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山中学2010年高考文化经典专题训练(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1)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口、口、口”。三者中,“口”是最重要的。(2)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二)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
2、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1)文中有三句话衍变为现在的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是:、(2)本文表达了孔子怎么样的政治主张?请简要说明。(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
3、仁之本与!”(1)有子的“为仁之本”,这里的“本”指的是“口、口”,立“本”的目的就是要使(2)从第一章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四)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日:“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日:“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日:“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 徒与?”对日:“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耨而不辍。
4、子路行以告。夫子恍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本章楚狂接舆表面借斥责“口”,实际上却是劝告孔子及时回头。他劝孔子回头是 因为“,孔子明白表明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的一句是。(2)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简要说说他们的不同。(五)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族。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 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
5、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从荷族丈人行为看,他重视“”,却忽视“”,孔子认为这种行 为“口口”,君子出来为官德目的就是要行。(2) “荷族丈人”对子路先是语含讥讽,后则热情款待,目的何在?请简要分析。(六)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很难做到,这境界就是而仁的境界 普通人是能做到的,达到仁德境界的方法就是(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七)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
6、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拈, 管氏亦有反拈。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注】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摄:统辖。反玷( di cn):古代君主招 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子贡日:“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1)孔子认为管仲作为国家栋梁(“器”的引申义)格局不大。是因为管仲不知“口” 与“口” ;又称管仲是“仁者”,理由是。
7、(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孔子认为追求富贵应符合“口”,做学问的人,尤其是有志于追求“口”,应以认识自己的本性为重,以身外之物为轻。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口口口(用自己的话回答) 高尚情怀(2)概括上面文段的主旨(九)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从选段看,孔子的“义利观”是“口口
8、 “口口” “口口口” (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 4个字)。(2)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十)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1)孔子认为“益友”的标准是“口” “口” “口口”;损友的标准是“口” “口”(2)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和本章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十一)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子曰“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1)孔子在才智和仁德上在当世大概就为人
9、们所崇敬,但他不喜欢这样的盛名,认为自己没能达到“口”和“口”,只是努力做到“”、“”,文中最能体现孔子的教师职业精神的是“口口口口。(2)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似乎有些矛盾,你如何理解此矛盾?(十二)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指的是“口口”;“三”指的是“口”“口 “口(2)本章说明了
10、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十三)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日:“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日:“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日:“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子贡用“口口”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远远比不上孔子,认为孔子的道德高过是不能超 越“口口”。如果有人想诋毁仲尼,就显其“口口口”。(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
11、请作简要分析(十四)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日:“昔者 偃也闻诸夫子日: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日:“二三子!偃之言是 也。前言戏之耳。” (17.4)【注】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 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十五)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日:“然则师愈与?”子 日:“过犹不及。”子日:“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孔子认
12、为师的不足是“口”商的不足是“口口”,两者都未能做到“口口”。(2)孔子是如何评价师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十六)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子日:“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日:“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日:“恶徼以为知者, 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提炼文中词语,填空孔子认为君子厌恶的事有:“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子路日:“君子尚勇乎?”子日:“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十七)孟子日:“无或乎王之不智
13、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 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 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注】或:作“惑”字用,不明了,可怪。无或:莫怪。援:取。为( wd ):作 “谓”字用。与(yu):疑问助词(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孟子认为君王要做 到“智”,应该远离“口口口”。(用原文回答)(2)这段论述中,孟子对
14、于为学提出了什么主张?(十八)齐人伐燕。或问日:“劝齐伐燕,有诸?”日:“未也。沈同 问燕可伐与,吾应之 日: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日: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日: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日: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日:可。彼如日:孰可以杀 之?则将应之日: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选自孟子公 孙丑下)【注释】沈同:齐国大臣。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1)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口口”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口口”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口口口口”。(用原文回答)(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十
15、九)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 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诚:真是。熄:同“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冠:男子承认 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女:同“汝”。淫:舌L;移:变;屈:挫抑。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
16、,威武不能挫其o(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口口口”是因为他们“口口口口,未能“口口口口 口口”(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二十)孟子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 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1)用原文词语填空一个人丧失本心叫“口口”,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口口”,“哀哉”指的是“口口口口口 口口”(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二十一)孟子谓戴不胜日:“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日:“使齐人傅之
17、。”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 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 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 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注释: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人名,战国时宋国的(1)有一个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成语就是从本章简化而来,这个成 语是.孟子认为要让齐王“之善”,仅有一个人不能有多大影响,这句话是“口口(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
18、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二十二)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 霸。(孟子公孙丑下)(1)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与贤才商讨大事,就应“口” ,而贤才如果君主不能 “口 口”就不值得与之共事。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说的“口口口”(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二十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
19、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六)注端:开头,起。因贼:伤害(1)孟子把“口、口、口、口”“四端”比作人之“四体”,认为这是生来就有的,而要保四海而王天下,还应。(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结合上面的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谈谈你的认识(二十四)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 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 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
20、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 惑也,虽闭户可也。”(1)按孟子的说法,孔子认为禹、稷和颜回“贤”,是因为他们“口”,如果“易地则皆然”是说假如他们时空地位互换,也会有相同的做人的原则,这相同的原则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意对即可)(2)为什么孟子说“禹 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十五)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涂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21、(离娄下 一八)注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涂: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1)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口”,否则,就会“口”,孟子认为“口口口”(限填4字)是可耻的。(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二十六)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 日:“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 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
22、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 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五)【注】 晋国天下莫强焉当年天下没有一个诸侯国比晋国强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建立诸侯国。魏独得晋国的故都,所以梁惠王 还自称其国为晋国。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在东方,于马陵之战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魏申被俘虏而殉国。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在西方,被秦国袭击,割去河西七百方里的土地给秦国。南辱于楚在南方,又于襄陵被楚国打败,失去八座城池,饱受侮辱。比,音b i ,为、替。一,全部。洒,音 x 1 ,洗也,洗雪
23、。(1)本章孟子提出了 : “, , 口口” 的“养民”措施和修习“口口口 ”的“教民”措施,体现了其“仁政”思想。(2)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你对战争的看法。(二十七)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 义而先利,不夺不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 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1)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
24、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口口”,并 正面提出君主只要讲“口”就不会出现“口口” “口口”的严重后果。(2)概括文章主旨。(二十八)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1)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是因国君任用贤人时,会
25、出现“口口,口口口”现象,国君在任用贤人时,首先得到国人的认可,然后“口”最后。(2)在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民主思想,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理解。(二十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1)孟子用“口口口口口”和“口口口口口”进行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 同的。这里的“推恩”,指的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三十)齐宣
26、王问日:“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若是 其大乎?”日:“民犹以为小也。”日:“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日: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莞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 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 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注释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1)孟子认为老百姓认为文王的园囿小而齐宣王的园囿大是“口”的,因为文王的园囿 是“口口口口”,而老百姓猎杀齐宣王的园囿里的猎物等同于“口口口口”,是在国内设下 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2)本段孟子告诉的是什么道
27、理?文化经典时文评说专题训练参考答案文化经典专题训练(一)(1)食、兵、信信(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二)(1)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2)表达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三)(1)孝弟道生(2)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于一套完善的组织制度来保证。(四)(1)凤 今之从政者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孔子 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 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 以天下为己
28、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 有希望桀溺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 为进的方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不 求过全,能答出一两点即可)(五)(1)长幼之节君臣之义无义 君臣之义(2)因为荷族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
29、衷于政治而 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 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六)(1)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能近取譬)(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 的境界不可追求。(七)(1)俭 礼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
30、肯定他为仁, 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八)(1)义道安贫乐道(2)君子追求富贵,应符合道义,不能因富贵贫贱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之后才能在道业上有 所成就。(九)(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见危授命;(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 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 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十)(1)直谅多闻 便辟 善柔 便佞(2)不矛盾,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的是交友问学的快乐。交友快乐, 但
31、择友要慎重,正直的,诚实的,有学问的朋友对自己有好处的,与走邪门歪道的、谗媚奉 迎的、花言巧语的交往只会是自己受到伤害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 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虚伪做作的人交友,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 的人交友,是有害的。”(十一)(1)圣、仁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诲人不倦(2)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两者并不矛盾。 从“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 习的基础
32、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十二)(1)异闻 闻诗 闻礼 闻君子之远其子(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
33、,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O(十三)(1)宫墙日月 不知量(不自量力)(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 刺了其浅薄无知。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 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 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孙书武叔毁谤仲尼.子贡叔:“不要这样做啊!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的贤人,如丘陵, 还可以越过去;仲尼,如日月,是无法越过的。有
34、人虽然想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有什么损 伤呢?只是看出这种人不自量力啊!”(十四)(1)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 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 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十五)(1)、过不及 中行(2)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十六)(1)称人之恶 居下讪上勇而无礼果敢而窒(2)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 了来规范。君子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
35、就会去做盗贼。子贡道:“君子亦对人有厌恶吗?”先生说:“有的。厌恶喜好称说别人恶的人。厌恶 居下位谤毁在他上的人。厌恶勇而无礼的。厌恶果敢而窒塞不通的。”先生说:“赐呀!你 亦有所厌恶吗?”子贡道:“我厌恶钞袭他人说话而自以为知的。我厌恶不懂逊让服从而自 以为勇的。我厌恶攻发别人阴私而自以为直的。”(十七)(1) 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寒之者(2)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不能一暴十寒。(十八)(1)天吏 土师 以燕伐燕(2)不是。孟子认为要讨伐不义的诸侯,必须是“为天吏”,要杀掉杀人犯,必须是执法部 门的人。孟子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法治问题。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
36、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 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 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 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 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 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十九)(1)大丈夫 以顺为正行天下之大道(2)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个人的志向和操守,即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 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是要有为坚持这种志向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37、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二十)(1)放心 求放心放其心而不知求(2)孟子的“放心”是指放失本心,“求放心”是指要把放失的本心寻找回来,使“心”的 官能能发生正常作用。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指不必担心、安心之义,与孟子放心之说,意 义上不同。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寻 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研究学问的途径没有别的, 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二十一)(1) 一傅众咻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2)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 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
38、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您想让贵国的国君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有个楚国大夫在 这里,希望让他的孩子学齐国话。那么要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要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 答道:“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干扰他,虽然每 天责备他,希望他学会齐国话,也是不可能了。如果把他安置在齐国的庄岳那个地区住个几 年,虽然每天打他,要他依旧说楚国话,也是不易办到了。您说薛居州是个善士,把他推荐 到大王左右任职,如果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一样的善士,那么大王要 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如果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
39、的善士,那么 大王要和谁去为善呢? 一个薛居州,对于宋王又能有什么影响呢?”(二十二)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 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 霸。孟子公孙丑下(1)就之尊德乐道不召之臣(2)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欲有谋焉,则就之”体现了孟 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主张。(要体现孟子的思想主张。)译文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什么事情要商量,就亲自到臣那 里去。如果君王不能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 因此,商汤
40、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 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二十三)(1)仁义礼智充之(2) “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 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 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 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悲哀。(二十四)(1)同道把天下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安贫乐道执著不变。一个人立身处世,须信守原则。有时看似行为不同,但因
41、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同样 是正确的,虽然彼此的行为看似相反。三人的行为都是合乎中道的,都是体道之人。所以孟 子认为如果他们能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做出合乎其道的应有的行为。(如学生从“古之 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一角度回 答,则最多给(2)分)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 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 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 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
42、挨饿的,好像自 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 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 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 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 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二十五)(1)本涸 声闻过情(2)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 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蹦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这就像一个学生连算术 都学不好,又怎能把代数、微积分学好呢?(二十六)(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孝、悌、忠、信(2)孟子反对为了满足国君开疆拓土的私欲而“陷溺其民”的战争,认为只有施仁政于民, 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得民心;否则人民必然叛离,国君将成独夫。自古以来,为了满 足侵略野心,发动世界大战的许多独夫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军阀,尽管逞其淫威暴虐 于一时,但是最后的下场都很凄惨,莫不自食恶果,败国丧身。当今凡是大权在握的政治、 军事领袖应该以此为鉴戒。(二十七)(1)国危 仁义 遗其亲后其君(2)文章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的恶行,告诉人们“先义后 利”,才能修身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七电场第1讲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场线练习含答案
- 专业混凝土分包合同范本
- 《平衡计分卡培训》课件
- 高中数学 2.2 直线的方程 2.2.3.1 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与重合的条件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2
-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机械和功 第三节 功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科学技术的另一面教案 泰山版
- 高中数学 1.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2024年六年级品社下册《让科学技术走进生活》教案1 冀教版
- 厨房管理规章制度
- 租借手机的合同(2篇)
- DB34∕T 4010-2021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规程
- 完整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专题课件
-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 - 副本
- DL5009.3-2013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3部分:变电站
- GB/T 32066-2024煤基费托合成液体石蜡
- GB/T 97.2-2002平垫圈倒角型A级
- 六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课 建筑艺术的美 ▏人美版 (共20张PPT)
- 中国话-完整版PPT课件
- 公路顶管穿越施工方案(中文)
- 华为任职资格等级制度
- 筋瘤中医护理.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