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题为眼透视文言文本——《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课例_第1页
以题为眼透视文言文本——《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课例_第2页
以题为眼透视文言文本——《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课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32013年12月发表于学苑教育以题为眼,透视文言文本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课例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王志强关键词:文言 题目 高中语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既有以点带面的辐射文本内容的功能,又有由面到点凝聚文本内涵的作用。因此,以文题为“课眼”,透视文本,进而解读分析,不失为一种有序、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这种策略,运用在文言教学中,可以解决因附带讲解字词意义,让课堂教学变得支离破碎的问题。以苏教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唐代柳宗元的名作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该文题目涵盖了文本阐述的作者的心路历程因贬谪而心中苦闷,因苦闷而与山水结缘,因与万化合一而释怀,自然成为了绝佳的教学切入口。一、

2、记“西山”(一)简介文章体裁:“西山记”为游记,是作者被贬永州,游览西山后写成。(二)阅读第二段,讨论游览过程中作者发现的西山的特点。明确:1.游览过程:发现西山,攀援西山,登顶所见。(1)发现西山:“坐法华西亭,异之”。(西山形貌奇特)(2)攀援西山:过江、“缘溪”、“斫榛莽”、“焚茅茷”。(西山道路难行)(3)登顶所见:“数州尽收眼底,地貌莫得遁隐,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西山峻拔、视野开阔、气象万千)2.用原文归纳西山特点。明确:“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奇特卓立,与众不同)。(三)依据文本揣摩作者游览感受。明确: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四)总结全文:作者记游,展现

3、了西山“特立”的特点,同时写出独特感受,充分体现了游记的文体特征。(此环节既可以让学生熟悉游记体裁,又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游览过程和心理感受,为下一阶段感悟作者因景释怀的教学环节设伏。)二、谈“宴游”作为游记,文题可拟为“游西山记”,可文题却为“西山宴游记”。如何理解?(一)“宴游”是什么样的游览方式。明确:1.体会作者登山过程的心理变化:奇异急切感叹释怀。2.提供工具书义项。辞海中“宴”有两个义项:(1)逸;闲居。(如张衡东京赋:“乃宴斯息。” )乐。(如左传成公二年:“衡父不忍数年之不宴。” )(2)宴会;以酒肉款待宾客。(如左传成公二年:“宴于季氏。” )而古代汉语词典中“宴”的相关义项

4、如下。安逸,闲适。(如老子二十六章:“虽有容观,宴处超然。”)快乐。(如左传成公二年:“衡父不忍数年之不宴。” )以酒食待客。(如吴质在吴城与魏太子笺:“前蒙延纳,侍宴终日。” )通“晏”,晚。(管子立政:“宪既布,乃发使者致令,以布宪之日,早宴之时。” )3.讨论:作者“宴游”并非为设宴而游,而是览景感叹,乘兴饮酒,借酒释怀。文章没有明确交代作者用酒食招待客人,只是写自己饮酒。借助工具书义项,“宴游”应解释为“安逸,闲适”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安逸闲适的句子。明确:“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HYPERLINK /view/9315

5、4.htm t _blank 心凝形释,与万化 HYPERLINK /view/1954732.htm t _blank 冥合。”(三)翻译并总结:宴游指安逸闲适地游玩。游览西山,西山带给作者的除了怪异之外,还有安逸闲适甚至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感受。(此环节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还紧扣大纲要求,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词条对文题关键词进行探究,从而理解作者寄寓的深意)三、悟“始得”(一)字面意义可知,“始”为“第一次”,抑或是“开始”的意思,但作者在永州游览并非第一次,如何理解“始得”含义。明确:对比“始前”游”与“始得”游,体会作者感受。始前游始得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率性过、缘、斫、焚

6、、攀援积极主动觉而起,起而归来去随意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眷恋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压抑雄奇特立心旷神怡恒惴栗苦闷惶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自由解脱作者游览西山前,一直抱着漫无目的、消磨时间的心态,所以身在游览,却无心赏景。但是,作者游览西山时产生顿悟,达到了闲适自由、物我两忘的境界,故有“始得”之说。作者取题为“始得”,就是要表达游览西山前后自己的情感变化。(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游览西山前心态。明确:公元805年,作者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自认为能济世建功。时隔不久,改革就在其政敌的联合反击下失败,作者亦被贬为永州司马。游览西山前,作者始终怀有遭贬谪、受侮辱

7、的忧惧心理。因此,作者身在游,而心归“惴栗”。游览,徒具形式罢了。(三)阐述作者游览西山时感到闲适自由进而产生顿悟的原因。明确:1.西山高峻开阔,气象万千让作者忘却俗世荣辱,心境渐趋平静、释然、轻松,以至到达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2.联系“特立”的西山和身世坎坷的作者,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西山的“特立”正是作者追求的人格写照。山,巍然屹立,特立超脱,不与他山同类;人,旷达孤傲,心宁神释,不与世俗同污。(四)总结:西山让柳宗元释解了长期的苦闷,因此作者借山寄情、借景抒怀,盛誉西山。本文恰是“作者因西山释怀,西山因作者留名”的见证。(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历史背景和文本的丰富内蕴,深入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感,在比照中接近作者创作的初衷。)从上述设置的三个教学环节,可以看到,整堂课的教学“一题领起”。递进式地解剖标题,既能让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本,又能挖掘文本内涵;既能让学生感悟思考,又能让学生不断“生成”。以题为眼,透视文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