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章节练习题(完整版)_第1页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章节练习题(完整版)_第2页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章节练习题(完整版)_第3页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章节练习题(完整版)_第4页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章节练习题(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章节练习题(完整版)1.观察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250个肺癌患者中吸烟者150人,250个非肺癌病人中吸烟者50人,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计算( )。A.人群归因危险度B.特异危险度C.相对危险度D.比值比E.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答案】:D【解析】:此题将吸烟者是否患肺癌进行分组,比较的是病例组与非病例组的暴露率,属于病例对照研究,无法计算有关发病率的信息,只可计算比值比。2.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后,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力B.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后产生5年以上的免疫力C.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后可在半年至1年左右有预防同型流感的作

2、用D.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后对任何型别的流感都有预防作用E.以上都不对【答案】:C【解析】:流感病毒8个节段单链RNA的特定组成,及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有校正功能,决定了其易于发生变异。因而流感疫苗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可在半年至1年左右有预防同型流感的作用。3.亚慢性毒性试验中有关病理学检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死亡的动物应及时剖检B.肉眼检查后再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C.不需做病理学检查D.选择组织脏器可参考急性毒作用靶器官E.选择组织脏器可依据亚慢性毒性试验中的中毒症状【答案】:C【解析】:亚慢性毒性试验需要及时对死亡的动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先对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动物进行主要

3、脏器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如发现病变,则需再对较低剂量组的相应器官、组织进行检查。组织脏器的选择可依据急性毒作用靶器官及亚慢性毒性试验中的中毒症状。4.对流感的预防措施包括( )。A.对传染源采取措施B.对易感者采取措施C.对传播途径采取措施D.ABC,采取综合性措施E.不需采取措施,可自行停止传播【答案】:D【解析】: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且传播迅速,需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方面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5.某市甲乙丙三个区的流感发病率分别是40%、30%、20%,三个区的人口数分别是100万,150万,200万。全市该年流感发病率为( )。A.0.27B.0.30C.0.40D.0.20E.0

4、.10【答案】:A【解析】:全市该年流感发病率甲乙丙三市发病人数之和/甲乙丙三市总人口(40%10030%15020%200)/(100150200)0.27。6.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 )。A.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C.原型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D.毒物代谢可经过相反应和相反应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代谢解毒)【答案】:E【解析】:化学毒物经生物转化后,多数毒性降低(解毒),少数毒性增强(活化),某些化学毒物的解毒与活化过程存在竞争。生物转化的两重性是指代谢活化或代谢解毒。7.统计图的坐标应( )。A.所有统

5、计图的纵坐标都应从“0”开始B.所有统计图的横坐标都应从“0”开始C.直条、直方图的纵坐标都应从“0”开始D.线图、直方图的纵坐标都应从“0”开始E.以上均不对【答案】:C【解析】:对于线图,散点图等为了表明趋势的图表纵坐标可以不从“0”开始,但需做特殊标记和说明;对于直条图和直方图为了正确显示各组的差距大小,其纵坐标要求从“0”开始。8.(共用备选答案)A.15.87%B.31.73%C.68.26%D.84.13%E.13.73%(1)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区间(,1)所对应的面积为( )。【答案】:D【解析】:标准正态分布即Z分布,(Z)1(Z),查表可得(1)1(1)15.87%,所以标准

6、正态分布曲线下区间(,1)所对应的面积为(1)115.87%84.13%。(2)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区间(1,)所对应的面积为( )。【答案】:A【解析】:查表可得(1)1(1)15.87%,所以,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区间(1,)所对应的面积为15.87%。(3)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区间(1,1)所对应的面积为( )。【答案】:C【解析】:查表可得(1)1(1)15.87%,所以,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区间(1,1)所对应的面积为12(1)1215.87%68.26%。型题9.流行病学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B.疾病的防治措施C.疾病病因D.增进人群健康的策略E.以上都对

7、【答案】:E【解析】: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它不仅在传染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病因不明的慢性病的病因研究与防治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0.(共用备选答案)A.计量资料B.二项分类的计数资料C.多项分类的计数资料D.等级资料E.以上均不是(1)如果把300个贫血患者分为重度贫血、中度贫血、轻度贫血,那么各型贫血人数的资料应为( )。【答案】:D【解析】:等级资料指某一分类变量各类之间有程度的差别的资料。从等级大小来看,重度贫血中度贫血轻度贫血。(2)如果调查89人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对

8、是否吃过冷饮食的人数进行统计,则资料应为( )。【答案】:B【解析】: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记录每种属性或类别的发生个数而得到的资料。此题中调查结果可分为吃过冷饮食和未吃过冷饮食两种情况,因而为二项分类的计数资料。(3)如果以450人为观察对象,那么得到的4种血型人数的资料应为( )。【答案】:C【解析】: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记录每种属性或类别的发生个数而得到的资料,此题中按照4种血型进行分类,为多项分类的计数资料。(4)如果研究一地区人口120人正常男子的身高情况,那么调查身高这一项资料应为( )。【答案】:A【解析】:计量资料指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

9、的方法测得某项指标数量大小所获得的资料,此处身高只记录其数值大小,未进行分类,为计量资料。11.关于统计表的制作,正确的是( )。A.横标目在表的上行,纵标目在表的左侧B.横标目在表的左侧,纵标目在表的上行C.表中只有顶线和底线D.数字为0时可不填E.标目一律不注明单位【答案】:B【解析】:AB两项,统计表的横标目在表的左侧,纵标目在表的上行。C项,表格一般为三线表,即顶线、底线、纵标目下横线。D项,数字为0时如果有实际意义需要填写。E项,一般需要在纵标目上注明单位。12.(共用备选答案)A.体外及动物水平研究B.描述性研究C.分析性研究D.实验性研究E.理论流行病学研究(1)通常被用来描述分

10、布现象,获得病因线索的方法是( )。【答案】:B【解析】:描述性研究是利用常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时间及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三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2)通常被用来检验病因假说的方法是( )。【答案】:C【解析】:分析性研究是比描述性研究更深入地探索和检验病因的研究方法,它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3)通常被用来评价防治措施效果的方法是( )。【答案】:D【解析】:实验性研究是验证病因的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

11、验也可统称为现场干预试验,其目的是为了观察和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13.(共用备选答案)A.在流行病学三角模型中,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B.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C.病因、宿主、环境三要素保持动态平衡D.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增加E.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增加(1)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属于( )。【答案】:B【解析】:易感人口为三角模型中的宿主,易感人口增加则宿主的比重增加,平衡被打破,最终引起麻疹的流行。(2)由于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变异引起流感流行属于( )。【答案】:A【解析】:流行性感冒病毒变异属于病因的比重发生变化,环境因素未变,平衡被打破,引起流感流行。

12、(3)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因而引起以蚊子作传播媒介的乙型脑炎的流行属于( )。【答案】:D【解析】:夏季气温高、雨量多属于环境因素的变化,环境因素的变化使病因蚊子比重发生变化,进而引发乙脑流行。(4)战争年代因饥荒、人口拥挤、人口流动性增大而引起的急慢性传染病流行属于( )。【答案】:E【解析】:发生战争、引起饥荒,属于环境因素的变化,环境因素的变化使人群这一宿主的比重发生变化,人口拥挤导致宿主比重增加,进而引起急慢性传染病流行。14.(共用备选答案)A.1天B.2周C.13月D.12月E.24月以上(1)食品毒物用大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期为( )。【答案】:B【解析】:进行

13、急性毒性试验测定化学毒物的LD50(LC50)时,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受试物后14天(2周)内的总死亡数。(2)环境化合物用大鼠进行致癌试验的染毒期为( )。【答案】:E【解析】:致癌试验的染毒期应包括动物正常寿命的大部分时间,一般小鼠为18个月以上,大鼠24个月以上,必要时可分别延长至2年和2年半。(3)工业毒物用大鼠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染毒期为( )。【答案】:C【解析】:对于亚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在环境毒理学与食品毒理学中所要求的连续接触为36个月,而在工业毒理学中认为13月即可。15.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某种暴露与两种不同的疾病X和Y有联系。对疾病X的相对危险度为6.0,特异危险度

14、5%;对疾病Y的相对危险度为3.0,特异危险度为20%。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暴露与疾病X的联系强度是与疾病Y的联系强度的4倍B.在未暴露者中,发生疾病Y的人数将是发生疾病X的人数的4倍C.消除暴露后,减少的疾病Y的发病人数和减少的疾病X发病人数将不同D.在暴露者中,发生疾病X的人数将是发生疾病Y的人数的1倍E.以上都不是【答案】:C【解析】:特异危险度为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差的绝对值,说明暴露所增加的疾病发病数量。若研究人群基数相同,疾病X的特异危险度为5%,疾病Y的特异危险度为20%,则消除暴露后两种疾病减少的发病人数将不同。16.流行病学实验的特点不包括( )。A.是

15、实验的方法而非观察法B.设立对照组C.运用盲法D.运用危险度的分析与评价E.有干预措施【答案】:D【解析】:危险度分析是观察性研究的特点,而不是实验性研究的特点。17.当样本含量固定时,下列为多少时检验效能最高?( )A.0.01B.0.10C.0.05D.0.02E.0.20【答案】:E【解析】:样本量相同的情况下,型错误()越大,型错误()越小。检验效能1,则越大,检验效能越大。18.概率是描述某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以下对概率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其值必须由某一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分布表中得到B.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P0.05或P0.01(称为小概率事件),认为在一次抽样中它

16、不可能发生C.当样本含量充分大时,可以用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D.P0表示事件不可能发生E.其值大小在0和1之间【答案】:A【解析】:A项,当样本量较小时,概率值可以在某一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分布表中得到;当样本量较大时,超出了某一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分布表中的样本含量,则无法通过该概率分布表得到概率值。B项,统计中一般取检验水准0.05或0.01,并认为发生概率P0.05或P0.01的随机事件成为小概率事件,一般不可能发生。C项,当样本含量充分大,接近总体时,这是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因为样本基本跟样本差别不大。DE两项,P0表示随机事件发生概率为0,即不可能发生。P的取值在0和1之间。19.一项研究欲

17、找出体育锻炼和心脏病发生情况之间的联系。在调查起始每个研究对象填写了一份关于体育锻炼的调查表,然后对其随访10年。结果发现:对于调查表中填有每天有规律地爬50级以上楼梯的人,在总共76000个观察人年中发生心脏病330例,而每天有规律地爬少于50级楼梯者,在总共38000个观察人年中发生心脏病220例。这是采用的何种研究设计?( )A.干预试验B.回顾性队列研究C.前瞻性队列研究D.病例对照研究E.横断面研究【答案】:C【解析】:将人群按是否有规律地爬50级以上楼梯分为不同的组,前瞻性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体育锻炼与心脏病之间有无因果关联的方法为前瞻性队列研

18、究。20.代谢酶的单功能诱导剂发挥作用是通过( )。A.AhR结合B.CAR结合C.PXR结合D.Nrf2结合E.PPAR结合【答案】:D【解析】:酶诱导剂可分为单功能诱导剂和双功能诱导剂两类。单功能诱导剂能够诱导催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类,但不能诱导细胞色素P450,通过与Nrf2结合发挥诱导作用;双功能诱导剂除了能诱导与结合反应有关的酶类外,还能诱导多种CYP超家族的成员,通过与AhR、CAR、PXR和PPAR结合发挥诱导作用。21.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A.人群对HCV普遍易感B.人感染HCV后可以产生中和性抗体C.丙型肝炎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D.HCV传播途径以医源性传播为主E.

19、血液透析患者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答案】:B【解析】:人感染HCV后不产生中和抗体,因此人感染HCV后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各型病毒性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常发生双重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的丙肝疫苗可应用于人群,其防治难度较大。22.下列关于方差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A.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变异进行分解B.方差分析直接将SS进行分解C.方差分析直接将进行分解D.方差分析直接将MS进行分解E.方差分析直接将总变异进行分解【答案】:D【解析】: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把全部观察值间的变异按设计和需要分解成两个或多个部分,然后将各影响因素产生的变异与随机误差进行比较,以判断各部分的变异与随机误差相

20、比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用离均差平方和(SS)表示各部分的变异,在分解离均差平方和的同时也将相应的自由度()进行了分解。23.死亡率的定义是( )。A.一定时期内,在所有疾病患者中死于该病患者的频率B.患某病的住院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C.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D.在所有死亡者中死于某病的比例E.按病种计算的某病的所有死亡者占全人群的比例【答案】:C【解析】: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它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即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24.关于整群抽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便于组织,

21、节省经费B.容易控制调查质量C.抽样误差大于简单随机抽样D.群间差异越小,抽样误差越小E.群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小【答案】:E【解析】:DE两项,对于整群抽样,群间差异越小,抽取的组数越多,抽样误差越小;反之,群间差异越大,抽取的组数越少,抽样误差越大。ABC三项,整群抽样的优点是便于组织调查,节约成本,容易控制调查质量。缺点是样本量一定时,抽样误差一般大于简单随机抽样。25.|r|r0.05,(n2)时,可认为两个变量间( )。A.有正相关关系B.有负相关关系C.有一定关系D.有直线关系E.一定有直线关系【答案】:D【解析】:AB两项,此处无法判断r值的正负,因而不能说明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22、。CD两项,C项与D项相比表意不清,r用于描述两变量间的直线关系,有一定关系不代表就是直线关系,可能是曲线关系或其他关系。E项,根据假设检验的原理可知,假设检验过程中可能犯错误,用一定太过绝对。26.如果A病的特异危险度大于B病的特异危险度,那么可以认为( )。A.暴露于A病的联系比暴露于B病的联系,更可能是因果关系B.去除暴露因素后,减少的A病病例数将会多于减少的B病病例数C.患A病者暴露的概率大于患B病者D.A病的相对危险度大于B病的相对危险度E.以上都是【答案】:B【解析】:特异危险度是指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如:若

23、A病的特异危险度大于B病的特异危险度,则去除暴露因素后,减少的A病病例数将会多于减少的B病病例数。27.通常情况下,当零假设(H0)为123时,备择假设H1为( )。A.123B.12且23C.12且23且13D.12且23或13E.12或23或13【答案】:E【解析】:零假设为总体均数全部相等,备择假设应为总体均数不等或不全相等,只要有两个均数不等就可,所以备择假设应为12或23或13。28.当四格表的四个周边合计数不变时,若某格的实际频数有变化,则其相应的理论频数( )。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确定E.随该格实际频数的增减而增减【答案】:C【解析】:2检验中,从样本中观察到的频数称为

24、实际频数,用符号A表示,在无效假设H0成立的前提下,各个格子的期望频数称为理论频数,用符号T表示。第R行第C列格子的理论频数Tijninj/n,式中ni是第i行的合计数,nj是第j列的合计数,n为总例数。因此,当四格表的周边合计数ni和nj不变时,不管实际频数怎么变化,其相应的理论频数不变。29.比较甲、乙两地的死亡率大小,要用哪个指标?( )A.RRB.ARC.ORD.SMRE.AR%【答案】:D【解析】:标化死亡比(SMR)观察人群的实际死亡数以标准人群计算的预期死亡数,预比较甲、乙两地的死亡率大小可分别计算甲、乙两地的SMR,再以甲、乙两地的SMR做比,确定甲、乙两地的死亡率大小。30.

25、在队列研究中,对关联强度进行统计学检验的无效假设是( )。A.RR0B.RR1C.RR1D.RR1E.RR0【答案】:B【解析】:RR1说明暴露与疾病之间尚未观察到有关联,因而统计学检验的过程中无效假设为:RR1;备择假设为:RR1。31.两样本均数比较,经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P值越小,说明( )。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B.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C.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E.以上均不正确【答案】:C【解析】:P值越小说明当前样本的证据越倾向于拒绝H0,即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当P值小于等于事先规定的检验水准时,就拒绝H0。假设检验只做出拒绝或不拒绝H0

26、的定性结论,不能给出总体参数间差别大小的结论。32.如果一个化学物的LD50大于10g/kg,则认为该化学物属于( )。A.剧毒B.高毒C.中等毒D.低毒E.微毒或基本无毒【答案】:E33.在进行临床试验设计时,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最大值是取( )。A.0.01B.0.05C.0.10D.0.20E.0.25【答案】:D【解析】: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即出现假阴性错误的概率。水平由研究者自行确定,一般常将定为0.20或0.10。1称把握度,把握度要求越高,则所需样本量就越大。临床试验设计时,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最大值是0.20。34.四格表资料的检验应使用校正公式而未使用时,会导致( )。

27、A.2减小,P值增大B.2增大,P值减小C.2减小,P值也减小D.2增大,P值也增大E.视数据不同而异【答案】:B35.以下改变中哪一项不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 )A.单倍体B.多倍体C.缺体D.三辐射体E.非整倍体【答案】:D【解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如果染色体出现复制异常或分离出现障碍就会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非整倍体和整倍体。单倍体属于非整倍体;多倍体和三倍体属于整倍体。缺体是异源多倍体的特征,指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成员全部丢失(2n2)的生物个体,又称为零体。D项,三辐射体是由染色体的不平衡易位造成的,属于染色体结构改变。36.水溶性、分子量小的外来化合物经生物膜转

28、运的机理是( )。A.主动转运B.滤过C.简单扩散D.载体扩散E.吞噬及胞饮【答案】:B【解析】:水溶性、分子量小的外来化合物一般经滤过穿过生物膜。滤过是外来化合物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透压使水通过膜上的微孔,溶解于水的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外来化合物,随之被转运。A项,主动转运,化学毒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C项,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大多数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D项,载体扩散,化学物质为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消耗能量。E项,胞饮和吞噬,即膜动转运,指细胞与外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37.关于外来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不正确

29、的是( )。A.外来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是共价结合B.外来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型与游离型外来化合物呈动态平衡C.外来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专一性不强D.血浆蛋白的结合部位有限,如两种外来化合物与同一部位都有亲和力,则发生竞争E.与外来化合物结合的最主要的血浆蛋白是白蛋白【答案】:A【解析】:外来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是离子结合。化学毒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暂时的、可逆的。结合型毒物与游离型毒物之间维持动态平衡。当两种化学毒物均可与同一种血浆蛋白结合时,发生竞争,可使结合能力较弱者成为游离型而发挥作用。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结合能力最强,可与血液中呈离子态的酸性、碱性

30、及中性物质结合。38.烷化剂对DNA的烷化作用最常发生在( )。A.鸟嘌呤的O-6位B.鸟嘌呤的N-7位C.腺嘌呤的N-1位D.腺嘌呤的N-3位E.腺嘌呤的N-7位【答案】:B【解析】:目前认为DNA上最常受到烷化的是鸟嘌呤的N-7位,其次是O-6位。39.(共用备选答案)A.直接通过飞沫传播B.直接接触传播C.经接触疫水传播D.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E.经污染媒介物间接传播(1)流感最常见或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 )。【答案】:A【解析】:流感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腔、鼻腔或眼睛获得感染。含有大量流感病毒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主要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

31、切接触者。(2)血吸虫病最常见或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 )。【答案】:C【解析】:由于人们接触疫水时,血吸虫病原体经过皮肤、黏膜侵入机体,因此血吸虫病是经接触疫水传播的疾病。(3)疟疾最常见或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 )。【答案】:D【解析】: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是指吸血节肢动物因叮咬血液中带有病原体的感染者,病原体进入其体内发育、繁殖,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再通过叮咬感染易感者。疟疾一般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40.病例对照研究估计样本大小时,与下列哪一个因素无关?( )A.欲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中的估计暴露率B.估计的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C.所希

32、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D.所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E.研究疾病的发病率【答案】:E【解析】:病例对照研究中估计样本量与以下因素有关: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P;预期的该因素的效应强度,即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的比值比OR;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即假设检验第类错误的概率;希望达到的检验功效,即把握度(1)。41.(共用备选答案)A.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B.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传播的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C.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D.病原体不断更替宿主的过程E.病原体传播的媒介(1)传染过程是指(

33、)。【答案】:C【解析】: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2)传播途径是指( )。【答案】:A【解析】: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等才能进入易感宿主体内,这些物质称为传播因素或传播媒介。(3)流行过程是指( )。【答案】:B【解析】: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传播的过程,包括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的整个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

34、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42.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常用的化验指标,一般不包括( )。A.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B.SGOT(AST),SGPT(ALT)C.血清尿素氮D.尿蛋白定性或定量、尿沉淀镜检E.神经递质【答案】:E【解析】:亚慢性毒性试验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血液学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必要时可测定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等;血液生化学指标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等;尿蛋白、比重、pH、葡萄糖、潜血和尿沉淀

35、镜检等尿常规指标。43.在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别的假设检验中,结果为P而拒绝H0,接受H1的原因是( )。A.H0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小于B.H1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大于1C.H0成立的可能性小于且H1成立的可能性大于1D.从H0的总体中抽样得到此样本的可能性小于E.从H0不成立的另一总体中抽得此样本的可能性大于1【答案】:D【解析】:P值是指由H0所规定的总体做重复随机抽样时获得的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当前检验统计量的概率值。ABC三项,当P时,表示H0假设成立但拒绝H0的概率小于,H1假设成立且接受H1的概率大于1,并非表示H0、H1假设成立的可能性,表明的是做出统计推断的可能性。DE两项,从H0所规

36、定的总体做重复随机抽样时得到由该样本计算出的统计量的可能性小于。44.致畸试验中阳性对照物常选用( )。A.蒸馏水B.生理盐水C.羧甲基纤维素D.苯并(a)芘E.维生素A【答案】:E【解析】:AB两项,蒸馏水与生理盐水为常选用的阴性对照物。C项,羧甲基纤维素为常用的悬浮剂。D项,苯并(a)芘为多环芳烃类致癌物,不用做致畸试验的阳性对照物。E项,维生素A在胎鼠的器官形成期,给予孕鼠,会导致最终的仔鼠出现结构畸形,如腭裂、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因此可以作为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物。45.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B.受试对象、研究人员、处理因素C.受试对象、干预因素、处

37、理因素D.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实验场所E.处理因素、实验效应、研究人员【答案】:A【解析】:实验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处理因素对受试对象产生的效应。因此,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为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46.分析一种新药与常规用药的疗效时,计算24.72,P0.05。且新药有效率比常规药高,故可认为( )。A.假设新药与常规用药效果相同,而结论未接受假设,说错的可能性5%B.假设新药与常规用药效果相同,而结论未接受假设,说对的可能性5%C.假设新药与常规用药效果不同,而结论未接受假设,说对的可能性5%D.假设新药与常规用药效果不同,而结论未接受假设,说错的可能性5%E.以上都不对【答案】:A【

38、解析】:P0.05,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可以认为新药的疗效比常规药好。AB两项,假设新药与常规用药效果相同,而结论未接受假设,此时会犯假阳性错误,由于P0.05,所以犯错误的概率小于0.05。CD两项,假设新药与常规用药效果不同,而结论未接受假设,会犯假阴性错误,而犯假阴性错误的概率为,的大小未知。47.(共用备选答案)A.暴发B.散发C.大流行D.世界性大流行E.流行(1)一个城市过去每年伤寒发病率为1/10万,今年的伤寒发病率为10/10万,此种情况称为( )。【答案】:E【解析】:流行是指在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此题今年发病率显著高于过去每年的发病率,并且并未

39、形成跨省跨国界的流行。(2)几个省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流感病例,此种情况称为( )。【答案】:C【解析】:大流行是指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在短期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此题流行跨越省界,但尚未跨越国界,故为大流行。(3)一个单位突然在一天内发生食物中毒病例数百名,此种情况称为( )。【答案】:A【解析】: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这些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48.统计推断的两个方面为( )。A.点估计与区间估计B.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40、C.统计图表与假设检验D.统计图表与参数估计E.统计预测与统计控制【答案】:B【解析】:AB两项,统计推断包括两个方面: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包括点估计与区间估计。CD两项,统计图和统计表用于统计描述,不属于统计推断。E项,统计预测和统计控制是统计推断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49.卫生毒理学实验的染毒途径应尽可能模拟人实际的接触途径。外来化合物进入人体的主要吸收途径为( )。A.经胃肠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B.经胃肠道吸收、经皮肤吸收和静脉注射C.经胃肠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和静脉注射D.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经注射部位吸收E.经呼吸道吸收、经胃肠道吸收、经注射部位吸收

41、【答案】:A【解析】: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包括胃肠道、呼吸道、皮肤等。胃肠道是化学毒物的主要吸收途径之一,凡是由大气、水和土壤进入食物链的化学毒物均可经胃肠道吸收,口服或误服的药物、毒物等也经该途径吸收;空气中的化学毒物以气态(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烟、雾、粉尘)的形式存在,呼吸道是它们吸收的主要途径;皮肤是将机体与环境有害因素分隔开来的主要屏障,但也吸收外源性化学物。50.调查设计中的统计设计是指( )。A.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的全过程的统计设想和科学安排B.对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的统计设计C.设计一个调查表D.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设计E.以上都不对【答案】:A【解析】:统计设计

42、是指对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它包括确定设计类型、样本含量的估计、选定统计分析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等。5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A.早期发现患者B.寻找病因线索C.确定病因D.验证病因E.因果推断【答案】:B【解析】:对于病因不明的疾病,描述性研究主要任务是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的防治对策及后续研究的方向。52.致死剂量是指( )。A.引起人死亡的最小剂量B.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D.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E.引起机体死亡的最大剂量【答案】:D【解析】:致死剂量是指能使生物体死亡的物质所需的剂量。

43、根据药物的不同用量,实验受试总体死亡率各不相同,可分为半数致死剂量、绝对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和最大耐受剂量等不同给药量。53.下列四种抽样方法,抽样误差最大的是( )。A.系统抽样B.整群抽样C.单纯随机抽样D.分层抽样E.其他【答案】:B【解析】:一般来说四种抽样方法抽样误差由大到小依次为: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54.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有以下几方面,除外( )。A.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B.症状及血液学检查C.生化检查D.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E.性成熟及交配情况【答案】:E【解析】: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包括:一般综合性观察指标,如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症状、脏器系数等;一般生化指标:主要指血象和肝、肾功能的检测;病理学检查。E项,性成熟及交配情况属于生殖毒性试验的内容。55.(共用备选答案)A.反映雌性动物生育能力及受孕情况B.反映雌性动物妊娠过程是否受到影响C.反映雌性动物分娩过程是否正常D.反映雌性动物授乳哺育幼仔的能力E.反映雌性动物对受试物产生生殖毒性的敏感程度(1)幼仔出生存活率主要( )。【答案】:C【解析】:幼仔出生存活率反映雌性动物分娩过程是否正常,如分娩过程受到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