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规划_第1页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_第2页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_第3页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_第4页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因海而兴,海洋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和优势。十三五以 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引,按照省委关于海 洋强省建设和市委加快发展向海经济的决策部署,着力培育壮大海洋产 业,深化海洋开放合作,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初步形成了以滨海文化旅 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为重点 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市海洋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提升城 市能级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优势和特色,以全球视野和策略思 维,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重大策略实施中抢抓新机遇,谋划 新方略,找准新定位,厚植新优势,培育新业态,不断增强

2、海洋经济发 展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更好地谋划和推进城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 展,按照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2021 2025年,展望到2035年。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成就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成功创建级海洋经 济发展示范区。2020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约600亿元,增长7.7% , 占全市GDP比重由2015年的26.7%提升到29.9%。海洋产业发展态 势良好。以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为目标,统筹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港口吞吐量由2015年的3.61亿吨提高到2020年的4.96亿吨,城市 港口吞吐量由20

3、15年的全国沿海港口第9位提升到2020年的第7位。 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深远海养殖项目,建成首个现代渔业园区,建设19 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初步实现近岸近海养殖向深远海、园区化集聚; 阳光海岸带精品旅游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海洋工程 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资源、海水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迅速。海洋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海洋生态建设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城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 理条例颁布实施,港口岸线退港还海生态修复经验被全国推广,获批 全国首批级海洋公园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级生态保护与 建设示范区(全国沿海唯一地级市)。全面实行湾长制,打好海 河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扎实推进海

4、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和海洋生物 资源养护,推动入海河流水质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保持 100%。海洋科技创新迸发新活力。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省级以上涉海科技创新平台达59处。城 市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海洋牧场智能化技术研究院、海洋生物重点实 验室及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与涉海高校院所共建的科研机构加快建成, 科技创新研究院、城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涉海院所科技力量不断加 强,涉海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165个。海洋开放合作开拓新局面。与 一带一路沿线海洋经济合作加快拓展,策略合作进一步深化,集装 箱班列开通。城市综保区封关运营,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开园。被确定 为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海上

5、丝绸之路主要支点城(二)面临形势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蓝色经济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一带一路海上合作进入深耕阶 段,蓝色伙伴关系稳步推进,海洋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轮科技创 新和产业创新蓬勃兴起,海洋经济领域深度开放合作、海洋领域科技突 破面临重大机遇,将在深层次影响加速海洋动能转化。从全国看,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具备扎实物质基础和优越制度 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建设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从全省看,海洋强省建设全面展开,海洋动能转换已成为引领全省 新旧

6、动能转换重要的动力引擎,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 策略要地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 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 击,科技制高点与全球价值链竞争日趋激烈。沿海多地竞相发展海洋经 济,探索引领高质量发展,海洋领域科技、资本、人才等资源竞争日趋 激烈,特别是发达地区在支持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频出,对我们构成 挑战。我市海洋产业结构层次不够优化,海洋经济规模总量、海洋新兴 产业占比

7、低;经略海洋意识有待增强,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措施不 够精准有力;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融合程度不够,海洋科技力量不足, 科技创新带动能力有待提升;海洋资源环境约束仍较紧迫,海洋环境承 载压力加大等。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策略机遇期, 机遇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随着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新旧动能转 换的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必须主 动作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尽快形成向海发展 合力,奋力开启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 入新发展格局,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8、坚持陆海联动协同、融 合发展引领,加快培育生态、产业、港口新优势,着力提升海洋创新驱 动能力、向海开放合作能力和海洋综合治理能力,加快建设海上”绿水 青山、新时期海上丝路重要节点和现代化国际港口、海滨旅游度 假、海滨体育、生态宜居名城,着力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增长极,为海 洋强省建设作出城市贡献。(二)工作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 念,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近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 强岸线、港湾、滩涂、湿地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守牢海洋 生态红线,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 生态价值体系,打造海上绿水青山。坚持陆海统筹。统筹协

9、调陆海 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推进陆海 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协同发展,拓展沿海与腹 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通道建设,推进形成陆海空间良性互动、陆海经济 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创新驱动。面向海洋科技前沿、面向海洋经 济发展主战场,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资源整合、科研成果转化的体制机 制,引导企业加大硏发投入,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强化创新人才引 育,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开放合作。立足港口优势,主动对接 重大策略,以海洋为纽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和地区产业联系, 不断拓展海洋发展空间,构筑南北对接融合、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三)发展目标。海洋经

10、济综合实力加快跃升。海洋经济增加值年 均增速达到7%以上,到2025年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2%以上。海 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发展体系更趋完善。港口布局体系和港口集疏网络进一步 优化,港口对海洋产业带动能力明显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体系更加完B O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引导全社会形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海 洋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 明优势更加突岀,滨海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全面形成。完成省下达任务目 标,力争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保持100%。海洋创新驱动能力加快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进一步提 升,企业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

11、,推动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 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向海开放合作空间深入拓展。与经济圈沿海城市、经济圈内陆腹地 城市临港涉海产业协同互补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及港口业务 合作深入拓展,引进一批建链、强链、补链重大项目,建成一批海洋特 色产业园、园中园。展望2035年,全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一流强港优势充 分彰显,向海开放合作影响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完善, 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培育形成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经验,在 海洋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列。城市十四五”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名称(单位)2020 年2025 年指标属性综合实力海

12、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増速()7以上预期性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9.9*132以上预期性科技创新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40100预期性涉海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个)165342预期性产业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增速比海洋经济増加值増速的提 高幅度()2预期性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4.965.55预期性人均滨海旅游消费额(元)787*2833预期性生态保护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100100约束性涉海自然保护地面积(万公顷)77约束性开放合作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比重()43.545预期性涉海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710预期性民生共享渔民人均纯收入(万元)3.

13、24.5预期性人均海产品供应量(千克/人)158.3169.7预期性注:*1为预计数,左2为2019年数据。(四)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海洋、港口、区位、环境优势,推动港 产城融合发展,形成强港支撑、多组团提升、全域协同的海洋经济 发展空间布局。强港支撑。坚持把港口作为最核心的策略资源,高水平 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加强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与港 口规划双向衔接,推动港城空间一体布局、要素一体配置、项目一体推 进,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航物流服务 能力,增强港口辐射带动能力,努力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引 擎、提供充沛动能。把片区打造为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14、按照总体布 局,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快港口资源整合,着力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 台、陆海空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三位一体现代航运物 流服务体系,创建港口型物流枢纽,建设区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坚持 煤油气并举,实施集聚、运输、储备、交易、生产转化五大能力提升工 程,建设全国能源储运基地和交易中心。围绕打造临港产业平台,拓展 港口发展空间,吸引钢铁、综合能源等产业和人才向港口聚集,构建大 港口、大物流、大产业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建设全国一流的临港先 进制造基地。多组团提升。活力区高端服务业组团: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持续推进滨海 核心活力片区和休闲度假活力片区、商贸物流活力片区、商务金融活力

15、 片区、科教创意活力片区、精品民宿活力片区、体育康养生活力片区等 六大片区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文化旅游、医养健康、海洋科技研发、交 通运输等现代海洋服务业,积极培育商务金融、总部经济、体育会展等 新业态,建设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现代化海滨城市的重要展示区。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组团:加强滨海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滨海资源可 持续开发利用,依托、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积极推进海洋渔业与旅游 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医养健康、文化创意等现代海 洋服务业,打造全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临港产业组团:深入推进区港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海洋高端装备、 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现代海洋

16、渔业、游艇制造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 渔港经济区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与航运服务创新发展。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组团:完善双创服务体系,深化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瞪羚企业, 加快打造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 集群,积极培育海洋大数据、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临港临钢工业组 团:依托港口优势,加快临港钢铁、综合能源、石油化工、木材进口加 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布局钢材精深加工、钢铁配套服务、高端 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壮大临港产业集群,打造成为省临 港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海洋生态牧场组团:推动渔业绿色发展,依托省级海洋牧场、省级

17、 休闲海钓场和海上粮仓建设项目基础,加快推动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等建设,提升一杆鱼竿钓天下品牌影响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深远海 生态牧场示范区。全域协同。推进沿海海洋经济优势内陆拓展延伸,加 强沿海、内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推动陆海资源优 势互补、产业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凝聚区域发展合力。依托经济开 发区、旅游度假区等,加快发展临港物流、新材料、高端装备、文化旅 游等产业。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进一步聚焦生态是城市最大的发展潜力优 势,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打造阳光海岸金字招牌,为滨海旅游 业、海洋服务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优势。(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

18、复持续推进岸线生态系统修复,加强滨 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优美生态岸线,推动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稳 定提升。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加强海岸带分类分段精细化管 控,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以蓝色海湾 整治行动为重点,推进海岸带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加快实 施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开展森林公园等重点砂质岸线保护性修复工 作,持续推动南部海岸带整治修复,提升沿海岸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巩固拓展阳光海岸绿道贯通成果,建立海岸线建筑退缩线制度,统筹推 进沿海防护林、河口、岸线、岸滩、海湾、湿地等综合保护修复,加强 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维护海岸带重要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

19、积极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二)增强陆海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能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 面推进陆、岸、海污染综合防治,实施依法科学精准治污,积极落实蓝 天、碧水、净土三大领域治污攻坚和全省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部署,实施陆域、海域污染综合治理行动,推动全市近海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改善。推动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加强港口、船舶、海上微塑料等 污染治理。严把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两道闸口,落实流域一一 河口一海湾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建立湖(湿地、水库)、河、湾三 长制,做好河流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与河长制的衔接,全面完成 6条入海河流消除劣V类水体工作。全面推行

20、湾长制,打造美丽 海湾。在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超标的区域,探索建立以环境质量目标为 约束条件的排污许可制。加强城市、沿海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 提升沿海各区污水处理能力。加强船舶污染治理,提升港口码头污染防 治能力。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港口作业和船舶申报、审批制度。强化区 域内生态环境与港航发展相关规划方案的衔接,加强船舶污染物的岸上 监管。鼓励水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大力发展深远海装 备化养殖和海洋牧场综合立体养殖,禁止养殖尾水直接排放。(三)促进海洋生态与海洋产业协同发展坚持谁保护、谁受益, 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海洋产业生 态化改造,推进节能减排技

21、术在海洋渔业、海洋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 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海洋循环 经济,加强水产品加工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积极推动蓝碳发展,加快前 瞻布局,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碳中和,打造蓝碳产业样板,培育海 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扩大牡蛎、贻贝等经济固碳品种养殖规模,放大渔 业、湿地碳汇功能。探索渔业碳汇等蓝碳交易项目,推进蓝碳资源变资 产、资本,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价值优势,实现海上绿水 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四)全面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加强海洋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及互 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多层次、宽领域地搭建海洋宣传教育平 台,大力

22、营造市民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提升完 善城市海洋科普馆功能,打造集教育培训、科普宣传和成果展览为一 体的海洋教育基地。推动城市港、钢铁精品基地等大型企业和临港工 业园区污水处理等海洋环保设施向公众常态化开放,结合世界环境 日世界海洋日等活动,实施碧海净滩等海洋生态环保志愿 者行动,引导社会各界和更多青少年参与支持海洋生态保护。(市教 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海洋发展 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城市海警局、城市海事局按照职 责分工落实)四、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新优势强化蓝色、经略海洋意识,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优化提升海 洋传统产业,推动海洋+融

23、合发展,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新优 势,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传统产业海洋渔业。提升海洋渔业质量,优化海水养殖结构和布局,持续 推动海洋渔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加 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建设冷水团深远海智能化生态牧场,打造全国海 洋冷水鱼类规模化绿色养殖示范基地,持续推逬等海洋牧场示范区建 设,支持多功能平台、养殖工船、大型智能网箱等海洋牧场基础设施 建设,探索三产融合型海洋牧场综合体发展新模式,力争新创建省级 以上海洋牧场10处以上。深度聚合水产育苗、养殖管护、装备制造、 销售加工上下游企业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分工明确、陆海接力、 抱团发展的网箱养殖新模式,

24、建设深远海网箱养殖示范区,打造城 市网箱养殖品牌。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进工厂化、规模化、 标准化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的养殖信息系统。加大渔 业资源养护力度,力争完成增殖放流25亿苗种单位以上。实施蓝 色种业培育工程,提升种业保障供给能力,持续推进梭子蟹、日本 对虾、扇贝、牡蛎、黄姑鱼、绿鳍马面盹、西施舌、解放眉足蟹等渔 业海产(珍)品育苗技术开发,巩固提升对虾、南美白对虾等优势品 种,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和标准化扩繁生产,培育建设一批联合育 种中心(基地),支持创建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种质资源保护区 等,培育打造种苗产业集群,建设北方重要的苗种繁育中心。到2025 年,力争新

25、创建省级以上联合育种中心(基地)7处,实现水产育种 能力2000亿苗种单位以上。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水产品综合高值化开发利用,依托龙头 企业,重点开发超低温冻品、鱼糜制品、罐制品、冷冻调理食品、休 闲即食食品、免疫增强饲料蛋白等产品,培育壮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集群,加快推动城市海洋生物科技 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水产品精深加工重要集散地。提升水产 品加工设备装备水平,加大水产罐头加工、保鲜加工、高水分水产调 味干制品深加工等传统加工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力度,硏制成套技术装 备及其自动化、智能化核心技术,开发动力平台电液控制系统。充分 挖掘海产品国内市场潜力,构建

26、产品质量全过程追溯管理体系,提升 专业冷链配套和检验检疫水平。完善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质量认证体 系,提高药物残留检测水平、快速检测和微量检测水平,提升绿色安 全海产品供给能力。引进先进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工艺, 大力开发功能性海洋肥料、饲料。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促进 水产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严防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问 题。全面落实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责任,规模以上水产品生产 企业实施HACCP、IS022000等管理体系达到100% ,生产企业自 查及风险报告率达到100% ,上市食品合格率达到100%。海洋休闲旅游业。培育壮大阳光海岸带精品旅游产业集群,加快创 建全

27、域旅游示范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整合全市海洋自然资源和 民俗、现代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滨海度假、海洋休闲等旅游产品。高标 准建设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文化旅游度假区、海岛旅游度假区整合提升, 打造一批康养互动的精品旅游线路。深入推进渔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滨海旅游主题小镇建设,发展滨海乡村旅游和休闲渔业旅游,提升“一 根鱼竿钓天下休闲垂钓之都品牌影响力。推动渔家乐改造升级和 品牌化、连锁化经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建设生态型旅游景区和旅 游度假区,打造具有生态海洋风情的和谐海湾。大力发展帆船(帆板)、 休闲海钓、皮划艇、龙舟等适合大众参与的运动项目,积极引进和承接 国内外水上赛事,培育打造自主品

28、牌水上赛事,开展经常性国际间、地 区间、城市间水上比赛和交流,积极争取各级水上运动队来我市训练, 形成高水平训练队热身训练基地,建设水上运动之都,加快打造现 代化海滨体育名城。探索五市开展国内旅游邮轮无目的公海旅游试点, 共同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到2025年,力争实现滨海旅游总 收入567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力争游客总量突破6806万人次, 年均增长20%左右。(二)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深远海渔 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研发制造,重点发展应用型渔工装备、智能化 养殖装备、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大型智能网箱等深远海渔业装备。加 快建设城市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打造

29、国内一流的开放式海洋装备与系 统智能演进的试验测试基地,建设海洋装备智能演进中心,开展各种水 面、水下智能装备及系统、技术成熟度5级及以上的样机实验研究及智 能演进评选研究。推动水下航行器研发制造,推动重点产品在小批量生 产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化。面向深海远海,加快推进深海耐压仓、智 能观探测设备、高端浮力材料等研发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支持海洋生物医药及制品研发,重点开发 多糖多肽及其衍生物、海洋生物蛋白、海洋天然及合成小分子、软骨素、 甲壳素、海洋中药等,加快推进岩藻黄素系统临床前研究和产业化步伐。 开展海洋医用材料、创伤修复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以城市武汉理工大 生物医药暨新材料硏究

30、院等为依托,突破新型海洋生物活性负压封闭引 流医用护创海绵材料制备技术、海洋生物活性根管充填材料制备技术, 开发一批新产品。加快海洋功能性食品、化妆品及高端生物制品等技术 硏发和产业发展,攻克甲壳素、壳聚糖、海藻酸等可医用成分提取与分 离纯化技术,开发抗氧化类、健脑益智类等新型海洋功能食品。推动鱼 油、磷虾油、海藻生物制品、海洋特色酶制剂、海藻肥等优势产品提档 升级,加快推进海洋生物活性多糖关键技术与示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 造绿色高端海洋生物基地。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积极推进钢铁、石化、电力等大型企业和 重点园区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稳步探索海水淡化纳入临港工业园区 和市政用水补充机制。加快

31、推进城市海水淡化工程等重点项目。提升低 能耗高效海水淡化工程设计与集成服务能力,开发移动式、船舶携载、 海上作业平台等海水淡化成套设备研发制造。支持电力企业利用余热发 展热法海水淡化。发展浓缩海水化学元素萃取和精深利用。积极融入经 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加强海水淡化专用材料协同攻关和 成果转化。海洋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积极推动LNG冷能利用。推进区域热、 电、冷、气联供示范工程,引导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利用污水源热泵、 海水源热泵设备提供集中供热或制冷服务。大力发展海洋新材料,重点 研制能够用于海洋开发的防腐新材料、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碳 纤维材料等,加快推进耐腐蚀集装箱用热轧薄

32、板等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 新材料、海洋装备高端焊接材料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建设海洋新 能源实验基地,推动波浪能开发示范应用,促进清洁能源与海水淡化、 深远海养殖等融合发展。(三)加快培育海洋+新业态新模式海洋数字经济。强化以数字驱动产业创新,全面推动互联网、大数 据、人工智能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海洋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支持开展船舶智能终端、船用导航、船舶海洋工程电子设备及系统的开 发利用。实施海洋智能网络创新工程,以近海4G、5G为重点,加快构 建船联网、浮标网和集群网。推进海洋牧场智能监管系统,依托近海雷 达网目标探测网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优化设计,实现对海洋牧场智能 拍照和数据

33、融合。实施海洋大数据创新工程,推进海洋防灾减灾智慧平 台建设,实现一个系统看海洋、管海洋。着力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 对海洋产业的赋能和效益倍增作用,推动捕捞、养殖、加工、物流、销 售等海洋传统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 推广应用,建设互联网+海洋牧场观测网,提升完善北斗+互联 网+渔业一站式数字渔业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提升海鲜品牌价值。推 动旅游景区建设数字化体验产品,丰富游客体验内容。鼓励涉海制造业 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整合大物流信息,健全商流、物流、资金流、 信息流四流合一的物流交易体系。积极培育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 经济新业态;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

34、外包新模式。海洋文化产业。挖掘提升经典海洋文化价值,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 的文化品牌。推进涉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打造一批网红”城 市记忆非遗工坊海洋文化名片。深入推进海洋文化交流,举办好 城市文化节、文化硏讨会、海钓节等节会赛事,谋划海洋文化产业博览 交易会等大型展会活动。创新海洋元素在演绎娱乐、新闻出版等传统文 化产业中的表现形式,利用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创、 动画影视、线上海洋等艺术创作。推进海洋文化与装备制造、医养健康 等产业跨界融合。加快提升海洋创新驱动能力大力实施创新兴市策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统筹推进创新链、产 业链、人才链、政策链,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建优

35、平台,创优机 制,大力提升海洋协同创新驱动能力。(一)着力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企事业单位深化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合作,联合实施 海洋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好发挥平台支撑作用,提升海洋 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聚焦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生物食品 添加剂、生物医药产品、海洋环保、海洋牧场等领域,推进实施高端 海洋工程用钢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研发项目,不断提升海 洋关键领域和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 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功能升级,推进中科院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城市中心、 技术市场等科技转化中枢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 培训等海洋

36、科创孵化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高效对接与转化孵化。加 快构建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业孵 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切实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保障。(二)着力培育海洋创新主体大力培育海洋创新领头企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 发创新投入,建立健全研发机构,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 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的新增长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实现 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涉海工业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 达到60%以上。引导涉海中小企业专注主业、专注研发、提升品牌,不 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

37、心竞争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涉海科技型 企业,打造一批涉海瞪羚企业和单项冠头。培育发展涉海高新 技术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力争到2025年涉海高新技术企 业数量实现倍增,达到100家左右。实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苗圃培育 计划,支持海洋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制约产 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建立政策直通车 和企业、市场、政策需求对接、协调服务工作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 好环境。(三)着力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涉海科研院所等机构平台,通过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建立 联合机构等方式,支持城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发展提升,支持增设涉海 专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研

38、究院等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合作硏发机构升 级,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支持级、省级海洋科技创新平 台创建,加快涉海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 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创建海洋智能通讯省级重点实验 室。加快省深远海绿色养殖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城市产业技术 硏究院等落地发展。提升城市经开区生物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项目建 设。(四)着力集聚各类涉海创新人才深入落实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城市英才工程等政策,建 立人才库,面向全球全国引进高层次海洋高端人才和技术领头人才,加 快落地落实海洋领域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等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 引进措施。完善人才引进服务机制,

39、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符合条件的 高层次海洋人才提供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便捷服务。搭建 涉海企业和海洋科技人才的对接平台,推进科技创新研究院、城市经济 技术开发区双创大街、高层次人才产业园等载体建设,重点扶持高 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依托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机构,积极开设 增设涉海专业,大力培养海洋实用型人才,打造一批与地方经济发展高 度契合的涉海品牌专业,创建涉海职业教育示范区。支持日职水产养殖 技术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群建设。充分发挥海洋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作 用,为全市重大策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优化港口功能总体布局,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推进港口智慧

40、绿色发展,培育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推动港口转型升级,打造陆海双 向联动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现代化的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一)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统筹推进港口布局优化调整。加快推进实施城市港转型升级工程 (蓝色智港示范引领项目),提升港口岸线品质,重点推进港区东 煤南移工程,推动实现港口散杂货与集装箱分区集中管理,逐步调整 为以集装箱为主、兼顾支持系统和专业化散粮、木片等作业功能的洁净 货物作业区,将大宗散货作业功能调整到港区南部,巩固提升城市港大 宗散货接卸能力,优化港口铁路集疏运线路,实现大宗货物集疏运,降 低港口生产对城市环境、市民生活的影响,加快形成发展布局。加快推进港口码头扩能提升。支持城

41、市港实施新一代集装箱、液体 散货、干散货码头智能化建设改造,全面提升港口智慧化绿色化水平。 提升港口码头装卸能力,统筹有序推进集约化、大型化、专业化、智能 化码头规划建设,加快建设亿吨级大宗商品专用泊位群,增强城市港在 国际大宗商品运输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完善深水航道、防波堤、锚地等 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港区深水航道二期等重点航道工程建设。 重点推进港区LNG接收站及配套储气设施、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三 期等一批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建设 智慧绿色港口。到2025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55亿吨以上, 大宗货物吞吐能力稳居沿海港口前列,原油整体吞吐量力争

42、突破亿吨, 年接卸能力达8200万吨以上,煤炭运输能力达到5000万吨。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城市港疏港铁路、公路和油气 管廊,建设畅通、便捷、高效、智能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疏港 铁路与专用线建设,重点推进疏港铁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疏港公路建 设,重点推进港疏港高速公路新建工程等重点疏港公路工程建设,强化 港口与公路枢纽有机衔接。加快港口油气管网建设,重点建设原油管道 和成品油管道,提升港口原油总体通过能力。(二)提升港航物流服务能力打造陆海双向物流通道。强化港口物流枢纽能力建设,加速城市港 海港功能沿物流通道向内陆延伸,依托两条千公里铁路干线,全面融入 八横四纵铁路网。深入拓

43、展内陆腹地市场空间,广布无水港,深化与沿 线城市策略合作。加快推进铁路扩能改造、临港疏港铁路等建设,加密 港口航线,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到2025年,力争城市港沿线布局内 陆无水港达到30个。提升多式联运服务能级。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拓展中韩陆海联运汽 车货物运输、城市港一带一路集装箱公海铁联运通道。大力发展过 境中转业务,打造班列返程集结中心。推进原材料等大宗货物运输公 转铁,修建重点钢铁企业铁路专用线,减少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造成的 环境污染和道路拥堵。做大集装箱业务,加快开辟新的集装箱航线,拓 展南来北往城市港品牌影响力。以城市港为主导,推进市域港口资 源一体化运营发展。支持传化线上线下智慧物

44、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构 建交换平台+数据库+云服务的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完善提升南(城 市)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推进国际航贸综合服务区、城 市物流分拨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全国大宗商品 交易中心。(三)增强港口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临港产业平台。依托级、省级开发区,打造临港涉海产业发展 主战场,加快培育壮大临港先进制造、石化等优势产业,吸引钢铁、综 合能源等产业和人才向港口聚集,构建大港口、大物流、大产业的 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对标世界先进钢铁制造企业,高标准规划建设钢铁 配套产业园,加快推进临港涉海配套基地、铁路港智慧物流园等重点项 目,引进世界顶级技术装备及世界领先水平

45、生产线,建设全省钢铁产业 转型升级核心区、引领区,打造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先进钢铁制造基 地。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大宗商品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成为全 球主要的油品、铁矿石中转储运基地,我国重要的LNG接收中心和全 国最大的粮食、煤炭等集散加工中心。坚持煤油气并举,大力实施集聚、 运输、储备、交易、生产转化五大能力提升工程,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和 交易平台建设,完善能源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设北方能源枢纽,支持 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北方能源枢纽核心区和省(城市市)石油天然气交 易中心,扩大煤炭、原油、燃料油、天然气等实物及仓单交易规模。到 十四五末,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双边交收额突破5000亿元。(四)

46、增强港产城融合发展活力坚持港口发展与腹地经济互为支撑,优化港产城互动共融生态,促 进跨港口跨区域产业链拓展、供应链整合和要素资源共享,加快形成以 港促产、以产兴城、港城共荣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港口与先进钢铁 制造基地、北方能源枢纽等重大项目统筹联动,科学布局产业功能区, 加快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实施城市港转型升级工程,把片 区开发建设作为港产城融合发展和片区城市品质提升核心项目,打造精 致城市建设样板区、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重塑滨海空间新格局。促 进活力区能级提升,增强经济、科技、文化等要素集聚能力,一楼一 特色、一楼一园区,培育壮大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网红经济、文创 经济等新型

47、城市经济,形成功能多元和业态融合的城市特色活力板块。深入推动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平 台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师生创新创业,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校城 策略合作关系,实现城市与大学互促共荣、共同成长。推动产业园区一 手抓产业、一手兴城市,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实现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园区厂区社区三区融合。七、深入拓展向海开放合作新空间发挥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策略支点作用,着力打造南北对接融 合、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枢纽,加快打造新时期海上丝路主要节点 城市。(一)深度融入海洋区域合作共同体加快推动与经济圈沿海城市、经济圈内陆腹地城市在基础设施互联 互通、

48、旅游精品线路对接、临港涉海产业链互补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加 快城市融合发展。积极对接海洋合作平台、示范区海洋合作中心、自贸 区片区等重大制度创新成果,争取建设城市联动创新区。积极参与地方 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化海洋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与市场合作,深 入拓展港口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合作。加快港口集装箱业务深度融 合,运营提升集装箱外贸内支线。加强在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海洋 生态牧场、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文化旅游等领域 的全面合作与协同互补,促进产业链共建、供应链共享、价值链共创。(二)深入拓展海洋对外经贸合作全面落地落实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加大海洋领域双招双引力度, 积极招引跨

49、国企业、知名民企的涉海总部、分支机构和重大项目落户, 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推动海洋产业高水平 发展。围绕海洋经济重点产业和新兴领域,建设中外合作特色园区和地 方经济合作试验区。建立外贸外资重点企业运行监测机制,精准帮扶海 产品、海洋装备等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保份额。积极落实区域全面经 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对外贸易主体培 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强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矿产、技术人才 等领域的合作,深化与国外涉海高校、海洋协会、国际海洋组织的交流 合作,进一步拓展开放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三)加快建设开放合作载体依托省级以上园区以及城市综合保

50、税区、渔港经济区、海洋装备配 套制造产业园、海洋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一批海洋 特色产业园、园中园,提高国内外涉海资源要素的集中集聚能力,构建 海洋产业上下游及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发挥港口龙头带动作用, 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等重点项目。推进物流中心(B型)尽快 获批并封关运营,加快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市建设,实施跨境电商等 新业态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成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以物 流、信息技术、金融、标准、政策为支撑的供应链创新体系。加强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完善海洋治理体系、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为主题,深入贯彻共建 共治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提升海洋统筹发展能力、海洋公共服 务能力、海洋执法管理能力。(一)提升海洋统筹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市、区(县)两级海发办、海洋经济牵头部门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的作用,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加快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完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工作机制,把握产业 发展趋势,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育以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海洋新兴 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落实严格管控围填海的政策,加 快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建设海洋智库,提升海洋发展规划、 海洋治理决策等服务能力。强化全市重大用海项目一盘棋管理,积 极服务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和发展海洋经济重大项目的用海需求,全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