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分析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分析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文题目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503086632 摘要4 HYPERLINK l _Toc503086633 1绪论5 HYPERLINK l _Toc503086634 1.1课题背景5 HYPERLINK l _Toc503086635 1.2课题研究意义5 HYPERLINK l _Toc503086636 1.3国内外研究现状5 HYPERLINK l _Toc503086637 1.4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6 HYPERLINK l _Toc503086638 2分析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

2、食系统7 HYPERLINK l _Toc503086639 2.1从人口方面分析7 HYPERLINK l _Toc503086640 2.2从耕地方面分析8 HYPERLINK l _Toc503086641 2.3从粮食方面分析8 HYPERLINK l _Toc503086644 3建立耦合协调度评价以人口耕地粮食系统为模型9 HYPERLINK l _Toc503086645 3.1构建评价指标10 HYPERLINK l _Toc503086646 3.2对偶和协调度的分析10 HYPERLINK l _Toc503086649 4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分析12 HYP

3、ERLINK l _Toc503086650 4.1时序变化特征分析125 HYPERLINK l _Toc503086655 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13 HYPERLINK l _Toc503086660 5.1空间分布规律分析13 HYPERLINK l _Toc503086661 6总结14 HYPERLINK l _Toc503086662 参考文献15 HYPERLINK l _Toc503086663 致谢15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摘要:江淮分水岭区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人口死亡率的降低,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的

4、快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从而进一步造成了粮食短缺、粮食安全等问题。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粮食产量减少的状况,人口耕地粮食的矛盾进一步加深。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的人口、耕地、粮食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构建评价体系,从而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进行耦合协调性评价,以期望对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分析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构建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使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系统、耕地系统与粮食系统个系统之间达到良性的共振耦合,通过该研究有利于人口进入一个好的发展局面,耕地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进而解决粮食问题,让人们能够吃饱穿暖的条件下进

5、一步的去发展经济。 分析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使得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与粮食复合系统在这10年中的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并且使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呈现稳步的上升状态。通过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有效的改善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与粮食个系统之间的矛盾。 研究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关系,进行耦合协调性评价分析,有利于缓解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系统;耕地系统;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性评价;分析研究1绪论1.1课题背景自古以来,江淮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古代政权林立之时作为重要的军事

6、地区,南北政权发生战争的主要地点。更有“天下赋税仰仗江淮”和“江淮自古为天下富庶之区也”之说,由此可以看出其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江淮分水岭区域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江淮一带的地位不可撼动。江淮分水岭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地,人口、耕地和粮食的矛盾日益严重,而江淮分水岭地区旱涝灾害频发,粮食安全更加严重。粮食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商品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持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人口快速增加,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需求粮食的数量也有所增加,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1.2课题研究意义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

7、协调性,掌握其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该系统耦合协调性,可以更好的为江淮分水岭遇到的发展中的耕地问题提供借鉴;收集并归结江淮分水岭地区近年来有关人口、耕地和粮食的相关数据,对预测江淮分水岭地区未来的人口耕地粮食协调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最后再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做相关措施上。构建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使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系统、耕地系统与粮食系统个系统之间达到良性的共振耦合,通过该研究有利于人口进入一个好的发展局面,耕地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进而解决粮食问题,让人们能够吃饱穿暖的条件下进一步的去发展经济。分析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使得江淮分水岭区域人

8、口、耕地与粮食复合系统在这10年中的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并且使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呈现稳步的上升状态。通过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有效的改善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与粮食个系统之间的矛盾。研究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关系,进行耦合协调性评价分析,有利于缓解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数据等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方法进行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性评价的研究。1.3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湖北省的研究为例子的祝明明,通过建立以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为指标的体系,采用方法:空间统计和数理建模方法,对空间分异、空间格局以及耦合协调度等方面的城

9、镇化进行了预测计算;以江苏省为研究例子的周旅梅,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功效函数来测算近年来人口、土地及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协调性分异和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时空的角度。国外学者更加注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性评价。拥有协调发展理论的Norgaard ,该理论以反馈环为中心,通过反馈环的作用对生态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评价,作者实现共同发展在生态与社会系统之间;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系统的协调性评价的Selden和Song,他们认为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1.4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前期准备的数据和资料,分别建立人口、耕地、粮食

10、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协调性等级;通过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一个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在人口耕地粮食之中。接着对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分析:以江淮分水岭区域的实际数据,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对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时序变化特征分析。最后对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数据进行处理,来研究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行政区矢量边界安徽省统计年鉴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耕地系统指标评价粮食系统指标评价人口系统指标评价耦合协调度模型熵值

11、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时序变化特征分析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图1 研究技术流程2分析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江淮分水岭区域是长江流域于淮河流域的分界处,处于北纬32左右的安徽省中部,是北亚热带气候区向南暖温带气候区的过渡气候,该区域包括六安、合肥、淮南、滁州等4市14个县区,面积达两万平方公里,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的过渡带,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向南暖温带气候区的过渡,因此降水量充足,但是由于受东部、中部、西部冷暖空气交会的影响,降水量呈现不均匀现象,旱灾频繁发生。干旱如梦魇般存在,近45年来,在1953-1997年中就发生了53次中等强度的旱灾,一年内最多的时

12、候可发生3-4次,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多以伏旱、秋旱为主。众所周知,江淮分水岭区域作为中国农业的重要产区之一,旱灾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加上人口稠密,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矛盾愈演愈烈,通过对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分析,更好的协调三者的发展,实现江淮分水岭地区持续稳定发展。2.1从人口方面分析江淮分水岭区域自古代以来,先有吴楚两国的兵家之争,后又成为新中国成立前的重要军事之地。加上分水岭地区有洁净的水源,长江或淮河中有该区的降雨量,有流往长江的南麓,更有汇入淮河的北麓。在没有大工业的污染的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均的种植面积是较大的,在6度以上的坡地可达到一亩。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城乡之间的

13、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致使有的地方土地已经趋于城镇化了,而人口却未进入城镇化,激起很多丧失土地的农民不满进而造成社会动荡,有些地区则是先征用土地再发展经济,形成了农民无地可种的局面。江淮分水岭区域也不例外,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通过对人口系统的调查,有利于解决江淮分水岭区域内的人口状况,以及对构建协调性的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有重要意义。江淮分水岭区域有4市一共14个县区,其中包括六安、合肥、淮南、滁州,在2017年,据人口大普查显示,六安市人口491万左右,具体集中在霍邱县、寿县、裕安区和舒城县;合肥市人口722万左右,较之前几年一直以平缓的速度缓慢增长,主要集中于蜀

14、山区、瑶海区、包河区、庐江区和肥东区,人口分布相对较均匀;淮南市人口503万左右,较2014年人口增长了将近一倍,主要集中于田家庵区、凤台县、谢家集区和潘集区;滁州市人口448万左右,较之前几年一直以平缓的速度缓慢增长,主要集中于定远县、天长市、凤阳县和明光市。据调查发现,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具有中国人口的普遍特点:人口基数普遍较大,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人口老龄化正以飞快地速度席卷而来。 表1 江淮分水岭区域20062015年人口普查统计表 单位:万人年份凤阳县定远县淮南市寿县长丰县六安市金安区肥西县合肥市肥东县全椒县滁州市来安县明光市合计200652.268.4135.692.547.28

15、1.576.489.4700.474.130.5338.335.645.81867.9200754.771.0138.793.548.182.777.560.5708.276.531.6350.736.446.21876.3200855.373.4146.294.348.583.178.262.8723.778.232.1361.237.247.41921.6200956.474.6150.595.449.283.679.563.7736.580.833.5376.538.548.71967.4201058.175.2162.499.350.884.780.164.2748.182.434.3

16、386.539.849.52015.4201160.876.7170.697.652.585.681.265.8752.883.235.6398.240.250.22051.0201261.275.4175.998.551.685.281.866.1758.484.036.4408.740.650.72074.5201363.674.8178.2100.653.287.682.166.5765.385.336.8412.641.251.02098.8201464.877.5183.4102.754.788.482.467.1772.586.537.1420.741.751.82131.3201

17、566.278.2296.8103.555.689.383.668.2784.387.238.2438.242.552.72284.52.2从耕地方面分析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处一个过渡带,在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之间,并且是气候的过渡区,在北亚热带气候区向南暖温带气候区之间,因此该江淮分水岭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区,东部为基本类型气候区,中部为干燥稳定气候区,西部为湿润稳定气候区。该地区具有光照适宜、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降水分布不均,旱灾等气候灾害频繁,使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了严重的影响。土壤多以水稻土、黄褐土、黄棕壤土为主,具有通透气性差,下渗困难,容易

18、龟裂等特点。森林覆盖率仅有27%。根据调查数据,江淮分水岭区域有4市,其中包括合肥、六安、滁州、淮南,以及这4市所管辖的14个县(市、区),占地总面积达2.48万平方公里,但是种植面积却不足一万平方公里。正所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耕地问题却是世界性的难题,解决了耕地粮食问题,中国的大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通过对耕地系统的分析,建立人口耕地粮食系统,更好的协调三者的发展,实现江淮分水岭地区持续稳定发展。 表2 江淮分水岭区域20062015年耕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年份凤阳县定远县淮南市寿县长丰县六安市金安区肥西县合肥市肥东县全椒县滁州市来安县明光市合计2006328.2172.4680.

19、2368.4104.3103.8182.5265.21102.5471.5116.4598.1120.3107.94721.72007320.1165.1678.3367.8101.3104.6180.6262.11107.2475.6120.5596.2122.7106.54708.62008316.5162.5676.5368.1103.2105.2181.8263.51116.8479.2124.2593.7125.4107.24723.82009210.3159.2672.1368.7104.8106.2183.2264.21120.7480.2128.7590.2126.4106.1

20、4621.02010305.2158.7670.8369.5105.3104.1180.5264.51126.8485.2130.5587.5123.8104.84717.22011299.8160.5668.2370.1102.1105.7179.5263.81130.8483.5127.3584.3115.5105.24696.32012298.5156.2665.3368.4103.5104.8180.6265.11127.3487.3125.2581.6116.4103.74683.92013297.1157.3662.1367.5101.2105.2182.5264.51128.74

21、90.7128.7578.2110.5102.64676.82014295.5153.2660.2366.2100.5104.6186.7265.21130.2495.1130.6580.1110.6104.54683.22015292.4155.0658.0365.4102.4105.2188.2266.71133.5498.7132.5582.4112.5106.84699.72.3从粮食方面分析众所周知,我国种植业的主体是粮食,她的作用在整个农业中达到举足轻重。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是我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养料,中国将近13亿的人口,对粮食需求量很大;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而

22、且自然灾害频繁。所以粮食生产的发展,以及粮食生产的稳定,在我国国计民生中属于头等大事。江淮分水岭作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祥地 ,有责任解决好粮食问题。因此解决该区粮食问题也成为重中之重的大事,具体要求我们每一寸土地都要珍惜和合理利用,将保护耕地落实;将科学种田贯彻到底,通过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通过对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分析,有利于构建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接着并对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分析,通过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时序变化特征分析。对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对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

23、性空间分布规律。 表2 江淮分水岭区域20062015年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吨年份凤阳县定远县淮南市寿县长丰县六安市金安区肥西县合肥市肥东县全椒县滁州市来安县明光市合计200670.5106.1278.1142.261.236.843.2181.5287.5206.842.7253.8182.580.51973.4200772.6105.4278.5142.662.137.243.7182.7288.4207.443.6255.3183.881.21984.5200874.5107.2279.3143.161.837.444.6182.1291.6208.344.5254.0185.581

24、.81995.7200973.2107.8280.6142.862.638.145.1183.6295.4207.643.7256.4184.282.12003.2201074.8106.5280.1143.562.537.844.5184.3297.2208.144.2257.3185.382.42008.52011747107.1280.4143.262.938.243.5185.5298.5208.444.8258.7184.683.62686.4201275.6108.7281.7143.663.138.544.0185.1302.7208.745.6260.5185.485.3202

25、8.5201377.8109.2282.5144.264.238.646.5186.5301.5209.245.1262.1185.884.12037.3201479.2110.4283.2144.863.839.147.1187.2305.4210.544.6264.5185.284.72049.7201581.2112.5284.8145.364.539.548.2188.5310.3212.645.5266.8186.585.22071.4图2 20062015年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变化图3建立耦合协调度评价以人口-耕地-粮食系统为模型通过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一个系统耦

26、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在人口耕地粮食之中。具体操作利用熵值法确定人口、耕地、粮食各指标的权重,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普遍应用在社会科学领域。在各指标的权重值基础上,通过加权求和的方法得到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性。熵值公式(1) 其中k=1/ln(n),pij表示占该指标的比重在第j个指标下的第i个子系统中。因此,可根据变异大小程度的各项指标,以信息熵为工具,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之中提供依据。,(2) ,2,3, 。3.1构建评价指标在遵循科学依据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体系以耦合协调发展为对象。(表1)表1 耦合协调度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以人口耕地粮食系统为中心耦合系统准则层指标

27、层w单位权重类型人口系统人口规模与结构常住人口w1万人0.1899人口质量新生儿死亡比w2%0.0332耕地系统耕地规模与结构耕地面积w3万公顷0.0132耕地可持续发展森林覆盖率w4%0.0118粮食系统粮食规模与结构粮食总产量w5万吨0.130粮食经济价值农业总产值w6亿元0.0323.2耦合协调度的分析,指一种现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中。充分借鉴耦合度在物理学的概念,构建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评价体系。耦合度模型计算公式为:,(3)本论文的研究有人、耕地、粮食三个系统,所以公式为:,(4)其中C3为耦合度,C30,1。当C=0时,说明有极小的关联性

28、;当时,说明系统间达到最大的耦合度,出现了良性的共振耦合。具体函数形式如下: ,(5)(5)式子中,的耦合协调度为个系统间的,为耦合度,则表示综合协调指数,在人口耕地粮食个系统之间,待定系数为、。关于、的取值,本论文依据表分别给、赋值,可得0.260、0.481、0.259。具体如表所示:表2 耦合协调的判别标准及类型耦合协调度协调类型耦合协调度协调类型0D0.1极度失调0.5D0.6勉强失调0.1D0.2严重失调0.6D0.7初级协调0.2D0.3中度失调0.7D0.8中级协调0.3D0.4轻度失调0.8D0.9良好协调0.4D0.5濒临失调0.9D1优质协调表4 江淮分水岭区各区域人口耕地

29、粮食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凤阳县0.25750.30260.42510.29080.43420.50170.53460.38200.44120.4581定远县0.27250.30280.33730.23160.33150.41080.41420.40560.50260.5107淮南市0.24360.26180.43250.45300.43450.38620.48200.48560.48260.5071寿县0.20160.21350.31850.28640.41350.48260.48510.50820.47710

30、.4826长丰县0.22510.24620.41500.35260.36370.38810.37420.38260.40150.4127六安市0.25780.23360.30020.37240.37810.45600.47260.50120.40180.4122金安区0.21620.26650.35270.40120.45130.47720.47200.49540.49820.5024肥西县0.18320.21150.36020.38460.47250.50180.52110.51800.40530.4873合肥市0.25160.28260.37040.40150.47620.40620.53

31、260.55180.54920.5106肥东县0.25600.27860.38240.40120.48250.35620.38410.41550.47260.4628全椒县0.25610.29720.35460.25130.40130.35840.38260.54260.51880.5206滁州市0.24400.27650.35180.40250.43160.34170.38200.41420.46280.4706来安县0.19540.21360.24680.38430.44720.50520.53350.38430.43710.4426明光市0.21650.26300.37520.40120

32、.43280.50860.51860.54270.55360.5627图3 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综合需参量与耦合度4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分析4.1时序变化特征分析图3表明:我国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系统在20062015年中总体呈现平缓的趋势,其综合参数在0.25左右波动,波动幅度几乎为1。我国江淮分水岭区域耕地系统总体只上升了0.1的趋势,变化幅度较小,但仍处于上升状态,说明江淮分水岭区域在开垦荒田方面有所进步。江淮分水岭区域粮食系统综合参数前期则经历了较小的降低幅度,紧接着进入缓慢增长的阶段,在20072015年之中粮食系统综合参数是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但在20

33、07年以前粮食系统的综合参数呈现有所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政策的原因,其中包括农业税的免除以及直补粮食等扶农支农政策,因而在2006年以后到2015年这10年中出现了稳步上升的情况。出现类似的演变情况还有耕地系统与粮食系统,这才有了20062015年呈现稳步的上升状态的综合参数。这总体来说,我国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呈现上升趋势,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问题得到解决,呈现乐观趋势。表5 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的发展指数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人口0.1000

34、0.18650.26830.47260.65270.71400.80340.86150.92041.000耕地0.31520.26480.21850.77060.53320.68170.93850.95260.72371.000粮食0.24030.24180.85360.10000.51260.60760.81120.85260.91061.0005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5.1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在我国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的空间分布有东部、西部和中部三个部分,江淮分水岭区域在空间上属于东部区域,有调查分析表明,现已处于中等协调水平,尽管如此,仍具有巨大发展空间,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

35、耕地粮食复合系统空间时序仍不可松懈,参考耦合协调度作全面分析。从图4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江淮分水岭区域各省市的人口、耕地、粮食三者复合系统协调性基本达到了我国各省市的人口、耕地、粮食三者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平均水平,说明自政策改革以来江淮分水岭区域各省市的人口、耕地、粮食均有了很大提高。 (2)江淮分水岭区域各省市的人口、耕地、粮食三者复合系统协调性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增长幅度很平缓但是有明显的提高。 (3)在2006年至2015年之间江淮分水岭区域以及各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降低趋势,处于勉强协调区间。尽管如此江淮分水岭区域在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正在慢慢缩小,呈现乐观的发展趋势。表

36、6 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空间分布状况指标人口耕地粮食凤阳县2.92 6.31 6.84 定远县3.67 3.41 5.19 淮南市8.57 14.26 13.48 寿县4.82 7.84 6.89 长丰县2.52 2.19 3.02 六安市4.20 2.24 1.83 金安区3.96 3.89 2.16 肥西县3.32 5.64 8.86 合肥市36.72 23.92 14.29 肥东县4.03 10.33 10.02 全椒县1.71 2.69 2.13 滁州市19.18 12.51 12.43 来安县1.94 2.52 8.87 明光市2.43 2.25 3.99 图4 江

37、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6总结本研究从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以人口、耕地、粮食三个方面为对象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方法,通过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复合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分析以及复合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并以江淮分水岭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研究与探讨,为江淮分水岭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有效的解决了人口耕地粮食矛盾的进一步加深。首先从整体方面看来,经十年来,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无论是耦合协调度还是在空间时序上都有很大提高,但也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分析解决。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

38、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系统、耕地系统与粮食系统个系统之间达到良性的共振耦合,向新的有序结构不断趋近,通过该研究有利于人口进入一个好的发展局面,耕地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进而解决粮食问题,让人们能够吃饱穿暖的条件下进一步的去发展经济。 (2)通过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分析,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与粮食复合系统在这10年中处于稳步上升的情况,俗话说,时间是最好的证据,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正是这些方针政策是我国的人口、耕地、粮食问题在时序变化上有了很大提高,并且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综合参数呈现稳步的上升状态。 (3)通过江

39、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与粮食个系统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近年来,江淮分水岭区域各省市的人口、耕地、粮食三者复合系统协调性基本达到了我国各省市的人口、耕地、粮食三者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平均水平,说明自政策改革以来江淮分水岭区域各省市的人口、耕地、粮食均有了很大提高。江淮分水岭区域各省市的人口、耕地、粮食三者复合系统协调性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增长幅度很平缓但是有明显的提高。 在2006年至2015年之间江淮分水岭区域以及各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降低趋势,处于勉强协调区间。尽管如此江淮分水岭区域在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正在慢慢缩小,呈现乐观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已经把我国彻底淹没,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在世界上排名基本倒数,正是这样的出生率,中国已然不是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耕地问题也愈演愈烈,修公路,建大型建筑物已将耕地挤占的所剩不多,我们需要开辟新的耕地,比如山间梯田等,在耕地面积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的修马路,搞建筑。很好的解决粮食产量问题可以使有限的耕地充分发挥其价值,发明产量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