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一、 辨析题(2题,每题20分)1、自然界的演化就是进化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从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自然界的演化实际上由相反相成的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进化方向,另一个是退化方向。这两个方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图景。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这是一条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路线。退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这是一条物质层次逐步下降、物质系统愈趋简单、组织化程度下降的路线。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 即不可
2、逆性。 二者之间又有统一性。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共存共生、相互交替,二者密切结合 , 不可分割 ,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 , 二者的结合 , 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 , 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所以“自然界的演化就是进化”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2、系统的加和性只与系统的组成元素有关,与环境无关系统的加和性不仅与系统的组成元素有关,还与环境有关。系统是由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按特定关系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的加和性是指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守恒关系。系统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它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是处
3、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部分之间经过相互作用产生出综合性功能即任何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整体功能。系统具有普遍性、动态性与整体性。系统是由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关系基础上组成的整体,这些关系的集合不能先于或脱离其部分而存在,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但处于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不是单纯的叠加或机械的堆积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从而使整体具有新的属性和规律,这些新的属性和规律与它的各个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有质的区别,它们不是部分属性和规律的相加。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整体性。从系统与其环境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可以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
4、、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封闭系统则无。封闭系统趋向熵增,导致无序,开放系统则可以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吸收抵制自身的熵增,扩大自身有序的程度。自然界只有相对封闭的系统,不存在绝对的封闭系统。因此,系统的加和性不仅与系统的组成元素有关,还与环境有关。3、人定胜天答案一:“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指“人谋”;“人定胜天”是说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世界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并能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正是基于此,“人定胜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
5、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一方面,每一代人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的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并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方能胜天。总而言之,“人定胜天”,说法是片面的,只从一方面肯定了人可以战胜自然。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人和自然是有机整体, 其任何作用于自然的行为都会引起自然的反响, 人类决不能不考虑他的经济活动将造成怎样的自然后果, 违反了自然规律不但得不到
6、应有的经济效益,还要遭到自然的惩罚。人和自然的关系已不是谁主宰谁的主仆关系, 假如人类对自然不加限制的索取,忽视自然的承受能力,得到的将是加倍的惩罚!答案二:辨析题:这个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涉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人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但是是在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遵循客观规律去认识解决问题。分析题:1.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去认识事物,并掌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运用联系和运动的观点来看问题,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又是普遍联系的,(因果关系)阴霾天气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找到形成的原因,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客观规律是可以解决问题的。2.人定胜天
7、突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前提是实践意思的能动作用也有两种表现:积极地和消极的,人的认识有的是真理有的是谬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这些会决定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只有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对于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所谓人定胜天强调的是正确的认识对于推动事物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人的所有认识都是这样,比如大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脱离客观实际片面的强调人的作用,是不科学的,并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3.所以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问题,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的认识也是这样不能绝对的认
8、为人定胜天,脱离实际盲目的夸大人的作用是不可取的,只有在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正确的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4、非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科学,首先是自然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具体性、经验性、可检验性。其中可检验性是关键,他是具体性的体现、经验性的基础和精确性的保证。凡不具备可检验性特征者就不能说是科学,即是非科学。当然非科学的涵盖非常广,这里并没有一个好坏的评价。非科学中不乏有价值者,但它们依然是非科学,并不因为他们有价值而可以成为科学。 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
9、科学身份。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反科学,它违背科学精神,不遵循公认的科学规范,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却还要自称为科学。伪装是它的基本特征。总的说来, 伪科学是一种现代迷信, 它们的共同点是把假的说成真的, 为了达到某种庸俗低级甚至于卑鄙的目的, 把非科学伪装成科学反科学主要是对科学的否定性评价。它并不自称科学,反而直接了当地批判科学,揭科学的短。反科学反对把科学方法视为最高准则,反对排斥其他方法,只用科学方法来仲裁一切人类问题。因此,反科学在原则上是有合理性的,是科技与文化整合中不可缺失的一个成分或方面。它的问题在于片面性,正如把科学看做万能不符合事实,把一切灾难归于科学更是荒谬。5、分析
10、还原方法在科学认识中永远正确从牛顿以来,运用还原论方法研究自然,再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公理化演绎体系加以表达,成为科学研究的“标准操作”。不过分地说,所谓科学方法,本质上就是还原论方法,就是人们探求自然现象及其本质规律,并据此提出新的理论的手段、途径、程序和技巧。因此, 我们也可以把科学方法看成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所谓的科学精神,是指按照严格的科学研究行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人的内在心理素质的总和。所有科学分支都以牛顿的力学理论为基石,用还原论方法来研究各自的对象,用公理化理论(至少是追求用这样的理论)解释自然。化学原子分子学说、生物细胞学说甚至进化学说,能量守恒原理等等,都深深打上还原论方
11、法的烙印。还原论方法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不仅具有精确严密的特质,还具有强大的预言能力,这种预言经得起实验的检验。无论是哈雷彗星的发现与确认,海王星的发现,大量新基本粒子的发现认证,大爆炸学说的检验,还是各类化学药物的发明与临床验证,直至认识生命本质、遗传工程,奔月工程、地下资源开发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科学实践中取得成功的,而这些科学理论无不是还原论方法的成功应用。与此同时,公理演绎体系的成功则在于,人类对于自然认识的每一个事实、每一个概念和理论推演,都被纳入一个前后关联的逻辑统一体中,使得人类的关于自然的认识和思考,成为知识体系。借助公理理论体系
12、严密的逻辑关联,还原论的另一个优点是,每当预言失败时,或者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发生重大偏差时,人们能够根据逻辑和理论推导上溯到起点,调整理论预设或假定,从而建立起新的理论,做出新的预言,实现理论创新,甚至完成科学革命对客观自然的基本原理做出全新的假定,或者重新建构关于自然基本作用的规则。我们在观察电磁理论的创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理论的发生时,都会对这一点印象至深。这正是还原论的力量所在。在20世纪里,分子生物学、大爆炸宇宙学、超弦理论也都是沿着相似的路径发生的。 近现代几百年科学研究实践的历史的经验证明,科学家们自觉使用的还原论方法不但已经建立起几乎全部的关于自然的知识,而
13、且这种方法还正在继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显现在它的不断创新、不断贡献给人们新知识的过程中。现在,这种生命力已经延续到了社会科学中,例如,经济学,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吸收来自自然科学的分析工具,建立起一种公理化的理论体系。而心理学,则由于成功地引入实验方法和科学的分析手段,已经被广泛认可为合格的自然科学学科。6、观察独立于理论(P98)科学观察的本质,首先在于它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感觉是人们保持和外界的直接联系,是人们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认识。观察就是人们通过感官或仪器进行的直接认识外部世界的活动,它记录和报道科学事实,为科学研究提供感性材料。观察具有感性认识活动的长处和短处。其次,
14、科学观察的本质表现为在观察之中渗透理论成分。从观察目的的确定、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过程的展开,直接观察结果的陈述,观察过程的每一环节无一不与特定的背景知识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第三,观察过程的展开受制于一定的理论。观察仪器的选择以对观察对象和仪器性能的特征分析为其依据;任何观察仪器都是根据一定的实验原理和仪器设计原理而定制的。最后,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对观察结果的陈述离不开语言,而语言总是受一定的理论背景的影响,因此理论的因素也就随语言在观察中的作用而渗透到观察中去。总之,观察之中渗透着理论的成分。7、科学开始于科学事实不对。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无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都是为了解
15、决尚未解决的问题,都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因此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首先表现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首要环节。总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或研究课题,是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第一阶段。8、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演绎法比归纳法有意义此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称为归纳推理。其目的在于通过现象达到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因此归纳过程必然包含着认知的能动飞跃。 演绎方法则是从一般到个别或从普遍到特殊的一种推理方法。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 , 只要其前提为真 , 且
16、在推理过程中遵循相应的逻辑规则 , 那么结论一定为真。 自从培根倡导归纳法、笛卡尔倡导演绎法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归纳主义的“归纳万能论”和演绎主义的“演绎万能论”的争论。但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来看,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都没有权利要求成为科学发现的唯一获占统治地位的形式。这是因为:第一,二者在科学认识中的特定功能都是整个科学事实中不可缺少的、不可完全代替的;第二,二者在运用中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单纯依靠归纳或演绎本身,都无法克服各自的先天缺陷,如归纳结论的或然性问题、演绎法大前提的来源问题。不仅归纳与演绎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而且归纳演绎同其他许多方法之间的关系也是
17、如此。9、公理化方法是检验理论命题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公理化方法是指从最少的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一组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如公里、公设等出发,运用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余命题和定理,直至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一种理论思维的逻辑演绎方法。在今天的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已经习惯于更多地运用理性思维的工具,首先在理论上进行猜想与反驳,然后再将结论付诸实践加以检验。如果一个理论上的命题或猜想,在公理化的体系内部已经无法论证,那么要么这样的命题不属于该公理体系的研究范围,而更多的时候则可以断定该命题是错误的,这样就不必再耗费财力和物力去做实际的检验了。最后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在肯定公里方法阿紫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
18、不应忽视公理化方法本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个公理化的逻辑体系一定是不完全的,而一个公理体系的无矛盾性也不可能在本体系内部得到证明。综上,公理化方法可以作为检验一个理论命题正确与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唯一标准。10、科学与技术无本质的区别11、技术创新即研究开发(R&D)技术创新, 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 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 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 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技术创新是个过程,始于技术
19、构想,终于首次商业价值的实现。这个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新设想、新发明的产生阶段。2.开发研究阶段。3.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可见,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是实现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的过程。开发研究仅仅是技术创新的前期阶段, 是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基础。所以说技术创新即开发研究是不对的。12、基础研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声明:与原参考答案不同,大家参考下江泽民同志在对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纪要所作批示中强调:“基础研究很重要。人类近现代文明进步史已充分证明,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形
20、成和经济文化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我国的基础研究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1、原始性创新不多,真正有重大影响的突破还不够多;2、孕育重大创新的科研环境和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3、基础研究经费占总投入的比例还很低等。目前,国家财力和基础研究的总体水平所限,不可能一下子在所有领域全面跟进和赶超:所以,必须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既要适应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迈进的需要,又要符合基本国情。围
21、绕重大关键问题,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确定哪些“有所为”,哪些“有所不为”,哪些赶,哪些有所不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应处理好自身研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有的科研自己干,有的则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我们要把有限的资金和人力,重点用到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基础研究领域。13、文学艺术也是科学文学艺术不是科学。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 具体性、科学将世界分门别类研究,它们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 经验性、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由观察和实验而来经验,用实验对所得的科学认识进行检验 精确性、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明晰的,彼此联
22、系、不矛盾,通常用公式数据和图形来表示。 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其中可检验性是关键 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科学它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但是文学艺术与科学在存在区别的同时又有着本质联系: 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如道德、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等。14、既然不存在纯粹的观察,那么也不存在客观的
23、观察错误,观察是感官在一定刺激下产生感觉图像后,按个人的背景知识即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和思维方式等方式输送到大脑加以组织或联系的过程。因此观察具有感性直观性和理论渗透性,两者是辩证统一体,并非完全纯粹。 我们承认观察之中渗透理论的成分, 因而由此而获得的感性材料有可能打上主观的烙印, 表现出极大的个体差异性。但是, 不论感性材料如何的“异”, 它们都是客观对象的反映, 都带来了一定的客观事物的信息, 差别只在于反应的深浅、宽窄、优劣、正误等方面的不同。实践表明, 感性材料能够为我们提供客观事物的信息, 我们也有能力排除主观因素对客观资料的影响和渗透, 它们可以成为科学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因
24、此在观察时,需要按照观察对象的本来面目如实记载,不忽视那些与预定目的不符但却真实的情况,并把观察记录里想到的和看到的严格区分开,从而实现客观的观察,摆脱主观唯心主义。因此,虽然不存在纯粹的观察,但当我们将待观察的事物呈现的真实现象与主观意识分开便可实现客观的观察,因此存在客观的观察。15、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形式就是假说假说是指按照预先设定,对某种现象进行的解释,即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推测和说明,而且数据经过详细的分析、归纳与分析,得到一个暂时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释。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等特点。假说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已知的科学原
25、理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假说处在研究问题的初级阶段,对问题的看法也常常带有一定的想象、猜测的成分,因此假说也具有易变性。首先,科学假说是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科学假说作为工作模型,既决定着观察实验的设计和构思,有直接用着观察实验过程中主题对经验材料的确认和选择,使科学活动避免盲目性。其次,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桥梁。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论把握。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成,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实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假说不仅仅是从事实中引申出来,更是通过认识主题的能动
26、性建立起来的,是人类创造性的高度表现。自然科学就是沿着“经验事实-假说-理论-新经验事实-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发展的。科学假说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可以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16、科学也是知识,也应该获得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科学技术方面或文化艺术方面,对创造性的劳动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人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的实质是把人类的智力成果作为财产来看待 科学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一种成果,也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但是,由于科学是对自然规律或者客观存在的认知,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通过思维创造出来的,也不是通过
27、技术法则发明出来的,所以它的重点保护对象应该是发现者的署名权之类的权利,而不是狭义的知识产权。二、 问答题(1题,每题28分)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按特定关系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自然物中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恒星、星系,各种生命体如细胞、个体、生态群等等都是系统,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系统。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显然,系统与要素的规
28、定是相对的。系统之成为系统,要素之成为要素,只是在特定的联系中才有成立。要素在自身的内在联系中成为系统,系统又在自身的外在联系中成为要素。因此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同时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成本身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2、生态自然观与可续发展的关系如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什么?(1)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关系: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
29、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百度)(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p59-p60)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强调国际合作与协调,履行国际义务。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何意义?答:
30、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
31、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
32、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一,科学发展观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基点上,充分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关系。如:经济发展应放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中来考量;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强化自然资源稀缺意识,严格禁止外国资本对国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交易行为,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进口战略;严格禁止在重大江河流域实施拦水、截水工程;消解“城市构建摩天高楼规模效应即现代化”的观念,积极开发和运用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弱化水泥、木材等建筑意识。其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但并未轻视乃至无视自然存在的价值,把自
33、然看作是单纯的客体或人的发展手段,而是主张在考量人的发展时须以自然的发展为前提,既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也尊重自然的地位和价值。在以人为本时,人不可以按照自身的掠夺性、征服性、贪婪性来随意改变自然、吞噬自然;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方面拥有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应当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以新型的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来协调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工具理性的应用需确立伦理善的取向。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精神的统一,要求克服工具理性在一种疯狂而贪婪地开发自然意志的驱动下因违背自然规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综上,科学发展观则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应
34、当做到:把自然纳入到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把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同自然的发展统一起来。人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与实践与人自身的价值追求、理性选择、审美情趣、能力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4、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是按照严格的科学研究行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人的内在心理素质的总和,指的是以物(外在对象)为尺度、追求真实、探索规律的心理特征。包括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试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协作的合作精神、自主竞争的宽容精神和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 人文精神,即是在历史中
35、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和孕育而成的精神。它主张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价值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或结晶,在人们认识世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们就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双眼睛。科学之眼与人文之眼都有自己的内在构造,正是这种内在构造的不同,形成了它们视野中世界图景的差别,以及科学方法科学观念与人文方法人文观念的差异。如果说,观念引导方法,方法引导观察,观察建构起我们视野中的世界图景,那么精神则是统率这一切的灵魂,是比观念更为隐而不见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认知活动的东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是贯穿在科学探究和人文研究
36、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认识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的角度有重大差别,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关注也明显不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有其各自内在的局限,其中任一单独方面都不可能完成构建完整的人类科学世界及人自身的使命。只有两种精神相融合,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 在新的世纪,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而言,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不是指两者合二为一,不是要用一种精神去消解或统帅另一种精神,而是指人类在认识、协调和变革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世、
37、处理人世的人文社会活动中,都能够受到两种精神的指引而实现科学技术同人文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3、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和教育方式,加大人文学科的资金投入,倡导人的均衡发展。5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提出科学问题?为什么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答:1、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2、科学问题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从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重提出问
38、题: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中提出问题;从科学活动的学术争论中提出问题;从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和统一解释的需要重提出问题;从不同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中提出问题;从某一理论自身的矛盾中提出问题;从各个知识领域的空白中提出问题。 总结起来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生活、观察和社会实践方面提出问题;二是从自然科学发展的本身提出问题。3、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6 如何进行科研选题?影响科研选题的因素有哪些?第一问的 科
39、研选题的程序选择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是指科学工作者在一个较长时期中从事研究工作的领域。2.调研分析,发现问题 文献调查:文献调查是为了使科学工作者了解有关领域有关问题的研究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 文献调查需要处理好如下关系:第一,查阅和鉴别。 第二,博览和精读。第三,继承和创新。实际调查实际调查是为了使科学工作者了解所选课题是否属于学科理论发展或生产、技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估计其理论价值或社会和经济的效益。实际调查包括向有关专家请教,了解自己学科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正在研究或有待研究的课题,该查阅的重要文献资料;从有关方面了解国家、部门所规划或提出的科研项目;到生产单位、现
40、场进行调查、了解技术上所存在的问题和要求。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提出选题、初步论证、评议和确定科研课题)在调查研究中可能而且应当提出许多问题,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对这些待选的题目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通过综合考虑择优选取。选题报告一般包括课题的目的意义;选择该课题的依据;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准备采取的途径和方法;需要的条件,以及预测研究结果等项。4.制定规划,确保实施。科研课题经过确定和验证之后,就要拟定实施规划和研究工作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研规划是对科学事宜的安排。如,研究者应根据自己获得的直接和间接资料,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教训,找出课题突破口,进行科研设计,作出初步的全面
41、安排,做到胸有全局。第二问:1、 需要性原则 需要是选题的基本前提。科研选题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的需要等等。从一个国家的科学政策往往可以透视出政府对于科学的需求,所以科学工作者应充分关注政府的政策导向。科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包括开拓科学领域的需要,更新科学理论的需要,必进科学方法的需要等。 2、 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造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未曾提出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预期友爱从中产生出创造性的科学成果。创造性原则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为此,
42、研究者应努力到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去探索,应在矛盾的前沿和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中选择,应在知识的空白带、在各学科的连接点上选题。要保证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必须充分了解和熟悉已进行的工作,准确地评价别人工作意义以及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课题的价值和可能包含的创造性成分。 3、科学性原则 科研选题应以一定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为依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背景之下,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就理论依据而言,首先应考虑所选择的课题是否有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与已确证的理论相违背的题目不应选择,毫无事实根据的题目也不应该作为选择的对象。 4、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课题要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43、,即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择。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到达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5、 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所选的课题应考虑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效益的项目应该减少选择的机会,因为现在的研究经费是一定的,所以要抓住重点。 应当指出,在科学研究的实际活动中,充分具备以上条件的情况,或把这些原则兼顾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些原则之间常常会有矛盾,比如,需要性与可行性、科学性与创造性之间的矛盾,使得难以在各个方面都做的很周全。只能在上述原则的综合乃至折衷上选出相对合理的课题方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上述原则之间的关系也
44、成为科研选题中复杂而重要的问题。7 什么是科学范式?结合范式嬗变的科学革命模式谈谈你对常规科学活动的理解。所谓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科学范式作为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 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同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 它实际上是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在范式理论的基础上, 库恩提出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形成范式) 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
45、新的常规科学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革命,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它是人类认识领域的革命,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改造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把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提出种种新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原则。库恩对哥白尼革命和二十世纪物理学史作了细致的研究,创立了关于科学发展的“科学革命论”模式。他的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强调科学进步的革命性质,这里的革命意味着放弃一种理论结构并代之以另一种不相容的理论结构。库恩的发展模式大致是:前科学常
46、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一一新的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是库恩用以表征科学家团体在范式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例如对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揭示,就是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由五个国家,六、七种不同职业的十几个科学家,从蒸汽机效率、人体的新陈代谢、电磁的转化等不同的侧面独立地发现的。库恩把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和收集事实部分。他指出,常规科学活动充满着按照范式办事的正常活动与违反范式预期的反常现象之间的矛盾这一事实。常规科学不仅存在,而且从内容和时间上来说都占据了科学活动的很大部分。正是有了范式严密规定下的常规科学研究,才使科学家集中精力,细致而深入地研究自然界的某一个局部,使科学研究
47、从定性阶段过渡到定量阶段,从而使科学家共同体通过扩充范式应用范围和提高其精确程度,而逐步完善范式。库恩把常规科学阶段看作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则是科学家对范式信仰的程度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反映。当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团体坚持不懈地在常规研究中用范式去指导“解谜”活动,去调整反常,而且研究的成果往往证实范式的权威作用和地位时,范式的权威几乎是不被怀疑的。但是,由于任一范式都不能穷尽真理,随着常规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必然会遇到一类反常,它的出现不仅使科学家无法用范式调整,而且随着这类反常出现的频率增高,科学家会敏感地意识到这类反常构成了对范式的根本威胁。这时,按库恩的说法,就是“
48、危机”来到了,是范式的危机到了,一切调整均属无效,唯一需要的是寻求一个新的范式来替代旧范式科学革命开始了。科学革命是从“危机”开始的,库恩指出:“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指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由于库恩把科学革命视为新范式替换旧范式的过程,而范式又是由理论体系、研究规则、方法和哲学观点等等构成的,因而范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科学理论体系的变革,引起科学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变革,因而可以说是科学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8 试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1)、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根据市场信息,指定并确定创新策略,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试验
49、,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由若干个阶段或环节构成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次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一般将技术创新的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新设想、新发明的产生阶段。新设想、新发明的产生是发明家创造性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它是对现有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而产生的。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择课题项目,进行实验研究,制出样品样机等;开发研究阶段。在实验室成果的基础上,挑选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项目,集中力量去解决如何变成生产技术的问题;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在上述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生产,并将技
50、术创新的产品投放市场,首先实现商业价值。2)、技术创新的机制答:技术创新机制分为国家层次和企业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政府可以:转变政府职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推进技术创新;建立扶持高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建立高技术创业信息服务机构、保证政策连续性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兴办科技工业园区,提高科技产业化水平;加强创新活动与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企业层次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企业可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有科技
51、和经营头脑的企业家队伍)。9 科学技术引起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 粗放经营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低水平技术的重复生产,而集约经营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投入要素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使产出趋向于最大化。亦即只有科技进步才有可能实现从依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进行低水平重复生产的粗放经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的集约经营的转变。从历史来看,科技作为人类器官的延长,它不但提高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推动人类对资源的加工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小投入换取高产出,实现人类的经济原则,很显然,只有现代化生产技术装备和生物
52、工程技术的产生,才会使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出现;只有在几次技术革命发生之后,现代工业的机械化、专业化、自动化、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发展才成为现实。 (2) 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没有科技进步,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追加投入来维持低效率的产出,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因为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科技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科技进步可以促使经济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二是科技进步可以更好地使经济活动主体实现规模经济,把企业引上
53、集约化经营轨道。三是科技进步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减少生产成本,实现集约增长。一方面科技进步使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提高生产自动化,专业化程度,从而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木,并增加产品总量,提高产品性能,企业因此实现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由于科技进步,管理技术亦随之提高,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扩大投入-产出比率。 (3) 科学技术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 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科技进步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物质基础。科技进步推动了人类生产和生存能力的极大提高,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在相同资源拥有量的前提下创造
54、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淘汰那些陈旧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并开辟新技术新产业;二是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和困难。 (4)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乘数作用。由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存在交互使用,科技成果被应用后实现经济的扩散,这种扩散带来的是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将反过来影响科技的研究和开发,这样科技进步便在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过程得以扩张,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带来数倍的影响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类似于其它投入要素的乘数效应。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科技发展过程自身具有自我繁殖性和加速性,使得科技进步呈几何
55、级数发展。 科学技术长入社会经济系统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途径:对于具体的生产过程来说,科学技术作为“渗透”因素和“组织”因素,“并入”生产过程,从而促进生产力要素及其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生产力的内涵型增长;对于社会生产体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并入”,可以更新、优化社会生产要素的组合,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创新,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对于更大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由于科学技术的“并入”,能有力促进社会基础结构和经济环境的改善,使经济运行状态日趋广阔、健全、高效,从而保证全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
56、改变整个社会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在历史上,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就是由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所引起的。本世纪以来,第三产业的迅速兴起以及第二产业本身的结构性变化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金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过渡,也是由于科学技术在这些产业部门中日益扩大的应用所造成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必然要影响到这个那个社会结构的变革。建立在工业产业革命基础上的社会是工业社会,在信息产业革命基础上的社会将是被称为“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
57、会”的新的社会总体结构。10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1.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在邓小平的理论观点指导下,1992 年党的十四大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出发,提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 中取得主动。”并特别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 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化进程 中,必须“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1997 年党的十五大再次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应用
58、于分析新的世界形势, 提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 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并着重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 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要制订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2 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论述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的问题,强 调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以科技含量高为标志的先进生 产力,提出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 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2.信息化、数字化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正在向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发展,专家们普遍认为:数字化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而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则是新生产力的突出代表,在优化物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信息技术不可能取代物质经济的增长,必须清楚认识到:信息资源虽然是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但知识生产必须与物质生产相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大堂的安保措施介绍
- 旅游科普服务合同
- 艺术涂料施工协议
- 市政环卫洒水车租赁合同
- 退休硬件工程师维护合同
- 租赁GPS车辆安全监控系统合同
- 临时检验员聘用合同模板
- 城市规划光纤铺设合同
- 古董家具修复喷漆协议
- 空调维修工程师聘用合同年薪制
- ASTMD638-03中文版塑料拉伸性能测定方法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
- 砌筑实训课程设计
- 译林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期中复习:完型及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 保安人员配置方案
- 食材配送实施方案(适用于学校、医院、酒店、企事业单位食堂等食材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期中练习(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教科版)
- 学校厨房设备投标方案(技术标)
- 大型综合楼新建工程技术方案、施工方案投标文件(投标方案)
- 2025年高考作文专练(25道真题+审题立意+范文)-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总复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