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代诗歌发展演变_第1页
古代历代诗歌发展演变_第2页
古代历代诗歌发展演变_第3页
古代历代诗歌发展演变_第4页
古代历代诗歌发展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歌发展及演变脉络概述: 原始时期:上古歌谣,原始性,诗、歌、舞不分 先秦时期:诗经温柔敦厚、楚辞浪漫瑰丽 两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最长叙事诗陌上桑 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魏:建安风骨、三曹七子、蔡琰,慷慨悲凉西晋:正始文学(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寄旨遥深太康诗风(三张二陆一潘)繁缗雕刻一左:左思风力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寒士的不平东晋:玄言诗风(孙绰、许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渊明:平淡自然,开创了田园诗,隐逸之宗南朝刘宋:元嘉三大家:谢灵运(山水诗)、鲍照、颜延之 南朝齐梁:永明体/新体,周顺四声“平上去入”,沈约“四声 八病”,自觉用声韵格律创作诗歌,注重平仄,最杰出

2、的永明体 诗人是谢跳 齐梁文学集团,“徐庾体”宫体诗人,昭明文选玉台新咏 北朝诗人:庾信,由南(绮丽轻浮宫体诗)入北(深沉刚健), 集南北诗风之大成 杜甫评价“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 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敕勒川,北地三才,邢劭,魏收,温子升木兰诗西洲曲南北朝民歌最有代表性作品(乐府双璧)f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隋代:卢思道“思妇征军”、杨素、薛道衡9唐代:初唐贞观诗风清绮、上官体绮错婉媚,宫体诗人应制应和 初唐四杰追求壮大昂扬的情怀,渴望建功立业沈俭期、宋之问对律诗的定型文章四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苏味道、李崎、崔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对唐诗玲珑意境 的

3、探索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复古、恢复风雅比兴传统“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诗美理想,影响盛唐诗歌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殷瑞河岳英灵集唐诗风骨诗人群体:山水诗人(王孟)豪侠诗人(王昌龄、崔颠、王翰)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祖咏)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 唐诗风的转变一一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杜甫,安史之乱,“诗史” 中唐大历诗风:元结、刘长卿、韦应物、李益、顾况、大历十才 子,寂寞情思,风骨顿衰 元和诗风:元白诗歌,追求浅近,通俗易懂,及新乐府运动,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张籍王建乐府诗,李绅 韩孟诗派以丑为美,追求险怪,贾岛姚合孤峭冷僻,李贺瑰丽冷艳,刘禹锡和柳宗元,贬

4、谪情怀 晚唐:杜牧咏史诗咏怀诗,纪行诗明朗清新;李商隐爱情和无 诗,朦胧情思,细腻缠绵,对心灵的探索,诗歌格律对仗,辞藻 华丽,喜欢用典 皮日休、陆龟蒙、罗隐、杜荀鹤等的晚唐隐逸诗和讽刺小品文 宋:晚唐体,寇准,林逋,白体,徐坊徐眩、浅切率直,王禹储,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西昆体,杨亿钱惟演刘大筠,学习李商隐的格律形式美,追求辞藻,喜欢用典,华而不实,内容空洞梅尧臣,古淡自然,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诗穷而后工苏舜钦粗犷豪放,上古时期:1,上古诗歌的产生L产生来源:与原始初民的切身生活密切相关2 .产生特点:诗、乐、舞的综合性。3 .上古时期诗歌与歌舞密不可分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

5、音克谐,无相夺伦,神 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4 .诗歌在原始时期体现为歌谣形式原始歌谣的记录:卜辞通篡三六三: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三七五:癸卯卜,今日 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周易贲卦六四:贲如,幡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穴(肉)。伊耆氏蜡辞士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上古歌谣(即诗歌)的艺术特征: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

6、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先秦诗歌:诗经、楚辞从诗经到楚辞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 才尊为“经”成书于春秋中叶,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 歌共305篇。另有笙诗6篇,有目无辞。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全书 根据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全书作品产生的地域很广,主要是 黄河流域,但也远及长江流域。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 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

7、作用。 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答,出 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在上层的 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诸子百家在著述中引诗,也很常见。他们所 引用的“诗”句,往往是断章取义。“诗”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受 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孔子就很重视诗经,曾以“诗”教授弟子,并对学“诗” 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有多方面的阐述。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 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 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

8、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英的古文“毛诗”晚出, 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诗 经典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 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辞,指战国后期屈原等人的创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 名称,它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乂一个高峰。西汉时,刘向编辑记录屈原、宋 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于是楚辞乂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从 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 想象,抒发真情

9、层进反复,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 也有以四言为主,但绝大部分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 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 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从诗经到楚辞的发展演变一、诗经和楚辞的作者不同。诗经的作者纷繁复杂,是由大家集体创作的,它记录了西周年到春秋中 叶约五百年间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等,而创作者有达官贵族,也有平民百姓。楚辞是由屈原为代表的士人所作,是作家独立创作的。二、诗经和楚辞的修辞特点不同。L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篇幅较小,用词凝练且多用单音字词,兴的手法 运用等使其呈现出简洁精练的修辞特点;而楚辞句式以六言为

10、主,篇幅较长, 多状貌语,运用虚字等使其呈现出铺引渲染的修辞特点。2 .诗经运用词头词尾。叠音词等凑足音节,使节奏平稳凝重,呈现出和谐 中正的修辞特点;而楚辞运用楚地方言,取材奇花异草,运用气势恢宏的长句 和短句交错,平稳中求变化的节奏使其呈现出恢宏奇丽的修辞特点。3 .而诗经取材生活化,语言朴素平实以及为文的不事雕琢,使其呈现出 平实自然的修辞特点;楚辞感情真挚热烈却不乱章法,以“兮”字作语气的缓 冲且恪守语法规则,使其呈现出激愤沉郁的修辞特点。三、诗经和楚辞的内容相同点和不同点。1 .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还 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

11、;除此之外, 还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乂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 诸如小雅节南山、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涉及了各个方面。总的来 说,诗经所要反映的是 各阶层的人,尤其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然而楚 辞与此不同,楚辞是由文人士大夫所作,因而它所表达的多是士大夫阶层对 现实的情感流露,其中较多的是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的“离 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除此之外,楚辞作品 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他们利 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 出路,奔向光明2 .楚辞作品中

12、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 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 来的悲 剧情调,以粗重的笔调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 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 来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尽管诗经和楚辞在内容上不同,但也有其相似 的部分,就是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因而, 总的来说,诗经无论记事、写物还是抒商都是确确实实是言之有物的,而楚 辞看似言而无物,但无形为有形,其意蕴深远,极尽腾挪之能事。四、诗经和楚辞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法不同。L诗经中的诗歌大多为短篇小品,以凝练精辟

13、见长,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对 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选择准确、生动 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 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传统;楚辞则 渐多鸿篇巨制,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呈现出崭新的气象,楚辞继承了诗经 的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予以极大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3 .诗经中比喻一般是单列的,而楚辞中的比喻则丰富多彩,复杂多变。 在句式上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樊笼,代之以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句 式,形成自由、奔放的诗歌语言。4 .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在 离骚中,屈原

14、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夏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 飘凤云霓.这些都已不再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 情感、品味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突破了诗经以借物 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是一种创新,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总之,诗经和楚辞在手法上是迥异的,但这种差别乂是有关联 的。楚辞之于诗经是一次开拓,它在诗经的基础上创新,而诗经 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唯一源流。5 .相对于诗经,离骚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诗经的形式是整 齐、划一而典重的,而离骚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学习民间文学的基础之上并由此发

15、展而来的。屈原以前,楚地 流行的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说 苑.善说)。而与离骚有直接关系的则有九歌,显然,离骚学习借 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黄伯思翼 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并且还举“羌,律,骞、纷、传,保、” 作楚语的例子,举“顿挫悲壮,或韵或否”作楚声的例子。离骚中的楚地方 言还有很多,居原采用这些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对 兮”等语助间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此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 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问情笫和酒气的表达。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 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

16、气意。五、诗经和楚辞的社会功能不同。诗经以其贴近生活、朗朗上口的特点,故而后代多用于教育与政治方面, 特别在汉代,更被尊为“五经”之一;而楚辞则纯粹于个人抒怀,没有被官方 用于宴飨讽颂言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两部开山之作,呈现了其不同之处。 古朴的春秋时代氛围和温婉的北方风土人情给予了诗经众多平民作者淳朴的 思想意识,他们用最简洁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创作出最和谐最自然的诗歌;纵横风 潮洋溢的战国时代氛围和奇异的楚国风俗地貌给予了屈原丰富的想象力,他怀着 对国与君的诸多情感写下了楚辞两汉诗歌楚辞汉赋区别:楚辞与汉赋体式不同,性质也有很大区别:1、从体式说,楚辞依“兮”

17、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 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2、从性质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 客观的咏物、摹画、夸饰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所谓“楚辞尚神理,汉赋 尚事实”,大底是不错的东汉时期也是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时期两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1.关于乐府音乐机关(汉)一诗歌(魏晋)一讽刺诗(唐)f词、曲(宋、元)“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令(掌管雅乐)、乐 府令(掌管民间俗乐);东汉设太予乐署、黄门鼓吹署,主要职责是采集民间诗 歌、组织文人制作以及负责演唱等(斑固汉书)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

18、唱的诗歌也即称之为乐府, 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作品类别:梁沈约编纂宋书,其乐志收录两汉乐府诗尤为众多。较早对 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东汉末年的蔡邕,宋郭茂俏编乐府诗集最受推崇,郭茂 倘基本按照音乐的不同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郊庙歌辞、 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 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 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乐府”诗歌今仅存约百篇,其中民歌有40首左右从作者看,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 创作和民歌三个部分。两汉乐府中的精华是民歌,它们大多保存在

19、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 中。思想内容: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反映现实,抒写人民切身的情 事,与诗经的周民歌一脉相承,是对诗经民歌创作精神的继承,感情真 挚浓郁,风格平实朴直。在揭示现实生活和战争残酷方面,较之诗经似乎更加悲凉厚 重两汉乐府诗与诗体的影响1 .异曲新声与诗体新变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 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 行乐曲的声调有关,两汉乐府诗最初是由配乐演唱的,他之所以在实体形式上不 同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先秦楚地诗歌的代表样式是离骚体,

20、通常每句六或七言,七言句最后一 个字往往是语气词。这种诗体的句式稍加延伸去掉语气词就变成七言句。把六言 句中间拆开,变成两个三言的句子。骚体稍加改造就变成七言句和三言句。因此 汉代乐府川楚声演唱的歌诗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三言句和七言句,从而导致诗体的 演变。安世房中歌是用楚声演唱的,其中笫六章是七言和三言相杂:“大海 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大山街,白卉殖,民何贵?贵有德。”这篇作品 是川楚声演唱的三言七言相杂之诗,是对骚体诗的改造。至于第七、八、九三章, 全是整齐的三盲诗,是把骚体诗六字句一分为二的产物。到了武帝时代的郊祀 歌19首,纯四言诗只有9首,其余或是三言,或是杂言,尤以三言和七言居

21、 多。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2 .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汉代乐府诗歌的曲调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土各地的乐曲外,还有来自周 边民族的歌曲,鼓吹曲辞收录的晓歌18首就是配合北狄西域之乐演唱的。鼓吹 曲本是军中用乐,来自北方和西域。它的曲调和中土音乐有很大差异,因此,配 合鼓吹曲演唱的歌诗也就和中土常见的体式明显不同。现存晓歌18首各篇均是 杂言,和其他乐府诗迥然有别,是诗歌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3 .从四言到五言对乐府诗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乐曲除楚声和北狄西域乐外,还有中土流行的五 言歌谣。仅以西汉而言,惠帝时戚夫人所唱的春歌,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 李延年为武帝演唱的

22、“北方有佳人”六句歌诗,有三句是五言,第三句如果不计 调节语气的“宁不知”三字,也是五言句。成帝时长安流传的歌谣尹赏歌邪 径败良田,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种歌谣,其中必有相 当比例的五言诗。这些五言歌谣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四言诗,引起文人浓厚的 兴趣,并且亲自模仿拟作,因此,东汉开始有较多的文人五言诗。从西汉五言歌 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五言诗、杂言七言诗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它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时期的酝酿: 先秦时代,诗经中已经有了个别五言句式,但还不能看作是五言诗的起源;西汉时代,五言成分增加,但还不是完整的五言诗。到

23、东汉,乐府诗歌里出现 了成熟的五言诗。据现存资料,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 亨的赠四王冠诗和斑固的咏史O斑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如郦炎见志诗二首、辛延年羽林郎、 宋子侯董娇娇、赵壹刺世疾邪赋末附诗二首等。其中,张衡和秦嘉的作 品,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最能代表汉五言诗成就的是古诗十九首O张衡四愁诗是中国诗史上较早的七言诗试作。是骚体诗,但不是对屈原作 品的刻板模拟。七言诗至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始形成纯粹的七言。文选、 玉台新咏还收录了不少无名氏的五言古诗。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古诗十九 首大体相近,应当是同时代作品。文选收录的七首“苏李诗”,并非苏武、 李陵的作品。代表作品

24、:1、张衡同声歌以新婚女子的口吻,表达她愿与丈夫永结情好的 志愿。可能寄托君臣之事。比兴含蓄,词彩绮丽,情感也很真挚。2、赠妇诗三首是秦嘉奉役离家,未能与妻子面别而写给妻子的。 这三首诗摹形达意,缠绵婉转,情思醇厚深挚。3、李少卿与苏武诗其二、苏子卿诗其三两首诗歌,写朋友、 夫妻的离别,情感沉郁,叙事写景浅近自然,与古诗十九首十分相似。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二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 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教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 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

25、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 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 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 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在汉代,儒家诗教占统治地位, 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 视。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 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 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

26、,并且形成 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 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行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 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 谢眺、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 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 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 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 对偶、用事等语

27、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 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1 .建安文学。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 .建安风骨慷慨悲凉,代表人物为 三曹七子2 .正始文学。正始为魏齐王曹芳(240-248) .正始文学崇尚自然,代表人物为 阮籍嵇康3 .太康文学。太康为西晋武帝(280-289) .太康文学繁缚绮靡,三张二陆两潘 一左建安诗歌的特征1 .政治理想的高扬2 .人生短暂的哀叹3 .强烈的个性表现4 .五言诗的繁荣5 .产生新的美学风貌:建安风骨学者认为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 力的文风,它是

28、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人们 通常所赞赏的建安风骨是指那些反映现实深刻风格刚健清新的诗篇,并不是指建 安时期的所有诗歌,强调的是建安文学明朗刚健、古朴自然的艺术表现。现在 学术界流行的所谓古代提出的建安风骨,,是对整个建安时代文学的面貌的概括的 说法,与古人所讲的建安风骨的含义是方圆不合的。三曹七子(一)建安风骨L是一种慷慨悲凉、意气骏爽的文风2 .刘师培对建安文学特色的概括:清峻、通脱、骋词、华靡。3 .鲁迅对建安文学特色的概括:清峻、通脱、华丽、壮大。(二)建安七子建安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期处在汉末动乱之 中,目睹生民忧患,个人生活也

29、颠沛不安。所以前期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 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后期,七子先后归附曹操,仕途顺利,生活平稳, 所以后期作品往往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正始诗歌:随着曹植232年去世,建安诗歌的时代称告结束。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 的相继出现,标志着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玄风大畅,诗人的人生理 想、生活方式、审美趣味,都比建安有了重大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面貌也大不 相同.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 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 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锤蝶诗品),

30、嵇康诗 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 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李善上 文选注表日:“虚玄流正始之音,气质驰建安之体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说:“以时而论,则.正始体。”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阮籍: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锦蛛诗品),嵇康:清远峻切,文I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明诗)乂说:”叔 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体性),铺蛛诗品评其诗为“峻切”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西晋与东 晋乂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

31、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 风繁饼,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喊出了寒士的不平,在当时独树一帜。郭璞的游仙诗借游仙写其坎壤之杯文采富艳。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 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用 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与汉魏古诗相比,(陆机潘岳)太康诗风“繁缚”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缗” 必然的趋势。正如萧统所说:“

32、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 亦宜然. (文选序)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 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 作用。特征的主要表现。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左思友力:铺蝶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 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 故曰怨”。而借古讽今乂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继承建安风骨。 刘琨:刘琨的诗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亦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西晋诗坛有少数诗人舍弃追求华美与技巧,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形成一 种不事雕 琢

33、慷慨悲歌的刚健诗风,是建安诗歌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左思和刘琨为继承建安风骨刚健诗风的代表人物。东晋诗风永嘉南渡,时局与士风又为之一变,诗歌亦随之变化。先有郭璞游仙诗在 前,继有孙绰、许询玄言诗在后,均不同于西晋诗人诗风。偏安的心态,中朝 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拂教般 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了主流地位。L郭璞的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锚蛛诗品说郭璞的游 仙诗“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壤咏怀”,他的游仙诗写隐居高蹈, 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逍遥 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

34、其身”的精神,他的游仙是其仕途 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锤竦诗 品评郭璞“始变永嘉平淡之体”。“平淡”,即淡乎寡味,郭璞的诗与这类 作品相反,无论是写隐逸还是写神仙,都无枯燥的说理,而是以华美的文字, 将隐士境界、神仙境界及山川风物都写得十分美好,具有形象性,这在当时是 高出侪辈、独领风骚的,故刘勰说其足冠中兴”,锦蝶评为“始变永嘉平淡之 体,故称中兴第一”I2.孙绰、许询和玄言诗东晋玄言诗的发展,与佛教的流行大有关系,故玄释合流,成为东晋孙、许等 人玄言诗的重要特点。东晋玄言诗的特点,锚竦诗品序说:“永嘉时,贵黄 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35、。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 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从现存玄言诗来看 的确淡乎寡味,缺乏形象。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 情,东晋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如谢 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诸人的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 玄言诗在东晋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毕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玄 言诗为诗歌说理所积累的正反面经验值得注意。3陶渊明陶渊明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 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 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

36、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 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 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 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 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 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 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令人永不生厌的话题南北朝诗歌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420-589;与此同时的北方政权称北朝南朝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风转变的重要时期。清沈德潜说诗碎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37、诗运一转关也。”与魏晋诗人不同, 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 实的性情。梁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表 达了这种新变的追求。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 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 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鲍照的 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 的意义。(一)元嘉诗歌发展变化及原因(山水诗):刘宋文学(420-465)元嘉诗歌包括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元嘉诗风的主要

38、变化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情感上来。艺术表现也由 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二)元嘉诗歌创作发展特点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教体的倾 向,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非常写实地模山范水,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 基。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最突出的代表。诗歌创作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大量拟古诗、拟 乐府诗出现,都是对东晋玄言诗玄理化的反驳。代表人物是鲍照。元嘉诗歌出现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以“元嘉三大家”为例,谢灵运追求清 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典丽华赡之美;鲍照则追求一种热烈明畅的浓艳之美。I元嘉诗歌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

39、意探讨,注意对仗,追求用典谢灵运(开启新诗风与山水诗的兴盛)诗歌特点(1)鲜丽清新的风格(2)细腻的景物刻画(3)结构上的程式化(4)多警句而少佳篇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 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 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嬉递。如果说陶渊明 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 首创者。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 和新

40、的审美情趣,出现了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 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 现的创新现象。这新的特征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 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 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袁行需说:“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艺术的不同,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差异,也 是时代风尚的差异。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帽递。 正如沈德潜说诗碎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 转关也。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重性情的阶段和重声色的阶 段。一旦性情和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就形成了诗歌的高

41、潮,这就是盛唐 时代的到来鲍照: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第一个大力创作七言诗的人颜延之:“若铺锦列绣,亦雕绩满眼”,被汤惠休称为“如错采镂金”(二)齐梁文学(永明体)与齐-梁初诗坛中国古代诗歌一向讲究声律之美,但它有一个由自然声律到人为总结、规定 并施之于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魏晋至南朝,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注 重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永明体” 的产生,更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 后来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齐梁以后,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们,在格局上发生 了新的变化:先后形成了几个以皇家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因此这一时期群体的

42、艺 术风貌比较鲜明。梁陈两代以帝王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将民间情歌从市井引人宫 廷,并进行大量的模仿创作,他们更多的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和对宫室、器物 以及服饰等方面的描写,通过艳丽的辞藻和声色的描一辈来满足一种娱乐的需 求。就总体状况而言,南朝诗歌更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创新,为后 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并为唐诗艺术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在永明体产生的过程中,沈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南史沈约传 载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然而关于“此秘未睹” 之说,陆厥与沈约曾有过争论,后来锤蛛对此也有过异议”,其实问题的关键 即在于是否将声律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

43、实际创作之中。在齐梁声律论产生之前,诗赋创作并非不讲声韵,但那时讲的是自然的声韵, 而且乂多与音乐有关。从诗歌自身的发展来看,随着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不断繁荣, 五言古诗已逐步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成为不入乐的徒歌,即便蛛所说不备管弦” (诗品序)的五言诗,那么摆脱对于乐律的依附而创造符合诗之声律的要求, 已经成为必然之势。与此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翻译的逐渐繁荣,也进一 步促进了我国音韵学的发生与发展。汉末发明的反切注音之法即与此有关,这对 后来音韵学的发展是关键的一步。此外,三国时孙炎的尔雅音义,魏李登的 声类,晋代吕静的韵集,这些韵书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当时人们对于声 韵学的认识。晋代陆机和南

44、朝宋范晔就已经提出了文学语言要音声变化和谐的要求,但他 们所讲的都还属于自然的声韵;直到齐梁声律论提出,才人为地总结并规定了一 套五言诗创作的声律韵调。而声律论的提出,乂以四声的发现为前提。如南史 所载:(周顺)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周项传);“(沈约)撰四声谱, 以独得胸襟,穷妙其旨,自谓人神之作”(沈约传);“时有王斌者 著四声论行于时”(陆厥传);“齐永明中,王融、谢眺、沈约,文章始 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为丽靡,复逾往时”(庾肩吾传)o四声得以在这个时期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音韵学的自然发展、诗 赋创作中声调音韵运用的经验积累等,均对四声的发明有促进的作用。而更为重

45、要的原因,则是与当时佛经翻译中考文审音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沈括在梦 溪笔谈卷十四就曾指出过:“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声,及天竺梵学人中国, 其术渐密。”与此同时,沈约等人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并规定了一套 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即“病犯”,也就是后人所记述的“八病”沈约:长于清怨谢眺:清新明丽,“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齐梁诗人集团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南齐竟陵王肖子良,梁代萧衍、萧统,萧纲L竟陵王及八友:梁书武帝本纪:“竞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即 后来的梁武帝萧衍)与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肪、陆便等并游焉, 号日八友。沈约、谢眺

46、、王融已见前论,他们和周158等人在创制“永明 体”和推动新诗风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2 .以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为中心的文学集团文选三十卷的编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相当深远。萧统等人所提出的“丽 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等文学主张,在当时也有积极的意义。3 .萧纲及宫体诗史载其“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 号日宫体”(梁书。简文帝本纪)o这个文学集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 力创作宫体诗。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从现存诗歌来看,应 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居多,而且争胜斗艳的色彩较为浓厚。 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方式的限制,他们的

47、视野大多停留在皇宫苑囿、帝王府第 或藩镇使府之内,因而诗歌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为了迎合帝王 的口味,文学集团内部的诗歌创作很少有真正的吟咏性情之作。因而这种创作、 I方式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的大体一致,湮没了诗人的个性色 彩。这也是那个时期难以产生大诗人的一个根本原因。宫体诗的发展演变1 .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宫廷距市井是遥远的,但南朝皇室皆行伍出身,来自社会下层,人主皇宫后, 在过着奢侈糜烂宫廷生活的同时.,仍留恋、学习市井之风习而南朝以来流行的市 井歌词及文人歌诗,尤多侧艳之风,其对梁陈宫体诗的形成,影响相当深刻。南 朝设有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的民歌配乐演唱,

48、以满足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 统治者及宫廷文人也有润色或拟作新声歌曲的习惯。而那些发自男女恋情的歌 唱,正适合于统治者的生活情调,自然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这样一来,南朝民 歌便从市井进入了宫廷。经过统治者及宫廷文人的润色修改、拟作和进一步的创 作发展,宫体艳情诗到了南朝梁、陈之世便达到了高潮。梁武帝萧行、梁简文帝 萧纲、梁元帝萧绎,徐(徐搞徐陵)、庾父子(庾肩吾庾信)及陈后主等人,都 是突出的代表。2 .流行音乐的变化对诗风的影响汉魏之世的雅乐,随着西晋的灭亡已渐散亡。东晋以后江南流行的音乐,主 要是由民间新兴的清商曲。这种新清商曲被视为“郑卫淫俗”之乐。宫廷的音乐 在吸收市井间流行歌曲的同时

49、.,在歌词的内容和情调上受其影响也是十分自然的 3.宫体诗: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宫体”之称,虽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然而自鲍照、汤惠休、沈约、梁武帝 萧衍以及刘孝绰、王僧孺等人的艳体诗已肇其端,只是到了梁、陈之世才发展到 了一个极端。关于什么是“宫体诗”,曾有过不同的说法”。就其内容而言,主 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可以说,他们 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同对器物的审美观照的心理是一样的。因而在情调上伤于轻 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4.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在描写女性的诗歌当中,绝大部分是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的生活圈内,包括她 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等方

50、面。4.辞藻与声色这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官体诗中有少数作品 表现宫中淫荡的生活,如萧纲的(咏内人昼眠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率 而为咏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等。萧纲曾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 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诚当阳公大心书)尽管人们对“放荡” 一词的理 解不同”,但表现淫荡生活内容的作品在梁陈宫体诗中是存在的。咏物之作在宫 体诗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 只讲究词藻与对偶。6.宫体诗艺术形式的贡献就艺术形式而言,宫体诗仍有其贡献。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 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51、。梁书庾肩吾 传云:“齐永明中,文士王副!、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 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虽是批评的口吻,但也说明宫体诗在格律化 方面比沈约等人的永明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萧纲的采菱曲:“菱花落复 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徐摘的咏笔:“本自灵山出, 名因瑞草传。纤端奉积润,弱质散芳烟。直写飞蓬牒,横承落絮篇。一逢提握 上经百馀年积累起来的社会繁荣毁于一旦。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 水岭,这一社会大变动,也引起了文学的变化。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 那种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韵味已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 消退。代表这一时期的最

52、伟大的诗人,就是诗圣杜甫。他直面这场历经八年的 大战乱,以动地的歌吟,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血泪。把强烈深沉的抒 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 这可以说是唐诗发展中的一种转变。此后大历诗人出来,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 彷徨,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土 人渴望中兴,与政治改革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出现了 又一个高潮。韩愈、孟郊、李贺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 更加怪变,怪怪奇奇,甚至以丑为美,形成韩孟诗派。白居易、元稹,还有张 籍、王建,则从乐府民歌吸取养料,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诗派

53、。这些 中唐诗人在盛唐诗那样高的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 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诗歌的新天地。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也趋向细腻,诗 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在这一片诗的退潮中,杜 牧、李商隐异军突起,聚显光芒。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的灵心、细腻丰富 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 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唐代还存在一个以王梵志、寒山为代表的白话诗派。这个诗派以僧人为主, 人数众多,以佛教思想讽世劝俗,基本上是一个佛教诗派。从诗风说,承接民 歌和

54、佛教白话文体的传统以口语写作,叙述和议论,通俗易懂,受众主要在民 间。这个诗派在当时和后代,都有深刻影响。初唐:概况: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一开始 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 的模仿和拾掇。贞观诗风受南朝文化,倾向宫廷化贞观诗风f上官体等宫廷诗人(沈俭期、宋之问)f初唐四杰f王绩一 张若虚(吴中四士)、刘希夷一文章四友f陈子昂盛唐:概况: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 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 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股瑞河岳英灵集序)

55、0初唐以来进 究声律辞藻的艺术追求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 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如殷瑞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 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起的重视文 词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土” ,而且乡贡人试者的比洲大大 超过国子监生徒,为各地有才华的寒俊文士打开了人仕的希望之门”加之喜延 纳才士的张说和张九龄先后为相,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土的聚散地过去那种由 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护间的争奇斗 I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

56、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 出各种诗歌之美。张九龄:清雅冲淡1 .山水诗人:王孟、常建、储光曦、裴迪,静逸明秀2 .豪侠诗人:王昌龄、崔顾、李顽、祖咏,清刚劲键3 .边塞诗人:高岑、王之涣、陶翰,慷慨悲壮4 .李白:飘逸洒脱,豪放浪漫中唐: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大历诗风,指的是 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 青少年时期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 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失去了盛唐士人 昂扬的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 杜甫那

57、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绘韵, 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 情调。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 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标志,它像一股突起的凛冽寒风,蔓 时就把人们刮进了万木凋零的萧瑟秋季,在士人心里投下了浓云密布的巨大阴 影。在此之前,生活于和平环境中的土人,存有强烈的由文事立致卿相的功名 愿望;战争爆发后,武将有用武之地,而文士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再也看不到 锦绣前程了。追忆往昔,恍如隔世,目睹现实,颇多生不逢时之感,热切的仕 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