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第二章:抗菌防臭课件_第1页
A第二章:抗菌防臭课件_第2页
A第二章:抗菌防臭课件_第3页
A第二章:抗菌防臭课件_第4页
A第二章:抗菌防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抗菌纺织品主讲:蓝广芊第一节:织物微生物学1.1 卫生微生物学A、人体离不开微生物:人体上微生物无所不在B、水与微生物:水是微生物传播的重要介质C、医院内感染:医院是微生物交叉感染的重要场所,同时,医院内的纺织用品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媒介。 D、织物与微生物: 日常使用的织物一般都存在着微生物, 汗水是微生物在穿着的织物上快速繁殖的重要介质 合成纤维比天然纤维更容易滋生微生物 普通的洗涤对致病的微生物无法有效去除1.2 微生物对人体的危害1.2.1 微生物的种类A、细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B、真菌:包括霉菌,日常所吃的蘑菇类也属于真菌C、病毒:它是一种具有蛋白质外壳的非细胞性

2、生物,属于专性寄生生物,进入宿主细胞才能存活和自我复制,对人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等。D、藻类: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有水和阳光才能生长可以在织物上生长。1.2.2 微生物的危害A、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带来异味B、真菌的大量繁殖造成香港脚,浴室发霉,床褥真菌感染等C、致病微生物通过织物感染伤口1.2.3 常见的对人体危害的微生物A、志贺菌属:革兰氏阴性,需氧,无芽孢的杆菌,常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B、埃希氏菌属:革兰氏阴性,需氧,能运动的,如大肠杆菌;常引起腹泻,败血症等C、沙门氏菌:革兰氏阴性,常引起伤寒,败血症等D、假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常引起软组织感染,

3、败血症等E、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革兰氏阳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引起伤口感染,腹泻等F、白色念珠菌菌属:一种容易感染的真菌,常引起痢疾,组织感染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第二节:抗菌纺织品的发展2.1 抗菌纺织品产生的背景A、最早的抗菌纺织品木乃伊的裹尸布B、二战时期人们开始注意杀菌剂C、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发抗菌整理剂D、 20世纪70-80年代抗菌纺织品发展、也受到置疑F、20世纪90年代以来抗菌纺织品进入一个新的地发展时期2.2 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A、抗菌谱的问题: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生物结构,单一抗菌剂很难具备广谱的抗菌作用。B、耐久性的问题:许多抗菌剂与织物的结合不牢固,抗

4、菌性能随着水洗的次数增加,效果减弱。C、安全性的问题:有些抗菌剂虽然有良好的的抗菌性能,但是不符合环保性能。3 抗菌作用总机理概述 3.1 有控释放机理 整理后的织物,在一定的湿度下,会缓慢地、有控制地释放出抗菌剂。除了用化学方法来产生有控制的释放杀菌剂外,还可使用微胶囊技术。将有效的化学药剂包在树脂防护层中间,经水淋或紫外线照射。 2.2 再生机理在织物上加一层化学整理剂,再生形成有效的杀菌剂。抗菌织物,在含漂白剂的水洗过程或经紫外线照射后,能再生形成有效的杀菌剂,使织物表面的抗菌剂能维持在一定浓度而具有持久抗菌性2.3 阻隔机理 在织物表面生成生物障碍体,防止微生物穿过织物,达到静态抑菌的

5、效果。通过将某种阳离子物质与纤维结合,在织物表面生成生物障碍体3 抗菌剂的分类与作用机理 3.1 抗菌剂的概念(1)、抗菌剂、消毒剂、灭菌剂抗菌剂: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使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藻类及病毒等)的生长或繁殖保持在必要水平以下的化学物质 消毒剂:能够杀灭一般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消毒。消毒通常只对细菌的繁殖体有效,而对芽孢无杀灭作用,具有消毒作用的药物称为消毒剂 灭菌剂:将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菌和非病原菌)的繁殖体和芽孢全部杀灭,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叫灭菌。 (2)评估抗菌剂的两个重要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

6、IC): 系指抑制细胞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一般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来表示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简称药敏),常用g/ml或mg/L表示 。最低杀菌浓系指度(Minimum Bactericial Concentration,MBC): 系指杀死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常用g/ml或mg/L表示 (3)抗菌剂应具备的特点 :a.抗菌能力强和广谱抗菌性;b. 特效性,既耐洗涤、耐磨损、寿命长;c. 耐候性:既耐热、耐日照,不宜分解失效;d. 与其他整理剂的相容性好e. 安全性好,对健康无害,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f. 细胞不易产生耐药性。g.加工方法简单,成本低廉h.对织物性能无不良影响3.2

7、抗菌剂的作用原理和方式(1) 抗菌剂的作用原理:A、使细菌细胞内代谢失活B、与细胞蛋白酶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其机能C、抑制孢子生长,阻断DNA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D、极大的加快磷酸氧化还原体系,打乱细胞正常生长E、破坏细胞内的能量释放F、阻碍电子转移体系及氨基酸生成抗菌剂有多种分类方法,这里按照材料来源分为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天然抗菌剂3.1 无机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优点:耐热性、持久性、连续性和安全性等缺点:添加量较大、成本较高、易变色等3.1.1 金属元素抗菌材料及其抗菌机理3.1.1.1 金属元素抗菌剂 金属元素抗菌剂有银系、钛系、铜系、锌系等,与有机抗菌剂相比具有耐高温性(600)

8、 能。无机抗菌剂主要是利用银、铜、锌、钛、汞、铅等金属及其离子的杀菌或抑菌能力制得的抗菌剂。而铜类化合物往往带有较深的颜色,也限制了其作为抗菌剂使用的范围。由于汞、铅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较强,不适合作为普通场合的抗菌剂使用银离子无毒、无色,属抑菌能力较强的品种之一,所以目前制备无机抗菌剂以银离子及其化合物为多,由于银盐具有很强的光敏反应,遇光或长期保存都极易变色,接触水时Ag+ 易析出而导致抗菌有效期短,很难具有使用价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采用内部有空洞结构而能牢固负载金属离子的材料或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的材料作为载体等手段来解决银离子变色问题,控制离子释放速率,提高离子在材料中

9、分散性以及离子和材料的相容性问题。根据载体的类型,可分为沸石抗菌剂、硅胶抗菌剂、膨润土抗菌剂、磷酸复盐抗菌剂等。抗菌成分引入载体的方法有离子交换法、熔融法和吸附法等。以磷酸复盐为载体的银系无机抗菌剂的特点是高效广谱抗菌,可防止环境中的细菌、霉菌和藻类生成,用量只是其他无机抗菌剂的一半;与树脂相容性优于沸石型、硅胶型抗菌剂;以磷酸复盐为载体的银系无机抗菌剂具有高透明性;耐高温;在较宽PH范围内化学性质稳定,且能经受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多次洗涤,抗菌力不下降;超低毒性。在塑料、化纤、纺织、陶瓷、涂料、造纸等领域均可应用。载银沸石、载银锌沸石、载银铜沸石等无机抗菌剂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杀灭能力最强。日

10、本用该类抗菌剂整理的纺织品品种很多。无机类抗菌剂的低毒性,顺应了人们对绿色环保消费观念的要求,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类抗菌防臭剂。另一类无机抗菌剂是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类抗菌剂,其特点是耐热性比较高,必须有紫外光照射和有氧气或水存在才能起杀菌作用。金属氧化物可以做成纳米级杀菌材料,如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等,可用于制造抗菌纤维、玻璃、陶瓷、涂料等。纳米无机抗菌剂用于织物后整理要解决纳米微粒在整理体系中的分散问题和与纤维的结合问题。无机纳米抗菌剂分两类,一类是本身具有抗菌活性的金属纳米氧化物,以TiO2为代表.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在水和空气中产生活性氧。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能与多种有机物发

11、生反应,从而把大多数病菌和病毒杀死,因而可将它们应用于制作抗菌纤维、玻璃、陶瓷、建筑材料等。另一类是以银锌的复合为主的抗菌体,以超细TiO2和SiO2等为载体,由于超细纳米级粉体颗粒的特殊效应,大大提高了整体的抗菌效果,使耐温性、粉体细度、分散性和功能效应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无论是塑料制品还是纺织、建筑等行业都得以广泛的应用。 金属元素杀灭和抑制细菌的活性按下列顺序递减: Ag+ Hg2+ Cu2+ Cd2+ Cr3+ Ni2+ Pb2+ Co4+ Zn2+ Fe3+ 3.1.1.2 金属元素抗菌机理 金属元素以其离子形式起抗菌作用,对于金属离子特别是Ag+的抗菌机理,目前主要有2种观点: 接触

12、反应机理 活性氧机理 接触反应机理 因细胞膜带负电荷而与金属离子发生库仑吸引,即所谓微动力效应,导致金属离子穿透细胞膜作用于微生物:首先,微生物膜外存在高浓度的金属阳离子,改变了正常的生物膜内外的极化状态,并引起新的离子浓差,从而阻碍或破坏细胞维持生理所需的小分子和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如在Na+ K+-泵的驱动作用下糖和氨基酸的运送。其次,重金属能使大多数酶失活,可能是络合,也可能是与-SH基反应,替换出质子,甚至破坏或置换维持酶活力所必需的金属离子,如Mg2+、Fe3+和Ca2+等。此外,进入细胞内的金属离子也可以与核酸结合,破坏细胞的分裂繁殖能力。 活性氧机理 激活吸附在材料表面的空气或水中

13、的氧,产生羟自由基和(OH)及活性氧离子(O2-)。3.1.2 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其抗菌机理3.1.2.1 光催化抗菌剂目前,光催化抗菌剂主要有TiO2、ZnO、CdS、WO3、SnO2和Fe2O3等金属氧化物。3.1.2.2 光催化抗菌机理 光催化又称作光触媒氧化分解。所谓光触媒材料,就是通过吸收光而处于高能状态,并以此能量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材料,其代表性的物质为TiO2。 可以将吸附在TiO2表面的OH-和H2O分子氧化成OH。OH的氧化能力是水体中存在的氧化剂中最强的,可不加选择地使有机物全部氧化降解,而且OH对反应物几乎无选择性,它的抗菌谱比金属离子的抗菌谱更广。3.1.3 纳米抗

14、菌剂3.1.3.1 纳米级抗菌剂 纳米粒子是一种介于固体与液体间的亚稳定中间态物质。纳米级抗菌剂与其他纳米材料一样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点。 3.1.3.2 纳米抗菌材料抗菌机理纳米表面效应 纳米表面效应最典型的例子是纳米ZnO。无机纳米氧化锌抗菌剂的抗菌反应条件是“绿色”的。它是通过光反应使有机物分解来达到抗菌效果。 生成的空穴可以激活空气中的O2,生成的原子氧和OH。纳米抗菌材料粒度越细、分散性越好、比表面积越大,则杀菌效果越好。3.2 有机抗菌材料及其抗菌机理3.2.1 有机抗菌剂 有机抗菌剂的优点是杀菌力强,即效好,种类多,价格低廉。缺点是毒性大,耐

15、热性较差(200),难以与纤维熔纺;易迁移;可能产生微生物耐药性等。近年来无机抗菌剂和天然抗菌剂受到重视,有机抗菌剂的市场需求下降。 按其化学结构特征,可分为季铵盐类、苯类、脲类、胍类、杂环类、有机金属类等类别。季铵盐类代表性的品种是美国道康宁公司的DC-5700,其化学结构为:DC5700化学结构上左端的三甲氧基硅氧烷具有硅烷偶合性,当用水稀释DC5700时,由于甲氧基的水解和析出甲醇即会形成硅醇基:此硅醇基与纤维表面及彼此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使DC5700以共价键牢固地结合在纤维表面经水稀释的DC5700在形成硅醇基的同时,DC5700的阳离子因纤维表面带负电荷而被吸引,形成离子键结合,加

16、上DC5700彼此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使其在纤维表面上形成坚固的薄膜,即DC5700是以在纤维表面上共价键和离子键两种结合方式,形成耐久性优良的抗菌表面膜。另外,一些脂肪族或芳香族季铵盐也可用于织物的抗菌整理。苯酚类苯酚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对氯间甲苯酚和对氯间二甲苯酚具有很活的杀菌力,但苯酚的气味影响了它们在纺织品上的应用。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是一个著名的织物整理剂。对涤纶织物的整理可以高温高压染色同浴,整理效果有耐久性 脲类和胍类脲类和胍类抗菌剂的特点是广谱抗菌,对真菌的抑菌效果很好,低毒安全。如3,4,4-三氯二苯脲、三氟甲基二苯脲、烷基乙烯脲、十二烷基胍、1,6-二(4

17、-氯苯双胍)己烷等,有的亦可作为防臭剂。医疗方面应用很广泛的1,1-六亚甲基双5-(4-氯苯基)双胍葡萄糖酸盐酸盐可以用于制造抗菌合成纤维。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可以用于整理棉及其混纺织物。 (3,4,4-三氯二苯脲) (十二烷基胍) PHMB(聚环己双胍氢氯化物) 杂环类在杂环类抗菌剂中, 2-(3,5-二甲基-1-吡啶)-4-苯基-6-羟基嘧啶对大肠杆菌、金葡菌等37种微生物有抗抑功能,并对尼龙织物有强的吸附力和柔软作用。2-噻唑荃-4-苯并咪唑为安全广谱抗菌剂,可用以制造抗菌腈纶纤维和其他织物的抗菌整理。有机金属化合物主要是有机锌、有机铜、有机钛等化合物。聚丙烯酸铜采用接枝共聚应用于棉或粘

18、胶纤维抗菌整理,喹啉铜络合物应用于织物抗菌,12ppm浓度即可奏效;8-羟基喹啉铜、二吡啶硫醇铜和羧甲基纤维铜等都对织物有良好抗菌作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锌盐)(羟基氯化铝)(喹啉铜络合物)3.2.2 有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一般认为有机抗菌剂的作用机理可归纳以下3个方面:一是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膜系统;二是作用于生化反应酶或其他活性物质;三是作用于遗传物质或遗传微粒结构。3.2.2.1 低分子有机抗菌剂 低分子有机抗菌剂主要有季铵盐类、季鏻盐、双胍类、醇类、酚类、有机金属、吡啶类、咪唑类等。其抗菌机理主要是与阴离子相结合,或与巯基反应。 3.2.2.1.1 季铵盐类抗菌剂 季铵盐类抗菌剂可吸附带负

19、电荷的细菌;季铵盐也具有抑制细菌脱氢酶、氧化酶等作用。 季铵盐抗菌剂抗菌能力当碳原子数为14时,抗菌剂的抗菌力最大。烷基链为苄基及其衍生物时抗菌力要比为甲基时高得多。季铵盐中引入不饱和烷基也有助于提高抗菌活性。 酸性染料分子可作为季铵盐型抗菌剂与合成纤维(如尼龙)的连接部分,制备耐久的抗菌纤维。3.2.2.1.2 胍类抗菌剂 。双胍类杀菌剂浓度低时破坏细菌细胞膜,使胞质内容物漏出;浓度高时使菌体蛋白质凝固。部分阳离子基团与织物表面结合,而游离的阳离子基团可起到抗菌作用。3.3 天然抗菌剂 目前从薄荷、大麻、孟宗竹等植物中提取抗菌剂正处于研发阶段,前景乐观。从含甲壳素的螃蟹、虾等动物中提取的安全

20、无毒、杀菌力强并可生物降解、吸收的“壳聚糖”已被用作棉、蚕丝类天然织物后整理过程的抗菌剂。但此类抗菌材料使用寿命短、耐热性较差,一般在150180开始炭化分解,应用范围小。 3.3.1 植物源抗菌剂 目前已应用于生产的植物源天然抗菌剂主要取材于桧柏油、艾蒿、芦荟、甘草、蕺菜、茶叶、石榴果皮以及其他一些天然的中草药等。3.3.1.1 桧柏油 桧柏油可由桧柏蒸馏而得,由2种组份组成即作为香精原精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的中性油和具有抗菌活性的酚类酸性油。酸性油中含桧醇(或称日柏醇),中性油主要成分为斧柏烯。桧柏油的抗菌机理是分子结构上有2个可供配位络合的氧原子,它与微生物体内蛋白质作用使之变性。3.3.

21、1.2 艾蒿 艾蒿为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蒿的气味有稳定情绪、松弛身心的镇定作用。艾蒿的主要成分有1,8-氨树脑、-守酮、乙酰胆碱、胆碱等。3.3.1.3 芦荟 芦荟为百合科植物,芦荟的药效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类成分和酚类成分2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芦荟素具有抗菌消炎和抗过敏等作用。3.3.1.4 甘草 甘草含多种三萜皂甙、其中主要是甘草甜素,它可分离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3.3.1.5 茶叶 茶叶中主要有多酚类化合物、生物碱(多为咖啡碱)、氨基酸、芳香物质等。3.3.2 动物源抗菌剂 动物源抗菌剂有氨基酸类、天然肽类、高分子糖类等,资源十分丰富。这里将重点介绍近年来纺织领域的研究热点壳聚糖。 3

22、.3.2.1 壳聚糖 在动物源天然抗菌剂中应用于纺织最广泛的非壳聚糖莫属。有生物可降解性和良好的吸收性能,安全无毒。 3.3.2.1.1 壳聚糖的基本性质 壳聚糖(Chitosan)又称甲壳胺,分子结构与甲壳素类似。游离氨基 3.3.2.1.2 壳聚糖的抗菌机理 壳聚糖的抗菌作用通常认为有以下2种机理:一种是壳聚糖分子中的-NH3+带正电性,吸附在细胞表面。另一种是通过渗透进入细胞内部,吸附细胞体内带有阴离子的物质。 3.3.2.2 天然肽类抗菌剂 天然肽类抗菌剂目前已成为抗菌剂的研究热点。天然肽类抗菌剂抗菌机理有多种:比如溶菌酶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中的-1,4糖苷键;糖肽抗生素的抗

23、菌机理是通过阻碍肽聚糖合成过程中的转糖基步骤,及与肽聚糖的二糖残基反应;内肽酶能使肽尾及肽“桥”内的肽键断裂;葡聚糖和甘露聚糖酶可分解酵母细胞的细胞壁等等。 从昆虫体内分离出的抗菌性的蛋白质,可作为天然肽类抗菌剂。目前,由昆虫中分离出的抗菌蛋白约有150种以上,可分为防卫素(Defensin)型、杀菌素 (Cecropin)型、攻击素(Attacin)型,含高脯氨酸(Proline)抗菌蛋白型、含高甘氨酸(Gliycin)抗菌蛋白型等。昆虫抗菌性蛋白质一般有耐热性,抗菌性广,对耐药性病菌有一定作用。其中一种作用机理是在微生物细胞膜上形成通道,引起细胞质溢流。 3.3.3 矿物类抗菌剂 许多天然

24、矿物有抗菌作用,如胆矾对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雄黄对多种皮肤真菌、耻垢杆菌和肠道致病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有抗菌作用的矿物作为药物应用有悠久的历史,其在纺织上的应用则尚处于探索阶段。 日本敷岛纺推出的生产有皮肤保护功能产品的加工方法,即是对天然矿物的应用。它将天然矿物粉碎成粉末,固着在纤维内部。用此方法生产的产品耐洗性好,滑爽性好,有保湿效果,特别对过敏症型和对变应源有抵抗或阻挡效果。 3.3.4 微生物类抗菌剂 微生物自身也可用作抗菌剂。抑菌机理有:分泌抗菌素。参与营养和生存空间的竞争。通过占有生存空间、消耗氧气等削弱以至消除同一生存环境中的某些病原物。诱导寄主产生

25、抗病性。微生物可诱导寄主产生防御反应或对病原菌直接寄生而抑制病原菌。对病原菌直接作用。 4 抗菌整理的方法 目前抗菌织物主要由两种方法制得:直接采用抗菌纤维制成各类织物。将织物用抗菌整理加工以获得抗菌性能。4.1 抗菌纤维的制备方法 可采用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复合纺丝及把抗菌剂掺加到纺丝液中纺出纤维的方法(共混纺丝)制取抗菌纤维。4.1.1 物理改性技术 物理改性使抗菌剂能够渗入纤维表面较深部位。如开发表面粗糙化和微孔化的纤维,在还可以在纺丝过程中把抗菌剂掺加到纺丝油剂中,在纤维的冷凝收缩和牵伸收缩时能包容在表层以下的部位。 4.1.2 化学改性技术 化学改性法又称化学接枝改性法对于不具备反应

26、基的物质要引入反应基,使纤维具化学改性的条件。4.1.3 共混纺丝 共混纺丝法是将抗菌剂添加到纺丝液中来纺出具有抗菌性能的纤维。这是开发抗菌纤维的主要手段。一般添加无机抗菌剂的多用熔融纺丝法,添加有机抗菌剂的多采有用溶液纺丝法。 共混纺丝法就是将抗菌剂和分散剂等助剂与纤维基体树脂混合,通过熔融纺丝的方式生产抗菌纤维。A、抗菌特细丙纶丝:抗菌母粒配置 纺丝 牵引加弹B、无机抗菌涤纶:抗菌母粒配置 混纺丝 干燥 牵引C、防螨、抗菌多功能纤维 4.1.4 复合纺丝复合纺丝是采用双螺杆纺丝。一螺杆利用共混技术制得抗菌熔体,另一螺杆制得不含抗菌成份的熔体,两种熔体通过复合纺丝、冷却、成形纺制成复合抗菌纤

27、维。对于皮芯型纤维,抗菌剂只添加到皮层,不仅节省原料,而且有利于保持纤维的原有的基本性能。4.2 织物后整理法 这种方法优点是工艺简单,对抗菌材料的技术要求相对较少,易于推广,缺点是随着织物洗涤次数的增加,抗菌效率逐步降低。表面涂层法 将抗菌剂添加至涂层剂中,按常规方法对织物进行涂层处理,使抗菌剂固着在织物表面的涂层膜中。某些无机抗菌剂或非水溶性抗菌剂可用此种方式,涂层对象可以是任何纤维织物。浸渍烘干(焙烘)法 将抗菌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整理液,需要时可添加其它助剂,织物置入整理液中浸渍,离心脱水至一定含水量时烘干,根据需要可进行焙烘固着。此法主要用于针织品及巾被类产品。浸轧烘干(焙烘)法 此法

28、是将整理液以浸轧的方式施加至织物上,主要适用于平幅连续加工,是机织物常用的整理工艺。DC5700整理工艺可用整理剂用量1.53%(owf),配制工作液时要边加边搅拌,如搅拌不良会产生局部凝聚,整理液中应加入适量渗透剂。典型的耐久整理工艺是轧-烘-焙工艺。如DC-5700的整理工艺为:织物浸轧一定浓度的整理液(一浸一轧或二浸二轧,轧余率80-150%),而后120烘干5分钟。无机抗菌防臭剂整理时,工作液中需要加粘合剂以增加耐洗性,焙烘工艺依粘合剂种类而定。对于合成纤维织物,除了可采用抗菌纤维外,后整理获得卫生性能时应选择特殊结构的整理剂或借助于粘合剂来完成。如涤纶织物抗菌防臭可选用 2,4,4-

29、三氯-2-羟基二苯醚作为整理剂,因其结构类似于分散染料,可采用高温高压法来完成整理过程,也可在高温高压染色时同浴整理。对于不溶于水的无机抗菌剂,整理时须添加粘合剂以固着于织物上。4.2.2 表面涂层法对织物进行涂层处理,使抗菌剂固着在织物表面,从而起到抗菌效果。4.2.3 树脂整理法主要是将抗菌剂溶解在树脂中然后配成乳化液,将织物放在乳化液中充分浸渍,树脂能够附于织物表面,然后经烘干和焙烘,使其具有抗菌功效。 4.2.4 微胶囊技术 目前普遍使用的微胶囊技术,是将一种或几种抗菌物质,包裹在微粒子胶囊中,再固着在织物的纤维里。 4.2.5 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在传播时,使弹性介质中的粒子振荡,并通过介质按超声波的传播方向传递能量。在液体内,分子在纵向产生压缩和稀松,低压部位会形成孔穴或气泡,这些气穴发生膨胀,最后猛烈地塌陷或破灭而产生激波,这种作用称为气穴作用。 在气穴作用过程中,在溶液极小范围内会产生极高的压力和温度,并引起局部极大的搅动4.2.6 等离子体技术 等离子体技术在染整加工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纤维的表面改性和接枝聚合两个方面。抗菌整理剂在纺织品上应用不妨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试验。 4.2.7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是全新的超微固体材料,纳米级的抗菌剂或纳米级的材料外包覆抗菌物质,在一定的作用下,可以很容易地到达纤维内部。 5、新型抗菌纺织品整理技术(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