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经济》教学大纲(32学时)_第1页
《自然与经济》教学大纲(32学时)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与经济教学大纲(32学时)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与经济课程编号B英文名称Nature and Economy课程类型通识选修课总学时32课内学时32课外学时0实验学时0学分2先修课程无适用对象本科各专业开课学院经济学院课程负责人陈浩课程简介(200字左右)自然与经济是一门具有趣味性、科普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是认知人口发展及其与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关系的一个通识性课程。它通过教授人口经济过程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本规律和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对现有社会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细致分析,评价和应对。其基本内容不仅覆盖人口经济、资源经济和环境经济中主要的、已经成型的概念、体系、逻辑和理论等知识,而且以可持续

2、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自然与经济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框架,为开拓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知识基础。二、教学目标及任务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自然与经济的关系,使学生了解自然与经济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对自然与经济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基本的理解和判断;能掌握解决自然与经济关系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并根据现实存在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能判断自然与经济情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方面来进行评价;能为解决自然与经济关系问题而采取适当的行动,深化对自然与经济关系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该课程

3、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将经济学基础理论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密切结合。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掌握和运用自然与经济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自然与经济问题。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周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课时合计讲课实验实践321第一章 自然与经济问题20022第二章 人口增长与人口经济思想20023第三章 微观人口经济学20024第四章 宏观人口经济学20025第五章 资源环境动态及其理论20026第六章 自然资源系统第七章 自然资源价格20027第八章 自然资源评价与动态配置20

4、028第九章 自然资源核算与资产化管理20029第十章 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第十一章 环境经济问题200210第十二章 环境经济评价200211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经济管理200212第十四章 灾害与生态经济系统失调200213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200214第十六章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200215第十八章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200216第十九章 可持续发展管理2002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 自然与经济问题本章教学目的:了解自然与经济问题的现状和基本内容。本章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自然与经济的关系,使学生了解自然与经济的一些基本

5、概念和基本问题;对自然与经济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基本的理解和判断;能掌握解决自然与经济关系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并根据现实存在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能判断自然与经济情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方面来进行评价;能为解决自然与经济关系问题而采取适当的行动,深化对自然与经济关系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将经济学基础理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密切结合。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掌握和运用自然与经济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自然与经济问题本章重点、难点:自然与经济问题本章参考文献:1.安川正彬,197

6、7,人口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译印本2.兰德尔,1989,资源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Randall, Alan, 1981, Resource Economics: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Grid Publishing, Inc.) 3.刘思华等,1998,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4.厉以宁、章铮,1995,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5.张纯元等, 1983, 人口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6.张帆,199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7.华东师范大学等七

7、校,1982,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Brown, L.R., 1981, 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 W. W. Norton & Company (中译本: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9.Carson, Rachel, 1962, Silent Spr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中译本: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10.Pearson, Frank A. & Floyd A. Harper, 1945, The Worlds Hunger, Cornell

8、University Press(中译本:世界的饥饿,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1.Vogt, William, 1949, Road to Survival,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中译本:生存之路,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2.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 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中译本: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本章思考题:1.试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的主要内容。2.简述传统发展观的缺陷

9、。3.简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问题。第一节 自然与经济理论的演进1.1 人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1.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表1.1 资源环境问题的三次浪潮1.3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专题I 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1.4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专题II “世界环境日”主题第二节 自然与经济问题和内容第二章 人口增长与人口经济思想本章教学目的:了解世界人口的动态发展过程,基本掌握和理解各种人口经济理论,其中重点掌握马尔萨斯人口论和凯恩斯人口论。本章主要内容:本章通过分析人口增长的发展变化历史,了解各个发展阶段人口经济思想,包括古典人口经济理论、马尔萨斯人口论、凯恩斯人口论、马克思主义人口论等。本章重点、难点

10、:教学重点:各种人口经济思想教学难点:马尔萨斯人口论、凯恩斯人口论本章参考文献:1.高 义,1992,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凯恩斯,198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3.魁奈,1979,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4.李嘉图,1982,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商务印书馆5.马尔萨斯,1959,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7.潘纪一、朱国宏,1991,世界人口通论,中国人口出版社8.配第,1981,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9.彭松建,1987,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0.皮尔斯等,1996,世界无末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1、Pearce, D.W. & J.J.Warford, 1993, World Without End: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1.斯密,1972,国富论,商务印书馆(上)12.Deevey, Edward S., 1960, The Human Popul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Vol.203(3):3-913.Perbley, Anne R. ,1998, Demography and the Enviro

12、nment, Demography, Vol.35(4):377-38914.Peters, Gary L. & R. P. Larkin, 1979, Population Geography,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15.United Nations,1998a,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1996 Revision,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16.United Nations,1998b,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1996 Revision

13、,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本章思考题:1.简述威廉配第的人口经济学说。2.简述奎奈的人口经济学说。3.简述亚当斯密的人口经济思想。4.简述大卫李嘉图的人口经济思想5.试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内容6.简述凯恩斯人口论。7.试述两种生产原理和三种生产理论。第一节 世界人口动态2.1 世界人口的增长表2.1 世界人口的增长图2.1 世界人口增长2.2 人口增长的阶段第二节 古典人口经济理论2.3 现代人口经济学的萌芽2.4威廉配第的人口经济学说2.5 魁奈的人口经济学说2.6 亚当斯密的人口经济思想2.7 大卫李嘉图的人口经济思想第三节 马尔萨斯人口论2.8 马尔萨斯人

14、口经济学说表2.2 马尔萨斯人口级数2.9 马尔萨斯人口论评述第四节 凯恩斯人口论2.10 凯恩斯人口观的两个阶段2.11 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及其发展2.12 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2.13 “两种生产”原理2.14“过剩人口”与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经济规律2.15 从“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理论第三章 微观人口经济学本章教学目的:理解和掌握微观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人口迁移理论,并利用实证分析现实人口经济问题。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学习微观人口经济学,从微观主体的角度分析生育率和家庭规模的决定、人力资本投资、人口的机械变动等内容及其经济

15、效应。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力资本投资教学难点:生育率与家庭规模的决定本章参考文献:1.胡刚夫、刘少成,199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一种经济分析观点,中州学刊,52.加里贝克尔,1993,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3.刘传江、刘建洲,1994,市场经济中的教育供求行为与政府策略,经济评论,14.西奥多舒尔茨,1990,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5.叶文振, 1998, 孩子需求论:中国孩子的成本和效用,复旦大学出版社6.杨云彦,1994,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武汉出版社7.Becker, Gary S., 1960,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

16、ertility”, in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8.Becker, Gary S., 1964,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9.Leibenstein, H., 1957, Economic Backwardnes

17、s and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0.Lee, Everett S.,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1):47-5711.Fei, C. H. And G. Ranis, 1964,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 Theory and Policy, Richard D. Irwin.12.Harris, J. R. And M.P. Todaro, 1970,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18、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13.Jorgenson, D. W., 1961,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Economic Journal, November14.Lewis, W. A., 1954,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Manchester: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5

19、.Ravenstein, E. G., 1889,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52: 241-30516.Todaro, Michael P., 1969,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9(1)17.Zelinsky, Wilbur, 1971, The Hypothesis of the Mobility T

20、ransition, Geographical Review, 61:219-249本章思考题:1.试述子女的效用和家庭规模的决定。2.简述人力资本及其投资方式。3.简述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基本内容。4.简述人口迁移转变假说。第一节 生育率与家庭规模的经济与制度分析3.1 微观人口经济学的范畴3.2 孩子的成本和效用专题III 中国孩子的经济成本3.3 家庭规模的决定3.4 制度分析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3.5 人力资本及其投资方式3.6 教育培训的需求与供给第三节 人口迁移经济学3.7 人口迁移规律3.8 人口迁移的经济分析3.9 迁移效应第四章 宏观人口经济学本章教学目的: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

21、关系,理解和掌握适度人口论、城市化、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转型理论。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从宏观角度研究人口经济关系。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人口数量、质量和变动的经济效应;针对经济发展水平认识适度人口的界定;从空间分布角度出发分析城市化问题;认识人口转变的阶段和特点;最后对人口老龄化进行经济分析。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教学难点:人口转变本章参考文献:1.大渊宽、森冈仁,1989,经济人口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胡焕庸、张善余,1984,中国人口地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李珍,1998,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4.彭松建,1992,现代西方人口经济学,

22、北京:人民出版社5.萨缪尔森:1982,经济学(中册),商务印书馆6.孙兢新主编, 1994,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综合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7.索维,1983,人口通论,商务印书馆(Sauvy, Alfred, 1969,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Weidenfeld & Nicolson Ltd.)8.王源明,1995, 历史视野中的人口与现代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9.张文贤,1987,人口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0.Berry, Brain J. ,1976, The Counter-urbanization Process: How Gener

23、al? In Nile Hanson (ed.), Human Settlement Syste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Structure Change and Public Policy, Cambridge: Ballinger Publishing Co. 11.Blacker, C. P., 1947, Stages in Population Growth, Eugenics Review, 39: 81-10112.Coale, Ansley J., and Edgar M. Hoover, 1958, Population Growth

24、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ow-income Countr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3.Davis, Kingsley, 1963, The Theory of Change and Response in Modern Demographic History, 14.Population Index, 29: 345-36615.Keyfitz, Nathan, 1970,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Urban Areas of Developing Cou

25、ntries. New York: UN Population Division16.Mills, Edwin S., 1972,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Urban Econom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17.Northam, Ray M., 1975, Urban Ge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8.Srikantan, K.S., 1982, Threshold Hypothesis, In J. A. Ross (eds.), International

26、 Encyclopedia of Population. Vol. 1.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Sullivan, Arthur M., 1990, Urban Economics, Boston: Richard D. Irwin Inc.20.Thompson, W. S., 1929,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6(6):959本章思考题:1.试述人口数量的经济效应。2.试述人口质量的经济效应。3.简述静态经济适度人口。4.简述人口城市化的含义。5.试述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发

27、展4.1 人口-经济关系概要4.2 人口数量变化的经济效应4.3 人口质量变化的经济效应4.4 人口波动与经济增长第二节 适度人口论4.5 适度人口4.6 静态经济适度人口4.7 动态经济适度人口图4.1 技术进步提高适度人口规模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城市化的经济分析4.8 人口分布专题IV 中国人口分布4.9 城市化及其机制4.10 城市化进程图4.2 城市化的阶段第四节 人口转变4.11 人口转变的阶段图4.3 人口转变4.12 人口转变的理论解说第五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经济学4.13 人口老龄化趋势专题V 人口发展的“年轮”人口年龄金字塔图4.4 预测的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4.14

28、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4.15 退休年龄的经济效应第五章 资源环境动态及其理论本章教学目的:了解资源环境发展现状以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理解和掌握人口压力说、增长极限论。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从资源环境发展变化来学习相关理论,主要从人口压力方面、经济增长极限方面和资源需求和有限性方面认识相应的理论。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资源环境动态理论教学难点:资源潜力与经济增长的可能性本章参考文献:1.福格特,1981,生存之路,商务印书馆2.梅多斯,1984,增长的极限,商务印书馆3.彭松建,1987,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4.皮尔斯等,1996,世界无末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5.皮尔逊、哈

29、珀,1981,世界的饥饿,商务印书馆6.西蒙,1984,人口增长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Simon, Julian L., 1977, 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Grow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7.Forest, 1973, World Dynamics, Cambridge Wright-Allen Press8.Perbley A. R., 1998, Demography and the Environment, Demography, Vol.35(4):377-389本章思考题:1.试述增长极限论的基本内容。2.简述

30、资源枯竭说的观点。3.试述对资源潜力与经济增长的可能性的认识。第一节 资源消耗与环境退化5.1 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表5.1 1850-1980年全球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表5.2 1960-1984年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和能源消费5.2 全球环境变化第二节 人口压力说5.3 “人口爆炸”论5.4 “人口压力”论第三节 增长极限论5.5 “资源耗竭”说5.6 “增长极限”论专题VI 线性增长和指数增长第四节 “最后的资源”5.7 经济增长的必要性5.8 资源潜力与经济增长的可能性5.9 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第六章 自然资源系统本章教学目的: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分类和概况,重点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与经济

31、发展的关系,以及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本章主要内容:要认识自然资源的经济规律,首先要了解自然资源系统。从自然资源的分类、经济关系、开发利用的阶段性、主要自然资源特点和经济作用方面来把握自然资源系统的内涵。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然资源及其分类教学难点:人口承载量本章参考文献:1.陈百明等,1991,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康晓光,1998,地球村时代的粮食供给策略,天津人民出版社3.兰德尔,1989,资源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4.李康,1998,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云南人民出版社5.刘思华等,1999,世界农业改革与发展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6.潘纪一,1

32、988,人口生态学,复旦大学出版社7.王军,1997,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8.吴人坚等,1994,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9.郑师章等,1994,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10.Brown, Lester R.,1995, Who Will Feed China? New York: Worldwatch Institute(中译本:谁能供得起中国所需的粮食,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本章思考题:1.简述自然资源及其分类。2.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3.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第一节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6.1 自然资源及其分类图6.1 自然资源的分类6.

33、2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表6.1 不同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第二节 自然资源简况6.3 矿产资源6.4 土地资源6.5 水资源6.6 森林资源6.7 生物多样性资源第三节 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68 粮食生产和人口的增长69 粮食生产的潜力6.10 人口承载量专题VII 人地矛盾新出路第七章 自然资源价格本章教学目的:了解资源经济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定价。本章主要内容:在市场经济中,为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很好地认识和确定自然资源的价格,但自然资源价格的确定一直是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章从资源经济问题出发探讨自然资源的价值和

34、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价格的确定。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然资源价值与价格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定价方法本章参考文献:1.兰德尔,1989,资源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2.刘文等,1996,资源价格,商务印书馆3.厉以宁等,1995,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资源核算?2.简述自然资源的定价方法。3.试述水资源的价格构成。第一节 资源经济问题7.1 资源经济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自然资源价值与价格7.2 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7.3 自然资源定价7.4 水资源定价7.5 土地资源定价图7.1 地租的确定7.6 森林资源的定价第八章 自然资源评价与动态配置本章教学目的:了解自然资源评

35、价原则与方法、资源保护问题,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的动态配置模型。本章主要内容: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评价是资源经济研究中重要内容,影响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以及人口的发展。本章从自然资源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出发,介绍自然资源的动态配置:从不可再生和可再生自然资源两大类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问题。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评价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动态配置模型本章参考文献:1.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世界资源研究所,1989,1987年世界资源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兰德尔,1989,资源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3.世界银行,1995,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6、4.汪丁丁,1993,“资源经济学若干前沿课题”,载汤敏、毛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5.杨敏英,1995,经济效益与资源代价,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76.张帆,199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7.Tietenberg, T., 1992,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3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本章思考题:1.简述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2.试述自然资源动态配置的一般模型。3.试述动态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第一节 自然资源评价8.1

37、自然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动态配置8.2 自然资源动态配置的一般模型8.3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动态配置8.4 可再生自然资源动态配置图8.1 收获期的数量图8.2 静态有效可持续捕捞量第三节 资源保护问题8.5 动态配置的不确定性8.6 资源保护原则第九章 自然资源核算与资产化管理本章教学目的:了解现有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的缺陷与不足,理解和掌握如何做好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本章主要内容: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从而从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管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自然资源空心化问题,分析国民经

38、济核算体系的缺陷,探讨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然资源核算缺陷和改进教学难点: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的建立本章参考文献:1.尹继佐,1998,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曹凤中等,1998,绿色的热点,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3.吴大青、严立冬,1995,当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4.钱阔、陈绍志,1996,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本章思考题:1.简述资源空心化现象。2.试述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3.简述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原则。第一节 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9.1 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图9.1 经济增长中

39、的资源空心化现象示意图9.2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9.3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核算方法表9.1 挪威实物资源核算表式结构94 中国自然资源核算体系框架图9.2 中国自然资源核算体系框架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9.5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客观必然性9.6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与原则9.7 加强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基本思路第十章 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本章教学目的:了解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掌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中的库兹涅茨曲线、收入分配与环境发展的关系,探索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环境问题。本章主要内容: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上,本章开始探讨环境经济问题,从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关系出发,揭示环

40、境问题,进而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探讨国际环境问题。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发展的环境问题本章参考文献:1.皮尔斯等,1996,世界无末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皮尔斯,1997,绿色经济的蓝图-获得全球环境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earce, D., 1995, Blueprint 4: Captur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Value)3.WCED ,1989,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4.张帆,199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本章思考题:1. 试述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恶化的关系。2. 试述

4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 试述贫困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节 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10.1 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恶化图10.1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人口与自然的关系图表10.1 若干国家环境损害费用占GNP的比重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环境10.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10.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510.3 收入分配与环境10.4 贫困与环境10.5 城市化与环境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环境问题10.6 世界市场与自然资源退化10.7 竞争力与污染转移第十一章 环境经济问题本章教学目的:了解环境-经济系统与环境经济问题,重点掌握和理解环境经济中的产权问题、外部性问题和市场失灵,以及环境质量公共商品的供给。本章主要内

42、容:本章首先分析环境-经济系统的内涵,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环境经济问题:包括环境经济中的产权问题、外部性问题和市场失灵和缺陷的弥补;并就作为公共产品的环境质量进行分析。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环境-经济系统教学难点:环境经济中的产权、外部性与市场失效本章参考文献:1.程福祜主编,1993,环境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甘泽广等,1987,环境经济学概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3.兰德尔,1989,资源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4.厉以宁等,1995,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5.塞尼卡等,1986,环境经济学,广西人民出版社(Seneca, J.J. and M. K. Taussig, 1979, En

43、vironmental Economics, Prentice-Hall Inc.)6.张帆,199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7.Hardin, G.,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1243-48本章思考题:1. 试述对环境经济系统的认识。2. 简述环境问题的含义。3. 为什么要追求最优污染水平?第一节 环境-经济系统与环境经济问题11.1 环境-经济系统11.2 环境经济问题第二节 环境经济中的产权、外部性与市场失效11.3 产权界定问题11.4 外部性11.5 最优污染水平图11.1 最优污染水平11.6 市场失

44、效第三节 作为公共商品的环境质量11.7 公共商品11.8 环境质量公共商品的供给第十二章 环境经济评价本章教学目的:了解资源环境的价值和价格,掌握和理解环境经济评价方法。本章主要内容:首先认识环境资源的内涵和特点,探讨环境资源的价值和价格,进而对环境经济效应进行评价:费用效益分析法、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环境资源的价值和价格教学难点:环境经济效益评价本章参考文献:1.程福祜主编,1993,环境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甘泽广等,1987,环境经济学概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3.厉以宁等,1995,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4.张帆,1998,环境与自然资

45、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本章思考题:1. 简述环境保护费用的构成。2. 简述环境资源的特点。3. 简述环境资源的定价方法。第一节 环境资源的价值和价格12.1 环境资源的特点12.2 环境资源的价值12.3 环境资源的价格第二节 环境经济效益评价12.4 费用效益分析12.5 市场价值法12.6 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经济管理本章教学目的:了解现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与防治问题,掌握和理解污染控制、排污收费、排污标准、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管理问题。本章主要内容:从环境保护方面出发考虑环境经济管理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和防治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有不同的影响和防治方法

46、。环境经济管理的主要方面是:污染控制、排污收费、排污标准、排污权交易等。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环境污染与 防治教学难点:排污标准本章参考文献:1.甘泽广等,1987,环境经济学概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姜学民等,1985,生态经济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3.厉以宁等,1995,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4.张帆,199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本章思考题:1. 简述环境污染的含义。2. 试述环境污染经济控制方法和手段。3. 简述排污权交易的优点。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防治13.1 环境污染的一般情况13.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3.3 水污染及其防治13.4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13.

47、5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 环境经济管理13.6 污染控制13.7 排污收费图13.1 庇古税13.8 排污标准13.9 排污权交易专题VIII 美国的可交易许可证制度第十四章 灾害与生态经济系统失调本章教学目的:了解灾害经济现象以及与生态进化的关系,分析生态经济系统灾害与调控问题。本章主要内容:针对生态经济系统失调和灾害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从灾害的现象出发,分析生态经济关系失调问题,从灾变论观点出发探讨生态经济平衡的调控。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经济系统灾变与调控教学难点:灾害与生态进化的关系本章参考文献:1.严立冬,1998,中国农村减灾防灾经济学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严立冬

48、,1995,“灾害生态学问题研究”,灾害学,43.牛志仁,1990,“关于灾害系统的若干问题”,灾害学,3本章思考题:1. 试述生态系统中灾害的社会经济成因。2. 简述生态经济平衡的调控。第一节 灾害与生态进化14.1 灾害经济现象14.2 灾害与生态进化的关系第二节 生态经济系统灾变与调控14.3 生态经济系统灾变的原因14.4 调控生态经济系统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本章教学目的: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理解公平与效率、价值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解决。首先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把握其

49、本质,结合公平和效率的选择,明确发展方向。最后从价值观和财富观角度来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财富观本章参考文献:1.刘思华等,1998,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皮尔斯,1996,绿色经济的蓝图-衡量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earce, D., 1993, Blueprint 3: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arthscan Ltd.)3.WCED,1989,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本章思考题:1.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含义。2. 试述可持续性经济的价值

50、观的基本尺度。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5.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内涵15.2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本质第二节 公平和效率15.3 公平和效率的内涵与联系第三节 价值和财富15.4 人类社会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发展15.5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15.6 可持续收入15.7 弱可持续性和强可持续性第十六章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本章教学目的:掌握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了解经济圈、社会圈和生态圈中的生态经济模式,理解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本章主要内容:从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出发,探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明确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内涵、实质和框架;重点考察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

51、式。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本章参考文献:1.刘思华等,1998,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皮尔斯等,1996,世界无末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皮尔斯,1996,绿色经济的蓝图-衡量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WCED,1989,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本章思考题:1. 简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质。2. 试述可持续的生产模式。3. 试述可持续非消费模式。第一节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16.1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16.2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16.3 经济圈中的生态经济模式16.4 社会圈中

52、的生态经济模式16.5 生物圈中的生态经济模式第二节 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16.6 可持续的生产模式16.7 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本章教学目的:掌握和理解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了解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本章主要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方向,探讨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战略。认识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从而建设该能力,以保障可持续发展;从人口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支撑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方面考察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教学难点: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本章参考文献:1.皮尔斯等,

53、1996,世界无末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皮尔斯,1996,绿色经济的蓝图-衡量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WCED,1989,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4.杨云彦,1994,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武汉出版社5. 刘思华等,1998,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本章思考题:1. 试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成因素。2. 简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衡量要素。3. 试述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一节 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17.1 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基本涵义17.2 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衡量要素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17.3 人口发展战略17.4 自然资源与环境支撑能力建设17.5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专题IX 共同的未来第十八章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理解和掌握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内容:分别介绍关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内涵、本质和基本原则,了解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