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官窑窑变釉的微观变化_第1页
清乾隆官窑窑变釉的微观变化_第2页
清乾隆官窑窑变釉的微观变化_第3页
清乾隆官窑窑变釉的微观变化_第4页
清乾隆官窑窑变釉的微观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乾隆官窑窑变釉的微观变化本文探讨一件鲜为人知的瓷器清代乾隆官窑窑变花釉瓷器。通常人们都认 为清代官窑仅在景德镇,其它地方没有乾隆官窑。此件瓷器是不是可以证明在河南 禹县亦有乾隆官窑?其产品为窑变花釉,见图A “大清乾隆年制”高足带盖托盘。一、器型:图A高足盘全貌该器各细部尺寸如下:全器高为176mm,其中盖高62mm,盘高 32mm,足高82mm;托盘外径164mm,内径130mm,盘口外侈18mm,盘底内直径48mm,下 凹深度3mm,沿口壁厚为1.0mm;盖外径130mm,内径126mm,壁厚2.0mm,沿 口外部直折向下7mm;高足最细处52mm,足外径90mm,足内径80mm,自盘下

2、 凸弦纹算至足底,高为84mm;足底为泥鳅背状,宽度为3mm,足底内部有一凹下图1.a盖全图图1.b盖提钮图图1.d盖折沿与弦纹图1.c托盘中心下凹图台阶,深2.0mm;全器重610克,其中盖重 145克,高足托盘重465克。详图1.a、b、 c、d。盖上部中心有去尖宝塔式提钮,上部 顶珠直径18mm,高20mm。其下有一圆形 底托,直径28mm (也可称为大弦纹),整 个提钮全高为32mm。托盘下部见图1.e (向 下倒扣的照片),有两道弦纹与向下的折沿。图1.e足部弦纹及折图2.a盖表刻牡丹纹图2.b牡丹叶图2.c暗刻缠枝纹图2.d托盘内上部弦纹二、纹饰:盖中心部位有二道凸弦纹,依次分别高

3、于盖表1mm和2mm。盖自大弦纹外至 折沿口,有暗刻缠枝牡丹一周圈,见图2.a、b、c。其中a为开放的牡丹;b为叶片; c为缠枝,四朵牡丹两两相对,八片牡丹叶每两片一组,布局精准。图d为盘沿口, 有二道凸弦纹,外弦纹略高,盘内近中心部有一较深凹弦纹,与盖口沿正好对接, 基本没有误差,放在一起正合适。盘中央(与高足顶部对应部位)有一深为约3.0mm 的下凹圆心,见前图1.c。整个盘外沿有弦纹,见图2.d。盘下面为四组缠枝莲,但 没有莲花。高足最上部与盘接合处有一凸弦纹,高足下端有一凹弦纹,其下为底足。 底足上亦有暗刻山石水草纹,共五组。可参见图1.e。三、款识:在底足内部有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

4、,见图3.a、b、c、d、e、f、g。其 中a为全款,b、c、d、e、f、g为单个文字。乾隆青花为釉下彩,现今仿品无以数 计。釉下青花的鉴定秘笈在于掌握一个主要特征,这也是现今无人提及的。只要是图3.a款识全图真正的乾隆时期的瓷器,如果其上有青 花,无论纹饰或款识,都可以侧着阳光、 调整角度,当在某一合适的位置上,在 青花的表面会出现兰紫色的光泽,异常 奇特。这种方法需要借助现在检验珠宝 的放大40倍的放大镜。乾隆青花除有弥 散特征外,弥散的宽度往往较大。且青 花色彩深沉,有入胎骨之感觉,但这些图4.a胎多种色变(盖胎)图4.b胎内变物人*乾隆千累 图3.b大字 图3.c清字 图3.d乾字 图

5、3.e隆字 图3.f年字 图3.g制字 方面较难掌握,而此文介绍的侧光先找紫光泽,极易掌握和运用。此盘“大清乾隆 年制”款识,文字俊秀、工整、素雅等不再讨论,因为仿品都能办到。唯独侧光出 现的紫光,现在办不到。须注意的是侧光时,用放大镜观察青花表面,仅在青花之 表有,而且在纹饰或款识用料多的部位会重、用料少的笔划会轻或弱,手写的款识 或笔绘的纹饰都有抑扬顿挫、兰紫反射光会有轻重不等的变幻。如果经过上述方法 检验,找不到兰紫光显现在青花之表,这件瓷器就不会是乾隆时期的(有关款识的 讨论尚有后续文章细议,包括青花及其表层的透明白釉)。四、胎:此盘有两处露胎,一处是盖的下沿口,另一处是足底,分别见图

6、4.a和4.b。 胎体细腻、纯净,加工精准。但历经二百余年已有多种变化,全部在胎表与一定深 度内反映出来。有关乾隆瓷器胎体的微观变化,后边自有文章专题探讨,此文不详 述。五、釉:这是本文的重点,看似灰不灰、绿不绿、兰不兰、紫不紫的托盘,其釉究竟为 何类种,需要认真讨论一番。而对于历经二百余年釉层的变化,更有必要仔细探讨。 前文乾隆赏瓶讲的是单纯红釉,这里分析是红釉中的窑变及时空变化。有关窑变红釉的探讨可谓内容丰富,古往今来为数不少。此文选择两个较为典 型的例子:一个是1942年赵汝珍编写的古玩指南瓷器;一个是现今上海博物 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试验论文清代红釉(彩)瓷的呈色元素分析。两篇文章 从

7、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就窑变红釉瓷器进行了传统和科技分析,其宗旨均为 鉴赏、鉴定窑变红釉瓷器提供了依据与方法,都是为了弘扬华夏文化的努力奋斗, 都做出了一定贡献。此盘直观看似乎有些像茶叶末釉,其实不是。乾隆茶叶末釉偏绿,它是以铁为 呈色剂高温还原所成,釉面失透。景德镇陶瓷学院方豪教授论文茶叶末结晶釉之 釉象的研究指出,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棕黑色底釉或绿黑色底釉中泛现一种错落 自然、金光灿烂的绿色晶点。此盘的底釉为紫红色,虽不十分明显,但在绿色斑块 的周边,无一不显露出来,可见各微观照片。而釉中的绿色不是晶点,也不存在金 光灿烂,故非茶叶末釉。还有一些像炉钧釉,但也不是。炉钧釉是兰、绿、月白色

8、釉。此盘釉色虽然有些偏绿,那是釉中大量的绿色斑块影响而产生的,同时釉层略 带兰色,但无丝毫的月白色,在微观之下亦见不到。此外也有些像绿松石釉,但也 不是。绿松石釉是淡黄中微微发绿,此盘无论直观抑或微观,都不见黄色。再有就 是有点像仿钧瓷,同样也被排除。因为仿钧瓷像钧瓷一样,釉层有明显的流动状, 而此盘的釉层无任何流动感,包括所有的绿色斑点都无动状。剩下的有两种釉与本 盘釉种关联度较大。古玩指南瓷器中对红釉作了五种大的分类:祭红(含宝石红、大红、 鲜红、抹红等)、胭脂水、豇豆红、粉红、朱红(朱砂之红)。其中对豇豆红描述如 下:“系由祭红变化而来者,以其似豇豆、故以名之。釉中多有绿胎点,或大片绿

9、斑,亦有大红者,以康熙款者为最多,若雍正款者,则其釉与豇豆红无异,人亦辄 以雍正祭红呼之矣。豇豆之暗败者,俗称乳鼠皮,价值殊贬,稍深入云豆色,近紫 又入茄皮紫。豇豆红之所以可贵者,在莹润无比,居若鲜若暗之间,妙在难以形容 也。”此段文中与本文介绍的高足托盘有两个直接关联,其一是豇豆红“釉中多有 绿苔点,或大片绿斑”。该高足盘釉内有大量绿色班块,其面积已经大于其下的紫 红釉(总面积),同时也有局部较大面积的绿釉;其二是颜色“暗败者,俗称乳鼠 皮(哺乳期的小老鼠,粉红色的皮),价值殊贬”。直观看该高足盘;确有灰不灰、 紫不紫、兰不兰之色,是否为赵汝珍所云乳鼠皮极不明确。因为鼠皮绝无紫和绿的 色彩与

10、光泽。其核心是变化,亦指窑变。清代红釉(彩)瓷的呈色元素分析指出:“清代红釉名称更是多达几 十种,如“矾石”、“抹红”、“珊瑚红”等”。为弄清各种称谓红釉的主要呈色 剂及其影响作用,本工作采用无损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对清代瓷器的红釉进行系 统测试,获得了各种红呈色元素定性及半定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清代红釉彩可 依据呈色剂元素划分为四类,即低温铁红釉(Fe),高温铜红釉(Cu),低温金红 彩(Au)和朱砂红彩(Hgs),并且各元素含量的改变会影响红釉呈色。”其中把高 温铜红釉又分为郎红、祭红、豇豆红、宝烧、窑变花釉等数种,指出豇豆红釉层透 亮,有纹片、深艳,似牛血(红中泛紫)。郎红有绿色苔点、淡

11、雅。这两种釉与本 文讨论的高足盘釉层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豇豆红釉有纹片,这与该足盘相 符,釉中有开片。但此高足盘釉层不十分透亮,似乎有微弱的乳浊状,且釉色不深 艳,与豇豆红釉不完全相符。而郎红有绿色苔点、淡雅,也与此高足盘釉层有所相 符。但郎红釉汁有垂流状,且口沿为“灯草边”显白色。但此盘口沿显紫色,釉层 无垂流现象,这又不相符。在上海博物院的论文中,提到了一种窑变花釉,虽然没 有具体特征的描述,但指出产地为河南禹州,似乎是地方小窑。在赵汝珍关于红釉 的分类中,也讲到红釉有一种变种。这两种观点对红釉的探讨都出现了红釉有“窑 变”,结合此盘的釉层,可以看出红釉的窑变。虽然高温铜红釉有多种变

12、化,但此 盘的红釉窑变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就以微观变化的方法,把具体特征公布出来,这里不仅包括窑变,更包括时空变化。谁也不知道该盘刚刚烧制出来的真实面目,现 在见到的已然是有了二百多年岁月痕迹的新生态。这个新生态孕育着“老年斑”, 即它所走过的历程,也孕育着某些变化甚微的方面含着的“原生态”;更孕育着时 空之下变化的全方位与全程化,绝没有单打一的变化。时空的协调一致必然产生变 化的和谐与匹配。提到窑变釉,首先想到的是钧瓷,它是典型的窑变。在青釉中产生紫红色的斑 块,形态千变万化、云蒸霞蔚、奇妙动人。但它的釉层是流动的,无论青釉还是紫 红斑块,处处都显示了釉层的“流”,似行云流水。其次使人想到汝窑

13、,汝窑与钧 瓷有相似之处,多数釉层也有流动,釉层之内也有极少和较弱的紫红色。再次想到 的炉钧釉,除了动感和色彩之外,往往出现月白色,并多伴有兰色。乾隆时的仿钧 釉具有钧瓷和炉钧釉的某些主要特征,同时也有釉层的流动。这几种窑变釉由于是 在窑内加热过程中产生的,釉层熔融后流动,又因氧化还原反应的变化加之原材料 的不同,液态的釉层出现流动是自然现象,人们也无法控制,造成釉层不会出现雷 同的,一器一个样。然而比高足盘的釉层无一丝一毫的流动,在紫红色的釉中没有, 而在绿色的斑块内部及其周边也没有。可以说是“硬生生”的在红釉中无规则的变 成了绿釉斑块,这些斑块既像镶嵌在紫红釉之中,又有些漂浮在紫红色釉之上

14、,多 数绿色斑块微微高出紫红釉。绿斑块集中的部位,中间被淡紫红色的釉层分隔开, 形成绿色的斑块在紫红色釉中的弥散,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见图5.2.a、b。一般情 况下两种色彩不同的釉在熔融后会有分界线,既便有些部位会消失,但很难出现所 有相交部位的全部弥散、混融。但此盘的绿釉与紫红色釉全部以混融的状态存在, 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钧瓷、汝瓷、仿钧与炉钧不同色彩的消失和混融,是在 流动的釉层中发生的,形成从一种色向另一种色的转换与过渡。可以总结出高足盘 釉色的主要特征:其一是总体釉层以绿斑为主(总面积大于红紫);其二是绿色斑 块全部点缀在红紫釉之内;其三是二色釉完全不存在流动;其四是两色釉在交接

15、处 完成窑内的混融;其五是局部绿斑高出于红紫釉;其六是开片与气泡独特(详后文)。图5.2.a绿斑放大例子图5.2.b绿斑弥散北宋官、汝、钧、耀等诸瓷都存在开片,其中的老开片内均有次生物,次生物 的色彩以黄为主;以白、褐色次之;少量局部有黑色次生物。次生物有的凸出釉表, 形成类似小山岗状,大部分与釉表持平,少数部位尚有凹下,形成不同的层面。多 数次生物有油脂状,有些部位似松香,绝无干巴巴的。有些老开片的口沿产生锯齿 状,开片刚刚形成时的直线与曲线沿口已不存在。多数开片两侧的釉色发生变色, 不同于无开片处。有部分开片两侧的釉面已经被拱起来,使釉层变形,可以用手摸 出来。严重的开片两侧有釉层变质,形

16、成白衣或黄衣,甚至引发釉层的脱落。乾隆 瓷器从棒槌瓶到此文的高足托盘,其釉层也不同程度地有了开片,其中的老开片内 部也有白、黄等色的次生物,但各种变化均不明显。这里要特别强调次生物的形与 色,这是区分真伪开片的最最关键标准。空气和水中存在的少量物质,如硅、铝、 铁、钙、锰、钾、钠、钛、砷等等,只有二氧化硅显灰黑色,三氧化二铁显红棕色, 其它物质的氧化物均为白色或银白色。当它们的“驻扎”在开片内时,结晶后析出 只有极少的灰黑色或红褐色微粒或斑点,不可能使开片内出现灰不灰、黑不黑的“物 质”,要有也只能是以白色或带黄色的物质为主,并且都是实体,会显示出立体带 油的状态。面对一件标榜为乾隆时的瓷器,

17、其釉层没有任何开片是不对的,而开片 内没有次生物也是不对的,次生物不是白或带黄的,而全是灰黑色的更是不对,次 生物体现不出实体物质,只是开片两侧釉层色彩的改变也不对。鉴定乾隆时代的瓷 器,开片及其内部的次生物重要性远远大于和重于气泡。在黄、绿、金、红、黑及 本文的釉层开片内,提供的照片均已揭示了开片及次生物的真相,同时也揭露了伪 开片和伪次生物的面目。造假与作伪、作旧产生的开片及“次生物”,基本是灰不 灰、黑不黑的伪次生物,没有与时空变化对接,不是时空作用下的产物。乾隆窑变釉有多种,此高足盘的釉极具特色,同一种釉分为不同的色彩与形态。 一般官窑瓷器的单色釉色彩比较统一,很少出现较重的深浅区别。

18、但此盘的红釉和 绿釉极特殊,红釉并非只有红色一种,而是有深浅之别,甚至其中有紫色的,形成 斑块而超越其周边的底红釉,而绿色也分极淡的和较绿的多种。下文中用“斑”表 示的一般都指色彩较深、形体较大的。在底红釉和绿斑之间的“隔离带”,亦有深 浅之别。我们不知道成器时釉的色彩有多少种,现今见到的红色底釉和绿斑、紫红 色斑基本成器时就有,而釉内杂质也会有不同色形。但釉内浅淡的白色、粉红色、 淡黄色等等,极有可能是成器后时空中的脱玻化或内变物或釉色变引发的,因为它 们的布局极无规律,而且浅淡的弥散状也不同于红、绿斑。如果成器时就有,大体 有相应的规律,因为是同一件器物、同样的釉、同样的窑温。在红斑与绿斑

19、的中间 区内,异形异色的颗粒较多,而在红、绿斑内部杂质几乎没有,这就是此盘釉的规 律。异形异色的颗粒有原材料中的杂质,或许也有后天脱玻化和质变形成的,因此 才不会有规律,乃至差异极明显。窑变釉的混融与不同釉色在交接部位的混融,在 不同釉层叠压处釉质没变,仍属于各自的釉质,只是产生了熔融而混合到一处。而 窑变釉为质变,原有的釉层质变而出现了另一种釉,混融表现的更加独特与生动。该器釉层主要包括红紫色釉和绿色斑,辅以粉红色、黄色、白色,以及多种异 形异色的微粒。粉红、黄、白尽管浅淡,但在微观之下也很明显,极有可能是后天 形成的,而红、紫斑与杂质可认定为窑变。首先看一下带有不同程度紫色的红釉, 红釉是

20、釉层的主体,绿色斑块只是星罗棋布地分散在红釉之内。紫红色釉内有不规 则的微粒,这些微粒显灰黑色,棕褐色、棕黑色等,个别的形体稍大一些。红釉内 部的色彩也并非完全相同,有轻与重的区分。在绿斑不集中的部位紫红色明显,而 绿斑集中的部位红紫色较微弱。红釉内有气泡和开片(变化详后),釉层属乳浊釉, 透明度较弱,见图5.2.c、d。绿斑似揉得很紧、又很圆的棉球,其内有极少不规则 的棕黑色、棕褐色等斑点,仍然属于乳浊釉,透明度较红釉稍高。绿斑之内基本没图5.2.c紫斑微观图5.2.d紫斑色差图5.2.e绿斑边缘这些杂质基本全分布在紫红色釉内,在绿斑之中极少。按常理釉层中的杂质会均匀 地分布,无论何种施釉方

21、法,都不会使杂质集中在某些局部。但此盘绿斑内部往往 很少,绝大多数出现在红釉与绿斑的“分隔带”中间,有些在绿斑与红釉的结合部图5.2.f红釉中紫斑图5.2.g “分隔带”内杂质有气泡,但有开片,开片也弱于红釉内的 开片。绿斑周边呈弥散状,有些似松散开 的棉团。绿斑色彩也有轻与重的不同,其 中有些绿色浓艳,见图5.2.e。此外便是釉 层中的杂质,它们大多为棕黑色、棕褐色, 形体不一,但边缘基本清晰,可以得出是 釉质不纯产生的,但此盘釉内杂质极其特 殊,不同于其它釉层内杂质。主要表现是密密麻麻的非常多,是否为窑变中的一种特殊有待研究,见图5.2.f、g。在其它窑 变釉中尚未发现这一特征。关于此盘釉

22、层的时空变化,主要可概括为下列各项。六、釉层时空变化:次生物:釉层最表面有一层淡淡的银白色物质,这是笔者定义的次生物。 它不同于附着物或粘结物。附着物和尘埃、污物等,这类物质一经洗擦便会脱落; 粘结物如具有粘性的胶类粘上某些细微物质,这类物质经洗泡也会脱落。但次生物 不会脱落,反而会越擦洗越油亮。之所以称为“次生”,是这些物质与釉层(也包 括露胎的部位)生长到了一起,成为釉层的一部分。此盘最特殊的次生物是在绿斑 的缝隙之内多,在紫红釉表面较弱,在纹饰的凹下处较重,在口沿的棱角处也较重。 当然还有开片之内,在一些老开片之内比较“丰满”,而新开片内没有。有些绿斑周边的裂缝内聚集的更多。次生物成为鉴

23、定乾隆时期瓷器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棒槌 瓶的黄绿釉到赏瓶的金彩、黑、红釉表层均有,这些就说明了时空作用的普遍性和 相通性。实际上当瓷器在时空中存在七、八十年以后,就会有次生物不断产生,只 是存在的部位较少一些,主要产生于阴纹和洼下的部位。随时间的增长才会在平面、 凹面、曲面上陆续出现(可见后续民国彩瓷的讨论)。所以次生物不是有没有的问 题,而是必须要有。又由于器型各部位的差异与人手摸拿有关,次生物会有轻重的 区别,这是时空产物的特色。次生物与釉层的不同在色和形,无论何种釉色,均没 有银白的,而且也不会独立存在于釉表。次生物在釉表没有高度差,附着物和粘结 物与釉层有高低差,基本以颗粒或斑块形态存在

24、。有些人做的次生物“黑糊糊”,图6.1.a次生物(开片)图6.1.b次生物(开片)图6.1.c次生物(划痕)图6.1.d次生物(混融)“钻入”开片之内,有些次生物在微观下极亮,有刺目的金黄色光芒,有些“次生 物”在釉表凸起,成台阶状等等。真正的次生物包括高古文物上次生物,均没有台 阶状,且极其牢固,甚至深入到胎釉之内,乾隆期瓷器没有到这种程度,但也不会 被清洗掉,见图6.1.a、b、c、d。釉层脱玻化:瓷器的釉层与玻璃除了因需要在原材料的配比上各有取舍与 增减、在制作工艺与流程上不同外,二者的本质并无天壤之别。都是以二氧化硅为 是主要原材料、经高温烧制(有些为中、低温)、在较快的时间内冷凝所成

25、。由于 冷凝时间过短,都属于具有非固体物的液态物质(微观之下)。制釉过程称为玻化, 使多种原材料熔融、混合到一起,在玻化过程中大多数原子形成无序排列,近似于 液体,其内部能量并未得到充分释放,有待日后逐渐完成。这个漫长的过程称为脱 玻化,使无序的原子重新排列成有序的晶体,这个过程与结果可以从高古瓷的部分 釉层上看出来。硅的单质为白色,无杂质时无色,所以配上呈色剂都会产生多种彩 釉。高古瓷中的釉层内有灰黑色颗粒,这是二氧化硅的分子,二氧化硅呈灰黑色, 在乾隆期瓷器的釉层内,可见灰黑色微小颗粒,表明了釉层内有二氧化硅。从理论 上分析,在脱玻化的漫长岁月内,会使玻璃失去光泽或被破坏,更会使玻璃质逐渐

26、 结晶,这便是脱玻化。玻璃内所含的极少量铁先行析出,呈现粉红、浅黄、浅褐色 等,它们均为隐晶质结构,有些局部会出现紫红、褐紫、甚至暗绿色。这些色彩的 出现表明亚稳定状态的玻璃内部结构间自动结合,从无序状态到有序排列组合的转 换和固定。不仅铁如此,就是硅质也会再结晶,只是时间问题了。脱玻化过程基本 无须外界能量的作用,完全靠其内部各分子、原子间的自身能量。这就是为什么釉 层时间久了会产生熔融,其釉色会有不同的差异。由于此高足盘的釉种极其特殊, 有必要从脱玻化的方面分析一下(现今科技界仍在研究玻璃制造过程中和制成后的 脱玻化,很多问题尚未得出准确结论,尤其是玻璃在长期时空中的变化,玻化和脱 玻化原

27、理笔者也说不清,只能就此盘釉的变化略加介绍)。此盘的窑变釉有烧制时 产生的绿斑,但也有后天产生的粉色、浅黄、紫红、白色等斑。在乾隆红、黑釉赏 瓶中未有这类现象,而黄绿釉棒槌瓶中也没有紫红、绿斑等。由此可以得出脱玻化 在不同釉种间转化的速度是不同的,或许也与材质构成不同相关,所以在赏瓶和棒 槌瓶中未深入讨论(棒槌瓶文内略有涉及)。此盘釉的变化,极鲜明地揭示了脱玻 化。从脱玻化原理产生的多种颜色隐晶斑,便知在时空中历经二百余年后,脱玻化 便会呈现,此盘的釉层多种变化,已然证实了脱玻化原理。可分别见图6.2.a、b、 c、d (也可结合其它微观照片看相关变化)。脱玻化不属于流釉,当釉层不同时会 产生

28、流釉的叠压,有较明显的分界线。脱玻化原则上也区别于内变物,内变物为釉图6.2.a绿斑中显黄图6.2.b紫斑内显黄图6.2.c紫斑中显白图6.2.d紫斑内混融层内点状变质(乾隆时瓷器),脱玻化一般不会以点状出现,也不会使釉层不透明, 而是改变了那一部分釉的色彩,回归自然,也就是纠正短时间高温阶段的“玻化”, 把无序的分子、原子按有序的排列组合起来,一般没有质的改变。烧制时产生的绿 斑、紫斑属于窑变,而脱玻化的产物可不是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而是缓慢在时空中 变化的。脱玻化在不同的釉层内表现不一,红、黑釉中现在没有发现,但在棒槌瓶 的黄、绿釉中已然出现,可见前文棒槌瓶的有关微观照片。此盘釉层内隐晶状不

29、同 色彩的斑块是脱玻化最好的证明。瓷器釉层的色变、内变物(质变)是否与脱玻化相关,换言之脱玻化是否必然 “引发”釉层的色变和内变物?或许有关,或许并非单一。因为白纸、白布没有脱 玻化,但同样会变色与变质,而黄纸、红布也会褪色,这里只有时空因素。但瓷器 釉层的褪色、变色和内变物就不会如白纸或红纸那样简单,从前述棒槌瓶的黄绿釉 和本文的窑变釉之内异色斑块的产生,预示着脱玻化对釉层变化的作用,也证明釉 层脱玻化的复杂性和色变、内变物的复杂,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探讨。纸、布的褪色和变色、釉层的褪色与变色都是现象,对釉层变化本质的真正认知或许还要 经过很久。釉面形变:新瓷器的釉面平整度一般有两类:一类

30、是像玻璃或盘碗之内的 水面一样平整光滑;另一类则如橘皮纹或海洋的波浪般,为非平整面(包括器物造 型的曲面、弧面)。成器时它们的表面釉层不存在点、线或面的形变,放大百倍时 看不到各部釉层的缺失。但经历一定的时空后,现在可以准确地得出结论:当一件 瓷器成器后在空间存在八十年左右后,其釉表便不同程度地产生点、线、面的形变。 点的形变主要是釉表过高的颗粒被磨擦掉(长久多次的清洗,非短期人工磨擦)。 线的形变主要是无开片的釉层出现开片,釉层越厚这一特征越明显。面的形变是厚 度的减少,时空与人为作用会不同程度地使釉面产生脱落,尤其是边角棱沿和釉层 叠加部位。二百年以上的瓷器更加明显一些,前文的棒槌瓶和赏瓶

31、的各种釉已然给 出了证据。结合此高足盘,看看釉层是否有这种形变?可先见图6.3.a、b、c、d。 形变无须放大百倍;只要四十倍左右就可以了,侧光转动瓷器观察釉面,就可以见图6.3.a形变直观图6.3.b形变微观图6.3.c形变直观图6.3.d形变微观到上述三类形变,其中还有面状形变中较少数量的块状脱落。形变使釉层的平整度 和光泽发生改变,同时形变又为外界物质滋生在其内提供了场所。有些经过清洗被 除去了,而有些会以次生物的形式“长期驻扎”在其内。所以釉层的形变加上脱玻 化和次生物三重作用,使釉层的强烈反射光泽大降,其间或许还为釉层的色变与质 变提供了某些条件。此盘釉层的形变又不同于赏瓶的金、红、

32、黑釉,也不同于黄绿 釉棒槌瓶。此盘釉层形变主要产生于局部的红釉和绿釉的结合部位,尤以绿斑集中 的部位突出,在一块块绿斑周边不仅有奇异的开片,开片内还有较重的次生物,有 些伴随黄色的釉变,同时有较明显的线状形变。这种形变不同于开片,在棒槌瓶和 赏瓶的釉层上没有出现,形变造成的小沟沟没有穿透釉层,只是在红、绿釉中间形 成下洼,这种下洼绝不是成器时就有的。图6.4.a开片变化较重图6.4.b开片变化较重开片:此盘釉面的开片具有三种类型,或者说有三种差异:一种是开片相 当明显,开片不仅“形体粗壮”,而且其内产生了较重的次生物,开片的口沿已经 增加宽度,周边聚集的次生物也较多,见图64a、b;第二种是开

33、片虽很明显,但图6.4.c开片变化次重图6.4.d开片变化次重图6.4.e开片变化轻其内次生物略少些,口沿也未放宽,周边同样有次生物的聚集,总体不如第一种“强 壮”,见图6.4.c、d;第三种产生的时间最晚,其内部干干净净,口沿也未变形, 同时周边次生物相对薄弱,见图6.4.e、f。三种开片的存在位置有区别,最重的第图6.4.f开片变化轻一种多数出现在盖的提钮和口沿,中等变化的出现在盖的表面、盘的下部与高足部 位,变化轻的出现在盖的内部和盘的内部。三种变化第一种相对数量少,但变化丰 富、多姿多彩,第二、三两种所占比较大,基本全器上均可见到(一般放大到10 倍、20倍时见不到,就是40倍时也极其

34、微乎其微,只有放大百倍左右时才能有照 片所示奇妙的景观)。此盘的开片说明三个问题:其一是釉层经过一定时空后必然 会有开片产生,自然天成的开片必有老、中、新三个层次,不可能无差距;其二是 开片的产生与人体功能有直接关系,提钮和口沿局部明显的开片,与人们用手拿摸 有关,促进了开片的“生长发育”。笔者曾几次提到鉴定一件瓷器时,首先要用常 用的方法拿起来,在微观下查你手先摸到的部位,看看它的釉层是否有变化,如果 没有变化,这件瓷器不是老的(对应同时代应有的变化),变化过了头也不行,那 是人为做出来的;其三是开片的变化不会孤立,必然要与其它变化有机的结合,如 次生物的有无与轻重、釉层的形变与色变(结合此

35、文相关处的描述与照片)等等。 干净的开片和单一变化的开片不是自然天成的,该件瓷器也就不会是老的。鉴定乾 隆时期的瓷器,开片的证明力度远远重于气泡!开片及其所在部位的相关更加重要!内变物:从青铜器、高古玉、陶瓷器到乾隆瓷器,笔者一直都在强调的它 们体内存在内变物。既然是内变物,就不是成器时物体内部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 生成的。瓷器的釉层内是否有内变物?这就要从釉层的组成原材料说起(胎体也一 样,著名鉴定家冯先铭先生很早就明确指出:“釉由氧化矽(硅,SiO2)、氧化铝 (Al2O3),氧化钙(CaO)等主要化学成分及少量三氧化二铁(Fe2O3)、氧化镁 (MgO)、氧化钾(80)、氧化钠(Na2O

36、)组成。钙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同地区 的瓷窑采用不同的原料,如景德镇采用凤尾草灰,广东潮洲枫溪用蚌壳灰,有的瓷 窑用稻草灰兑入釉内掺合”。在它些主要原料中,氧化硅是灰黑色的、氧化铁是红 褐色的,此外的其它氧化物均为灰白或银白色,而它们的单质都是白色的。可见单 质与氧化物不同。按一定比例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后,经过高温(或中低温)会产生 多种颜色,其间发生的化学变化现今基本没有明确的结论。当组成釉层的各种原材 料纯净时,烧成的釉色内无杂质微粒,透明釉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过去很难做得到 这一点,各种原材料内都会有不等量的杂质,哪怕极少也会影响到釉色。从棒槌瓶、 赏瓶到此处的高足盘,在釉层中均有不等的多色

37、微粒。此盘釉内微粒从颜色上可分 三种:一种是紫黑、灰褐色微粒,它们是最多的、形体也比较大,多数分布在红釉 与绿斑之间,在绿色斑点内极少;第二种少量的黄斑,有些在绿斑之上,也有与绿 斑合体的;第三种是极少量的金黄色微粒。晶点多数分散在红釉范围之内。这三种 异形异色的微粒与斑块,使原本只有红、绿的色彩更加丰富。内变物与釉中杂质不图6.5.a红釉内变物图6.5.b红绿交接处内变物同,可从放大光学100倍的照片中分辨出来,见图6.5.a、b、c、d,重点在形、色 上区别,但主要依靠两类不同性质的微粒周边弥散和混融上划分。如何分辨出哪种是内变物呢?红色的釉不是;而绿色的斑块为窑变?也不是; 极少量的金黄

38、色晶点也不是;与绿斑合体少量黄斑最有可能;其次是棕黑色微粒。 在绝大多数绿斑之内或表面没有黄斑,这说明与窑变无关,否则应在绿斑上应该也图6.5.c交界处内变物图6.5.d杂质有。只有少量时才有可能为后天生成。而紫黑色的微粒多数为不规则的颗粒,边缘 比较清晰,也只有极少数的紫黑色颗粒边缘蒙蒙胧胧,呈弥散状,这就有可能是后 天生成的,否则应与其它紫黑色微粒边缘一样。从上述釉层的主料和呈色剂各种原 材料中,可以得出铁可以产生黄色与棕褐色,其它原料基本不可能。而氧化硅是灰 黑色,不是紫黑色。所以这些紫黑色微粒是何物质实难确定。绿斑上的黄色斑块, 则有可能与铁有关,是铜原料中含有铁所至。讨论釉层的内变物

39、,较之釉层的形变、 色变、次生物等难度大得多。形、色、次一般较容易看出来,也较容易区分开,但 内变物不易。理论上讲应该提供相应的证据,是何种物质变为何种物质以及在什么 条件下才会产生,但这种要求现今根本办不到。除了有相应的科技手段外,更主要 的是时间,不可能用二百年的时间完成一个试验,因此只能依靠分析与逻辑推理, 并且要有相应的理由。总括起来必须体现逻辑的成立与科学原理(自然法则)。逻辑是所有事物内在联系的纽带,正常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对应才成立,无对应 关系时则不成立。比如甲问乙吃饭没有?乙回答说北京好玩,就没有对应关系。如 果乙回答说吃得很饱,就有对应关系。结合老瓷器,逻辑关系必然是为什么是老

40、的? 由哪些方面(特征)来证明它是老的?各个特征与老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特征的表 现状态是否与时空有相应的对接关系?等等一环扣一环的逻辑。具体到内变物,无 论胎与釉,首先它必须是物质,而不是简单的色;其次必须有具体的形状,可以细 微到点,也可以扩张到体,是可见的实体;最后则要坚决反对两种倾向:其一是极 少量或为数不多几个点或体(在釉层内和胎骨内),这种特例不是时空产物,而是 加工制作中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不能作为依据;其二大量雷同的点或体,尤其是千 篇一律的相似,其中包括形体的大小之差,这也不是时空自然产生的。怎样寻找内变物呢?既然是内变物,必然要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地球上现在已知的物质除了惰 性气

41、体之外,全部会发生变化。瓷器的胎釉虽然仅有几十种物质,已经不算少了, 它们自身存在变化的可能,而相互之间也存在变化的可能。既然是内变物,它就不 是成器时存在的,而是缓慢地逐渐生成的,这就必然是由分子(原子)的始变发生, 当时间足够长时,这些分子会相聚,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内变物的典型特征除色形 外,关键是其中心部位的色重、透明度低、“密度高”,而周边色浅、透明度高,形 态“臃肿”。内变物要具有活与动的基本属性,还要显现“臃肿”身材的弥散状, 似有不断向外“扩张”的趋势,似有改变周围的“野心”。在胎与釉内查找到这样 的点与微粒,就找到了内变物,见前图6.5.a、b、c。釉层中未熔化的颗粒或杂质,

42、在高温时没有变化,在常温和被“固定”在釉内,更不会变化,只能保留原形体, 照片中的6.5.c、d中有原生态的杂质微粒,再补充四张照片,见图6.5.e、f、g、h, 可对比它们的形、色、质、态、融等方面。其中6.5.e、f为红绿釉交界处的内变物,.g、h为胎体内变物(乾隆瓷器胎另行讨论,图中内变物与杂质一般以形态区分)。图6.5.e交界处内变物图6.5.f红斑内变物图6.5.g胎内变物图6.5.h胎内变物气泡:此盘釉内的气泡相对少,同时没有发现大气泡,像釉层特殊一样, 此盘釉内的气泡也极特殊,分布不均匀,主要存在于红绿釉交界的区域内。气泡基 本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为破泡,多为烧制时产生的,数量极

43、少,处于釉表,尤以图6.6.a老破(爆)泡变图6.6.b老破泡内部图6.6.c老破泡周边图6.6.d红斑内泡(白色中间)图6.6.e新破泡(兰绿色)图6.6.f新破泡内干净绿斑顶端最明显。这类气泡内部有的内部有次生物,有的尚未出现。但要特别注意 破泡的内部,其内壁之光亮程度与表层釉完全相同,没有了贼光。虽然色彩较表面 釉层略显鲜艳一些,但已是柔和的色彩,类似粉彩瓷器绿釉破泡的内部。这一特征 充分说明气泡破裂后,在时空中若已存在二百年,其内壁不会有贼光刺目。作旧之 器的破泡,当把其内部人工填充之物清洗掉后,泡内壁仍然闪烁着刺目之光,这也 是区分新老瓷器的基本条件之一。泡变可见图6.6.a、b、c

44、、d、e。清洗后的泡内部 干净;第二类是在红斑之内(所谓红斑是红釉产生的色彩极重的斑块,它与底釉不 同,一是色极重,二是成斑块状。底红釉分浅淡与浓重,但没有成块状,在绿斑周 边分布,红斑则集中在很少面积上),此盘红釉内气泡没有诸如钧瓷、仿钧瓷、炉 钧釉等窑变釉气泡漂亮,色彩单一。但泡内基本不清透了,呈现雾蒙蒙的水蒸汽状, 泡壁也有所增厚。这类泡极小、极少,既便放大百倍以上也不易发现,但相当亮,图6.6.g交界处气泡变图6.6.h交界处泡变可见前图5.2.d,6.1.a和6.6.d。(泡内的亮点为微观照相机内的灯光,不是泡内有 闪光点);第三类为红斑周边的分界部位,这种气泡相对也多些,同时具有红

45、斑、 绿釉气泡的特征,见图6.6.g、h。后两类气泡的变化在形色上不完全相同,各有轻 与重的程度,这才是时空变化的结果。在如此小的空间内做出多种不同的形、色变 化,目前人类尚无能为力,就像在翡翠内可以“种出不同的颜色”,但没有办法在 不同的色彩内“种上核”一样。从较薄的黑、红釉到较厚的黄、绿釉,再到本文的 窑变釉,证明瓷器的釉层内有气泡,釉内没有气泡是不可能的。同样也证明无论何 种釉层,当时间达到相应的阶段后,釉内气泡会产生多种变化,不变化的气泡也是 不存在的。使用痕迹:此类痕迹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釉、胎表面的次生物,多与 人经常手摸、擦洗有关;其次是变色的部分原因,经常洗涤的衣服会脱色、变

46、色;图6.7.a盖钮划痕图6.7.b 口沿划痕图6.7.c盖上表划痕图6.7.d托盘下部划痕再次是形变,把玩清洗会把釉表的凸包磨掉。与脱玻化和釉内变物的形成是否有关, 现今做出结论尚欠足够事实和依据。形、色、次前文各处已作了描述和附加了照片, 这里再从划痕方面加以补充,见图6.7.a、b、c、d,是不同部位的轻重表现。图a 是盖的提钮,可见划痕在次生物和釉层上的聚集,有些与开片相互交叉。图b是盖 的沿口部位,也可见较多的划痕,但较提钮要弱一些,同样有其它变化的配合。图 c是盖的上表面。图d是托盘下部划痕,划痕相对弱了许多。提钮摸拿(清洗)的 次数远大于盖的清洗次数,变化必然应该重,否则不合乎逻

47、辑与常理。使用或陈设 了二百多年的老瓷器,没有划痕是不可能的,而划痕必与次生物、形变(划痕自身 就是形变)、色变等有机地配合,才是时空效应的真正体现。如何认知使用痕迹和 人为作旧?作旧一个方面是磨擦,在釉表产生划痕,这种划痕无论形态如何也无论 多与少,都没有次生物、开片、形变、色变等的配合,所以使用痕迹也是全方位的, 只不过是以划痕为主要表现而已。查划痕一要查划痕所在的位置,二要查划痕的轻 重及其分布,三要查划痕内部的状态,四要查划痕与形、色、次、融、态(详后) 的协调组合。方法最低也要把瓷器的釉层放大40倍,如能到百倍以上最好。瓷器 很多自然变化直观根本看不到,你连看都看不到,又如何来讨论鉴

48、定呢?不知晓真 品是什么样,又不开动脑筋思考时空变化的全方位,如何实现正确的鉴定呢?态变:古瓷的新生态必然是直观的态与微观的态绝对统一。当我们直观看 一件瓷器时,可能斑驳陆离、老态横生,甚至外观“髀乱差”。这时在微观下就有 两可能:一种是器表的釉层透过斑驳的髀乱差,见到的是新釉层,包括作旧未到家 遗留下的空白釉表闪现贼光、包括明亮清透的气泡、包括开片内黑糊糊“次生物”、 包括用酸腐蚀出的坑坑洼洼等等,这是直观的态与微观的态根本冲突。这样的瓷器 不可能是老瓷器。而老瓷器在微观下依旧会斑驳陆离。这种特征通过釉层光泽的改 变,不但全无贼光,有时是五颜六色变幻的斑驳陆离。而老态横生是釉内多种表现: 包

49、括釉表,犹如老年人皮肤上的皱纹、黑斑;气泡发乌、发混、不透亮,似乎充斥 着水蒸汽;中老开片内有次生物,其中老开片内更多;釉层表面似乎有一层塑料薄 膜和不等的银白色霜状物;釉层内有一定数量的异形异色微粒;各种不同的釉层在 相汇处产生共融;不同部位的釉层有相应的色变和形变等等。总之,老瓷器直观态 与微观态是天然的一致,找不到相互矛盾之处。读者可结合黄绿釉棒槌瓶、黑、红 釉赏瓶与此文的高足盘,把直观的态与微观的态统一起来,看看是否有矛盾存在。 直观的态现在有些很容易通过作伪作旧实现,微观的态很多是作伪作旧无法实现 的。所以伪品直观与微观的态为“二张皮”,各自表演,形不成“一统天下”。而自 然天成之物

50、是直观与微观的统一。由此也可得出鉴定古老的东西,微观是多么的重 要。时空在变化,物质在变化,相应的态在变化。你今天见到的瓷器与明天再见到 时不会一样,只不过极难观察出来!但是二百年后它的变化会使你大跌眼镜。七、鉴定:对于此盘的鉴定,必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并以此作为依据,也就是以事 实为依据(胎体变化另有后续文章讨论)。是否为老文物?从上述有关釉的变化,特别是微观变化,已经证明了它是 一件老东西,有了二百年以上时空效应,既不是新仿,又不是作旧,是一件实打实 的老文物。是否为特殊釉或是少数釉?一般釉可以通过釉层、釉色、釉质、气泡、开图7.2.a1开片变化图7.2.a2开片变化图7.2.a3开片

51、变化图7.2.a5开片、划痕、次生物图7.2.a4开片与周边协调片、透明度等共性看出来。但是此盘釉层有四个独特的微景观:一是局部的开片有 些以绿斑为分界线,在绿釉内部与周围产 生开片,见图7.2.a1、a2,而在绿斑周边的 紫釉中没有开片;二是气泡的分布,在绿 斑之内极少有气泡,大多为爆釉,而只在 紫斑内部有,且泡壁较厚,有些泡壁上有 非常亮的橙色晶体,闪闪发出极亮的光,见图72a3、a4;三是紫红色釉层作为底釉,不是均匀的,特别是在绿斑周边色彩 较淡,而在绿斑不集中的部位和距离红斑中心的部位,紫色略重一些,见图7.2.a3、a4、a5;四是绿斑并非各自独立,有些层层叠叠、上下压在一起,有些又

52、成为片状, 各自独立,中间以红釉为分界线,见图7.2.a1 a5。这些奇特的现象在所有已知的 釉中均没有。开片一般不会分釉色,只要有开片,不同的釉层都会有(200年以上)。图7.2.b1红斑微观图7.2.b2红斑内变化图7.2.c2釉色的变化图7.2.c1釉色的转换图7.2.c3釉色变化气泡也不会仅仅存在于某一种釉中,三彩、 五彩、粉粉、青花都如此。瓷器的底釉在 官窑瓷器上基本不会出现厚薄不等、色彩 不均的现象(时空产生的形变引起釉层薄 厚变化不在此例)。在某些高古瓷绿釉中产 生的绿斑,如汉绿釉(汉绿釉虽然以铅为 呈色剂,汉绿釉为低温釉,但其内含有铜, 也会出现绿斑)、唐翠釉等,其釉内的绿斑

53、都是以块为单位,没有叠压现象,也不存在一块绿斑被分割成若干小块。这四个微 景观加上前述对釉层的描述和微观照片,表明此盘不同于现在大量介绍的瓷器釉 层,属于极少的釉种或独立的釉种。釉层的变化可见图7.2.b1、b2、c1、c2、c3、d1、d2、d3、d4。是民窑还是官窑?这个问题稍复杂一些,由于实物太少了,通常人们认为图7.2.d1釉色直观图7.2.d2不同色釉的转化图7.2.d3红绿分界图7.2.d4多色叠加清代的官窑只有景德镇一家,其它地方未有官窑的记载。此盘从料上讲相当考究, 不是民窑之器。而从做工上讲,更是精细标志,可以从前述的照片上得出结论,无 论器型、纹饰,还是细部构造,完全不存在

54、粗制滥造的部位,每一处都极具官窑的 水平,极具清宫造办处水准,读者可自行判断。特别是器底内“大清乾隆年制”六 字款更是有力的证明。参照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试验室的结论,此盘的 釉与河南禹州的窑变花釉极似,但也不能仅以红绿两色称为花釉。这就可以讨论一 下此盘的产地(款识青花与与表面透明釉的微观变化分析见后续文章)。此盘的产地如果为景德镇所造,应该不会仅此一例。但笔者在六十余年的收藏 中未见同类器物(主要指釉),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各种所谓的窑变花釉基本全有 流釉,此盘釉无一处有流动感。从制作工艺上应为清宫造办处之物,景德镇为清朝 所办官窑,凡官窑瓷器均出自于景德镇。如果不是景德镇所造,就有

55、两种可能:一 种是景德镇之外还有清朝所办官窑;另一种是景德镇与其它地方官窑合造。迄今为 止,未见有景德镇之外还有官窑的披露和证据。如是景德镇与其它窑合造,则河南 禹州可能最大。这里又有几种可能:如胎体在景德镇加工完成后,到禹州施釉和烧 制,就成为二地的共同产品。这一可能性较少。因为胎在运输中会破损,特别是在 二百年以前,保证运输中的质量较难;还有一种是把禹州的釉运至景德镇加工成器 后再运回禹州,利用禹州的窑烧制,这种可能更小、更难保证质量。这两种情况都 表明景德镇没有这种釉料和水质,也许与窑温和自然环境有关,无法加工出这类产 品,剩下的就是禹州独立生产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自行烧制。但是又落

56、上了 “大清乾隆年制”之款,该款书写笔画完全同于景德镇的官款。如果未经官方同意, 这种作法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只有官方授权才可以。因此当时禹州的“窑变花釉” 也有可能是乾隆另设的一座官窑。如果此结论有效,那将证明乾隆官窑并非仅景德 镇一家。拿此盘的釉与景德镇的豇豆红釉、郎红、钧红、炉钧釉等釉相比,的的确 确有不同之处。但由于实物量极少,一件瓷器不足以得出确切的结论,有待收藏界 朋友们不惜努力,发掘更多的藏品,让更多藏品说明自己的身份。是不是“豇豆红”等釉?赵汝珍对豇豆红的分析中有“乳鼠皮”一说,指 出景德镇产豇豆红“暗败者”为“乳鼠皮”,也就是刚刚出生不久的小老鼠皮之颜 色。那是一种粉红色为主的色彩,不含有兰、绿、紫、灰、黑、白等色。只有成年 老鼠之皮才是灰的,但同样无兰、绿、紫、黑等色。此盘直观似兰、紫、灰,但微 观之下以绿、紫为主,无灰色。故此盘非豇豆红的所谓“乳鼠皮”,故不属于豇豆 红,也不是仿钧、炉钧、郎红等釉。是不是真款识?一件瓷器上的款识,无论在釉上、釉下,还是直接书写在 胎骨之上,它也会随着该件瓷器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满足这种情况,款识才可起到 鉴定作用。没有与胎、釉同步的变化,不管书写或刻印的如何逼真,都不能作为鉴 定的依据。齐白石老先生在世时,某一家极著名的书画店请齐老去该店,拿出两张 落款为白石的画,让齐老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