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代踏歌乐舞诗词综论在唐代丰腴的歌舞文化之中孕育出的踏歌乐舞, 具有深厚的 文化蕴涵和审美价值。诗人刘禹锡、李白、张说、谢偃、崔液、 元稹、储光羲、薛能、顾况等创作了许多经典诗篇,仅在欧阳予 倩先生主编的 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 中就收录了与“踏歌”活 动有关的唐诗 15 首。这些诗作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唐代踏 歌乐舞的审美形态和文化功能, 具有丰富的文化史料价值与文学 审美意义。踏歌,曾经是在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自娱性 歌舞艺术形式, 各个历史时期均有关于踏歌类乐舞的记载: 早在 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盆 (1973 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 土)图案纹饰中,就有衣着尾饰的古青羌
2、五人联袂踏歌圈舞的遗 迹;三千多年前的云南沧源崖画第七地点1 区便绘有五人围圈的“踏歌”、 “打歌”舞图; 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春秋时代的青铜器 m24“圆形舞蹈扣饰”(今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出土 )有18个联袂 踏歌圈舞人和云南晋宁石寨山贮贝器 m12 2纹饰中有9个联袂 踏歌舞人形象资料;汉代刘歆撰、晋代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 卷三载:汉高祖“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 趋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 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隋书 ? 五行志载:北周时“周宣帝与宫人夜中连臂踏碟而歌, 曰:自 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北史卷第四十八尔朱荣传 载
3、尔朱荣:“与左右连手踏地,唱回波乐而出。”唐代宫廷 踏歌则更加风靡流行。唐 ?张?| 朝野佥载卷三载:“睿宗先 天二年正月十五、 十六夜, 于京师安福门外, 作灯轮,高二十丈, 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 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 一伎女皆至三百贯, 妙简长安、 万年少女妇千余人, 衣服、花钗、 媚子亦称是。 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 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旧 唐书 ?睿宗记亦载:“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 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从上述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踏 歌活动的普及与踏歌乐舞的空前盛况。踏歌在隋唐当时又称“踏谣”
4、, 因其多由女子参与, 故当时 有以“踏歌娘”、“踏谣娘”、“谈容娘”代指歌舞女的。唐 ? 崔令钦教坊记载:“踏谣娘一一北齐有人姓苏,匏鼻,实不 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 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 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 ! 以其且步且歌, 故谓之踏谣; 以其称冤, 故言苦。 及其夫至, 则作殴斗之状, 以为笑乐。”其实,“踏谣娘”无论是不是人名,是不是苏妻的 名字都不重要。 它只是表明形式的一个符号, 说明它虽已有了一 个故事,但它的重心还在于形式。其“行歌,每一叠”云,说明 它的演唱形式也是“调同词不同”的反复
5、;“旁人齐声和之 云”,自然说明“踏谣和来”的唱词是“旁人”的帮唱, 极有可 能帮唱的同时是载歌载舞的。“旁人”既是观众,又参与演出, 这种具有集团歌舞特性的唐代代表性歌舞戏,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 是“踏歌”活动的传承。推而广之,隋唐曲子缭踏歌 队踏 子踏春阳踏金莲踏歌词纥那曲竹枝等, 都是诞生于踏歌的歌舞曲。 任半塘先生在 唐戏弄中写道:“唐 人用踏谣娘三字代歌舞女者,如太真外传叙杨国忠得红 霓屏风,上绘美人生动:俄有纤腰伎,近十余辈,日楚章华, 踏谣娘也,乃连臂而歌。”他还指出:“唐有踏歌、踏 曲、踏谣诸名,其义则一,徒歌之声诗虽无乐器伴奏,但 于集体歌唱时,每作集体之舞蹈。因之,用踏步以应
6、歌拍。乃歌 舞中之一种基本动作。”唐代诗人罗虬比红儿诗云:“楼上 娇歌袅夜霜,近来休数踏歌娘。”唐 ?常非月咏谈容娘诗云: “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歌要齐 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多少怜。”以上种种,足 以说明唐时“踏歌”非止为以足踏地为节而歌, 而实为有较多人 参加演出的歌舞或歌舞剧。无论是任先生的评述,还是罗虬、常 非月的诗作都对踏歌的地点、时间、场次作了精细的交待,对舞 女的身姿、人数、舞式也作了生动的描绘。在诗中,踏谣娘转换 为踏歌娘,又变成了谈容娘,将歌场之繁复、舞式之美妙、舞女 之情愫展示得惟妙惟肖。踏歌作为一种“相抱聚蹈”、踏地为节”、 “边歌
7、边舞”的集体歌舞活动, 它的基本形态是用踏步来加强歌拍, 反复歌唱 一调,或以鼓乐伴奏协调。前述西京杂记记载中有“相与连 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朝野佥载记载:“踏歌三 日夜。”黄钧宰先生的 金壶七墨 载:“男女杂踏,连袂歌舞。 ” 乐书卷一七四载:“圣朝至道初,蕃酋龙汉境遣使率胖柯诸 蛮入贡。太宗问其风俗,令作本国乐,于是吹瓢笙,数十辈连袂 起舞,以足顿地为节,胖其曲即水曲也。太宗因厚赐赉之。其笙 声高下亦不可传矣。 ”这些记载都从客观上说明了踏歌“手相握 而歌”、“联手踏地为节”、 “联袂而舞”、 “相携而舞”、 “连 袂而舞,以足顿地节歌”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踏歌就是中 国古代的狂
8、欢节, 唐代诗歌对这种狂欢性进行了富有审美意义的 艺术展现。一是灯火辉煌、场景壮观。朝野佥载载先天二年 (713 年)正月十五夜踏歌:“作灯轮,高二十丈燃五万盏灯,簇 之如花树。 ”再现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丽场景。 据唐诗纪事 记载,唐玄宗曾令张说撰写过十五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之 二:“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 华金阙万重开。”极言皇室踏歌活动的辉煌、壮观场景。张祜的 正月十五日夜灯 也称:“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描绘了正月十五长安城夜 不闭户,灯火通明,舞姿翩翩,歌声缭绕,仿佛人间仙境。谢偃 踏歌词之二:“逶迤度香
9、阁,顾步出兰闺。欲晓鸳鸯殿,先 过桃李蹊。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复低。欲问今宵乐,但听歌声齐。” 之三:“夜久星沉没,更深月影斜。裙轻才动佩,鬟薄不胜花。 细风吹宝袂,轻露湿红纱。相看乐未已,兰灯照九华。”两首诗 写出了久在深闺的少女难得聚集在一起, 她们轻歌曼舞, 通宵达 旦,尽兴忘情的踏歌场面 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憧憬。白居易 正月十五日夜月 :“灯火家家市, 笙歌处处楼”; 卢照邻十 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 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都展示了踏歌活动的壮观场面。二是载歌载舞, 通宵达旦。 刘禹锡踏歌词四首 其二:“桃 蹊柳陌好经过
10、,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 腰多。”再现了襄王故地歌舞踏歌的传统习俗与现实活动; 顾况 的听山鹧鸪云:“谁家无春酒 ?何处无春鸟 ?夜宿桃花村,踏 歌接天晓。”反映了乡野村民彻夜踏歌、诗酒流连的欢快情景, 时间虽然转瞬流逝,而踏歌舞兴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崔液上 元夜六首其六:“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犹惜路 旁歌舞处,踌躇相顾不能归。”崔液踏歌词二首其一:“彩 女迎金屋, 仙姬出画堂。 鸳鸯裁锦袖, 翡翠贴花黄。 歌响舞分行, 艳色动流光。”描写了舞女的美貌,服饰的华丽,舞姿的绝妙, 歌声的婉转,动静相宜,生动传神。踏歌词二首其二:“庭 际花微落,楼前汉已横。金台催夜
11、尽,罗袖佛寒轻。乐笑畅欢情, 未半著天明。”这两首诗叙写了“欢乐无穷尽, 歌舞达明晨”的 狂欢场面和流连忘返的情致。刘禹锡踏歌词四首其一:“春 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 鸪鸣。”描绘了在月光涓涓之夜妙龄少女连手而歌、踏地为节, 各种乐歌唱尽而余兴犹存的欢快情景。吕氏春秋卷五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信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传 为远古咏劳动、迎春天、祈丰收、赞天地、颂王室、祭祖先、愿 鸟兽繁殖等等。这里的“投足以歌八阙”的“投足”即碟足或顿 足,即“踏地为节”,实即
12、踏歌,这就是说远古时代所传葛天氏 之乐,实际上是原始歌舞一一踏歌活动的最早渊源。而中国踏歌最早的记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 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下至宫女、民众、乡村儿童等,真所谓“歌谣舞蹈,遍及九陌”。诸如“男女聚而踏歌”,“群聚歌 舞”,“十数辈连袂而舞”等,传达了迎春、庆贺、送别、祭祀、 婚恋、交游等不同文化母题。首先,唐代踏歌乐舞诗词对迎春活动的讴歌。唐代风行春天踏歌,刘禹锡踏歌词之四:“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 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描写了从初春到暮 春踏歌活动一直绵延的风俗。 张说十五夜御前口号与踏歌词二 首之一:“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
13、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 艳,鸡踏莲花万岁春。 ”勾勒出唐代长安正月十五夜的艳丽夜色 与欢庆场面。谢偃踏歌词三首之一:“春景娇春台,新露泣 新梅。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倩 看飘鹞雪,何如舞袖回。”全诗描绘了春天的梅花绽放、春叶舒 展、鲜花盛开、飞鸟和鸣的美丽景色,那飞舞的雪花,怎能比得 上踏歌的舞姿美妙 !其次,唐代踏歌乐舞诗对庆贺活动的赞颂。 唐语林卷七 载,唐宣宗年间,唐朝军队收复河湟之地,为庆祝胜利,“ ( 宣 宗时 )有日葱岭西者,仕女踏歌为队。其词大率言,葱岭之 士,乐河湟故地,归国而复为唐民也。 ”而当时诞生的新曲调“葱 岭西”,据考证是为庆祝这次胜利而作的
14、“踏歌”调。 刘禹锡采 菱行描写武陵人采菱后踏歌的乐观情绪:“白马湖平秋日光, 紫菱如锦彩鸾翔携觞荐芰夜经过, 醉踏大堤相应歌。”展示 了踏歌活动与采菱劳动的交织场面, 也表达了当地群众“取酒恣 饮,已而复歌”的豪迈粗犷情怀。储光羲的蔷薇写道:“葡 萄架上朝光满,杨柳园中暝鸟飞。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 人归。”渲染出节日喜庆的场面和踏歌的欢快氛围。再次,唐代踏歌乐舞诗词对祭祀活动的描述。 中国原生态的 “踏歌”在一定意义上也含有祭祀祈祷意味。清?同治巴东县 志载唐宋时“巴人好踏踢,代鼓以祭祀,叫哭以兴哀”。刘禹 锡的阳山庙观赛神诗云:“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启醉 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
15、连踏竹歌还。”既有对祭祀巫术活动 的记录,又有乡野村民婆娑醉舞的情态的表达,勾勒出一幅当地 人民对踏歌乐舞的陶醉与崇尚。 另外,中国古代踏歌大多在农历 十五那天的夜里举行,而十五之夜正是满月之夜, 从这一点上看 “踏歌”似与满月有关。刘禹锡的武陵书怀五十韵中就有“踏 月”的提法:“照山畲火动,踏月俚歌喧。”这就将“月”与“踏 歌”联系在一起了。据考证,从晋至唐踏歌季节不同,晋代是十 月十五,唐代是正月十五,宋代是正月十五与八月十五。但无论 在哪个季节举行,日子都选在十五之夜。这显然与月亮自然崇祀 有关。最后,唐代踏歌乐舞诗词对婚恋交游的展现。刘禹锡踏歌 词四首之三:“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 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这是一首以踏歌乐舞为题材,含蓄 地抒写青年男女婚恋择配的诗作, 诗人没有正面铺陈叙写,而是 从迅速传播的曲词、翩翩振袖的舞姿人手,通过“游童陌上拾花 钿”的细节衬托出青年人连袖歌舞, 情深意浓的极致。这也从一 个侧面诠释了唐代踏歌留存的原始婚俗的遗风。文y禹锡竹枝词之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承包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度雏鸡养殖与农业科技园区合作购销协议4篇
- 2025年触控式公共信息发布系统销售合同4篇
- 2025年度高端定制渔船买卖合同(豪华游艇版)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地食堂员工住房补贴合同4篇
- 2025年度池塘租赁与生态渔业发展合同4篇
- 2025厂房租赁安全协议标准范本15篇
- 二零二四年度渣土运输合同附带施工现场噪声及粉尘控制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通信设备安装工程劳动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印刷品出口业务委托合同3篇
- 《榜样9》观后感心得体会四
- 2023事业单位笔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题库(含答案)
- 化学-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卷(一)试题和答案
- 2025四川中烟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EHS工程师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央企)2024年
- 营销策划 -丽亭酒店品牌年度传播规划方案
- 2025年中国蛋糕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润滑油过滤培训
- 护理组长年底述职报告
-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13年6月22日下午湖北省公务员国家安全局面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