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_第1页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_第2页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_第3页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_第4页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1、课程论研究对象:课程问题,课程领域存在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种种矛盾和疑难;问题来源:课程实践中不同因素之间的对立;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课程理论在不同观念、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类型:事实、价值、技术问题2、课程论研究的目的与任务:概括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 综上所述:课程论是研究课程问题、阐明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的学问3、教学论研究对象:学校教学:过于笼统、简单,不利于教学论发展;教学论研究客观规律;学习理论的应用;研究教养的一

2、般规律;最优化教学法的科学;教与学的关系4、教学论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学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学论对教学问题选择的宗旨:教学实践中旨在有效教学的问题有效性:为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并融合有效率、效果、效益三者之义。以学生发展为主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也是最终追求。有效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实践5、教学论的研究任务:1、识教学现象:教学现象,专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环境的,活动性的,关系性2、揭示教学规律3、指导教学实践6、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萌芽阶段)1、只是对课程问题

3、的一些规定或描述,无理论说明2、人们已懂得要把学生学习内容分门别类(例:西周六艺、西方七艺)3、学习内容分配到不同年龄和水平学生4、不同学校设不同课程5、几乎没有关于课程的专门著作和论述7、古代主要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教学思想1、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重道轻艺,重视文化历史与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忽视产生劳动与科技实践2、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重人文、人伦。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性本善:教学的价值在于复性;荀子性本恶:教育要对人性陶冶和改造;王夫之:教学是“继善成性”的过程3、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西方教学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他的母亲是助产师,教师即产婆)8、教学论学科

4、的形成(17-18世纪)教学论在欧洲诞生,诞生的标志被公认为夸美纽斯,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提问、讲解、练习)、系统直观、循序渐进原则、创分科教学法、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卢梭:爱弥尔(个人主义教育价值取向、自然主义教育观、尊重儿童自然禀性)发现教学思想(研究儿童本生特点,让自己去发现)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法,“四段教学法”。(以观念、心得为基础。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三个中心”:知识、教师、课堂中心)9、教学论流派主要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珍珠港事件”:1、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

5、英2、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教学中心3、提倡发现学习法 特点:“教师指导、学生是在发现”10、人本主义教学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提倡“非指导性学习”11、交往教学模式交往:德国20世纪70年代批判传统教学原理论忽视师生关系研究而提出的(沙勒,舍费尔)教学目标:交往教学把“解放”(思想、个性)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 解放:指要求学校教学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12、合作教学:苏联阿莫纳什维利在20世纪80中期创立;以尊重学生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重师生关系;以师生间密切合作,相互尊重和信任为核心理论基础:以社会主

6、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民主化为理论基础。针对传流教学中不平等、专制的,师生以及强迫儿童学习,压制学生创造才能造成。13、博比特:1918年课程 泰勒原理(目标模式)1949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学生预期的结果是什么)(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最关键);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已在得到实现14、谈谈有关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借鉴价值(合作教学、交往教学、人本主义教学)15、谈谈你对理解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理解要合理界定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关键是

7、要注意分析角度。克服学科本位思想,是合理把握二者关系的重要条件。在教育工作中课程和教学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研究课程问题时要关注教学,研究教学问题时要联系课程,这样才能整体把握。但是在概念上,一定要有学科边界,要放在教育概念体系中来整体定位,否则就会产生混乱。16、课程定义:最狭义的课程定义:课程是某一门学科的同义词 狭义的课程定义:科目及其目的、内容、任务、范围和分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定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总和 最广义的课程定义:校内正规教育内容和校外非正式的教育内容17、课程的主要类型:1、以课程的主要任务为标准划分的课程主要类型

8、 基础型课程:注重基础学习的培养;拓展型课程:开拓知识视野,培养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探究的态度与能力2、以课程的外在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 显性课程: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3、以课程内容及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活动课程4、以课程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划分的课程类型 地方课程;学校或校本课程18、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学

9、业评价及课程计划实施要求19、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科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性质:1、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2、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标准的描述是分层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4、隐含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5、标准的范围设计“所有人的发展和认的全面发展领域”: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6、国家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它是教材编写、教与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10、,所以课程标准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特点。20、西方近代课程:1、文艺复兴十七的人文课程兴起2、文艺复兴以后自然、学科课程占重要地位(资本主义发展需要)3、多数学科形成各自的逻辑关系4、20世纪初出现了其它课程类型(经验课程、核心课程)中国近代学校课程:1、洋务教育的课程设置2、维新改良运动的课程设置。上述课程设置总体上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向西方学习、增加设置自然学科的课程3、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课程总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育为革命战争、与生产劳动合作结合、新中国建立服务21、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的区别: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2、在内容的

11、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活动。22、举例说明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制约社会因素直接决定课程的时代标准及形态,是课程变革的直接动力社会要素对课程的制约作用有不同的侧重面。政治经济制度:课程性质、社会科学内容。生产力:自然科学内容。民族文化传统与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的内容、思想性学校课程是各种社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三种因素影响课程具有一致性矛盾性中小学课程设计既要体现社会要求的统一性,又要体现社会要求的多样性23、学生

12、发展对课程的影响:1、学生发展规律制约着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结构2、学生发展的需要制约课程的结构3、学生发展水平制约课程的总体水准和各科教材的广度、深度24、知识对课程的影响:1、知识的本质特征知识的定义:人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的成果知识的相对独立性:知识不等于生产力;知识不完全从属于政治经济制度;知识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2、知识因素对课程的影响知识是课程的重要的理论源泉知识的增长促进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更新科学结构的演进制约着课程结构的演进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影响课程组织25、三个因素制约课程的辩证分析:*纵向(层次)关系:社会因素(第一层次)决定课程设计

13、的方向和课程运行的归属;知识要素 影响学生的媒介;学生要素(第二层次)课程设计的具体着眼点和落脚点 *横向关系: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课程发展的根本规律:课程的生产和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知识增长、学生成长的综合要求,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一定素质的人。26、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抽象程度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的人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具体质量规格。 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

14、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本质上指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教学目标(布卢鲁):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化表达,重要描述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27、课程目标的功能:1、定向功能(为学生、教师教指明方向)2、控制3、激励4、评价28、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强调课程目标反应课程的社会性价值,忽视人自然、个体性2、学生本位: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忽视社会对人的一般要求,培养的人才往往缺少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向心力、合作意识3、知识本位:学科的固有价值,重视学术性知识。学术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总体上,课程目标应从三个维度出发,寻求其最佳结

15、合29、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1、普遍性目标2、行为性目标:将具体的可操作的、外显的、可评估的行为作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3、展开性(生成性)目标:指对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的描述。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4、表现性目标: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强化个性化关系与利弊:“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都是控制本位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实践理性”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者教育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动性给出了应有的尊重;“表现性目标”取向是对“行为目标”的根本反动,它比“生成性目标”

16、更近了一步,它追求“解放理性”它以人的个性解放为根本目的30、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以往的“双基”目标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的目标,是最基本的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程序、途径、措施等。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 如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三者之间关系

17、:“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特点:目标的开放性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现实性与前景性统一3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突破与转变: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2、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3、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32、课程目标的来源:学习者的需要、社会需求、学科发展33、课程内容的概念: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

18、经验的总和,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制中选择出来,并按一定逻辑序列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制34、课程内容的取向:1、课程内容即学科(教材) 课程内容是由包含在各个学科中的知、技能构成。它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但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意发展,易脱离学生的实际经验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课程内容是由学生在学校所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构成的。该取向加强了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学生不易形成系统的知识且可能停于外表的浅层的活动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课程内容是由学生获得35、中小学课程内容组成三要素:学科知识结构、学习活动、社会生活经验36、课程内容选择的三原则:1、注重基础:(基础知识、技能与

19、态度)基础要全面、扎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奠基2、贴近社会生活:将时代的新知识、新技能、新问题纳入课程内容3、适应学生经验:让课程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37、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1、选择的逻辑依据: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2、内容选择的三个基本方面: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3、学科课程内容特点:知识性、系统性、结构性,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施38、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学生生活的三方面内容: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直接经验;学生认识和处理与自我关系的直接经验;学生处理与他人、社会关系的39、课程内容组织的三个基本关系:1、纵向与横向组织:按先后顺序排列;学课件的关联

20、、学科与社会的关联、学科与学习者间关联2、逻辑与心理顺序:逻辑性组织课程内容(传统教育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认知方式(现代教育派)3、直线式与螺旋式:前后联系不重要(赞科夫的改革);重复、加深、扩展(布鲁纳的改革)40、小学新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是什么?(课程内容的编排、重难点、生活化)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学科与学科之间)每门学科中都含人类、自然、人的思维生活化。注重生活内容人文化。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情感,对生活的态度现代化。新的概念41、ABCD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学生)、行为的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42、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1、把握教材的特点

21、、重点和难点2、组织和处理教材钻进教材之中,钻研、解读和思考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要科学选择各种条件性资源43、你如何理解教科书的作用?比较现在小学新教科书与自己小学教科书的差异,说明其中差异产生原因。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好的教科书是教师用来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帮助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敲门砖。除了教科书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教学材料,比如练习册、教学参考书、推荐课外读物、多媒体学习材料等。这些都是具体的课程表现形式。教科书的编写是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既要考虑到课程内容本身的逻辑,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心思;不但要在内容上保证科学性和思想统一,还要在形式上

22、做到既美观又实用。44、校本课程:1、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学校,教师通过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更符合学生,学校,社区的特点需要)2、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学校对本校学生进行需求评估,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45、校本课程开发:广义:以校为本,机遇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校整体发展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是对学校的整体改造,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基于理想)狭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校本课

23、程是对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有些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开发的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46、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1)看课程权限:“综”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选修课程。(2)看设计目标:“综”是达到国家教育标准。“校”是考虑学生个性发展,更考虑学校办学特色。(3)看设计过程。47、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1)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是出发点)(2)学校及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内在的规定性要求)(3)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48

24、、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提高课程对学校的适应性,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2)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主要程序:成立小组、需求调查、教师研讨、资源调查、学生选用、跟踪评价、动态调整49、校本课程开发5根支柱: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50、教学的定义: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主要内涵: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不同于教

25、育智育自学。51、有关教学概念的辨析:(1)“教学”与“教育”: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2)“教学”与“教授”:教授是教学的组成部分。(3)“教学”与“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才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一种普遍活动。(4)“教学”与“灌输”:灌输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或教学形式。(5)“教学”与“智育”: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但并不等同于智育。(6)教学与训练:教学引导学生去思考,注重培养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训练不断重

26、复已经学会的东西,教学中有训练,但不能等同。52、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内容53、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54、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者,学生的引导者,课程的研制者,教学的组织者,团体的领导者,教育的研究者,文化的创造者。55、教师要形成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1)广播的普通文化知识一切知识懂一点。(2)精深的专业知识一点知识懂一切(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56、教师要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1)较高的组织教学的能力(2)理解他人并与之交往的能力(3)较强的语言表达能

27、力(4)教学反思能力: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5)学术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57、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1)学生是发展的人:身体发育,体质增强;心理发展智力因素的发展(核心是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反战(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4)学生是权责主体:生存的权力、受教育权、受尊重的权力、安全的权力。58、教学内容的内涵: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

28、上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59、教学内容的实质:(1)教学内容是教育化的文化(再生性、简洁性);(2)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叫的对象与学的对象)。60、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一)学生与教学内容:主客体关系(二)教师与教学内容:时间改造关系;(三)教师与学生:(1)业务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互动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2)伦理关系:(道德关系)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学民主;(3)情感关系:尊师爱生,融洽和谐。61、你认为师生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学习方面,达者为长;生活方面,亦师亦友,或者是长辈与子女关系。但现在不少网络小说崇尚师生恋,我不敢苟同。并不是因为传统和伦理不符,而是师生

29、恋是建立在乙方对另一方的崇拜上,一旦确定关系,这种感觉消失后,感情就会产生隔阂乃至破裂!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6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主要含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2)是一种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不是教;(3)教学学习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4)教师组织的一切活动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有效。63、想一想:教

30、学认识与人类一般认识比较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一)共性:认识的社会实践基础遵循人类运动的总规律;(二)不同:(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2)引导性、简捷性;(3)间接性(4)发展性(5)交往性(教学交往实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种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理解的过程)。64、教学模式的概念:(1)国外:乔伊斯,韦尔教学模式是指所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2)国内:四种“理论说”“结构说”“程序说”“方法说”。65、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

31、时间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66、教学模式的结构:(1)理论基础: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方向性和独特性、教学结果和预先估计(3)教学操作程序:步骤及任务,相对稳定,但不僵化(4)运用策略;独特的操作策略,条件的最佳组合和方案,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等方面(5)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与方法体系67、教学模式的特点:指向性、操作性、整体性、简约性、相对性、开放性。68、古代教学及其特征:(1)教学宗旨是培养统治人才(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4)一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69、教学目标

32、: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化表达,重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优点:有效传递信息,实现教学目标;缺点:不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用于班级授课制。70、程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系统的排列起来,学生对小步子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确认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优点:不断反馈、强化,有利于因材施教;缺点:不能体现教学过程,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把握;评价:学习内容易于掌握和巩固、反馈、强化。71、自学辅导模式:中国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在吸收、借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有关小步子、及时强化和自定步调等观点,并根据

33、我国中小学教学的现实需要,围绕课本、作业、测验三本教材而开展的教学方法。5步操作程序:启、读、练、知、结。优点:有利于学生自主性、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养成等;缺点:对教师要求提高,难以把握。72、情境教学模式:(1)暗示教学模式:运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2)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创设方法1、生活展现情境2、实物演示3、图画再现4、音乐渲染5、表演体会6、语言描述73、教学模式的选择: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掌握教学模式;对了解和掌握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实际的运用和改造教学模式74、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1)教学目标与任务(2)具体学科性质(3)学生身心发展水平(4)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5)

34、教师自身优势(6)现有教学设备和条件752、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由单一到多样;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由刻板到灵活;由被动性到主动性;有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76、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实质:(1)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谈话法)(2)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细节、讲演)(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偏物质、运用的媒体等)77、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区别:教学方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具体动作。因此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学方式的上位概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一系列教学方式所组成;反过来

35、讲,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可分解为各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区别:教学手段是指某种具体的物体和工具,而教学方法不是某种东西,而是指对教学手段的操作和运用等。因此也不能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同起来。78、指导思想不同分类:注入式和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79、按学生思维活动独立性分: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80、教学方法分类:常见的:(1)以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不同:启发式、注入式(2)根据教学过程的阶段(3)根据师生活动方式的特点:以语言传递为主;以陶冶为主 本书的:语言性、直观性、实践性、研究性教学方法81、讲授法: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

36、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作用:从其显在价值来讲,采用讲授法能在较短时间里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其潜在价值来讲,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同时,教师富有艺术性和情感性的讲授还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目的。还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类型: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注意问题: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启发性和直观性、时间、语言艺术82、教学方法改革趋势:国外:发现学习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国内:自学辅导教学法、八字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83、联系实际谈

37、当前我们尤其需要研究的教学问题有哪些?1、教学中首先要研究的是学生。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所以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思想动态、方式方法、理想志向等等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这样教学中才能有的放失。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过程”,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发展,张扬个性,提高能力。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研究应包括对教材的分析整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史学理论的了解与掌握等等。要做到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了如指掌、结构线索清晰有序。教学内容好比我们

38、给学生做一顿精神大餐的基本原料,既要注意营养的搭配、丰俭合适,又要准备各种佐料,确保色、香、味俱全。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处理好例题、习题、同步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新教材的例题、习题、同步练习的配备,很大部分都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充分感到数学来自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把习题和复习题中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将习题和复习题中的难点问题或教材例题未涉及到的内容分散到每节课上作好铺垫。85、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

39、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规定了以什么样的外部形式使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展开运行。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均有直接影响。86、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87、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序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特征:(1)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每节课的时间一般是统一固定,(4)分科教学。优点:(1)有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