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词·清平乐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周代礼乐制度对儒家和谐文化思想的影响利群(师大学文学院,541004)摘要:周代礼乐制度是在礼乐互补互动的协调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形式,其礼制与乐制形成了初具形态的制度、体制、建制、机制。乐制因礼制而确立了等级制的本质涵,在“制乐”和“观乐”的创作与欣赏活动中确立了文艺的协调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的功用,从而体现了文艺对和谐美追求的本质与特征,同时也将文艺纳入制度与意识形态双重规和保障中发展,对儒家和谐文化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并影响中国文学及其文论批评的发展。关键词
2、:礼乐制度; 乐制; 制乐; 观乐; 儒家和谐文化文艺运行和发展所依存的文艺制度是伴随着社会制度和文艺的发生发展的双重轨道而萌芽和发生的。概而言之,首先,它经历了原始社会阶段主要是依存于原始劳动、原始巫术、原始禁忌、原始祭祀仪式等原始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生活化的习俗惯例而萌发的,主要体现于于约定和默契的隐形制度及其隐在的制度化力量的形式中;其后,经历了奴隶社会所建立起的奴隶政治体制的双重统治制度,以强化文艺的实用功利性礼乐制度以显在形式而使文艺制度崭露壮举角;再次,经历了构建专制社会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教育、哲学等社会综合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庞大官僚组织体系的中央集权制制度,以强化文艺的工
3、具性和以国家机器的形式推行和实施文艺制度;最后,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现代社会形态,以强化文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彰显文艺的部制度与外部制度的统一性,从而建立起不仅依存于国家机器的上层建筑及其它的形态,而且依存于现代业、科学技术和大众传播形式的文艺制度,从而在文艺体制、建制、机制及其文艺方针:政策、路线、法规 文艺的控制、引导、规和保障作用,建立起现代文艺制度体系。因此,文艺制度经历了从原始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起源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文艺制度是如何从原始形态发展到现代形态,中间的过渡环节和阶段很多,从中国的特定的语境出发,其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换时期的周代的礼乐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的一环,正
4、如炳海指出的:“周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最早有详细文字史料保存下来的历史时期,作为第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典章制度,意识形态都为后代社会奠定了基础。”1李炳海:周代文艺思想概观,第3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第1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因而对周代礼乐制度的研究,尤其是以文艺制度的角度对礼乐制度研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中国的夏、商、周时代是处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时期,周代又是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因而周代是一个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时期。周代相对于夏、商而言,是一个奴隶制时期,其礼乐体制、建制、机制从制度上看,相对而言更具性,虽然它也沿
5、袭了夏、商时代的某些制度形式从而保留或遗留有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某些痕迹,诸如巫术、祭祀对礼乐制度的影响,但毕竟是以礼乐制度开创了一个不同于夏、商制度以及原始社会制度的一个奴隶制时期。它不仅开创了礼乐制度这一制度形式,而且开创了礼乐文化这一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儒家主流文化形态,不仅从制度上,而且从思想文化上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缔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构架,建构了中国古代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体系,其作用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古代文艺制度的表达形式始终是以显形了隐形两种形式存在交叉发生作用的,而周代的礼乐制度所建立起的显形的文艺制度形式是作为统治者及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官方、主流、正
6、宗的形式存在的,因而对当时及其后的影响是显在的和直接的。作为一种制度化形式和文化传统,不仅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艺制度的建构和发展,而且影响到现代文艺制度的建立和建设。礼乐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文艺制度的一个典型和表征,也成为一种理想化、化制度模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象征,更可作为现代文艺制度的参照物以及借鉴和反思对象。因而,对礼乐制度的研究就不仅具有弘扬文化传统的意义,而且也还有建设现代文艺制度的意义,不仅具有学术 研究的价值,而且也具有应用研究的价值,对当前文艺制度及其体制、建制、机制的改革和转换不失其现实意义。尽管学界对礼乐制度研究者不乏其人,成果也浩如烟海,但从文艺制度角度来研究礼
7、乐制度者则不多见。因此,从文艺制度着眼来探讨礼制度的本质、特征、构成、功用、意义,尤其对儒家和谐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刻不容缓和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一、礼乐制度的等级制涵与实质周代尚礼,故而建立起了礼乐制度这是不容置疑的,在先“典藉三礼”,亦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就略见一斑。但能否说周代尚乐,从而建立起礼乐制度呢?这就不是任何人都能苟同,也不是简单回答是否就可以了事的。周代尚礼是事实,也是人们惯常的认识。这是因为中国人一贯尚礼,其传统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以原始巫术、原始、原始习俗惯例就是已存在尚礼的风俗和习尚。起初在“万物有灵论”的“泛神论”或“多神论”时期,人们在对自然神、人格神以及起自然与超人格神的敬
8、畏和崇拜基础上建立起礼俗;其后又在祖先崇拜、图腾崇拜、氏族崇拜的原始统治系统中建立起对祖宗、鬼神、氏族、英雄的敬畏和尊奉的礼俗;再后是在民间约定俗成的民族习惯中,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关系中的原始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人类自身之间关系协调基础上的礼俗。尽管在原始社会礼还未上升到制度上来设置和确立,而是在礼俗上作为约定和默契来表达,但其实这种礼俗已形成制度雏形,或者说是隐形的、潜在的制度形式,它必然形成人们尚礼的习俗惯例及其原始的礼制形式。进入到阶级社会,也就是奴隶社会后,其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形式及其意识形态形式就必然将这种礼俗的制度化并在其礼俗容中增加进尊卑、上下、雅俗
9、、左右的等级容和阶级容,其功能是调节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神的矛盾和冲突,这就不仅依赖于礼俗,而且必须依赖于礼制了。邹昌林指出:“礼在其他文化中,一般都没有越出礼俗的围,而中国则相反,礼不但是礼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与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法律、哲学思想等都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从礼俗发展到了礼制,既而又从礼制发展到了礼义,礼俗、礼仪、礼制、礼规、礼义等,一直是中国人民行为规的基本方面。”3金尚理:礼宜乐和的文化理想,第13页,巴蜀书社,2002。2故而周代尚礼、实行礼制以沿袭礼俗自不待言。当然还有另一原因是周代针对商代,尤其是商末的专制暴政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和对传统
10、礼俗的扬弃的反拨,企图以一种化、人性化、制度化的形式对人际关系的调整和对礼俗的承继发展,从而建立起周代的礼制和周人尚礼的风俗。正如金尚理指出:“在汉之前,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对礼的演绎产生影响,其一是殷商时期的原始活动,其二是周代政权的诞生与周公之制礼作乐所造成的文化转型,使得文化形成由重神道向重人道的方向过渡,三是先儒家对礼乐传统的述与作,从而使礼乐文化理想基本定型,因此礼乐文化的发展也与此相关,经历了三个阶段。礼乐文化的核心容是礼,礼的发展过程概而言之曰:本于事神致福以涵养诚信;作为精神纽带以治平天下;习行自曲礼人以顺应人情。”4刘清和、李锐:先秦礼乐,第8页
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 6 7 8礼记·乐记·乐论篇,周礼、仪礼、礼记,第425-426页,岳麓书社,1989。9孔子:论语·八佾,诸子集成,第一册,第41页,上海书店,1986。10 11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周礼、仪礼、礼记,第34页,第35页,岳麓书社,1989。12礼记·乐记·乐本篇,周礼、仪礼、礼记,第425页,岳麓书社,1989。13杨华:先秦礼乐文化,第4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3这三个方面既是礼在先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定型之后的礼所含摄的“三项容”,也就是说周代礼乐制度是在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代的
12、礼制是与乐制合为一体形成礼乐制度的,因而周代尚礼也就意味着尚乐。乐正如礼一样,在原始社会中,其礼俗所建立的原始巫术、原始、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崇拜、原始祭礼仪式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土壤,也孕育和滋润了原始艺术,从而也形成原始形态的乐俗,以一种约定和默契的习俗惯例而使乐制成为当时的隐形潜在的文艺制度形式,与礼俗社制合为双璧。如果说在这些原始活动形式中,礼俗是其容的话,乐俗则是其形式,礼乐相配、相互衬托和协调,构成原始的礼乐文化表达形态。由此可见,在原始社会中,礼乐相应的习俗惯例就使之成为原始社会制度形态和原始文艺形态。在进入奴隶社会后,礼乐相配这一形式上一直传承和发展,至周代也不乏这一习俗惯例和文化
13、传统。因而周代尚礼的同时必然尚乐,建立起礼制的同时必然建立起乐制,这是习俗惯例使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周代建立起礼乐制度也有其周人的实际需要和别有用心。也就是说从原始社会的礼乐相配的原始形态的不自觉性而发展为一种自觉意识,将礼乐相配的风俗制度化,甚至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形式、统治形式和体制形式来看,则是周代统治者和周代人际关系变化的需要及其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周代礼乐制度的本质应是等级制。其一,礼乐制度等级制形成原因。任何形态社会制度中其实都会含有一定的等级制的因素及其对等级类别的规和规定。从制度的字义来分析,无论是制还是度都会有限定、限制、划分、区别的意思。尽管
14、等级制主要是指区分人类部的社会文化身份地位等级而言的,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产生后,群类划分为阶级、阶层,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到社会中以不同等级来定位的,以此确立人的地位和身份。因而等级制的最重要的容是阶级等级和阶层等级,但等级制不仅是源于阶级产生而划分等级,而且是由于分工的需要和职业区别从而也会导致等级。其实分工早在原始社会中发生,虽然是群体劳动和群体生存,但也因活动、劳动区别而有原始分工存在,如狩猎和采集的分工。但由于原始分工以协作为补充,还未形成明显等级,更不用说等级制。只有在阶级出现之后,等级意识和等级制才由此而产生并形成制度。因此,等级制是历史发展所然,也是奴隶社会产生所然。因此周代礼乐
15、制度的涵和实质是维护等级制是不言而喻的。其二,礼乐制度的等级制的表达形式。礼乐制度是应等级制产生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制度的社会属性与阶级属性是显而易见的。因而礼制其实质是等级制。清和、锐在先礼乐一书中指出:“等级制包括职位上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区分和爵位上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差别。在宗法制度下,整个社会由血缘和等级关系构成了一个巨大而严整的网状体系,不同的社会个体成员在这个网状体系中都有其固定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一网状体系有助于维系社会的稳态平衡。”14礼记·中庸,周礼·仪礼·礼记,第499页。岳麓书社,1989。15仪礼,周礼
16、83;仪礼·礼记,第135267页。岳麓书社,1989。16 26 27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左传第257页,岳麓书社,1988。17 18礼记·乐记·乐施篇,周礼、仪礼、礼记,第427页,第428页,岳麓书社,1989。19礼记·乐记·乐化篇,周礼、仪礼、礼记,第433页,岳麓书社,1989。4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等级制从而产生尊卑、雅俗、左右、男女、上下等社会等级观念,导致阶级和阶层的差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差异。也就是由礼俗和礼制所形成的等级制,具有了政治容,而不仅仅是道德容了。因而礼的功能为别异,就带有了明显的等级制的政治性。礼记&
17、#183;乐记在讨论“礼”的功用已说得很清楚,“礼”是用以别异;亦即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从而有所区别的。因而“礼”与“乐”的功用就会因此而有所区别。如:“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5“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则出,故文。大乐化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6“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之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7“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
18、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8这说明,“礼”与“乐”有不同的功用。从维护等级制而言,这主要是“礼”的功用;而“乐”的功用则是一方面弥补“礼”之别异而以“和”“同”来补充、协调和调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等级制本身也需要别异的同时还需要协同和调节。这就意味着,“乐”虽有别于“礼”,但乐制其实质是与礼乐制度异曲同工,殊途同源,其立足点还是维护等级制的。不仅礼制必须在政治上、道德上规定和规人的等级地位身份,而且乐制也必须在文艺制度中规定人的等级地位和身份。如周代用乐制度,就会根据等级的区别而划分为“八佾”、“六佾”、“四佾”等不同类型以明辨社会地位的用乐制度,从而维护并区分天子、诸侯、臣
19、子的不同等级身份。周礼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等而下之。天子在举行祭祀礼典时可用“八佾”,亦即可用八八六十四人的纵横排列的乐舞队列,而诸侯则只能用“六佾”。如果诸侯胆敢用“八佾”,则是犯上作乱,不守规矩,不符合其身份地位。孔子对这种礼崩乐坏的破坏制度、破坏规矩的行为表示愤慨,他在闻说鲁国大夫季氏竟然“八佾舞于庭”之后气愤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9因此,乐制也是为了维护礼制的,其实质也是为了维护等级制的。因而制乐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礼制的需要,是根据礼制需要而用乐的。再者,乐的“和”和“同”的功用及其协调、调节的功用,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或间接地维护了礼制和等级制。无论乐制还是
20、礼制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相同,即为了维护等级制,使其统治能久安,顺应天意民心,使其在区别于尊卑、上下、贵贱、雅俗的基础上能和睦相处,各安其位。由此可见,乐制在礼制制度中的涵和实质是应受制于礼制并为礼制服务,从而是等级制的一种制度表现形式,是折射出等级制的涵和实质的,这在先儒家喋喋不休的讨论礼乐及其礼乐关系中就可见其作用和影响力。其三,礼乐制度等级制指向及实质。在礼乐制度确定了等级制的同时,等级制也对礼乐制度有规和规定的作用,从而也对文艺制度有规和规定作用。也就是说不仅文艺制度必须体现出等级制,而且也因等级制而使文艺呈现出雅俗的表现形态的类型区别,更使文艺被纳入到统治者的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权力中,
21、作为工具和手段的认识模式和价值取向得以确立。因而可以说,周代的乐制从实质上说是以礼制乐、以乐辅礼的政治制度形式,可见礼乐制度等级制的实质和性质。尽管礼乐制度中,礼与乐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各就其位,礼是尽其政治、伦理功用;乐是尽其协同、教化功用,但其实质都是维护等级制,也就是维护当时统治阶级利益的,两者合力构成周代的礼乐制度。同时,礼乐制度通过制度化、体制化的形式将文艺纳入到统治者的制度和体制围,纳入到官方控制和管理的渠道中,赋予其意识形态的职能和功用,乐也就意识形态化,甚至成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承担着“兴、观、群、怨”的功能和作用。也就是说,被纳入制度和体制的文艺承担着政治、伦理、教育、
22、文化的综合功能作用,成为统治者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由此可见,礼乐制度中的乐制实质上是中国文艺史上最初建立的文艺制度雏形,它从一开始就与社会制度及其政治制度、伦理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制度密切相关,并在制度与体制确立性质和涵。文艺的礼乐结合的形式其实早在原始社会就初见端倪。原始巫术、原始、原始祭祀及其仪式中就产生出人类最初的观念和意识,从而也产生出最初的伦理、观念,以维护原始形态的人群部关系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的关系。因而,原始巫术、原始、原始祭祀的目的是敬神和娱神,加之活动形式的仪式化,从而使原始文艺依附于这些巫术、祭祀活动产生,从而将礼乐紧密结合起来。周代继承
23、和发展了原始社会及其夏代、商代的传统,在娱神作用基础上强化娱人功能,神事基础上强化人事的功能。大量的神事活动虽然仍是敬神、娱神的容,但很大程度上神事的最终目的还是人事,娱神是为了娱人。因而周代不论礼制也好,乐制也好,都以人事为旨归。可见,周代社会已逐渐从神事转化为人事,娱神转化为娱人。娱人不管是以娱乐取悦于统治阶级也好,还是以娱乐愉悦教化民众也好,其中的不断强化的教化容应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这一人事的指向也大大强化了礼的容和乐的容。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乐的功用是联系于礼的功用的,因而乐的容和形式中就包含了礼的因素。乐的娱人功用中就自然也会包含了借乐观礼、观乐知礼的功用。因此,周代这种所谓制乐观乐,无
24、论是获取愉悦性的美感也好,还是获得功用性的功利感也好,都会折射出礼的涵和实质,制乐、观乐实际上就成了施礼、观礼,成为施政、观政、听政、行政的一种形式和方式。礼乐文化就不仅仅是以意识形态形式存在,而且是以制度形式存在了。此后先儒家思想也就成为社会统治思想,儒家也就必然成为意识形态化的儒家和制度化的儒家。二、从“制乐”角度看礼乐制度中的文艺制度建设周代礼乐制度对文艺创作、制作制度是有规和既定作用的,也就是说礼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其文艺的创作制度,这不仅是由礼乐文化形成的创作思路、动机、意图、目的对文艺的规定,而且也是以制度形式形成对文艺创作和制作的规定。这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的制度规定上。其一,“制
25、乐”采取体制化管理形式。周代建立起庞大的礼乐制的同时也建立起相应的文艺体制,这主要体现在其作为国家机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周代的政治统治是通过礼乐制度来实施的,因而在国家管理机关和机构的设置及其官吏职务的配置上就充分体现了礼乐制度形式。在周礼一书中记载了周代的各种类型的的官职,主要体现在礼乐刑政四方面,其中专职或相关的文艺体制官职占据20%左右,其具体的职责、职能分工具体和明确,如“鼓人”,其职能是“掌管六教、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教鼓神祀,以灵鼓教社祀,以路鼓鼓鬼享,”20 21礼记·乐记·魏文侯篇周礼、仪礼
26、、礼记,第430页,岳麓书社,1989。10这说明“鼓人”是以掌鼓的形式来行政和实施,它不仅仅是为了乐而乐,而是通过乐以通政、施政,同时也以其鼓乐而参与祭祀、礼仪、战争、教育、文化等国家大事和公共事务,甚至参与当时的一切社会活动。再如“舞师”,其职能是“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凡野舞,则皆教之,凡小祭祀,则不兴舞。”11可见,“舞师”也具有不仅于舞蹈的艺术职能,而是更大围将祭祀、教育的职能纳入其中,赋予了“舞师”更大的权力和职责。尽管周礼记载的是周代礼制情况,祭祀作为礼的最为重要的容必然涉及到礼制中任何官职及其职能,因而乐制中的文艺官职必然
27、就会责无旁贷地承担祭祀的礼的职能。但在文艺官职之外的其他官职中,诸如掌管祭祀的许多官职中也具有文艺的职能,或者与文艺职能相关。这说明,在周代的国家机器体制、建制中,礼乐制度及其礼乐文化是最为关键的主要的机构、官职和职能,乐制也通过设置机构、官职、官员,规定职能、责任而使其体制化、制度化,成为国家机器的构成部分,参与行政、施政和管理的工作,同时也直接参与了文艺创作和制作的活动。这对维护周代礼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也对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奠定了基础。这种文艺类型的国家机构及其管理和表演职官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文艺纳入官方的、体制的轨道中来发展,确认了文艺的社会综合功能和意识形态性,并使之以物态
28、化形式,亦即以组织机构和国家机器的形式存在和运行,保障和规了文艺作品的产出和创作。其二,“制乐”对“乐者”身份的确认及其体制化保障。“乐者”是一个相当于作者的概念。乐者不仅体现出最初的作者意识和创作或制作的意识,而且也揭示出乐者的文化身份及其社会地位。原始社会时期,原始文艺与原始巫术、原始以及原始仪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原始文艺主体身份而言,有两种最主要的文化身份形式:一种是以巫师、巫祝等巫术活动的主持者或领头者为标志的个体性的乐舞者,因其与原始巫术、原始结合在一起,从而神传言的使命而使其具有权力及其表达的技术、技能。同时也因其巫师、巫祝也是当时的首领、酋长、族长身份的缘故,本来就具有领导者
29、、组织者、长者的一些社会权力,从而能将文化活动的统治权力与精神意识统治权力结合在一起,因而作为乐舞者的巫师、巫祝就会有别于一般的民众,从而在原始社会形态的相对平等的族类群体生存存在中显出出最初的等级差异性,或者说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这就会影响周代礼乐制度中对制乐者特殊身份的认同,奠定了因分工和等级制产生后制乐者的主体身份的基础。另一种原始文艺的主体是一般民众。原始文艺不仅与巫术、有关,而且与日常生活及其仪式有关,因而原始乐舞就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形式,带有明显的群体性、民间性、生活化的特征。乐舞者就不仅仅是首领、酋长、族长,而且是一般的民众,加之原始乐舞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传承,参与者也就成为制作者
30、,从而就难以确认制作者的确切身份及其某一个体,而使之成为一种群体制作、群体参与的一种群体活动形式。周代礼乐制度的建立,使乐舞者的文化身份得以确认。体制化的乐舞机构的职能不仅仅是管理,而且也有生产和制作,更包括有表演。从而一方面使原始巫术、原始中的原始文艺的表达者的巫师、巫祝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也使其乐舞者,或制乐者的文化身份获得确认,从而独立出乐舞主体的个体身份。另一方面也使来自民间的、群体的、生活的原始文艺通过礼乐制度的规和选择后得到官方的确认,使其个性化、艺术化、专业化,从而由前文艺阶段进入文艺阶段,分工及其制度决定了文艺者的身份和地位,从而强化了作者意识及其作者身份。因此,在周代礼
31、乐制度中的乐师、舞师、鼓师等身份就区别于原始艺术表达者的巫师、巫祝以及民众群体的模糊的身份,从而使“乐者”、“舞者”、“作者”、“诗人”等文化身份更具个体性、特殊性以及职业性、专业性,这无疑为文艺的独立及其文艺家的独立创造了有利条件。周代在建立起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为礼乐制度服务的意识形态系统,这种礼乐意识形态对“乐者”、或者“制乐者”也进行意识形态化的虚构和解释。礼记·乐记指出:“是故先王制礼乐也。”22孔子:论语·雍也,诸子集成,第一册,第127页,上海书店,1986。12因而广泛流传“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帝命夔制乐之说。尽管这并非是从某一文艺作品的制作者角度而言
32、的“乐者”或“制乐者”,而是着眼于将文艺作整体来对待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角度来强调的,其作用和意义在于说明:一是文艺的制作是依赖于统治者建立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和规则下进行的;二是文艺制作是统治者的政绩和功劳;三是文艺制作是一种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结合的产物;四是制乐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礼制,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五是说明乐制是在周代形成制度化、体制化形式的。总之,无论是“周公制礼作乐”,还是“先王制乐”,还是“圣人制乐”都在于说明一方面乐的产生是制度化、体制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说明乐是为了维护使其产生的这一制度和体制而发挥作用的。因此,乐被纳入到统治者的制度建设和意识形态化的轨道中来认识,“制乐者”、“
33、乐者”也就被圣人化、神圣化、统治者化。传说中的“周公制礼作乐”之说的意义并不在于说明礼乐起源问题,而在于说明礼制与乐制作为制度化形式的缘起问题。当然,礼乐制度的起源与礼乐起源一样是一个发生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过程。据华研究:“礼乐文化政治化、典章化的过程,也就是两千年来经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制礼作乐的过程。制礼作乐是否具有可信性?它的部分可信性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制礼和作乐都有着具体的文化事项,与任何朝代都曾经有过的文化模式的重构差不多。同时,制礼作乐又是一个附会的故事,因为它绝非周公旦一人所为,而是经过周朝前期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昭王几代统治者近百年的努力,最后由周穆王
34、修其训典而完成的综合性文化构建过程。由此,严格意义上的宗周礼乐制度,应该视为起始于西周中叶,即在公元前十世纪初。文献材料自不必说,而考古所见的青铜礼器乐器的形制、花纹、铭文、铸造等风格变化以及墓葬的葬式葬俗变化,更加有效地说明了这一点。”13由此可见,应该是礼乐制度及其礼乐意识形态创造了“制乐者”、“乐者”,他们都是礼乐制度的产物,或者说制度化、体制化的产物。这一制度化的结果,虽然保障了“制乐者”、“乐者”的制度化生存和存在,保障其神圣化、个体化、职业化的特征,但却遮蔽和排斥了体制外的民间乐舞及其制作者的“合法”身份,从而使其边缘化。这其中也体现了制度的等级制、阶级性、统治权力的作用。因此,在
35、礼乐制度保障和规下的“乐者”和“制乐者”虽然在强化作者意识的同时也凸显作者地位和作用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但这种制度化、体制化的“合法性”的确认,又显而易见暴露出约束作者创作的自主性,排斥非制度化、非体制化的制作及其制作者的弊端。在周代礼乐制度中,只有取得礼乐制度合法性的“制乐者”、“乐者”才能生存和存在,才能确立其作者及其作品的社会地位。其三,礼仪及其仪式对“制乐”的规和保障。周代礼制有一整套完整而又繁琐的仪式及其规定,形成周代礼制的重要容,周代既重礼又重礼仪。礼记·中庸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仪种类多,几乎涉及社会生活及其人生方方面面,可以说周代是一种礼仪朝代,人们是一种礼仪化、
36、仪式化的生存、存在状态。”23 24 25礼记·乐记·乐本篇,周礼、仪礼、礼记,第424页,第425页,岳麓书社,1989。28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第2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4在礼仪中不仅能在仪式过程和程序中窥见礼制的观念和思想,而且能在礼仪中形成一整套礼制的制度和秩序。仪礼一书详尽地介绍了周代礼仪的容和类型,几乎是从上到下、从统治者到被统治者、从官方到民间都实施和遵循这套礼仪。仪礼一书中记载了各种类型的礼仪: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射、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即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
37、彻)等。15每一种礼仪仪式容丰富而又繁琐,形式多样而又程式化。在整个仪式过程中,既讲究程序步骤的先后、主次及其完整性和连贯性,又讲究活动及其动作的规性、操作性及其程式化和仪式化,还在容与形式中贯通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政治、文化、教育、等观念和意识。因而,礼仪不仅是完成一整套礼制的容和过程,而且是训练和教化人们自觉遵守、维护秩序和制度的过程。在礼仪仪式中,确立礼制的合法性及其礼制容,同时又将礼制进一步具体化、物化和制度化。伴随着各种礼仪仪式进行的是乐。其原因一是因为礼仪以乐相配,更易为人接受和实行,寓教于乐实质上也可以寓礼于乐,礼通过乐来实施更易表达和操作;二是因为仪式都会借助一定的形式来体
38、现,同时也借助形式的模式化、程式化、形式化的过程和效果来体现,乐舞就成为仪式表达的最佳形式,通过主持者手舞足蹈的动作,抑扬顿挫的声音,鼓点敲击的节奏和旋律,以表达仪式的程序步骤的阶段性和过程性;三是因为礼乐制度下的礼制和礼仪是必然要配以乐的,乐制下的乐舞也必然是为了配合礼制从而具有礼制容和功能的。因此,礼乐制度下的礼仪仪式的表达形式就必然会有乐的容和成份,乐就成为礼仪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16也就是在迎客待客的礼仪仪式中,观乐成为礼仪仪式的重要容和构成部分。观乐是因礼仪仪式程序而按部就班地使其乐一一奏出,先是歌周南、召南;其之歌
39、邶、鄘、卫;再次为之歌王、齐,等等。歌毕国之“风”后,随之歌小雅,其次是大雅,最后是颂,乐之后又表演舞。如此可见,乐舞是伴随着礼仪仪式而有序进行的,同时也可见乐舞的表演过程和表演程序也是仪式化、程式化和规化的,从而构成乐制下的制乐和观乐过程和效果,从而形成乐舞制度和乐舞仪式。从这个角度看,周代乐舞制度是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具体而言是建立在礼仪仪式中的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的。仪式的制度和规则保障了乐舞的制作和观赏秩序和发展,从而使乐舞获得制度和体制以及机制的保障和规,也使乐舞依赖于制度和体制的保障而生存,并在礼仪仪式的制度化、体制化的规和保障中形成乐舞制度,形成周代的文艺制度。三、从“观乐”角
40、度看礼乐制度下的“乐”之功用周代实施礼乐制度是将政治制度与文艺制度统一为一体从而构成和谐互补的综合性社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先将文艺纳入到社会及其政治的制度化、体制化建设的轨道中来运行的一种乐以载礼、乐以载道的思路,也是一种着眼于从意识形态统治、思想统治、精神统治的手段,因而礼乐制度下的乐制必然带有强烈的社会性、等级性、权力性和功利性,并且这种制度化的乐制还以体制、机构建制、运行机制等形式使之固定和稳定下来,不仅成为意识形态的一种统治形式,而且也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种统治形式。因而,乐制是为礼制服务的,制乐的目的是为了制礼,观乐的目的是为了观礼,这就集中体现了乐制的功用目的最终是为了维护
41、礼制,最终是为了实现礼制的目的。因此,周代实施礼乐制度之疑是对文艺的规和保障,体现出文艺的注重功用性和实用性的目的,强化了文艺的社会作用。这种实用功利性的乐制以制度化形式规定和规了社会及其人们的文艺观、美学观,并将其具体化为文艺和审美的功用观上,不仅从制乐角度可见文艺功用性,而且从观乐角度亦可见文艺功用性,从而使观乐既成为实施文艺功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又使观乐成为社会整体的文艺审美模式,以此形成一种乐制规下的文艺制度形式。其一,观乐是为了知其德,为了奖赏有德有功之人,是统治者利用文艺实施统治的一种方式。乐记指出:“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
42、。德胜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而知其行也。”17制乐不仅是为了奖励有德者,而且为了形成奖励制度,不惟已表达统治者对下属的奖赏,而且也表达这一制度形式所起到的激励振奋和安抚人心的作用,亦即起了一种激励竞争的机制作用。同时,所赏之乐是对其德行的歌颂,观乐就能知其德和彰其德,这无形中起了表彰和示作用。其二,观乐具有善民心的实质和作用。因为“乐者,所以象德也。”所以“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18乐有乐教的作用,也就是通过乐舞进行教育,使民心向善,使民风民俗通过移易而淳朴,
43、因而乐教就成为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容构成,而且也成为一种制度化教育形式,不仅有乐教,而且有诗教,使乐和诗承担教化功用。其三,观乐具有观先王之功的实质和功用。“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19先王制乐,既体现了先王立乐之功,同时也体现了先王统治之功,既亲和君臣父子关系,又亲和统治者与民众关系,体现了统治者施仁政、施礼以治民的功德和政绩。其四,观乐可以观己。因为“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
44、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20所以观乐就可以通过观乐而观己,“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辩,辩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21这说明,观乐者往往是以已施政的功德来反观乐,从而在乐中窥见德音,正可谓
45、“知者乐水,仁者”22仁者观乐诸之仁,知者观乐谓之智。乐既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是对自我的确证方式;观乐也是观者的本质和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对自我确证方式而已。其五,观乐是为了观政。乐能观政,“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23因此观乐可以观政,“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24可见,观乐并不是纯粹的五官哀乐,尽管“乐者乐也”,观乐可以获得身心愉悦和快乐,但其快乐的源泉不在于表层的声音动作和外观形象,而在于蕴于声,音之中的更深层的乐。“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25因而乐是由表及里,由外向,逐层递进深入地由声音乐的深入发展过程,故而观乐就不是观声、观音,而是以乐观感政,以乐观礼。当然,以上五个方面的观乐实质和功用并不是分开而是综合为一体的,乐的实质和功用也是社会综合实质和功用,因而观乐就带有社会综合性,使观乐不是个人行为和个人感受,而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快递行业司机劳动合同范本
- 2025正规产品交易合同
- 装饰公司员工保密协议
- 2025购车贷款合同样本
- 2025农产品养殖生产销售合同书
- 2025买卖合同与租赁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 电脑供货协议书样板
- 婚前单独旅行协议书
- Unit 9 From Here to There 第二课时Exploring the Topic(含答案)仁爱版2024七下英语日清限时练
- 2025年03月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史大永团队公开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送餐配送车设计与实现(论文)11000字】
- 《机械制图(多学时)》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骆驼祥子考点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202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英语二》试卷及解答参考
- 高低压配电安全规程
- 量子神经网络算法
- 2024智联招聘行测题库
- 三级人工智能训练师(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库-上(单选题部分)
- 店铺(初级)营销师认证考试题库附有答案
- 《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