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道、势、术的融合_第1页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道、势、术的融合_第2页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道、势、术的融合_第3页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道、势、术的融合_第4页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道、势、术的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道、势、术的融合作者:朱丽来源:基础教育2014年第3期朱丽(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200031)摘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我国在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借用中国传统 文化中道、势、术的内涵及其关系来分析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提 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实现道、势、术的融合。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道;势;术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4.03.003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了一系

2、列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 目标的探索,如上海的“农村义务教育委托管理”、广州等地的“教育组团”、杭州的“名校 集团化”等。各地的实践证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对薄弱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短 期内快速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最终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需做进一步的思考,如薄弱学 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后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理念的更新还是技术的革新?薄弱学校如 何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 汲取智慧资源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一、“道、势、

3、术”的意蕴与规定性界定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法、术、势、器”常作为一个完整的表达出现,其中“道”指 规律、理念等,“法”指制度,“术”指方法和技巧,“势”指权势,“器”指工具和手段。 这五个字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实践智慧,今天仍被广泛运用于不同领域。本文选取其中的“道、 势、术”,并对其作规定性界定,以用来阐述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一)“道”作为一种理念“道”是中国思想家探求理想政治秩序的关键词,诸子中无人不谈“道”,而“道”的内 蕴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歧义纷呈。孔子在中庸中曾提到“道不远人”“人能弘道”,其中 的“道”是指一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至高道德,是天地、人伦之道

4、。“道”无疑是老 子道德经中的关键词之一,其开篇即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 将其看作一种客观规律。韩非子解老中提到“道者,万物之所然者,万理之所稽也”, 这里的“道”可以看作事物的内在规律。有论者认为“道”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解读1,其一是 本体论,指事物的本体及其规律,以上几种含义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其二是价值论,指道德、 道义,如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三是方法论,治理及其方 法、技艺、途径,如汉书董仲舒传中说:“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 也。本文将其界定为一种理念、观念,既包括可言说的观念,也包括“可喻不可言”的但又实 际存在的观念。

5、理念指引着人的行动,任何变革首先是因理念而起的,由此推论变革的关键在 于人的理念的改变,毕竟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其行动都不可能超越其视野与认识。这里的理 念不仅是指领导者的变革理念,更是指为学校全体人员所认同的变革理念。所谓“道不同,不 相为谋”,如果学校变革理念,包括学校的变革方向、变革路径等不为领导者之外的其他人员 认同,学校变革便会缺少主体基础而失去可持续的动力。薄弱学校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时,首 先面临的便是外援的“先进”理念的冲击,是全盘接收,还是根据自身的基础与需求有所保留 的吸纳?这考验着薄弱学校变革主体的智慧。虽然最简单直接的做法便是“拿来”,但“拿来” 的理念能否在薄弱学校的土

6、壤上生根发芽呢?它需要哪些养分的滋养呢?这些都是需要理清的 问题,因为外来的“道”完全有可能发生“水土不服”的问题。学校变革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 “拿来”过程,而是要将外在的“道”“内化”,由此生出新的更具本土特色的也是更具生命 力的“道”,需要变革者审时度势之后进行“舍”与“取”。下面来谈谈势。(二)“势,作为一种环境“势”古字作“挪,字形从“耋”从“丸”,“耋”为高土墩,“丸”为圆球,字面意 象是圆球处于土墩的斜面即将滚落的情形。“势”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常用词,具有多种含义, 如在相关词语后面加上“势”字,通常可以表示静态的或稳恒行进的事物的演变趋向,具体如 局势、形势、态势、姿势等;“势”

7、又可指某种影响力、权力、权势等。说文解字大徐本 这样解释:“势:盛力,权也。”孙子兵法中对“势”的解释是:“势者,因利而制权 也”。本文中“势,是指环境、形势、情势,同“顺势而为,“审时度势,中的势,包含发展势 头、趋势等意。就学校而言,“势”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校所处的环境。每个学校所处的环 境都由内外两个部分组成,内环境是由人、物及二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氛围构成。外环境则 是指学校所在的社区及在与社区的互动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环境。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以 及学校在其影响下的未来发展趋势构成了学校变革的“势”,学校变革无法脱离这个“势”而 独立进行。通俗地说,此时的“势”相当于学校所处的生态

8、环境,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网 络,网络中的各因子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一个因子发生变化,需要其它因子做出相应的变 化以保持相对力量的均衡,否则整个网络系统可能发生失衡甚至瓦解。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恰 恰有意打破原有生态的平衡,以期构建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生态系统,因而更需从整体生态着 眼,维持其相对的动态稳定。“势”的另一层含义是趋势,即基于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上的学校 发展趋势。在学校变革中,要明白一所学校的发展现状,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其未来发 展方向进行明确定位(如社会转型将给学校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并顺应这种发展趋势。(三)“术”作为一种项目“术”是对“道”的叙述方法,泛指一切方法、工具

9、。韩非子难三中提到:“人主 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战国策魏策中提到:“臣有百胜之术”。韩愈在师说提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术”都是指一种技巧、策略、方法等。因此, “术”可以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相对于“道”,“术”是更为具体的,是形而下的, 可等同于“器”。易经中就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本文中,“术”的界定较为宽泛,是指优质学校引入薄弱学校的一些项目,既包括一些 好的经验,如教育教学方法、管理经验等,也包括具体的特色项目,包括课程体系、制度建设、 文化建设等。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术”常以项目的形态出现,具有一套完整的程序, 更具可操

10、作性,往往当作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整体而言,道、势、术是相辅相成的,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能割裂开来片面地强 调其中一个或两个。学校变革者同样应该以一种道、势、术的整体思维来进行变革,只关注其 中任一元素都是不能成功的,或者说其成效将大打折扣。二、以“道、势、术”来审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是指那些品质优良,获得认可的学校办学所需的各种元素,一般包括“文化 资源、制度资源、物质资源、教师资源和特色资源” 2五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 高,及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投入逐年增多(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 到国内生产总值4.28%,首次突破4%)。在

11、此种情况下,区域内各校间硬资源要做到均衡并非 难事,最难实现的应是软资源的均衡。应该说,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及分布不均的情形下, 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不失为扩大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从以上对“道、势、术”的分析与 界定来审视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们会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重项目的引入与移植,忽视理念的融入与培育从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的扩展与介入来看,以形式多样的项目为抓手来推进资源共享 在实践中是最为普遍的做法,也是在资源共享初期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短期内有效并 不意味着长期有

12、效。对薄弱学校而言,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自身建设可以看作是一场 学校变革。在学校变革中,理念的革新是首要的,但理念的更新不仅是相关知识的学习,还需 要深入人心,达成共识,否则其可能会脱离学校原有基础,短期内难以获得薄弱学校领导者和 教师的心理认同,导致其难以在薄弱学校“落地”。在理念没有得到更新之前或者在项目移植 时没有同时提升薄弱学校变革主体的办学理念,单纯的项目移植看似有效,实则缺乏长远发展 的根基。仅关注项目的引入与移植,对资源共享双方来说都存在急功近利之嫌,忽视了学校变革的 长期性与艰巨性。教育变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输入一输出”过程。霍 尔等人强调,“变革是一

13、个过程,而不是一次事件”3。学校变革充满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需要给予长期而持续的关注。一所优质学校之所以成为“优质的”,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 优质教育资源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积淀的,在薄弱学校的落地生根及生长也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改造薄弱学校,使其跻身于优质行列。从实践来看,优质学校对薄 弱学校的对口支援一般是有期限的,如上海的委托管理,一轮托管以两年为期,少数学校可以 进入下一轮托管。当托管项目结束,支援学校将撤出受援学校,虽然大多数受援学校办学质量 有了较大提升,但不可否认,仍有学校依然缺乏“造血”功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 不可忽视学校变革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14、,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能仅仅停留在项目移植上,还需着 力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理念。(二)重优质学校的优势,忽视薄弱学校自身的特色与基础辨证地看,薄弱学校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薄弱也是动态的、相对的。有些薄弱 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也曾有过一段辉煌,只是由于某些原因而成为了薄弱学校。不管是如何成 为薄弱学校的,有一点不能否认,即薄弱学校并非一张白纸,而是有其底色的,在长期的办学 过程中也积淀了一些办学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然而,薄弱学校在实际中经常被 等同于“差校”,这是一种误识。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薄弱学校的一些办学资源也可称得上是 “优质的”,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应该是在原有底色上

15、进行“描绘”。但在实际中,有 些优质学校在进入薄弱学校之前,没有对薄弱学校既有基础和发展潜力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挖掘, 武断地认为薄弱学校一切都是“薄弱”的,盲目将自己学校的优质项目引入到薄弱学校,期图 快速改变薄弱学校的形象,形成其特色。对薄弱学校原有的特色项目却因主观上的不愿意和客 观上的无能力而关注不够,给予的扶持力度不大,导致原有特色项目得不到扶持,逐渐消失。 而另一方面,由于优质项目的发生、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土壤,简单移植、嫁接到薄弱学校,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过多强调项目的移植,可能出现“模式化”“趋同化”或“均质 化” 4等问题,与当前倡导学校的多样化发展理念相背,二是该项目可能

16、会因缺乏持续生长的 养分,出现“排异反应”,最终夭折。(三)重局部建设,忽视薄弱学校的整体生态学校变革往往不是单维度的,而是一个涉及到包括理念、制度、行为、队伍等方方面面在 内的整体变革。然而,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由于部分学校过多关注项目的移植和复制, 存在以点带面的现象,忽视了薄弱学校的整体生态。以制度建设为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的正常运转及办学目标的达成需要 一系列制度来予以保障,因而优质教育资源必然包含一系列好的规章制度,这一点已经得到普 遍认同,帮助薄弱学校进行制度建设已成为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优质 学校帮助薄弱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办学规章制度,如学

17、校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等,薄弱 学校依此进行学校建设,学校秩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规范,校园面貌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制 度建设不只是制度文本的制定,还包括制度的合法化、执行及评估等系列环节。制度建设必须 关注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规划。制度建设还需重视薄弱学校整体生态中的其它元素,因为一个 制度的“产生与建构总是以相应的制度环境为前提的”5,一所学校犹如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制度环境属于学校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考虑制度将依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就制度 本身而言,制度只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如校园风气、师生面貌等, 相对于显性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隐性的,是更为内在的,其

18、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一所学校的内在文化精神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也非孤立地形成,总是在特定社区和社 会文化环境中,受自身发展历史积淀与现实状况的深刻影响而逐渐形成”6。如果优质学校仅 关注显性的制度建设,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可能导致制度难以触及学校文化深层次的东西,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流于形式。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从薄弱学校来看,主要是一些薄弱校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 自信心不足,自我认同感不强,缺乏主体精神,在资源共享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导致造 血功能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优质学校来说,存在一种功利思想,急于求成,以及 一种天然的自我优越感,乐于将自己的东西输

19、入薄弱学校,等等。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应实现道、势、术的融合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养料”,今天的学校变革能从中汲取充裕的养分。优 质教育资源共享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优质教育资源要能在薄弱学校落地生根,开出自己的 花。(一)以道的培育为核心,强调理念与价值观的引领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时,特别是物质形态的优质教育资源时,更要关注优质理念和价值观 的引进与融入,提升薄弱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强调“理念先行”。对薄弱学校的教师,除 了关注日常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外,更要从理念与价值观层面进行引领,让他们知道“所以 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的改变才是最为根本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们

20、实 现从局外人到局内人身份的转变,将自身看作变革的一部分和力量,达至价值共识和心理认同, 消除情感上的抵触与行动上的对抗,从而真正认同改革,关心变革,参与变革。以项目为抓手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是必要的,是引发薄弱学校发生变化的切入点,也是变 革理念落地的一个体现。但不得不承认,如果学校变革仅关注技术层面,而不触及观念层面的 变革,其不过是“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薄弱学校的“薄弱”,这也是造成许多薄 弱学校缺乏造血机制的原因之一。变革必须处理好“道”与“术”之间的关系,“术要以 道为思想内核,没有道的术只是权谋狡诈的策略,而不能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知识。” 7 诚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云:“以道

21、御术”,要谨防技术理性、功利主义思想作祟,尽量透 过对“术”的探索,参悟其背后的“道”,以“道”来引领学校变革,最终形成薄弱学校自身 的“造血机制”,也只有这样,薄弱学校才不会在优质教育资源撤走之后,慢慢退回到改革前 的状态。此外,“道”的培育还需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双方的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因为这关系到 “道”在薄弱学校的接纳与认同问题,这也是最大程度减少改革障碍的前提。从根本来说,二 者不存在孰优孰劣(正如前面所述,薄弱是相对的),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已,因此对 共享双方来说,都需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对薄弱学校而言,薄弱学校不要存在自卑情结,过 早地承认自己的“薄弱”,不仅要正视自己的不足

22、,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郊区、农村学校 不应盲目模仿城市名校的模式来定位特色,而应立足于本校校情,以辩证的思维把存在的问题 及劣势转化成特点、资源和优势,转化为内涵发展的基础,如此思考,特殊的问题、特殊的优 点有可能转化为学校特色。” 8对优质学校而言,要去除一种自我优越感,将共享定位为共同 进步、合作双赢。上海市委托管理将支援方与受援方的地位定位为“责任主体与办学主体”, 在资源共享过程中各担其责,各有侧重,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和兄弟关系,为双方工作的推进营 造了融洽的情感氛围,这不失为资源共享中一种好的关系模式。(二)尊重薄弱学校既有之“势”,改革应顺势而为任何的学校变革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中

23、,时空的特定性决定了变革的特殊性,也增添了 变革的难度,需要变革者超越学校内部,以更大的时空观来谋划变革。毋庸置疑,优质学校对 薄弱学校的支援不是另起炉灶,推到一切重来,以期打造一个全新的“个体”。从薄弱学校自 身发展来看,“薄弱学校不同方面的薄弱问题,需要根据其自身显现出来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 方法或策略来加以解决”9,因而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应该是在对薄弱学校发展过程中 所具有的优势、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诊断、评估之后,然后在 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援,这也是减少变革阻力、提高改革成效的关键之一。以学校文化变革为例来进行分析。任何社会变革,器物层面的变革是容易

24、的,最难改变是 文化,因为文化自身具有一种保守性和自我延续性,即使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会保持某种 惯性,对外来文化进行排斥和抵制。学校文化同样如此。“学校文化是现象背后稳定的、长期 的意义,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信仰,是为什么的问题,是一种无意识力量” 10, 具有“弥散性、渗透性和整体呈现的特性,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有赖于自然生成和自觉培 育的交互作用” 11。学校文化所具有的特点无疑增加了学校文化变革的难度,也需要资源共 享双方更加审慎地对待学校文化重建的问题。然而,许多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支援总会不自 觉地提到文化的重建与创新。事实上,在行动前,有几个前提性的问题是必须弄清楚的,例如

25、, 重建薄弱学校文化有必要吗?薄弱学校的文化是否无价值,或者有多大价值,需要如何在继承 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薄弱学校的学校文化对优质学校有何价值,二者如何在互动中相互融合, 如何取与予等等。如薄弱学校的文化确需重建,也必须认识到文化的传承与更新过程是一个冲 突与融合的复杂过程,不是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一个,需要共享双方共同作出努力。优质学校 对薄弱学校的文化重建应该尊重既有文化以及自身文化的特质与生存条件,对薄弱学校现有基 础作出全面的考察与梳理,预想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尽量减少两种文化的冲突。薄弱学校 则应提升文化自觉,反思、深挖自身文化传统的价值,将现有文化融入到新文化中,并为新文 化的生长

26、提供所需资源。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才有可能实现不同学校的文化共生和 文化多样化发展。总而言之,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支援应该尊重薄弱学校的既有之势,是在“审时度势” 之后的“顺势而为”,这是对优质学校更高的考验,需要改革者更多的实践智慧。重视新术的移植,同时又要重视既有之术的培育一种新的变革理念要在薄弱学校深入人心且真正落实需要一段时间。相对来说,项目作为 一种形而下的“术”,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输入的重要载体。没有抓手,理念可能显 得过于“玄”,容易给人空对空的感觉。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项目的移植是通常的且被证明 为行之有效的路径。优质学校将本校发展较为成熟的“术”移植到薄弱学校

27、,犹如激活了一潭 静水,激起了薄弱学校的发展动力,能够在短期内改变薄弱学校的形象,许多薄弱学校也由此 逐渐形成了一些办学特色。但由此却不能忽视薄弱学校的已有基础,薄弱学校的原有特色不管 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新的未必就是最好的,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有 时候对既有之“术”培育也许是一种更经济、更现实的做法,其效果可能会更好。是否需要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移植新“术”是需要考虑的。对这些问题,优质学校要有所 区别对待,正确处理好新“术”与既有之“术”之间的关系。对薄弱学校有基础的项目,应在 对话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既有特色项目的培育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薄弱学校将既有之 “术”做强,由此培育薄弱学校自身发展的增长点,形成自我造血机制。要明白,优质教育资 源共享是“帮而立之,而非取而代之”。上海市基础教育委托管理一所支持校校长语。 例如,在上海市的委托管理中,一所支援学校(一所市区优质学校)在进入受援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