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重点_第1页
城市管理学重点_第2页
城市管理学重点_第3页
城市管理学重点_第4页
城市管理学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管理学考试题型:单选 15*1分=15分名词解释 5*3分=15分简答 5*6分=30分论述 2*10分=20分材料分析 1*20分=20分如何理解城市管理? 是指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城市管理主体凭借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影响、作用于城市管理客体,以达到既定城市管理目标的活动及其过程。)注意理解:*城市管理主体: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治性组织、广大市民*城市管理客体:城市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城市管理的表现形式:各种公共政策*城市管理的目的:有效提供城市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的公共需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管理的原则:以人为本、系统管理、法制透明、利益平衡、

2、公众参与、成本效益城市的含义: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城市的基本特征:第一,人口集中的程度较高,密度大,而且异质性强。第二,各种活动经常性地发生,运行高效。第三,各种职业门类多,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社会结构复杂。第四,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性的生活方式,具有开放性。第四,家庭的规模和职能在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第五,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第六,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城市化概念: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社区不断城市社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国城市化特点:

3、第一,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主导(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城市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城市化速度受政府控制。)第二,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是体现为城乡协调发展。第三,人口压力大,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第五,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城市功能:城市的作用和影响主要类型:共同功能:区分城市与乡村的界线。主导功能:在各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它影响或左右着城市其它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特殊功能:表明城市的个

4、性,区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线。综合功能:多种功能的集合。城市老龄化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7%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10以上。私人部门概念:即私人领域的行动主体,是指参加市场交换活动的各种组织和个人。具体地讲,私人部门包括各类企业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公共部门概念: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其行动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的社会组织体系。公共部门的特征:(1) 公有产权(边界模糊,产权界定的成本与收益)(2)公共利益(最大化,靠公共预算约束。公共预算受制于社会资源总量)(3)集体行动(通过一定的公共选择过程来集中行使决策权,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4)非市场化(通过非市场化的

5、政治过程进行社会活动)我国城市公共部门(组成):城市设置的国家机关(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政党(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市委是城市管理的领导核心。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及组织领导。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事业单位(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延伸,提供科、教、文、卫、体育等公共服务。)国有企业(政府投资的,分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其他公共部门(各种行业协会、社区自治组织、慈善机构等)公共管理的使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纠正外部效应的不良影响消除市场垄断的不利影响矫正信息不对称的不良影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发展和进步提供制度和规则城市公共产品的概念:就是所

6、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显著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共同消费)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共同受益)城市公共产品的类型:纯公共产品:能够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条件的产品。比如:警察、路灯。俱乐部产品:一种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的产品。比如:收费制高速公路。公共资源:一种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无法有效地做到排他的产品。比如:公共草坪。公共产品供给形式:政府服务(政府同时扮演公共产品生产者和安排者双重角色)政府出售(通过市场化出让一些公共产品和资源,供私人部门使用。如土地出让)政府间协议(政府之

7、间或部门之间达成协议,由一方支付费用,委托另一方提供公共服务。)合同承包(签订生产合同,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的生产任务外包出去。政府付费给生产者。)特许经营(政府将垄断性特权给予私人企业,让它在特定领域提供特定服务。消费者付费给生产者。)政府补助(政府对一些收费性的准公共产品的消费提供补贴。形式多样。)凭单制(围绕特定产品,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实施的专门补贴。)自由市场(政府基本不介入,由消费者自行安排某种服务并选择生产者。)志愿服务(由志愿人员和慈善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自我服务(个人通通过自己我帮助、自给自足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最原始的供给方式。)市政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概念:是规范

8、城市内的国家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条例的总称。其本质是权责配置问题。围绕国家政治权力在城市行政区的配置,处理城市中的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类型:1、市长议会制(又称 “强市长制”。美、法)特点:议会和行政机构分设,分别行使议决权和行政权。市长与市政府的地位高于市议会的地位,市长和市政府职能部门的长官不得兼任市议员。市长和市议会都由市选举产生。职能部门的长官由市长任免并对市长负责。市长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市长有权否决议会已经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但如果该议案以2/3多数再次通过,市长必须接受。市长可任命一位专业

9、人士担任首席行政官,由他根据市长授权处理市政府的日常行政事务并对市长负责。优点:市长拥有较大的权力,有利于统一指挥,提高行政效率。缺点:市议会对市长往往缺乏足够的制约能力,引起市长专权。2、议会市长制(也称为“弱市长制”。日本)特点:实行议会市长制的城市,议会和行政机构分设。市议员和市长分别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市长不得兼任市议员。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的职权,没有实权。优点:市议会与市政府形成一定的关系,有利于市议会监督市政府的工作,防止市长专权。缺点:在工作中可能造成市议会与市政府的相互牵扯,可能会降低行政效率。3、市议会制(英国)特点:市议会就是市政府,由市

10、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市议会由市民直接选举的市议员组成。市议会行使立法权、议决权、人事任免权、城市预算权以及监督行政权。从市议员中选举一名市议会议长,即市长。市长只有象征性礼仪性的职权,没有实权。市议会设立若干委员会,兼行市政府工作部门的部分职能。(既行使一般市议会委员会的职权,又行使行政决策权。市谇可根据需要任免聘任若干行政长官和行政职员,他们与议会委员会对口设置,共同处理行政事务。行政升官对议会负责。优点:有利于维护市议会的权威性,有利于市议会对城市管理的监督,有利于减少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缺点:市长没有实权,不能对城市管理实施统一指挥,不利于协调各部门工作,对行政效率也可能产生不

11、利影响。4、市委员会制(美国)特点:类似于市议会制,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兼行市的议决权和行政权。市委员会的成员并非都是由市民选举产生,部分成员可能由上层政府任命产生。市委员会推选一位委员担任主席,主持日常会议,也是上的市长。主席(市长)由委员轮流担任,只有礼仪性的职权,没有实权,与其他委员地位平等。市委员既是市议员,又主管一个或几个工作部门,对本部门的独立的领导权,并向委员会负责。市委员会拥有部门升官的任免权,市委员拥有本部门的行政官员和职员的任免权。优点: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有利于议决权和行政权的统一。缺点:没有行政核心,缺乏统一指挥,经常出现协调困难。5、市经理制(美国部分中

12、小城市)特点:市议会由选民选举的市议员组成,行使议决权。市议会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一位市经理,把行政权授予市经理行使,市经理对城市公共事务进行专业化管理。市经理向市议会负责。市经理并非市长。市议会议长兼任市长,但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职权,无实权。优点:(1)它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更广泛地延揽优秀专业人才;(2)它将私人部门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引进城市管理领域,实行权能分立,清除了政治因素对行政工作的影响,有利于实行专业化管理,改善治理效果;(3)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减少纳税人支出;(4)它有利于把政治矛盾与城市管理相对分开。缺点:各种政治矛盾与管理问题难以彻底分开,市经理与市议会的分离会加大处理

13、这些问题的难度,市经理往往也无能为力。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多数城市不辖区县,市县分离;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普遍拥有自治的权力;类型多样,形式灵活;实行直接选举,对选民负责;各政党通过竞选方式获得执政权和参政权;大量利益集团和非赢利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参与作用。中国城市管理主体:城市管理的权力系统:中共市委城市权力机关城市行政机关城市司法机关城市管理的非权力系统: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区居民委员会赢利性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市民参政中国建制市的行政级别的四个层次: 直辖市:与省平行的行政单位,受中央的领导和管辖。(4个) 副省级市: 具有省一级管理权限。其中5个又称计划单列市,指经济和社会发展

14、的各项计划全部单列,直接纳入国家计划综合平衡。(15个: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武汉、成都、西安、南京、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 地级市:行政级别介于省和县之间。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地级市,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有较大的管理权限。 县级市:与县、民族自治县相平等的城市行政区。不在下设区,下辖有若干乡镇。辖区内有大片农村地区,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高。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特点:全国城市管理体制比较统一,具有同一性;中共市委处于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城市行政地位具有等级性;城乡合治,建制性质双重。市拥有对区县的绝对领导权。城市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1.古代城市规划

15、理论建筑十书(维特鲁威):世界最早的城市规划著作之一 希波丹姆:世界上最早提出城市功能分区2.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代表人物:索里亚·马塔 霍华德)“带状城市”理论:城市化应当走发展“城市带”的道路,即要沿着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化地区。交通干线两边分别为:生活区和工业区雅典宪章第一, 四大功能分区,并且把居住区放在首要位置;第二,人的需要及其价值衡量是关键因素;第三,注重城市向空间延伸;第四,把城市规划上升到法律的高度。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马丘比丘宪章第一,强调在城市现有条件限度内发展;第二,注重区域性的协调;第三,城市整体的和谐第四,城市公共运输系统的优先发展北京宪章第一,要正确处理传统与

16、现代的关系第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辩证地看科学技术的作用第四,文化的影响力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协调性原则(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建设等规划相协调;空间的整体协调。)效益原则(要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节约原则(各种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如土地)人文原则(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生态原则(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是指为城市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设施的总称,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分类:城市能源设施城市供水及排水设施城市交通设施城市邮电通信设施城市生态环境设施城市防灾设施特征:

17、公共性: 公共物品两重性: 既为生产服务,又为生活服务系统性:各部分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同步性: 与城市发展步调一致超前性: 要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使用需求,投入后要能长期发挥作用。垄断性: 特定的服务主体为特定的区域服务,并不排斥其他经营形式的存在成本沉淀性: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投入后就会沉淀下来,无法周转到其它项目。不可移动性:属于固定性物质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理念落后,存在认识误区管理机构众多,但不够协调管理体制较为落后,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方法、手段不够先进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改进对策: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加强彼此的协调性明确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职责拓

18、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前瞻性坚持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注重借鉴其它国家城市基础设施的先进经验城市交通系统构成:交通道路(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纽带)交通工具(运送乘客或货物的载体)交通服务设施(交通系统运转的基础条件)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交通分离原则(混合交通、分道交通、分离交通)交通流量均分原则(时间与空间)交通连续原则(保持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交通总量削减原则(参与的人数、占用的时间与空间)优先权原则城市交通管理的主要问题:第一,交通标识设置不尽合理(其是否科学、明确,是否具有相对的稳

19、定性,直接影响着道路的畅通) 第二, 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不高(涉及协调各方的能力以及信息的交流与畅通与否)第三,交通法规不够完善,执法水平不高对策:第一,要树立先进的城市交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第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先行)第三,建立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第四,制定并贯彻完善的城市交通政策第五,加强执法规范化 第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第七,发展智能交通,增强动态管理水平 第八,建立城市交通管理的评价体系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特点:危机事件呈现高频次、多领域发生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现代城市安全的主要威胁社会性性灾害性事件容易放大为社会危机危机事件的国际

20、化程度加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政府主导的原则、防治结合的原则、规划先行的原则、协调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救助(源于英国);社会保险(源于德国,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部分);社会福利(主要是英国和北欧国家);社会优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过程:第一阶段:试点阶段(19931995年) 个别城市,属于各城市地 方政府的自 发行为第二阶段:推广阶段(1995-1997年) 全国1/3的城市建立这一制度第三阶段:普及阶段(1997-1999年底) 覆盖668个城市、282万人 1999年底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建立背景:第一,大规模的失业下岗潮 第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 第三,90年代初期出现的通货膨胀 第四,贫富差距的拉大 第五,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不能解决问题基本内容:一是保障的对象与范围 二是保障标准 三是资金来源存在的问题:第一,保障标准偏低 第二,经费来源不稳定公共服务的含义:指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组织提供以满足社会成员普遍的直接需求为目的的服务行为。底线公正概念:指政府在保障公民权利平等 、机会平等和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保障个人基本生活和发展权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