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九年级中考物理一模表格归纳专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2017年上海九年级中考物理一模表格归纳专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2017年上海九年级中考物理一模表格归纳专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格式PAGE1 / NUMPAGES26.XX市各区县2017届初三物理试题表格归纳专题分类精编一、力学数据表格分析1、(2017虹口区第25题)小赵和小王讨论盛有液体的容器在放入物体前、后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的增加量p液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的猜想不同。小赵猜想:p液与放入圆柱体的质量m物、体积V物有关,于是他将不同的圆柱体分别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测得相应的p液,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一中。表一实验序号12345物(千克)2.02.42.82.82.8mV物(米3)1.01031.01031.01031.21031.5103液(帕)250250250300375p(9)(10)分析比较实验数据

2、,可得:p液与m物_,p液与V物_。(均选填“有关”或“无关”)小王对小赵的猜想提出质疑:p液一定与圆柱体的体积有关吗?为了进行验证,他选用不同物体,将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测得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V浸以及V物、p液,并记录在表二中。表二实验序号678910V物(米3)0.81031.01031.21031.01031.0103V浸(米3)0.21030.41030.61030.51030.6103液(帕)50100150125150p(11)(1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可知小王的质疑是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与9与10,可得:将一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_(_1_3_)_。

3、2、(2017静安区第25题)小明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对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变化的影响。首先,他将一个圆柱体放入足够深的水槽中,圆柱体浮在水面上,并利用仪器测得水槽底部所受水的压强,实验初始状态时水槽底部所受水的压强为3000.00帕。然后,他在圆柱体上逐个放上与圆柱体底面积相同的圆板(圆板的厚度与材质相同),观察圆柱体在水中所处的状态,并记录下水槽底部所受水的压强。表一、表二为两位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优质X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与4(或5、6、7与8)中的水槽底部所受水的压强与所加圆板个数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8)。请进一步综合分析

4、比较表一、表二中压强变化量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压强变化量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9)。(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压强变化量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0)。3、(2017徐汇区第28题)为了研究柱体浸入水中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情况,某小组同学选用高度H、底面积S均不同的柱体A、B和C进行实验,h如图21所示。他们设法使柱体A逐步浸入水中,测量并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接着换用圆柱体B、C重复实验,并将全部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图21表一柱体A:H=0.4米S=0.03

5、米2表二柱体B:H=0.3米S=0.05米2表三柱体C:H=0.2米S=0.06米2实验序号h(米)p(帕)实验序号h(米)p(帕)实验序号h(米)p(帕)106000706000130600020.1620080.126400140.05620030.2640090.156500150.1640040.36600100.186600160.15660050.46800110.246800170.2680060.56800120.37000180.36800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1)数据中的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当hH时,p随h的增大而增大。分析比较

6、实验序号5、6或17、18数据中的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12)。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6)。优质X文.4、(2017杨浦区第31题)在学习了液体压强知识后,某小组同学对如图23所示实验产生了兴趣,他们想继续探究实验中使薄片恰好下落时管内水的深度H水与什么有关。他们在液体槽中装入甲液体,在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下端贴一个比管口稍大的塑料薄片,并将玻璃管竖直插入

7、液体槽中,然后顺着管壁从上端开口处向管内缓缓注水,图23直至观察到薄片恰好脱离管口下落。记录玻璃管的管口面积S、槽中液体密度和玻璃管插入液体的深度h,管中水的深度H水。接着改变深度h、槽中液体的种类和玻璃管的粗细,重复实验,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薄片的重力、玻璃管的厚度忽略不计)实验序号槽中液体密度3千克/米3)(10深度h(米)管口面积-4米2)S(10水的深度H水(米)10.150.0820.250.160.830.350.2440.3100.2450.0650.0660.150.101.070.1650.1680.250.2090.0530.06100.130.121.2110.230

8、.24120.280.2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16)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初步得出:玻璃管竖直插入同种液体中,使薄片恰好下落时管内水的深度H水与管口面积S无关。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5、6、7与8或9、10与11)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玻璃管竖直插入同种液体中,(17)。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与10(或2、8与11)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当玻璃管竖直插入不同种液体中,(18)。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中,当(19)时,薄片恰好下落时管内水的深度H水相同。5、(2017普陀区第26题)生活中常有“铁比木头重”的说法,某实验小组同学围绕此说法开展讨论,

9、并找来不同规格的木块和铁块,利用天平进行实验,如图18(a)(b)(c)(d)所示。铁木木木木铁铁铁体积相同的体积不同的体积不同的体积不同的铁块和木块铁块和木块铁块和木块铁块和木块(a)(b)(c)(d)图18由图(12)可以证明这一说法是不合理的。优质X文.通过实验发现,物质质量与体积、种类都有关,其中图(13)可以证明物质质量与种类有关。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之前,小组同学首先进行了假设:同种物质,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随后选用软陶和铝块进行实验,用量筒和电子天平分别测出它们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表一软陶表二铝块实验序号质量m(克)体积V3(

10、厘米)实验序号质量m(克)体积V3(厘米)17.55413.55215.010527.010322.515640.515(1)分析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当质量(m1、m2、m3)与体积(V1、V2、V3)满足关系(14),则可以验证假设。(2)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15)。通过研究最终可以发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16)越大,物质质量越大。6、(2017松江区第26题)为了研究将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p水与物体体积、质量的关系,小李和小华两位同学将质量和体积不同的物体分别浸没在盛有水的同一圆柱形容器中,并分别进行了实

11、验。(1)小李探究:p水与放入物体质量m的关系,于是选择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三个物体,先后浸没在盛有水的同一圆柱形容器中,并测得p水。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一。表一实验序号123实验示意图m(千克)3.02.52.0水(帕)250025002500p分析比较表一中p水和相关条件,可得:p水与m(11)(选填“有关”或“无关”)。优质X文.(2)小华探究:p水与放入的物体的体积V的关系,于是选择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合金物块先后浸没在盛有水的同一圆柱形容器,并测得p水。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表二表三实验序号1234实验序号56m(千克)3.53.53.53.5m(千克)3.53.5V(米3-3)

12、310-3610-3910-31210V(米3-3)1510-31810p水(帕)30006000900012000p水(帕)13500_分析比较表二中的第三行和第四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浸没在盛有水的同一圆柱形容器中,(12)。小华继续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发现测得的实验数据与表二中的结论不符合,原因可能是(13)。请填写实验序号6中的相关数据:p水为(14)帕。若容器的容积为V容,底面积为S,在该容器中倒入水的体积为V水,将体积为V物的合金物块浸没在水中,则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值p水最大=(15)。(涉及的物理量均用字母表示)7、(2017浦东

13、新区第26题)为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利用DIS数据采集系统及若干重力G和密度已知的实心物体等器材进行实验。他们将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平底容器中(如图13所示),测出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图13实验序号123456789表密度(g/cm3)2.02.53.0一重力G(N)48124812369压力F(N)2.04.06.02.44.87.22.04.06.0(-水):1:23:52:3表二F:G(1)分析表一中实验序号(14)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当物体的重力相同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力随物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2

14、)分析表一中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15)。(3)小组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中的数据有了新发现,他们将经计算得到的部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优质X文.(a)表二中空缺的数据依次为(16)、(17)、(18)。3(b)按表二中数据反映的规律推理:若浸没在水中某实心物体的密度=4g/cm,重力G=12N,则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19)N。8、(2017闵行区第29题)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时,所用实验器材有:长为0.2米的吸管(底部用蜡封住)、电子天平、酒精(=800千克/米3)、水、未知液体、刻度尺、细沙、柱状容器等。实验时,他们首

15、先在容器内装入足量水,并将适量细沙装入吸管中,用电子天平测出其总质量m。然后将该吸管放入水中,如图19所示,用刻度尺测出其静止时浸入液体的深度h,记录相关实验数据于表一中。接着,他们把图19水更换为酒精,重复上述过程,并记录数据于表二中。表一表二序号液体h(米)m(千克)序号液体h(米)m(千克)10.080.008040.100.00802水0.100.01005酒精0.120.009630.120.012060.150.0120(1)在本实验中,他们通过吸管总质量m来比较吸管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的大小,其原理是二力平衡条件及(9)。(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0)的数据可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和液体密

16、度有关。(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是:(11)。(4)该小组一位成员把总质量为m0的吸管放入未知液体中,测得其静止时浸入液体的深度为h0(h00.2米)。则该未知液体的密度为(12)(用m0、h0和水的代数式表示)。9、(2017青浦区第29题)为了研究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的特点,某小组同学用甲、乙两种材料制成体积不同的若干块物块进行实验,甲材料的密度为甲,乙材料的密度乙,且甲乙。如图10所示,他们让物块漂浮在水面上,测量并记录了物块的图10总体积和露出水面的体积,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材料实验物块体积露出水面体积实验物块体积露出水面体积材料序号(1

17、0-6米3)(10-6米3)序号(10-6米3)(10-6米3)1106681.6220127102甲乙3301883064402493575503010459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3)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的物块漂浮在水面上时,物优质X文.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与物块的体积成正比。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7、3与8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4)。他们分别分析了“露出水面的体积”和“物体体积”的比例关系,可以得出的进一步结论是:(a)(15)。(b)(16)。10、(2017嘉定区第26题)小林和小徐通过实验研究将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对水平桌面压力的变化情况。如图18所示,他们将重

18、力分别为30牛、40牛的甲、乙两个柱形物体,先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其逐渐浸入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同一柱形容器的液体中(液体不溢出)。他们读出测力计示数F,并测得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桌,并根据相关物理量计算出物体所受浮力F浮,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表一物体甲的重为30N表二物体乙的重为40N实验序号F(N)F浮(N)F桌(N)实验序号F(N)F浮(N)F桌(N)120106063010602161464725156531218688182272图18482272910308054227610830小林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后得出结论:不同柱形物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液体中时,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

19、器对桌面压力相同。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5与8的数据与小林得出结论不符的原因(15)。小徐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4(或6、7、8、9)F桌变化量与F浮变化量的关系后得出初步结论:(16)。进一步分析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可得实验序号10的F桌的大小为(17)牛。二、电学数据表格分析11、(2017宝山区第26题)某小组同学按图16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ABC做“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用电流表测出通过A、B、C三处的电流(I总、I1和I2),用电压表测出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源R1R2S两端的总电压(U1、U2和U总),并通过用不同阻值的电阻和改变电源电压图16的高低,

20、进行多次实验,正确记录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优质X文.实验电流I1电流I2电流I电压U1电压U2电压U电阻R1电阻R2电阻R总总总序号(安)(安)(安)(伏)(伏)(伏)(欧)(欧)(欧)10.40.40.424651020.30.30.3336101030.20.20.2426201040.150.15010.10.1246204060.060.060.061.24.862080(1)分析比较表格中每次实验的第2、3和4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_。(2)分析比较表格中每次实验的第5、6和7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

21、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_。(3)依据电阻公式R=UI,且利用表中_两列数据,可以计算出每次实验时电路的总电阻,请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最后一列中。_(4)分析比较表格中每次实验的最后三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_。(5)该小组同学进一步分析表中数据,又得出以下结论: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中电压与电阻数据,得出有关电压变化规律是:串联电路中,若电源电压一定,某一电阻阻值不变,另一电阻变大时,_。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4、5和6中两个电阻两端电压的比值和两个电阻的大小的比值,得出的定量结论是:串联电路中_。12、(2017黄浦区第26题)学习

22、了串、并联电路的相关知识后,某小组同学用图16所示的电路验证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电阻的关系。他们选用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5欧,然后把5欧、10欧、15欧和20欧四个定值电阻先后接入电路的M、N两点间,闭合电键S,将相应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下表中。实验序号R0()RMN()I(A)(16)1550.6025100.4035150.3045200.24优质X文.小明要验证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他应以(14)(选填“R0”或“RMN”)为研究对象,还需进行的操作是(15),请在表中第五列填入所需测量并记录的栏目名称。(16)小红想通过第三列与第四列数据及相关条件验证通过导体

23、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你认为(17)(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18)。13、(2017长宁、金山区第29题)某小组同学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按如图18所示的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其中R1为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R2标有“202A”字样。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各电阻两端的电压,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序号电阻R1(欧)滑动变阻器R2(欧)A表示数(安)V1表示数(伏)V2表示数(伏)V表示数(伏)R1R211000.606.006.0210200.202.04.06.0AV1V2S32000.306.006.0V420200.153.03.

24、06.0图1854000.156.006.0640200.104.02.06.0初步分析实验序号1或2或3或4或5或6中的最后三列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电路两端的总电压(12)。为了研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关系,他们根据实验序号2或4或6中R1、R2两端的电压和电阻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电流表的示数进行比较,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电流(13)。初步分析实验序号(14)中的第二、三、四列的电阻R1、滑动变阻器R2和电流表A的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的阻值之和。该小组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

25、3与4或5与6中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与电压表V1的示数变化量、电流表A的示数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15)。(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3与4和5与6中的电流表A的示数变化量与定值电阻R1的阻值、滑动变阻器R2阻值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16)。14、(2017奉贤区第25题)某小组同学做“探究并联电路的规律”实验,已知电源电压且为6伏。接着按图16所示的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改R1和R2的阻值,测出了各电阻两端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优质X文.实验序号R1(欧)R2(欧)V1(伏)V

26、2(伏)A1(安)A2(安)A(安)12060660.30.10.422030660.30.20.532020660.30.30.643015660.20.40.656012660.10.50.6(1)分析比较表中三个电流表示数的数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9)。(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的R1、R2的电阻值和A表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当一条支路中的电阻一定时,(10)。(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11)表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是:电源电压相同时,当两个并联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于另两个并联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同时,它们的总电阻是相同

27、的。(4)接着同学们比较了总电阻与各并联电阻阻值的大小关系,可得到的结论是:(12)。(5)在分析以上数据后,有同学认为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总电流的乘积等于各电阻两端电压与电流的乘积之和。你认为这个结论是(13)(选填“正确”或“错误”)的。15、(2017崇明区第26题)某物理兴趣小组学生在学习了电学知识以后,做了一项科学探究。即探究“苹果电池的电压大小U与电极插入苹果的深度h的关系”在苹果中插入铜片和锌片,就能自制成为一个苹果电池,铜片是电池的正电极,锌片是负电极。那么,苹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电极插入苹果的深度有怎样的关系呢?该实验小组用如图11所示的实验器材对该问题进行探

28、究VV图12图11优质X文.(1)实验时,应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13);(2)小组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当深度为5cm时,电压表示数如图12所示,请将电压值填入下表的空格中;实验序号123456电极插入的深度h/cm123456苹果电池电压U/V0.120.180.220.27(14)0.34(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15);(4)科学猜想:苹果电池的电压大小还可能与(16)有关;(5)如果实验前不知道苹果电池的正负极,可以使用(17)(填一种实验器材)来判断;(6)如果把图11中实物图用导线连接成电路图,该电路属于(18)(选填“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最

29、简单电路”或“检测电路”)。优质X文.参考答案一、力学数据表格分析1、(2017虹口区第25题)(9)无关;(10)有关;(11)8与10;(12)正确;(13)p液与V浸成正比。2、(2017静安区第25题)(8)水槽底部所受水的压强随着所加圆板个数的增加而增大。(9)每增加一块圆板,水槽底部液体压强增加值相等。(10)每增加一块圆板,圆柱体浮在水面上时水槽底部液体压强增加值大于沉到水底时水槽底部液体压强增加值。3、(2017徐汇区第28题)(11)2、3、4或8、9、10、11或14、15、16(12)当hH时,p是一个定值,不随h而变化。(13)2、14或3、8、15或4、10、16中的

30、p和h及S;(14)不同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时,p相同。(15)2、14和3、8、15和4、10、16中的p和h及S;(16)不同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p越大。4、(2017杨浦区第31题)3与4、11与12使薄片恰好下落时管内水的深度H水与薄片在槽中的深度h成正比。薄片在槽中的深度h相同时,使薄片恰好下落时管内水的深度H水与液体密度成正比。槽中液体密度与薄片在槽中深度h的乘积相同时。5、(2017普陀区第26题)(d)。(a)。m1/V1m2/V2m3/V3;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质量与体积比值。6、(2017松江区第26题)(11)无关(12)p水与V成正比(13)有水从容器中溢出(14)13500(15)水g(V容V水)/S7、(2017浦东新区第26题)(14)1与4(或2与5,或3与6)(15)当物体的密度相同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16)1:2(17)3:5(18)2:3(19)98、(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