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二讲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综述._第1页
实验心理学第二讲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综述._第2页
实验心理学第二讲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综述._第3页
实验心理学第二讲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综述._第4页
实验心理学第二讲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实 验验 心理学心理学罗罗 伟第二讲第二讲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第一节 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实验研究中的变量 变量(变量(variable)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物理量:物理量: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的强度、人接受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的强度、人接受刺激的类别(视觉还是听觉或其它)等。刺激的类别(视觉还是听觉或其它)等。心理量:心理量:明度和响度、情绪、动机的强明度和响度、情绪、动机的强度、疲劳的程度等。度、疲劳的程度等。v变量的两个基本特点:变量的两个基本特点: 变化性和可观测性。变化性

2、和可观测性。v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即实验必须操作环境以产生变化。即实验必须操作环境以产生变化。v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因此,变量时实验研究最基选择和操纵。因此,变量时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1)什么是自变量v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2)自变量的类型v作业变量(刺激变量、任务变量)v环境自变量v被试者变量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3、因变量v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行为表现),称为因变量。v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v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或无关变项)。v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 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 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v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额外变量额外变量实例分析实例分析 自变量是被操纵的; 因变量是被观察的;额外变量(控制变量)是保持恒定的。 指出下列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v例一:一汽车

4、制造商想了解为了使后面的汽车司机能够尽快地知道前面的车子已经停住,汽车的刹车灯应该多亮? v例二:训练一只鸽子看见绿光啄键盘,看见红光例二:训练一只鸽子看见绿光啄键盘,看见红光不啄键盘,正确啄键盘后,给予谷子作为强化。不啄键盘,正确啄键盘后,给予谷子作为强化。 v例三:想知道一个人估计时间的准确性,设计如例三:想知道一个人估计时间的准确性,设计如下:一只绿色小灯泡和电子记时器相连,主试按下:一只绿色小灯泡和电子记时器相连,主试按键让灯亮键让灯亮5秒、秒、10秒、秒、30秒、秒、60秒,然后让被试秒,然后让被试相应复制出按键时间。相应复制出按键时间。v例四:语言教师想知道在一个语言教学班里班容例

5、四:语言教师想知道在一个语言教学班里班容量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量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v答案v自变量(被操纵变量): 刹车灯的明度v因变量(被观察变量): 刹车灯亮到尾随车司机踩刹v 车踏板之间的时间v控制变量(恒定变量): 刹车灯颜色、刹车板的形v 状、刹车所需力气、额外照v 明度等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v实验者效应实验者效应v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

6、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称为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被试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变量的操纵变量的操纵v1.1.自变量的控制自变量的控制v2.2.因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控制v3.3.额外变量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控制v在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操纵、变化称为自变量的控制。v对自变量的控制,首先要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对心理学中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使之

7、操作定义化,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实验。 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 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例如,把“刚刚感受到”定义为“50%次感受到”,就可测定感觉阈限了。 又如,焦虑v焦虑的操作定义:皮电反应、焦虑测验得分自变量的控制自变量的控制v研究中变量操作定义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研研究中变量操作定义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研究的可重复性、结果的可检验性以及研究的究的可重复性、结果的可检验性以及研究的普遍意义。普遍意义。v作出操作定义的程序是:作出操作定义的程序是:v(1)确定与心理学构思有关的具体测量指标;)确定与心理学构思有关的具体测量指标;v(2)在实际研究或实验中产生并观察

8、该变量)在实际研究或实验中产生并观察该变量指标的变化,进行测定与检验。指标的变化,进行测定与检验。v其次,对于在刺激维度上连续变化的自变量,要做好三项工作:(1)要确定好自变量的范围(2)要选一定数量的检查点(3)要确定好各检查点之间的间距。因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控制v把实验中的被试者的反应控制在主试者所设想的方向上,这就是反应的控制问题。v以人作被试者,往往用指示语来控制被试者的反应。指示语乃是心理实验中主试者给被试者交代任务时说的话。使用指导语时,应注意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引起动机,激发兴趣。被试者来到实验室时,不一定对参加实验感兴趣。因此主试者必须利用言词来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可能的范围内,告

9、诉他们实验目的与应用价值,使他们认识到参与和合作的意义。 用指示语控制v主试为交待任务向被试讲的话,在心理实验中称为“指示语”,也称“指导语”。v在人作被试时,指示语在实验中不仅是对被试说明实验,更重要的是给被试设定课题,这也是控制被试有机体变量的一种手段。v指示语不同,所得结果也不相同。给指示语时应注意(1)v要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示语。是让被试尽量做得准确,还是尽量做得快,还是要求又准又快。是让被试按特殊的方式完成某种任务,还是随便用什么方式去完成任务。v在指示语中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交待清楚。主试要求被试做的事,可能是他从来没做过的,要说明将要给他呈现什么,要他怎样做等等。v要保证被

10、试确实懂得指示语。指示语要写得简单明确。切忌模棱两可,也不要用专门术语。为了防止被试误解指示语,可以让被试用自己的话重述让他做什么,怎么做等。给指示语时应注意(2)v指示语要标准化。事先要把指示语写下来念给被试听。应做到所给的指示语前后一致。不要任意改变同一指示语中的有关词句。最好能使用录音机给出指示语。v在指示语不能充分控制反应时,就要很好地考虑刺激条件和实验装置等,使刺激条件、实验装置和指示语配合起来。v在动物实验中,反应控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刺激条件,实验装置和训练等方面。反应指标的选择反应指标的选择v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指标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

11、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口头报告选择反应指标的条件(1)v有效性: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哪一个指标能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那么这个指标就具有有效性。任何指标首先要考虑其有效性,应该了解指标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指标变化意味着什么等等。v客观性: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一个客观的指标一定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重现。这样的指标能经得起检验。v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便于统计,这样精确度就能高一些。 选择反应指标的条件(2)v指标的可靠性和辨别性也应该考虑。在这几个指标中,有效性是最重要的。v选择指标时还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能性。如用脑电

12、波来研究高级神经活动,这是有效的。但是没有脑电波设备就不能以此作指标。v在测定、记录、观察反应时候,常常有仪器本身误差,操作者的记录误差等,这都要尽力防止。额外变量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控制v额外变量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控制v1.排除法:排除法:指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指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v2.恒定法:恒定法:指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指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v3.匹配法:匹配法:是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是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v4.随机化和平衡法:随机化和平衡法:指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指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v5.

13、 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量的干扰。无关变量的消除v控制无关变量最简单的方法是消除无关变量。v心理学实验之所以大多在暗室、隔音室内进行,就是为了消除作为无关变量的视觉和听觉刺激。v但要注意,过于消除无关变量,实验就失去“现实性”,反而会引起难于控制的态度、期望、紧张等有机体变量。v有些变量是无法消除的,如年龄、身长、体重、遗传、动机、情绪等变量。v所以无关变量的消除是有限的。 无关变量保持恒定v被试的年龄、身长、体重、遗传、动机、情绪等有机体变量和形状、大小、呈现时间等刺激变量无法

14、消除。可以采用保持恒定的方法,使其效果固定而达到控制的目的。v实验最好在同一时间,同一房间里进行;实验仪器应在同一条件下使用;主试的态度要保持一定,室温和湿度等也要保持恒定。v为控制练习、疲劳等效果,可把明显表现这些效果的最初几次尝试除外。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v在无关变量的消除或使其保持恒定有困难时,可使用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来控制。v控制组法就是这种方法之一。在控制组法中,分成无关变量效果相等、被试个体数目也相等的两个组,随机决定实验组和控制组。这样,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无关变量的效果是相等的,即被平衡了,而且经历时间等条件也相等,所以两组的反应之差,可以认为是自变量的效果。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模式v

15、实验组: 控制组:v自变量 v无关变量l 无关变量lv无关变量2 无关变量2v v无关变量n 无关变量n v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反应之差,是自变量引起的。v如果自变量有两个,可设立两个实验组与一个控制组。 无关变量的抵消v由实验顺序造成的练习、适应、疲劳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用无关变量的抵消,这种方法也称循环法。v当实验条件为A、B、C三个时,把被试个体分成三组(各占被试总数的13),可如下安排:v 实验顺序 1 2 3v 第一组 A B Cv 第二组 B C Av 第三组 C A B 无关变量的纳入v对于一个预见到的无关变量,无法对它进行控制时,就应从另一角度设计实验。v最简单的方法是使无关变量

16、成为实验设计中的一个自变量。v由于无关变量的纳入,使实验的自变量增加,给分析实验结果带来很多困难。预备实验预备实验v预备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设计提供一切需要的资料。其中包括有关被试选择、个体数目确定、指标的有效性、自变量如何操作,无关变量如何控制、指示语的作用、设计的优劣等等方面。这些问题均应在预备实验中进行全面研究。 预备实验的重要性v凡是在正式实验以前,都须进行预备实验,千万不要以为不是正式实验就马马虎虎。v如果预试不能提供正确资料,便难于确定正式的实验设计。v在预试中要细心观察出现的意外效果,这样可及时修改原先的设计。v通过预试以后,确定了正式实验设计,一旦正式实验设计确定,就不能随意

17、变动。v当然,如果实验中途有重大意外时,应停下来全面考虑,根据新情况重新设计。实验中的变量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分析v学习走迷津实验实验目的:研究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走迷津所用的时间和错误次数的变化。实验材料:触棒迷津(见下图)、小棒、遮眼罩(见下图)、秒表、记录纸。遮眼罩 实验程序:v(1)三人一组,被试者带上遮眼罩,用小棒走迷津(实验前被试者勿看迷津,也勿用手触摸迷津)。主试者对被试者的指示语必须这样说明:“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尽快地学会用小棒走迷津,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争取早些学会”。主试者把小棒放在迷津的入口处,然后让被试者用优势手拿住小棒,手臂悬空。 v(2)被试者手

18、执小棒静候。主试者在每次开始前2秒钟,先发出“预备”口令,主试者再说“开始”时,被试者才用小棒走动。在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主试者开动秒表。v(3)被试者在走迷津的过程中,凡进入盲巷一次就算出错一次,主试者记下错误次数。 v(4)当被试者的小棒进入迷津终点,主试者立刻说“到了”,同时停秒表,记录走一遍迷津所用的时间(秒)。再做下一次的准备工作。v(5)学习遍数因被试者而异,均以连续三次不出错为学会的标准。v(6)若被试者在学习途中感到疲劳,可在某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 本实验的变量分析v自变量:学习次数v因变量:时间、错误次数v控制变量: 刺激因素、被试自身因素、主试因素、环境因素 治疗者

19、试图改善患者的自我形象。每次患者描述自己积极的一面时,治疗者就以点头、微笑和额外注意予以奖励。对变量命名。v答案v自变量: 用于奖励的语言种类。v因变量: 语言数量(或频率)v控制变量: 办公室情境、治疗者v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服。对变量命名。v答案v自变量: 参与者性别v因变量: 不舒服的程度v控制变量: 电话亭的大小、挤在电话亭v 的人数(6)、个体的大小等课后作业课后作业v请分析一篇研究文献的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请分析一篇研究文献的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并指出:量,并指出:1 1)是如何对自变量进行操作的,是否恰当?)

20、是如何对自变量进行操作的,是否恰当?2 2)选择的因变量指标是否符合信度、效度和敏度要)选择的因变量指标是否符合信度、效度和敏度要求?求?3 3)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是否严格?还有哪些可能的额)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是否严格?还有哪些可能的额外变量没有得到控制?外变量没有得到控制?变量命名练习变量命名练习v1 1、不同阅读过程文章信息保持特点的实验研究、不同阅读过程文章信息保持特点的实验研究莫雷、陈雪枫,心理科学,莫雷、陈雪枫,心理科学,1997年年06期期v2 2、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时眼运动的顺序性、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时眼运动的顺序性韩玉昌,心理科学,韩玉昌,心理科学,1997年年01期期v3 3、强

21、的和弱的学习者记忆监控能力的比较研究、强的和弱的学习者记忆监控能力的比较研究张萌张萌,牛雄鹰,山东师大学报牛雄鹰,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1997年年02期期v4 4、幼儿假设检验思维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幼儿假设检验思维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杨春燕,张庆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杨春燕,张庆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科学版) ,1999年年03期期第二节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实验研究的设计v好的实验设计不一定会成功,但失败了也有好的实验设计不一定会成功,但失败了也有意义;坏的实验设计不一定会失败,可是成意义;坏的实验设计不一定会失败,可是成功了也没有意义。功了也没有意义。v多变

22、量设计多变量设计v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v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v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一、多变量设计v多自变量实验v多因变量实验v什么是多自变量实验?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v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好,可获得交互作用。多因变量实验v什么是多因变量实验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v多因变量实验的优点:增加普遍性。获得多个因变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v被试间设计是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设计。v被试内设计是每一个被试都会接受自变量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v混合设计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两

23、种基本设计的设计设计被试间设计v特点: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即简称一种实验处理或称一个实验条件)。v被试间设计的方式:匹配设计随机化设计匹配v是先将被试按照某一个或几个特征水平上的相同或相似加以匹配,再把每一匹配组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这样可以保证各组被试在这个或这几个特征上是同质的。v通过前测内容:必须与实验作业高度相关。拆窝技术v匹配的不足:不可能在每一个特征上都进行匹配。匹配法往往费时耗力。匹配多个特征时,如果特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则可能混淆实验结果。需要谨防回归假象的介入随机化设计v随机化,即是把被试水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v方法:同时分配法v抽

24、签法v笔画法v报数法次第分配法v简便法v区内随机法v被试间设计优点处理方式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或干扰。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v存在问题: 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匹配设计和随机化技术也只是尽可能地缓解而不是根治这一问题。被试内设计v特点: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自变量水平的影响。v优点:节省被试人数,能更好地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v存在的问题:时间效应、顺序效应等v解决方法平衡技术v被试内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v位置效应实验处理所处的序列位置会影响被试的反应。v延续效应前一阶段的处理会对后一阶段的处理产生影响。v差异延续效应

25、前一阶段的处理影响后一阶段的处理效果的情形,但主要取决于先出现的是何种处理。平衡技术v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有2个水平的情况在实验中,被试都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实验处理。v拉丁方设计适用于自变量水平超过2个把被试尽量分成相等的n组,使被试组数和实验处理的数目相等。v实验处理数目为偶数时v实验处理数目为技术时混合设计三、小样本设计v什么是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主试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v单被试实验设计当小样本设计中的人数减少为一名时,就称之为单被试实验。v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类型v随机处理设计特点:实验处理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v系列观察设计

26、AB设计ABA设计多基线设计四、准实验设计四、准实验设计v什么是准实验设计?什么是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些方法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v常用自变量常用自变量被试变量(如:年龄、性别、种族、社会阶层)被试变量(如:年龄、性别、种族、社会阶层)v优点: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的不足,使实验者能够在道德和能力的限制范围内尽可能地关注使实验者能够在道德和能力的限制范围内尽可能地关注感兴趣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

27、。作业(作业(1) 试应用已经学过的实验设计方法,对下列问试应用已经学过的实验设计方法,对下列问题作出恰当的研究设计方案:题作出恰当的研究设计方案:v(1) 我们可以将婴儿对强声刺激所表现出我们可以将婴儿对强声刺激所表现出反应称为反应称为“害怕害怕”,而将受到限制时所表现,而将受到限制时所表现的反应称为的反应称为“愤怒愤怒”。这时,如果我们要研。这时,如果我们要研究婴儿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差究婴儿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差异,该采取什么实验设计方案是比较恰当的?异,该采取什么实验设计方案是比较恰当的?作业(作业(2)v(2) 现在有三种不同的算术教学方法,拟在全市现在有三种不同

28、的算术教学方法,拟在全市小学各年级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研小学各年级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研究问题,该采取什么实验设计方案?究问题,该采取什么实验设计方案?(3) 一个研究者在做一个研究者在做4种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种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解影响的研究时,从解影响的研究时,从4个班随机选取个班随机选取32名学生,每名学生,每个班个班8人,实验在星期三、四、五、六下午分四次人,实验在星期三、四、五、六下午分四次进行。请根据上述问题作出一个恰当的实验设计方进行。请根据上述问题作出一个恰当的实验设计方案。案。(4) 有一气功大师声称自己具有耳朵认字的特异有一气功大师声称自己具有耳朵

29、认字的特异功能。试设计一项实验方案对此加以验证。功能。试设计一项实验方案对此加以验证。第三节 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v一、研究的信度什么是研究的信度?什么是研究的信度?v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一项好的心理学研究,其结果必定稳定可靠,即重复研究的结果要保持稳定、一致,否则便不可信。影响信度的因素v被试方面:身心状况、注意力、持久性、态度等;v主试方面:不按规定程序、制造紧张、评判主观等;研究设计方面有取样不当、题目过少、陈述不清等;v实施方面:环境的各种难以控制的变化条件。判定研究信度的方法v判定研究信度的方法主要有v重复法v相似法v独立评判法二、研究的效度v研究过

30、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v1.1.所研究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所研究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尤其是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系?v2.2.如果所研究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如果所研究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系是否是因果关系?v3.3.如果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它所包含的具如果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它所包含的具体的因果关系构思是什么?体的因果关系构思是什么?v4.4.假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构思明确,这种因果关假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构思明确,这种因果关系

31、对于其他人员、背景条件和实际时间的普遍意义系对于其他人员、背景条件和实际时间的普遍意义如何?如何?效度的来源v1957年,社会心理学家年,社会心理学家Campbell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研究的效度问题。究的效度问题。v十年之后,他在十年之后,他在研究的实验和准实验设计研究的实验和准实验设计(1966年)中,借用了测验领域的年)中,借用了测验领域的“效度效度”概念,把研究效度概念,把研究效度作为设计与评级各种研究的理论框架,并系统地应用于作为设计与评级各种研究的理论框架,并系统地应用于研究和实验的设计。研究和实验的设计。v1979年,年,Campbell和和Cook一起,出版了一起

32、,出版了准实验研准实验研究:现场背景的设计与分析究:现场背景的设计与分析,更为全面、系统地讨论,更为全面、系统地讨论和分析了研究效度及其在实验设计中的意义。和分析了研究效度及其在实验设计中的意义。v现在,有关研究效度的理论和方法,已为心理学家所普现在,有关研究效度的理论和方法,已为心理学家所普遍接受,成为研究与实验的关键,也成为心理学研究方遍接受,成为研究与实验的关键,也成为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里程碑法发展的里程碑。内部效度的定义和条件v1.内部效度的定义v效度常常是指一项测验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程度。v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v如果自变量和因变

33、量之间的关系并不由于其他外部变量的影响而变得模糊不清或复杂化,那么这项研究就具有内部效度,这时可以得出结论,说某种实验处理或条件确实具有某种效果。v2.内部效度的条件v内部效度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认真细致的变量选择和准确周密的研究设计。v首先,正确选择了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v其次,周密的实验或研究设计。v主要是指在运行试验设计时,明确地意识到各种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运用多种设计措施,控制这些影响因素,突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v在选用不同的研究类型时,应注意各种研究类型的弱点,善于利用它们的优点,为探测和验证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服务。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v1.历史因素v前摄历史因素:包括被试固

34、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工龄、经验等。v在研究中控制前摄历史因素的方法是对被试进行随机化选择。v后摄历史因素:是指在研究测验以外可能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差异的因素。v这常常是研究中为控制因素的干扰,使因变量发生变化,而不是实验处理本身造成的差异。v后摄历史因素可以通过恒定其他事件的方式加以控制。v2.选择因素v是由于选择被试的程序不当而使各被试组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系统性差异,影响内部效度。v当研究不可能对被试作出随机选择和分配时,最容易受选择因素的影响。v3.成熟因素v是指在研究期间,由于被试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成长或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因而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某种系统效应,降低了研究的内

35、部效度。v控制的方法:是被试的选择和分组尽可能随机化,并设置对照组。v4.被试的更换和淘汰v(1)实验和研究期间,被试由于事故、生病或研究调整等原因而被更换或者停止参加研究,这种因素会明显地影响对研究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大大降低了内部效度。v控制方法:使被试保持稳定和一致。v(2)被试本身的质量,也是影响研究效度的一个重要因素。v合作型被试:倾向于在研究中设法帮助实验者发现和证实研究假设,这种合作往往会带来偏向。v消极型被试:倾向于抵制研究的计划和安排,常常与研究者“对着干”,从而不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和有效地展开研究。v评价担忧型被试:对参加实验抱有疑虑,担心别人总是在评价自己,因而总是设法避免

36、消极评价,盲目猜测研究目的,以“理想”的方式表现自己。v忠实型被试:能按照研究要求行事,没有前三类被试的缺陷。是研究的理想被试。v5.测量和测试手段v(1)测量:当研究运用事前与事后两次测量时,事前测量会影响事后测量的结果,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v常见的有练习效应、敏感效应和选择性效应。v这种因素一般通过设立无事前测定组加以控制。v(2)测试手段:这是指由于测评者本身的疲劳、单调感、注意分散以及其他主观因素和测试工具本身的变化,使测定和评级的精确性受到影响,降低了研究的效度。v主要靠研究者或测评者加强基本训练和严格的测试手段消除影响。v6.统计回归效应v统计回归效应:在进行重复测量时,初测时获高

37、、低、极端分数者会在重测中倾向于向平均值偏移。v心理学研究中,常常会通过事先测试选择极端分数的被试参加研究,这样就会由于统计回归效应而混淆了再次测试结果所反映的实验效应,从而降低了研究的内部效度。v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干预研究,实验后儿童的成绩提高是干预的作用还是回归效应的影响?v控制的办法:将极端分数者单独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注意他们的结果差异,进而做出有关自变量效应的正确结论。v7.实验处理和程序v实验处理和程序本身的一些特点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其中包括:v(1)有关实验处理和程序信息的扩散与交流,使对照组实际上得到了实验处理或受其影响。v(2)实验处理的实施包含了其它好处(如资助),产生

38、了补偿性等同效应。v(3)由于实验处理而使实验组十分引人注目或炫耀,产生补偿性竞争。霍桑实验v梅奥及其助手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历时8年(1924-1932)的实验研究霍桑实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v研究者起初认为也许工人的生产效率与疲劳和单调感有关,于是假设“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实验中,抽调厂内一个绕线圈的班组,把这12名女工分成两组:一组为控制组,即工人在照明条件始终不变的情况下工作;另一组为实验组,其工作的照明条件随时可变。两组工人的工作都是安装电话继电器。研究者先将实验组的照明度逐渐增加,但控制组的照明度不变,结果两组的生产大致

39、以相同的比例增长;接着又把实验组的照明度降低,甚至减至0.06烛光时,实验组仍和控制组一样,一直在增产。 v第二阶段实验的目的在于发现工资报酬、休息时间、工作日长度和每周工作时间等因素对生产率的影响,从而可以对这些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加以有效控制。v研究者原来设想,这些福利措施会刺激生产积极性,一旦撤消这些福利措施,产量一定会下降。参加实验的是继电器装配室的6名女工。v实验中,先取消了原来对工人的各种高压手段和单方面的命令及监督等,然后再改变各种工作条件。如,把小组工资制度改为个人计件工资制;在上午十时和下午二时各给五分钟休息时间;减少每天的工作时间和每周工作天数;在休息时间提供茶点等。v上述这

40、些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产量的增长。不可思议的是,当把这些特权都取消,只保留个人计件工资制后,产量竟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后又恢复了休息时间和茶点供应,产量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v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各个因素如何变化,产量始终是增加的,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v8.多种研究条件和因素的交互作用v许多研究对不同条件或因素的效应进行比较,可是在研究过程中却往往由于测试程序、因素控制和实验安排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多种条件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效度。v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主要因素的方法:采用随机化的程序。v所罗门四组设计:通过随机化程度和设立四个不同处理的实验或对照组,保证

41、了研究的内部效度。vR:随机化选择被试vO:观察和测定vX:实验处理A组- RO1AXO2AB组- RO1BO2BC组- RXO2CD组- RO2D研究的外部效度v1.外部效度的定义v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和研究的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实验效果的普遍性或可应用性。v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v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v内部效度低的研究结果就谈不上对其他情境的普遍意义,可内部效度高的研究,其结果却不一定能一般化到其他总体和背景中去。v2.外部效度的条件v外部效度的要求是使研究能够代表真实世界的情况。v必须在使研究尽可能

42、模拟现实情景的基础上,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实验,以不同的研究条件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v这种多重实验手段,是获得外部效度,提高研究结果可应用性的重要条件。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v1.总体效度v总体效度是指研究结果对于研究者最终感兴趣的总体的普遍意义。v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这一总体效度,高总体的效度才会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v最好的办法是明确规定研究的总体,并从这一总体随机地抽取样本。v2.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定义和测试方式v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定义和描述,规定其测试方式,不仅能够明确实验效果,而且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v3.对测量的敏感化v事前事后测试的敏感效应v解决办法:v对于认知性的事前测量和两次测量之间较长的时间间隔,可以减轻这种敏感化效应。v尽量少用容易产生敏感效应的测量,尽可能采用“不引人注目的测量”。v4.多重实验的干扰v当被试多次接受实验处理或同时参加多个实验时,就会取得某些实验经验,产生敏感效应,这样既会影响随后的研究效率,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v5.特异性效应v是指由于实验或研究采用了新异的方法、特殊的材料和情景,或者使被试改变已习惯了的活动、工作方式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