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生态环境教育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构成全球性危机,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及其未来。由此,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科学家、广大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和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性课题。在教育领域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以及对生态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界的共识。生态环境教育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被各国人士普遍接受,这在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第一节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一、国际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国际环境教育是近半个世纪以来
2、伴随全球性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出现严重危机机,人类必需扭转这一趋势的紧迫的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一项新的教育内容。环境教育学家王民(1996)把它分为自发阶段、推动阶段和全面开展三个时期:(一) 自发阶段(1950-1970年)本世纪中叶开始,造成上百乃至数千人中毒或死亡的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造成几千人发病,60人死亡;日本"水俣事件"(1953),造成180人病,50多人死亡;日本咪糠油事件"(1968),造成10000多人中毒,16人死亡等等,被人们称为八大公害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
3、强烈关注。由于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大工业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且逐步恶化,50年代形成了第一次环境问题的高潮。(二) 推动阶段(19701990年)科技领域揭示出地球生物圈所发生的宏观危机,到了70年代,已引起世界各国政治家的严重关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一系列环境教育会议,对推动各国加强环境教育起了积极作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应该建立国际环境教育项目,环境教育的进行应采用跨学科途径,在校内和校外都需要进行,在各教育层次都需要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针对公众,特别是普通公民。要教
4、育他们采用力所能及的步骤来管理和调控他们的环境。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环境教育就从此逐渐开展起来。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国际环境教育项目(IEEP)。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各国政府和国家的、地区的、国际的机构将环境教育纳入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系统中,使受教育者: 提高对环境中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诸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认识; 获得为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 发展个人的、群体的、社会的新的行为模式及道德责任,以保护和改善环境。1977年,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在前苏联第比利斯召开,并发表了第比利斯宣言。宣言指出,环境教育应当为一切年龄
5、的人、在一切水准上、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进行。1987年,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为90年代及更长远的将来制定了国际环境教育与培训策略,并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美学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亘联系。会议建议,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环境教育的10年(王明,1996)。与此同时,70年代自然科学家已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迫近,意识到人类必须帮助拯救日趋大量灭绝中的动植物。(三)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环境教青的全面展开(90年代以来)到80年代,世界人口激增、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已使生态环境问题超越了国界,发展成为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危机,环境危机已威胁到全人类的未
6、来,广大公众和政府官员都意识到,第二次环境问题的高潮已经到来(王红旗,1999)。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并迅速联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至关重要。21世纪议程第36章"提高环境意识"中指出:"目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和行动"。并明确提出了:"从小学学龄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的措施。1995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7、等机构组织的"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地区研讨会,在希腊雅典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进一步明确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信息与传统的环境教育相结合,对环境教育重新定向; 在正规和非正规环境教育中,应该将关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它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这种结合是环境教育重新嗣后必须采用的一种新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内容、方法、效果评估等都必须重新定向; 环境教育要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经常化,不能将环境教育看作可有可无的、额外的负担,或仅将环境教育视为某一单科教育的补充性的内容。现今,越来越多的
8、国家把环境教育列为一项基本教育,并且认识到:开展环境教育是切实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要保证(王民,1996)。环境教育重新定向的内涵主要有两点:(1)促进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2)当地人有效参与生态环境活动是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二、中国环境教育发展概况鉴于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而生态环境意识偏低。尽管政府和科学界做了大量工作,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不治众、执法难的情况还比较严峻。例如,当前不少地方"吃野味"的风气盛行,一些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被偷上餐桌,越是濒危等级高的价位也
9、越高。据调查野味上餐桌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高级餐厅酒楼。仅此一例足可以说明"环境保护法"、"野生生物保护法"固然重要,但仅仅靠法律显然是不够的。通过深入开展环境教育,迅速提高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我国环境教育主要在两个领域中进行。一方面是面向全社会的公众教育,第二方面是通过教育改革,把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大、中、小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国环境教育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经历了起步、发展、发展新阶段三个时期(王明,1996)。环境教育既是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服务的,而且也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
10、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我国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 起步阶段(1973-1983年)1973年8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环境教育工作也随之起步。随后,只有一个地球、寂静的春天等介绍国外环境保护的丛书出版,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79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979年11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在河北保定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建议:在广州、辽宁、甘肃、上海、湖南、黑龙江和北京等地进行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试点工作。在高中增
11、设环境地学课。随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编写出版了环境地学教材。1981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同年,中国环境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秦皇岛召开。会议提出:推广试点经验,接下来应开始进行教师培训和教材编辑出版问题。1983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建议:增加高中地理的授课时数;组织编写、出版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等选修课教材;加强中小学师资培训;重视青少年的课外环境教育。会议建议文化部门组织力量编写环境保护趣味性读物,拍摄有关环境保护的电影片、幻灯片等。这几次会议
12、对我国教育系统开展环境教育起了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认识到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投入这项工作。2. 发展阶段(19831992年)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公众教育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作用。1987年,国家教委在制定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强调了能源、环保、生态等教育要渗透在相关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并提出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试验单独设课或开设讲座等进行环境教育。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开设环境保护选修
13、课。北京市、湖南省教育部门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出版了环境保护选修课本。之后,各地也陆续组织编写了适合教学或自学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课本、课外读物。这10年也是我国政府实施自然保护行动最多的时期,大规模的自然资源普查,数百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获得通过,各级新闻媒体有关自然保护的报导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以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也开始在我国实施。这些丰富的活动,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垫定了丰厚的基础。3. 环境教育发展新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UNCED)的召开,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使全世界自然保护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深入进行迈入
14、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教育也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1992年11月国家教委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把环境教育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应有的高度。在这次会议纪要中强调提出:大力推动中小学环境教育,不断提高青年一代的环境意识。并提出了首先要搞好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培训。而且特别提出了"各类师范院校要开设环保选修课或专业讲座,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应到查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要求"。1994年3月,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强调:"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
15、根本大计"。"加强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还提出:"有必要制定方案,促进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采取措施,鼓励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活动。组建各种青年环境保护团体,有组织地参与可持续发展;在青年中树立各种环境保护先进典型;继续在青年中开展植树造林等绿色工程活动;鼓励青年做生活方式变革的表率,在青
16、年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倡导富裕和繁荣的新观念,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由此可见在迈向21世纪之际,我国教育战略正在更新,促进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我国教育的时代特征(王明,1996)。综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政府重视,教育界积极努力,并且重视国际环境教育的新动向和新信息,坚持改革开放,所以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保护意识急待培养提高。加之升学教育压力很大,素质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态环境教育还急待加强,在职基础教育师培工作面大,各地区、各学校的发展尚不平衡。在今后更广泛,深入地进行生态环境教
17、育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指导原则、内容与实施途径,使生态环境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王明,1996)。(二)、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生态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较高水平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鉴于环境教育的战线特别的长,从学生中的儿童、少年,直到勇敢上进的青年,从社会公众中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到干部,直到老人。加之,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职的各级教师都没有系统学过。所以生态环境教育的师培工作分两条线进行: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1. 职前教育主要通过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1991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和国家环保局宣教司,联合举办了"全国部分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研讨
18、会"(沈阳)。各院校对环境教育十分重视,在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中,成立了"环境科学系"。更多的院校在一些系科中开设了与环境学有关的课程,例如:在地理系开设"环境学概论",在生物系开设"生态学概论"、"保护生物学",在化学系开设"环境化学"等。还有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跨系科的"发展与环境"、"环境学原理"、"保护生物学"等选修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在中学面授其主修科目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也能兼顾高中"环境教育&quo
19、t;选修课的教师。生态环境教育内容也必将融入到21世纪高等院校相关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内容中去,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2. 在职培训一方面在各级各类教育学院、教师进修校,通过开设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举办环境教育短训班开展环境教育。另一方面由政府生态环保职能部门,对保护区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短训也十分重要。80年代以来,我国在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仍不平衡,还有大部分教师对这一新领域不够熟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知识、技能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主要问题在于,环境教育本身正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因此,培训工作正在重新定向:在内容上应包括可
20、持续发展与环境科学理论、技能、方法两个方面。在培训目标上:应当使教师能够根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原理,阐明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能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分析环境问题;能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调查、解决有关当地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能选择和开发课程计划以实现普通教育与环境教育的目的;能掌握组织和实施环境教学工作的各种方法和技能;在我国公众环境教育和青少年环境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节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一、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1、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公众掌握生态环境的有关知识,从而认识生态环境的构成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从而具有参与解决生态环境与发
21、展问题的责任感和实际行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强劲,已经把许多地方传统的,维护自然"乡规民约"冲掉了。重在参与,特别是当地人参与,重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多方面的参与,是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未来的主力军。当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时期,需要青少年在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同时,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参与解决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活动,对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2. 生态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为了达到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其分为若干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公众获得环境知识,了解大自然的规律
22、; 技能目标:帮助公众逐步掌握识别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态度目标:培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提高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兴趣、责任感和积极性; 参与目标:鼓励公众参与当地社区、栖息地解决环境问题的决策和行动;同时注意为青少年提供参加环境活动的机会; 意识目标:通过上述4个目标的实施,逐步培养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有对身边环境的敏感性,进而建立起生态环保意识。二、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鉴于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门研究、解决全球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科学,发展迅速,所以环境教育内容仍在不断丰富与充实之中。依据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特别是青少年的情况,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可持续
23、发展;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及防治;人口与环境;资源与环境;全球环境问题等方面。1.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地球环境是以生物圈为中心而言的,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进化虽然只有短短的200300万年,但已发展到高度智能化阶段。人类与环境每时每刻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人类应该改善环境,探索创造人类生产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更加美好的未来。人类的生产与消费两方面的活动,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索取物质、能量和信息,然后通过消费活动再以废水、废气、废渣形式排向环境。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开放系统。包含有时间、空间、数量、秩
24、序变化的复杂的系统。并由各子系统和各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成为一个网络结构。各子系统的运动所产生的集合效应,构成了环境的整体功能。当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情况下,特别是人为作用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和再生增殖能力时,可以导致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引起环境问题,其反作用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问题一般分为两类(王红旗,许嘉琳,杨居荣,1996):(1) 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例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又如泥石流、滑坡、洪水、台风、崩塌、干旱等;还有区域性化学元素异常等问题。(2) 人为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包括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例如: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等极
25、为严重。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度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如:水热平衡失调、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沙漠化、次生盐碱化等。2.可持续发展思想这是最新进入环境教育的内容,但又成为环境教育的关键内容,由此更提高了环境教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可持续发展思想,是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等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并在1992年巴西里约世界环发大会上被世人普遍接受的战略观点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以环境与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前提的发展模式(王红旗,许嘉琳等,1996)。当区域经济发展过快,会对环境支持系统产生很大压力,导致环境状况恶化。实际上,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可持续
26、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发展是环境永续利用的社会基础。因此,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以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寻求发展的最佳模式,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协调。3.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问题说到底,也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大自然的主体是生命有机体。整个生物圈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生物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在环境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这在1992年巴西环发大会的几项文件中,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专项签约可以体现。我国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专章阐明生物多样性保护。4. 人口与环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从环境中索取各种物质,需要环境提供各种条件
27、。但环境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人口增加使环境的承载超过限度时,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恶化。5. 资源与环境(1)能源与环境能源是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近百年来,全球能源的消费速度似乎成几何级数增长,能源生产的增长率已远大于人口的增长率。然而,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在开发利用能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能源匮乏和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我国能源现状是:结构上以煤为主是世界最大煤炭消费国,污染严重;农村以秸秤、薪柴等为主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均能耗低目前人均0.8-0.9吨标准煤/年,比世界低60%左右,而且单位产值能耗高废物排放量大。.针对上述情况,国家
28、的对策是:能源结构变革:加强煤炭转化为电力、气化和液化。大力开发天然气(污染轻),逐步扩大核电,积极开发水电;农村能源发展:尽量满足农业用电的需求、山区发展小水电。特定地区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等。提高能源利用率。(2)资源与环境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要素,其类型、数量、质量及其时空组合特征对一定地区内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资源一般可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 自然资源(可更新资源)。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人们应重在保护其增值和合理利用,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土地资源(可更新资源)。目前全球可利用土地
29、资源有限,相对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人均土地面积逐日减少,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矿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矿山开发时,若不注意环境保护,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破坏与土壤污染等。6. 全球性环境问题近20年来,科学界首先发现,人类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使人类活动能力强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大气圈、水圈、地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全球生物有机体,发生了难以预测的复杂的变化。于是人们发出了"拯救地球"、"保护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吁。当前,特别引起人们关注的全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王红旗,许嘉琳,杨居荣,199
30、6):(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耗竭;(3)森林破坏;(4)海洋生态日趋严重;(5)能源问题;(6)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法鉴于生态环境教育应该人人参与,应该是一个从学校到社会全方位的参与过程,所以生态环境教育应该从社会公众教育、学校教育、师范教育和特殊生态社区教育几个方面进行。一、社会公众教育社会宣传活动通常对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产生重大影响。实践证明,通过提高意识可以动员公众,并对社会改革和进步形成越来越大的推动力。1995年110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织了一次"全民环境意识调查"。调查表明,公众对环境保护了解的
31、层次尚低,对环境保护相关常识知之甚少,获取环保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电影、广播。二、学校教育21世纪议程第36章明确强调,基础教育是生态环境教育的支柱,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期,也是保守思想最少,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时期,因此也是生态环境意识的最佳形成期。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总的方针是,在初中,小学阶段采取:渗透结合型环境教育;在高中阶段采取:单独设选修课型教学。1. 渗透结合型环境教育中国21世纪议程中规定: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将可持续发展
32、思想贯穿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据此,从新定向的生态环境教育领域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2. 单独设选修课型教学单独设课型教学,一般在高中进行。目前一些有条件的中学一般在高中一年级或二年开设选修课。针对高中学生知识面和理解能力的特点,通过开设“环境教育”、“环境科学基础”或“环境保护”等课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着重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出发,较深入地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懂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流的基本规律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了解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与防治对策;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方针、政策、法律、法
33、规;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及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环境共同采取的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学生保护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与责任心。探究式教学法,比较适合高中生态环境教育。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各科渗透环境知识,对于环境问题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高中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语文、政治等科目中均有环境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通过结合当前国家、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一道探索、研究解决,或部分解决的方案。学习过程,包括调查、分析、研究、制定解决计划,撰写报告等。探究式教学,实际上包含了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参与。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参与式的学习方法。3. 生态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我国中小学开
34、展生态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国家科协和国家教委等部门建立了一个活跃而有效的系统评估激励机制("三小活动"、"生物百项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生物与环境科学探索)等近20年持续进行),所以多年来我国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十分活跃。鉴于生态环境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通过课外活动来普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学习生态保护基本技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有效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等方面,为我国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1)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的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价值认识目标个人行动目标其中个人行动目标是最主要的目标。根据当前国际
35、环境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树立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采取积极参与的行动,对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积极态度,学习生态环境知识、技能以及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负责的行动上。(2) 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的类型面向中小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主要有:a.生态环保科普活动、b.生物百项活动、c.生态环保科研三大类。其中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活动包括环保讲座、环保宣传、参与活动、环保知识竞赛等形式。科研活动包括环保调查、考查、环保论文撰写、环保论文讨论会等形式。生物百项活动是以"生物多样性及其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专项活动,特别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贫困山区有重要意义。
36、这些活动实质上是把生态环境教育的课堂理论学习,深入到大自然的实际环境问题中去,是参与式的桥梁和载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形式,也是对大自然生态环境教育资源的很好的利用。为了方便教师,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对课外活动进行选择,特介绍主要活动类型如下:(3) 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活动选题、教学目标、学生特点、解决方法、试行、评价试行结果等一系列步骤。下面概略介绍教学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对学习者的分析:分析学生的年龄、智力、情感、学习动机、原有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特点。目标分析:制定学年和学期的活动目标及其要求标准,并依据生态环境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进行分类。在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
37、中,一次活动往往可以完成多类目标,而有时一个目标需要多次活动才能完全实现。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计划作指导,学生学到的生态环保知识、技能等就很可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目标分析一览表,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开展活动。(4) 选题一般情况下,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因此,选题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的生态环境意识"是影响选题质量的关键。学校所在的社区中处处是题目,能不能发现、挖掘出有教育意义的题目,往往与教师的知识面、教学经验以及对生态环保教育的热爱密切相关。为此,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加强生态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自己对生态
38、环境教育事业的热爱,要注意收集、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一个好的选题至少应满足以下一个或几个条件:有助于实现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目标;能提高学生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水平;能提高学生掌握调查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能提高学生关心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责任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对社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有积极意义,并且具创新性。(5) 课外活动案例现举出代表不同方式的课外活动类型,供教师参考。案例l.题目:大熊猫唐唐救护、饲养观察报告年级:初二指导教师:安建云钟肇敏活动目的:通过对校门外一头生病的大熊猫,被救护、饲养康复全过程的观察,使学生们了解大熊猫
39、的生态习性。了解到大熊猫的常见疾病,是蛐虫病和寄生血库;病猫体重只有53千克,康复后体重增加到83千克,1个多月净增30千克。了解到大熊猫配合饲料的配方,每日食量和睡眠习惯。每日早9时和午后4时,各一餐配餐(玉米粉、黄豆粉、牛奶、维生素等),每日必须吃47千克竹叶和竹嫩枝。培养对珍稀濒危动物大熊猫的热爱,树立起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活动内容:收集大熊猫相关资料,访问管理人员,实地观察。定期到平武县"熊猫馆"观察,昕科技人员介绍有关知识。分析记录、写出观察报告。活动效果:根据调查结果,向父母和村民宣传保护大熊猫的意义,重在保护好熊猫栖息地一森林;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
40、"。学生们进一步树立保护好家乡的大熊猫及栖息地的意识,并为创建村民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主要参加者(平武木皮小学生物科技活动小组)所写论文"大熊猫唐唐救护饲养观察报告"在1997年第四届全国生物百项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案例2题目:含磷洗衣粉对环境的危害年级:初三活动目的:含磷洗衣粉己盛行近20年,近年发现随废水流入江、河、湖、海,使水体营养富集化,使藻类超常繁殖,产生赤潮,造成许多水生生物缺氧死亡,破坏了水域生态平衡。现已生产出元磷洗衣粉,但公众一般不知道这一原理。通过大烧杯养殖水生生物,而设计不同牌号洗衣粉洗涤后废水注入,通过对比观
41、察,测定,鉴定出含磷洗衣粉的富营养化作用。活动内容:1998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以1000毫升大烧杯,编号后分装入清水,并引人同等数量的绿藻和硅藻;计9杯。稀释6种洗衣粉(含磷和无磷各3种),浓度相等。含磷3:无磷3:清水对照3,分别加入上述9个烧杯。通风透光处放置1个月。测定:每星期测定一次,总计测定4次。测定通过显微镜,电子计数器计量。活动结果:第一周结果相差不大,第二周后含磷洗衣粉中藻类数量明显增多,第三周差异显著;而普通清水与无磷洗衣粉样相差不多。绵阳七中XXX.XXX等同学撰写研究报告荣获阴9年全国第五届环境与生物科学探索优秀项目奖。第四节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社区教育一些栖息着珍稀
42、濒危物种、面临灭绝危机,往往是经济文化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传统意识浓厚的地区,仅仅实行一般性的生态环境教育,往往解决不了人类胁迫的燃眉之急。而需要探索出力度更强,方法更为贴切的生态环境教育思路和方法。一、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基本特点濒危物种栖息地社区一般有如下特点:栖息着珍稀濒危物种,该物种正面临人类活动的胁迫,存在趋于灭绝的危险性;如大熊猫栖息地、朱鹮栖息地,还有长臂猿、扬子鳄、银杉、金花茶等濒危物种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不少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多属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的贫困山区,信息闭塞、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偏高,村民环境知识贫乏,社区公众尚未具备生态环境意识。二、一般性的环境教育不
43、能解决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紧迫的社会需求1. 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生态环境教育现状濒危物种栖息地地区由于有着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按理应该实行更深入有效的生态环境教育。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贫穷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缺乏合格师资和设备,使常规的教育水准都难以达标,所以生态环境教育也处于鞭长莫及、十分薄弱的状况。2. 特殊生态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状况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虽然人类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并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但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毁灭也是空前的。所以,创建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仍然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一些学者已采用了人类生态学的方法把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其它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社区教育,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报导如:云南无量山小坝河地区对黑长臂猿及其栖息地进行的调查研究(兰道英,1995),市场对基诺族庭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王洁如,1995)。近期,针对濒危物种栖息地公众保护意识的研究,如人类活动对平武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的研究(傅之屏等,1998)等,使濒危物种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得以拓宽,向着综合全面的方向发展。3. 濒危物种栖息地需要贴切有效的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低频远红外塑身仪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红宝石耳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度国际健康食品研发与销售合同2篇
- 2024年焊剂芯锡焊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承插焊楔闸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版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承包合同3篇
- 水利工程施工廉政合同2024年度范本3篇
- 2024年度品牌授权与连锁经营合同
- 2024版工业设备安装调试合同3篇
- 2024年度企业咨询服务合同(含保密协议)
- 2024年广东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考试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数据恢复服务合同范本
- 静压钢制沉井与导向式微型顶管定额
- CJJ89-2012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 第一单元《行进之歌》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课件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 小学生习惯养成行为标准40条
-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解读
- DB11-T 854-2023 占道作业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技术要求
- LY/T 3378-2024木蜡油地板
- 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模拟练习卷(含答案)
- 2024年湖南湘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