2)主要内容和主旨
6、 小说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1)概况和背景3、药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
7、者的惨烈。2)人物与情节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夏瑜、夏四奶奶康大叔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年青人等看客第一部分 老栓买药第二部分 小栓吃药第三部分 茶客谈药第四部分 上坟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它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3)小说主旨1)概况4、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 2)主要情节内容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
8、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2)小说主题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
9、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A. 守旧而刻板: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城里人都叫“条凳”。 阿Q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人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都加上切细的葱丝。阿Q想:这也是错的,可笑!B. 盲目排外:赵老太爷的儿子进洋学堂并留学东洋,剪掉了长辫子,阿Q“深恶而痛绝之”,称他“假洋鬼子”,“里通外国”:“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c. 遵奉“男女之大防”。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因而阿Q采取“怒目
10、主义”,“或者在冷僻处,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至于小尼姑害得他阿Q“飘飘然”,那应该怪小尼姑的太滑腻的脸“蛊惑”了他,应该“不滑腻”,“脸上盖一层布”,可见女人真可恶! )阿Q的一般性格)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是以主观意识把真实的失败与痛苦转化为虚幻的胜利和快乐。精神胜利有两个层面:心理功能和人生哲学。作为一种心理功能,精神胜利法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弱者面对强者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鲁迅反感的是作为人生哲学的精神胜利法。但二者之间的“度”很难把握。四、呐喊人物形象分类第一种:压迫者。第二种:是革命者。 第三种:帮闲者的形象。 第四种: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的形象。 第五种
11、:旧知识分子形象。第六种:善良人的形象。第七种:阿Q们的形象 五、启示 1.在呐喊中,鲁迅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既疯狂又格外清醒的“狂人”;象征国民弱点的阿Q;用血汗钱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他不但写出人物的“血肉来”,而且表现了“灵魂的深”,即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善于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如孔已已中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还有故乡中的一声“老爷”表现出闰土的思想状况。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从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摧残。2.对夜色情有独钟,夜色往往成为鲁迅笔下最有韵味的意象。如
12、白光中的这段:“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站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寒冷的光”和“诡秘的照透”这些词语渗透着陈士成人生失意的主观感觉色彩;暗淡凄迷的月色与主人公孤寂愁苦的心绪融为一体。还有在“吃人”与“被吃”的恐惧氛围中,狂人眼前不断地闪现着凄迷的月夜。3.狂人日记以“狂人”二字为主人公取名,不仅符合小说的内容与形式,而且也符合“五四”时期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和特点,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叛逆性与反抗性孔乙已中孔乙己名字以“孔”为姓,有明显批孔孟之
13、道的意思;“乙“的本章为“屈也”,而且过去“凡读书以笔志其止处曰乙”;“己”的本章为“身也”,“私也”。合起来的意思是孔子的门徒已走到了尽头,碰了钉子,没有发展前途了。这正符合小说的思想和人物身世、命运、性格。药将两家悲剧的牺牲者取为“华”、“夏”两姓,以此代“华夏”即中国。 阿Q正传中阿Q 这个名字一方面表明阿Q没有自己的姓,身世悲苦,低下。另一方面“Q”字可看作他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性格,他的悲剧命运。介绍完毕啦 彷徨 鲁迅1.彷徨 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2,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3,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14、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5,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
15、下而求索。钥匙题记理解彷徨的钥匙,就在于这题记离骚中的两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里,把它称为“题眼”。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是遍体鳞伤,毫无结果。只能是“荷戟独彷徨”了。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到2000年5月第8次印刷时印数已是172000册。可见好书一直有人读,因此也就一直能卖。封面印有原版彷徨的封面,是木刻。三二人坐在三二张高的靠背椅上,靠背高出了人的头,头的前上方,有一只太阳,发着幽幽的光。2 作品目录祝
16、福1924年2月16日 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 肥皂长明灯 示众高老夫子 孤独者伤逝 弟兄离婚1925年11月6日 真正变化的原因?真正让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两个方面: 一是,封建思想的影响, 二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刺激当时人们麻木的心灵。 离婚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离婚写于1925年底,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离婚比风波更为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它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背景鲁迅的这部小说虽然没有像祝福那样产生非常大的社会影响,但是一主题却反映了“五四”启蒙运动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先驱们在关于妇女解放运动过程中,面对几千年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向前突进时的困顿与艰难;同时,也是作为“五四”先驱的鲁迅,在进行妇女解放的运动中,从自身婚姻的不幸中看到了足以代表当时整个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离婚不再有像祝福中所揭示的“礼教吃人”和伤逝中“娜拉出走后怎样”这样鲜明的主题来供大家激烈讨论。看过离婚之后留给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健康养生产品销售个人担保合同
- 2025年度有机肥采购合同风险控制要点解析
- 2025年度红木家具行业品牌战略规划合同
- 衡阳2024年湖南常宁市卫健系统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苏州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新加花园幼儿园教学辅助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舟山浙江舟山岱山县统计局招聘编外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红河云南红河州教育体育局所属事业单位(红河州第一中学)急需紧缺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江门2025年广东江门开平市自然资源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卷绕机项目融资计划书
- 无锡2024年江苏无锡市惠山区卫生事业单位招聘6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年度表彰大会会议服务合同
- (完整版)高考英语词汇3500词(精校版)
- 2024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社会招聘笔试真题
- 00015-英语二自学教程-unit1
-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详细解读课件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精品)
- 2022年RDA5807m+IIC收音机51单片机C程序上课讲义
- 雅马哈贴片机_修机_调机的经验之谈1
-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 2018年黑龙江统招专升本公共英语真题
- 大学物理光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