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说课课件_第1页
《那些年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说课课件_第2页
《那些年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说课课件_第3页
《那些年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说课课件_第4页
《那些年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说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那些年,留在校园的记忆 学堂乐歌 宜宾县蕨溪中学 赵霞说课程序: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反思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材: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放歌”第26节出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主编: 于润洋 吴 斌适用: 高中一年级 说 教 材 说 教 材 本节课通过对四首学堂乐歌送别、祖国歌、体操兵操及竹马的学习,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和总结“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以达到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之目的。地位作用 析学情 高

2、一学生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如果我们选择的教材内容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也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那些留在校园里的记忆-学堂乐歌这个课题虽离我们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校园歌曲的产生是离不开学生和校园这两大主体,因此学生聆听和学习“学堂乐歌” 还是感兴趣的。对于这个课题学生缺乏的不是体验和感知音乐的能力,而主要是缺乏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的能力与展示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教师要做的就是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尝试创作“学堂乐歌”并鼓励学生展示创作。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与实践,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析 目 标 教学目标

3、 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与态 度通过聆听送别、祖国歌、体操兵操及学唱竹马去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意义及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教学重难点 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重点关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尝试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 析 学 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实践创作展示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很重要,学生不但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而且还要通过对比聆听、思

4、考并总结知识、尝试填词创作及展示创作等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品味,因此,本节课学生能必须要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体验创作与展示。 谈 教 法趣味教学法 在采用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后,教师的课堂角色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我充分合理地利用小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学习模式小组评价法多媒体演示法 过程设计评学-课堂评价研学-创作体验导学-新课导入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导学、悟学、研学、评学四个阶段来逐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作体验,

5、以提升对音乐、对歌曲的热爱悟学-新课教学 课前播放我们都是好孩子上课播放视频同桌的你引入 这两首歌主要流传在什么地方? 属于哪种类型的歌曲?引导提问1你还知道哪些校园歌曲?你听过一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导学引导提问2 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校园歌曲导入,有利于让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一百年前的”校园歌曲的意境中。导学 四个版块 通过四个板块的教学,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并认识学堂乐歌以及特点及其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学堂乐歌的概念和主要代表版块一:李叔同和祖国歌版块二:沈心工和体操-兵操版块三: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版块四: 悟学 通常是指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即清末民初新式学堂

6、中开设的乐歌课。它是随着新式学堂的诞生而诞生的,在维新变法中起步,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展壮大。直到1923年后,该课程改称为音乐课,“乐歌”一词逐渐不用。 学堂乐歌的概念板块一学堂乐歌的主要代表人物李叔同沈心工李叔同(弘一法师)板块二(1880-1942)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 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 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

7、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简介 篆刻 书法李叔同绘画作品主要音乐成就发起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第一人。1906年创办我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1905年编辑国学唱歌集。1915年撰写西洋乐器种类概说,开创了钢琴音乐教学的先河 。主要作品还有西湖春景秋夜忆儿时大中华花香祖国歌祖国歌2 试唱并对比以下三个片段祖国歌 4/4 校园夕歌 2/4 老六板 1/4 两首祖国歌的异同这两首歌曲的曲调都来自于民间乐曲老六板。通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两段旋律除了节拍、节奏同老

8、六板稍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套用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旋律填词而成。这也是学堂乐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填词歌曲。 歌词1:Are you sleeping?are you sleeping? Brother John, Brother John? 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 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 Ding, Ding Dong, Ding, Ding Dong.歌词2: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歌词3:打倒列强 ,打倒列强, 除军阀, 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歌词

9、4: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1 2 3 1 1 2 3 1 3 4 5-3 4 5-56 54 3 156 54 3 12 5 1-2 5 1-歌曲串串烧沈心工-学堂乐歌之父版块三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中国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沈心工简介主要作品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革命必先革人心 竹马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体操兵操(沈心工)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创作特点:拿来主义,简单易唱,通俗易懂

10、,体现时代性。表现内容: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破除迷信,妇女解放,有宣传科学文明,男女平权思想,及反映学生生活的,传授科学文化。版块四学堂乐歌的意义及影响学堂乐歌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的教育形式,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设和音乐师资力量的培养。 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萌芽。学堂乐歌的表现内容及创作方法 学堂乐歌 表现内容 创作方法祖国歌 送别 体操-兵操 竹马 爱国主义填词歌曲亲友离别填词歌曲爱国主义创作歌曲爱国主义填词歌曲 请你们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歌词,用现成的送别和竹马(任选一首)曲调进行填词创作,创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校园歌曲!一起来创作

11、研学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填词参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蜀相山居秋瞑送别旋律(根据山居秋暝)1=C 4/4 小组填词并演唱竹 马1=F 2/4 小组创作填词并演唱 今天我们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认识了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奠基的先人李叔同、沈心工等老一辈音乐教育家。还尝试了选曲填词的创作。但这只是开始,课后希望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创作,能看到更好更多的作品,来展示我们美好的校园,讴歌我们美好的生活。课堂小结作业如何让校园歌曲走出发展的桎梏,使其真正的回归校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考!谁来担负起校园歌曲下一个百年的希望?除了李叔同、沈心工之外,你还能又从关资料中找到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吗? 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