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三农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三农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三农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三农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三农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中国特有的: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看,不存在三农问题。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关系形成三农问题。90 年代三农理论形成。2. 三农问题形势严峻。(一)农民人数太多农民人数太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什么样的影响?(二)参与农村建设的优质人力资源太少(三)农村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留守儿童、贫富差距、人们心态失衡等)物质化在农村表现特别突出。收入差距、教育投入差距三农问题的根源:二元经济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工业化三、中国“三农”:迈向 2020年宏观环境:农业与国民经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农业发展的多功能化。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消费需求、农民增收与就

2、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国际化挑战: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国农业。(一)宏观环境:农业与国民经济(二)农业发展的多功能化3. 中国三农问题:长期挑战。(一)资源约束。1. 人均资源占有量;2. 环境(二)结构矛盾。1. 产业结构矛盾;2. 就业结构矛盾; 3.区域结构。(三)体制矛盾。1.公共财政:重城轻乡。措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 、要素市场分割:劳动力、资本、土地3、管理体制(四)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1. 权益差异:农村就业与福利;农民工;2. 收入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 1 扩大到 3.33 1。 3. 观念差异(信仰、价值观、生活观、爱情观等)。(五)国际化的挑战

3、。1、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2、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结论:中国已经到了支持农业的新阶段4. 中国三农政策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农业政策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 年公社化;1961 年以后粮棉大量进口;1978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4年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人”。1984、 1990、 1996年大丰收粮食超过万亿。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理论界认为:中国的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农村和农民问题没有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

4、问题5. 中国三农政策的三阶段(一)第一阶段:农村快速发展阶段(19781988)土地政策领域,农民的税费负担很轻(一亩地的地租:50 斤谷子)。农民可以分享土地农用收益的90%以上,可以分享土地非农收益的全部。农民可以自主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发展村办工业,村办工业的收益几乎全部归农民所得。从财政角度看,乡里比县里有钱,县里比市里有钱,市里比省里有钱,省里比中央有钱,中央没钱。社会政策领域,农民享受国民待遇。80 年代初,国家财政收入只有1000多个亿,仍拨钱给农村搞合作医疗,帮助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农村教育中央拨钱,村一级教育都有公办老师。(二)第二阶段:农村凋敝和农民生活艰难(198820

5、01 年)(三)第三阶段:三农问题受中央重视(2002 年至今)6、三大转变( 1)、转变之一:理论认识的深化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过去毛泽东时期,我们讲的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发展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现在我们讲三农是重中之重,不仅包括农业,也包括农村和农民,范围扩大了。过去是首位,现在是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过去仅仅从经济角度出发,现在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位置。(2)、转变之二:指导方针上的深化六字指导方针:“多予少取放活”,也就是多给予、少索取、放开搞活。在指导方针上,过去强调“以粮为纲”,“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

6、记提出了两个取向,决定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两个方针。(3)、转变之三:发展观念的转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落实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7. 改革开放后关于“三农”问题的 16 个“一号文件”(一)20 世纪 80 年代的五个“一号文件”1982 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3 年中央“一号文

7、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6 年农村工作的部署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1985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6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五个“一号文件”总结年份主题分类1982 年“一号文件”正式承认包产到户合法性,农业生产超常规发展农业工商业微观经营主 体问题1983 年“一号文件”放活农村工商业1984 年“一号文件”疏通流通渠道,以竞争促发展市场机制发育、市场流 通等宏观问题,以及农 业基础生产力问题1985 年“一号文件”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增收)1986 年“一号文件”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保

8、障支持系统问题11 个“一号文件”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

9、01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4 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042010 年七个一号文件总结一条主线:城乡统筹发展 一套体系:完整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主要政策措施“四取消”,即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四补贴”,即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一奖励”,即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奖励补助,这对调动地方重农抓

10、粮的积极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价格支持和调控措施,2004 年设计最低收购价政策,2005年对水稻实施, 2006 年扩展到小麦。2008年针对价格波动情况,对一些主产区的玉米、大豆、油菜籽采取了临时收储措施。采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开展农村水路电气(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和农村沼气)建设。农村社会事业促进政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8、第十三个“一号文件”2011 年中央 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

11、生态之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重要部署: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何锁定水利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 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 亩旱地的 2 倍至 4 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三大作物中,小麦耗水最少,每亩需水400立方米。通常生产斤小麦,需要耗水1000斤。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77 亿亩,居世界首位。我国以占不足全国耕地一半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

12、产量75%的粮食和90%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灌区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2011 年一号文件解读:三个新新地位: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新形势:基础脆弱、欠账太多。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新目标:四体系。到 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9.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强农惠农富农: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总体思路:强科技保发展、强生

13、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2013 年中央 1 号文件出台的背景1. 两个“创造历史新高”2. 两个“大突破”在农业科技、农田水利、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的生活设施等方面大规模投入;单产水平、农产品的品种、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3. 两个“新的进展”10.2014 年 1 月 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文分8 个部分:(3 至 4 个详细解读)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善乡村治理机制。11. 农业政

14、策的依据:农业政策 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市场失灵的本质:1.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1)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个人所有2)所有的交易都在市场上发生,并且每一个市场都有众多的购买者与销售者3)没有任何购买者与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4)购买者与销售者都可以免费享有充分的信息5)资源可以充分流动,并且可以无任何障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2 、市场失灵的本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以上条件的核心在于:市场的普遍性;市场的完全竞争性条件不能满足时,就存在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出现运转失灵。12. 构建“

15、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 专项(政府)扶贫、行业(市场)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一)落实党委、政府责任制,强化督导考核。(二)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三)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行业扶贫力度。(四)创新完善社会参与扶贫机制,加大社会扶贫力度。(五)探索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强化专项扶贫引导和辐射带动。(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13. 制定农业政策的依据:1)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总政策;2)以相关经济理论为依据,是农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是农业政策科学化的基本保证。3)符合中国国情。制定农业政策,仅仅考虑经济理论的要求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国情为依据。1

16、4. 农业科技产业化:就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是农业成为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一个完整产业系列。中国农业科技产业化面临的挑战:1 、组织模式多样化,产业一体化程度低农科教单位创办经济实体,实行研制、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现有企业通过吸引科技人才,建立研发中心,实现一体化经营模式;产、学、研合作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模式。科研单位通过与推广部门的合作,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模式。兴办现代高科技示范园区2 农业科技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农业科教单位创办或转制科技企业。现有企业通过吸引科技人才,建立研发中心,以科技产品为龙头形成科技企业;农业科技单位与

17、相关行业的企业通过参股、兼并或收购等多种形式,实现组织创新,形成农业科技企业。3 企业化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农业科技研究出成果后由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交给政府,科研成果由政府的农业推广机构推广的局面,造成农业科研、生产、销售的阶段化,产品与市场脱节。4 外部环境建设差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知识产权纠纷频发;在政策环境方面,优惠政策的配套和落实方面尚需加大力度;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面临资金的缺乏,设备落后,人才短缺等多方面的制约;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15.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和局限性的思考:1. 大大促进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2. 保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减少了改革阻力。3. 促

18、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全国市场经济。4. 为乡镇企业的崛起奠定了各方面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局限性 :1.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减少,再加上实行单干后农民的自我意识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降低,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和成本增加。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妨碍了机械化和科学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丧失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3. 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基层腐败问题严重化。4. 先前的某些对农民有利的政策在当前环境下已经变为农民的负担。16. 、 农 业 土 地 政 策 的 演 变 及 评 价( 一 ) 从 “耕 者 有 其 田 ”到 农 村 土 地 集

19、 体 所 有 制1,农村土地改革:建立“耕者 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2,农业合作社:土地集体 所有 制的建立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是:从初级合作社过渡到高级合作社。初级合作社的基本组织方式为 土地和劳动资 料由集体掌 握,每个农民 根据其交给集体的土 地 、农 具 及 牲 畜 的 多 少 参 加 分 红 。高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则取消了土地分红,农民私有的大牲畜、大农具也通过折价归合作社集 体所有,从而完全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使土地由农民所有变为农业合作社集体所有。3,人民 公社: 农 村土 地集 体 所 有制 的变 形高级 社和人 民 公社是一 种 “恶平 等”和低 效 率 的 制 度 , 但

20、 人 民 公 社 发 挥 了 集 体 所 有 制 集 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情的优越性。(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与完善1,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孕育 ( 1978- 1982)从 “不 许 包 产 到 户 ”的 政 策 规 定 , 过 渡 到 允 许 某 些 特 殊 地 方 可 以 搞 “包 产 到 户 ”。2,人民公社制的解体(1983- 1984)3,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双 层 经 营 体 制 (1984- 1993)双层经营体制明确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归农民个体经营,所有权是集体的,农民 实质上只是拥有土地的使用权。4,完善相关法律,延长土地承 包 期 ( 1993 年 以 后 )(三

21、)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不断完善1,农村土地流转的多种形式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不改变承包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经发包方同意后,将承包的土地 经营权进行流转的行为。主要形式有:转包、转让、互换、托管、继承、租赁、入股、抵押、 拍卖等。2, 建 立 和 完 善 农 村 土 地 流 转 政 策农 村 土 地 流 转 始 于 20 世 纪 80 年 代 中 期 , 最 初 是 农 户 的 自 发 行 为 。1984 年 “ 1 号 文 件 ” 规 定 , 鼓 励 耕 地 向 种 田 能 手 集 中 , 对 于 转 出 承 包 权 的 农 户 要 给 予 适当的资金补贴。1993 年 11 号文件 规 定,在

22、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实行适 度的规模经营,规定承包期内耕地的承包权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依法、有偿、自由转让。1995 年 农 业 部 关 于稳定 和 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规定“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延伸和发展,应纳入农业承包合同管理的范围,在坚持土地集 体所有和不改变农业用途的前提下,经发包方同意,允许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对承包标的依法 转 包、转入、入股,其合 法权益受法律保护”。2001 年 12 月 , 中 共 中 央 关 于 做 好 农 户 承 包 地 使 用 权 流 转 工 作 的 通 知 , 对 农 民 土 地使用权的流转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如为稳定

23、农业,稳定农村,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 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农村土地流转应当主要在农户间进行等。2003 年 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关 于 完 善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若 干 问 题 的 决 定 , “ 完 善 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 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户 在 承 包 期 内 可 依 法 、 自 愿 、 有 偿 流 转 土 地 承 包 经 营 权 , 完 善 流 转 办 法 , 逐 步 发 展 适 度 规 模 经 营 ”。2008年十七届三

24、中全会关 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土地承包 经 营 权流转,不 得 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三个不得 ”是 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 重大原则。农村土地 归集体所有,土地流转的只是 承 包 经营权,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侵犯农村集体利益。17.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第一、 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

25、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 “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首先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的不平衡,使之合理化。减少传统种植业,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使大农业内部比例适当、结构平衡。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中部粮食主产区抓住主销区腾出部分粮食市场的机遇,扩大优质粮的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避免地区雷同、恶性竞争。第四、 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