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及社会全册教案新版_第1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及社会全册教案新版_第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及社会全册教案新版_第3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及社会全册教案新版_第4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及社会全册教案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课标: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解并描绘华夏先祖传闻,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2-1-3:列举说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记。 解读:“列举”、“讲解并描绘”、“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须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根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记及文明的开展,知道中华文明的持续性。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终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及文明演进”中的

2、专题一:探究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及七年级连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打算,内容及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本课的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如今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认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持续性。2、教材构造分析:农业开展文字萌芽阶级分化 文明的诞生早期城市原始宗教三、【教学目的】:学问及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理解新

3、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开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及运用、社会消费关系的改变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过程及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学问,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绘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消费开展的条件、社会消费关系的改变、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拟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缘由。情感看法及价值观: 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根据。教学难点:城市及农业聚落的区分,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缘由。五、【教法及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图表教学法。学法:自主

4、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比拟分析法。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文明吗?学生答复、沟通。教师说明:为什么说那是文明的出现?是因为这些流域不仅诞生了早期农业,而且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这些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记。在上节课的内容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孕育出了绚丽的文明。那今日,随教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设计意图:回忆大河流域孕育文明的学问,切入黄河和长江流域,直入主题。教师说明文明诞生的标记,抛出引子,带着学生进入本

5、课的探究及学习。新课教授:2、自主阅读,提炼归纳。阅读书本109-111内容,比照文明出现的标记,找出证明早期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证据。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文字萌芽:有刻划符号的陶器。阶级分化:浙江余杭出土的玉棕。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原始宗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设计意图:培育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学问的实力,同时把本课的学问点进展恰到好处的罗列及归纳,以便下个环节的进一步探究。3、教师引导,深化探究。(1)早期农业活动:视察图8-31,思索:一问:中国早期农业分布出如今哪里?(这里教师要提示学生辽河流域的存在)二问:这些地区是是如何符合农业开展的条件的?(气候、水文、土壤、地形

6、)三问:比照书本p25页图5-35中国水稻、小麦的集中产区分布图,你发觉了什么? 设计意图:回忆地理学问,同时通过图表比拟,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2)文字萌芽设问:中国文字的萌芽是什么?它最初在哪里被发觉?再问:陶器的产生说明当时出现了哪个行业?追问:最初的陶器可能是用来干什么的?后来又演化为什么用途?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提问,除了让学生知道陶器上发觉了文字的萌芽外,还明白制作精致的很多陶器可能是身份的象征,为下面“阶级分化”的学问点落实做好铺垫。(3)阶级分化多媒体出示:蛋壳黑陶杯。猜一猜: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史料补充,思索:蛋壳黑陶杯哪些人能享用?这说明了什么?活动:阅读书本p110内容,

7、找出阶级分化的缘由和表现。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读懂史料、分析史料,从而得出当时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知道什么是“以史导论、论从史出“;通过书本的阅读,理解阶级分化的缘由和表现。(4)早期城市教师说明:城市由农业聚落开展而来。活动:阅读书本内容,找出农业聚落扩大开展的缘由。活动:结合图片,比拟书本p110页最终一段和p101页中间段落所述,你发觉平粮台古城和河姆渡、半坡遗址相比,有何不同之处?(城墙、规划)设计意图:早期城市的内容设计的较为简洁,但要让学生明白早期城市虽由农业聚落开展而来,但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异,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记之一,是消费力进步、手工业和商业开展的产

8、物,同军事防卫也有确定的关系。(5)原始宗教阅读书本p111内容,思索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补充史料说明这三种宗教形式。活动:合作完成p111的问题。设计意图:图腾崇拜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p111的活动设计明显是针对“图腾崇拜”而设,也是对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来的一个说明,所以对这局部内容,就采纳了书本的活动设计。4、合作探究,实力拓展。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图。合作讨论:1、四大文明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共同特点?2、这些文明产生的缘由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比拟分析、归纳类比,从一样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历史开展的规律。5、史实拓展,情

9、感升华:出示全球通史关于中国文明的阐述。课堂总结作业布置:作业本中华文明探源相关内容,自编作业。板书设计: 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文字萌芽:刻划符号的出现中华文明的曙光 阶级分化:蛋壳黑陶杯、玉棕等 文明的诞生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 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第三课 传闻时代的文明曙光【内容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闻,理解传闻和史实的区分。导入新课: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要在炎帝黄帝陵实行大型祭祀活动呢?(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对祖先的拜祭,可增加中华民族的内在凝合力)他们为什么受到后人的敬重?他们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出色奉

10、献?下面就进入本课学习,你将会理解到这些内容。一、炎帝和黄帝 (本目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三个环节即三个问题的完成来学习) 试一试:你能说出传闻中的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哪些奉献吗?想一想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闻,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行信的?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独创记到出色人物的名下?被考古资料证明的是可信的,没被证明的则是不行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立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水井,出现文字等是被考古发觉的,这是可信的,而说这些是黄帝、嫘祖等个人独创的就带有神话色调了。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独创或创建都是成年累月,积多数人经验漫长岁月探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绩。将这些重要独创记到出色人物名

11、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出色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二、尧舜禹“禅让”本目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清晰“禅让”的概念,在哪些人之间进展的?禅要留意读音。其次可以让学生沟通一些知道的有关尧舜禹的小故事。当学生讲到大禹治水时,可自然过渡到下一目内容。什么是禅让制?你能讲讲有关尧舜禹的故事吗?你觉得当时什么样的人才能选为部落联盟领袖?(德才兼备,以身作则)三、大禹治水的胜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1.大禹治水的胜利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敏捷多变,要有创新精神。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获得胜利 必需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3.人类的开展是通过及自然的不断斗争中

12、进展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难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留意及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开展。人类应爱护大自然。综合探究八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3.1衡量改变的尺子教学目的:(1)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2)能在阅读历史资料时,辨析其中表示历史时段的词汇和习惯用法。(3)能实际运用时间和纪年描绘历史事务,识别历史过程的演进依次。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会辨析和运用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教学方法:本课属于讲授式教学类型,根据本节课的实际内容,主要运用九步教学法,即奇妙导入引起学生留意、明确告知学习目的、刺激回忆从前学问、呈现新学问、供应

13、学法指导、引发学习行为、供应教学反应、评估学习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了区域的故事,在开场今日的学习之前,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冰箱独创的故事。早在公元前1000年,我国古代人们把冬天的冰块放进地窖里,保存到夏天运用。公元8世纪,巴格达王国的国王为了降温,在他的避暑山庄里堆满了从国外运来的雪,直到1834年,人们才知道如何制作人造冰块。1923年两位瑞典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如今电冰箱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说一说,我在讲解并描绘这个故事时运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汇?要理解和表达历史事务发生的时间,清晰地描绘和说明历史的开展改变,我们须要懂得并运用

14、一些特地表示时间的词汇,那么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还有那些?这些词汇有哪些习惯用法?我们如何正确地运用它们阅读历史资料和描绘历史事务?信任同学们通过今日的学习会有所收获。新课教学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对,表示历史时间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头、时代等。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基督教传闻中耶酥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以它为界向前推是公元前,而且数字越大,时间越早,如公元前229年比公元前200年时间早;以公元1年为界向后推算是公元某年,如公元25年,但是这时“公元”常被省略,而干脆说25年。这样的习惯用法,谁能再举一个例子?提问:那么如何用

15、世纪表示公元前229年和25年呢?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前229年应当是公元前3世纪,25年为公元1世纪。我们又把每10年称为一个“年头”,如1840-1849年为19世纪40年头。下面请同学们沟通一下如何用“世纪”和“年头”表述1861年、1990年、20502年。提问:此外,我们还通常把一个较长的时段称为时代,如“古代”“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同学们还能再列举几个吗?提问:假如想知道某一个历史事务历时多长时间,如何计算时间长度呢。请同学们先算一算下面事务分别历时几年:鸦片斗争18401842

16、年;楚汉斗争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220年东汉灭亡。最终我介绍一种特别的中国古代纪年方法,就是皇帝年号纪年。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称。西汉中期汉武帝刘彻开场采纳年号纪年法,他的年号叫“建元”,于是记为“建元元年、二年”“建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年号。汉武帝在位54年共有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用了14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0年,取年号17个,是我国历史上改年号最多的,什么“天授”“如意”“长寿”“长安”等等。从明代开场,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直到清朝灭亡。由于年号不变,人们便用年号来代称某个皇帝。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习惯称为康熙皇

17、帝。中国古代文南就常常采纳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方法。同学们还能列举几个皇帝年号吗?提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们能说得出叶些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吗?题目:一、读下面一段历史资料,说出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二、按时间依次排列下列历史事务:1、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2、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3、公元前198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4、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5、1世纪,基督教产生;6、132年,张衡独创地动仪。三、请用不同方法表述下面的时间:你的诞生年;今年。四、计算:1、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秦朝总共存在了几年?2、1405年1433年,郑

18、和七次下“西洋”,他历时几年?3、公元前138年张骞出访西域,73年班超出访西域,前后相距几年?提问:如今每个同学都是教师,请你们评价一下你的同桌表现如何?课堂小结提问:“学以致用”。最终我建议同学们不妨根据课本图513制作一个年头尺,把你从诞生到如今发生的重要事务标识出来。提问:哪些同学情愿把你的杰作向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制作的年头尺。3.2利用不同的史料、区分史料的价值一、教学目的:(一)根底学问目的:、理解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的作用、理解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二)实力培育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可以区分出哪些属于文献资料哪些属于实物资料哪些属于口述资料、在教师的扶植下,使学

19、生领悟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不同价值、在教师的扶植下,使学生驾驭发觉历史相识社会的方法,学会利用各种资料区分信息的价值(三)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学生理解历史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使学生明白历史记载的困难和重要性,从而关注历史,关注现实生活,珍惜现实生活、通过秉笔直书的史官的介绍,培育学生诚信严谨求是的品质、通过长城城砖上的刻痕和老乡家发觉的城砖和石碑,培育学生爱护文物,爱护历史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手段:教师讲授及学

20、生讨论和探究相结合四、教具:powerpoin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区域在不断地改变,身边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改变,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开展改变之中,人类的过去就是人类的历史,要想理解人类自己,首先要从理解人类的过去入手。可见过去对我们是特别重要的,但是过去的事情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么后人是怎样探寻历史开展的踪迹的呢?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是不能重演的,既然如此,我们是怎样理解过去、理解历史的呢?(学生发言)对,人们就是通过存留下来的或考古开掘出来的各种资料来努力重现历史。这些资料是我们发觉

21、历史、理解过去的重要根据。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资料来理解历史呢?也就是说人类的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鸿门宴。(123页)请学生讲鸿门宴的故事。问:我们是怎样理解鸿门宴的故事的呢?答:通过司马迁史记上的记载。可见,历史虽然不能重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板书)文献资料问:什么叫文献资料?文献是记录学问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保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最早的文献资料还不是书籍。(出示甲骨文的资料图片)问:他们为什么把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答: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

22、,是由一些被称作“史”的官,将一些重要的事务的时间、结果等刻写在龟甲、兽骨上,并加以保存,这就是中国相当古老的文献记载。这些记载使后人可以理解到商代的社会生活。除了甲骨文之外,考古学家还接连发觉了战国、秦朝、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大量竹木简。这些竹木简上的文字,使人们对当时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相识。可见,这些写在竹简上的文字也属于文献资料。(出示居延汉简图片)随着历史的开展,文字在不断的改变,书写材料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书写材料由龟甲兽骨变为竹简、木牍,进而,进步到纸张。人们将文字书写在某种材料上,制成书。因此书籍就成为人们理解过去的重要资料。当时的历史是由什么人来记载的呢?过去,历史是由史官和

23、少数文人学者撰写的。(请学生读第124页阅读卡:秉笔直书的史官)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主要记述者是史官,史官的根本素养有德、才、学、识等,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秉笔直书的史德。正因为有很多这样的史官,才能使人们看到相对客观的文字资料,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文献去讨论长远的过去。随着科技的进步,书籍也在不断改变之中,如今出现了不用纸张的电子书籍。而且,撰写历史的人也不仅仅局限在史官或者文人身上,一般人也可以书写历史。比方说写自传,事实上就是写个人的历史;有些人对自己的家庭、家族感爱好,就可以撰写家庭史、家族史。假如我们想理解身边生活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去调查讨论,撰写我们学校的历

24、史,社区的历史,村落的历史,甚至每一件生活用具的历史。史官的记载和一般人的记载有什么不同呢?史官主要记载的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务等,但是对于民间的历史、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却不关注,那么如何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呢?(出示汉代舞女画像砖)问:通过画像砖,你能理解汉代的哪些状况?学生答复:理解汉代的舞蹈服饰和社会生活等。所以,文献资料的范围还是很广泛的,除了书籍之外,还包括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资料。文字产生之后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来理解,那么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我们如何相识呢?对于没有书籍和文字传世的远古时代,文物可以扶植我们去理解它。(板书)实物资料问:文物指的是什么?

25、 文物指的是在人类的开展过程中,人类创建的或及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方说遗物、遗迹等。文物是怎样扶植我们理解过去的呢?(出示山顶洞人的骨针、装饰品和头盖骨资料)学生讨论:从这些文物中你能理解到什么?答复:(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骨针)当时人的磨制技术、钻孔技术、缝制衣服、生活程度的进步、当时人的文明程度等。(装饰品)当时人的钻孔技术已经很兴旺、通过兽牙、贝壳、海蚶壳可以理解当时人的饮食状况、通过装饰品的作用可以理解当时人已经懂得了美。学生分析后教师引出骨针和装饰品的主人。(出示山顶洞人头盖骨及其复原像)(出示司母戊鼎的图片)问: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答复:商朝的青

26、铜器制造程度、商朝的祭祀状况、商朝的青铜艺术。答:文物不但可以扶植我们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还能扶植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学生阅读125页阅读卡:“碑文的破译揭开古埃及神奇的面纱”)让学生找到关键词并分析。可见,文物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相识历史是特别重要的,但要发觉古老的文物,还须要考古学家的扶植。(125页图5-62考古学家在进展野外开掘)考古学家不但要常年对历史遗迹进展地下开掘,有时还要进展水下考古,找寻古代的沉船或沉在水下的遗迹。就是由于他们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人们对历史的更加全面的相识。文物是不是都特别古老的呢?不确定,比方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今日的微机、笔记本电脑比

27、起来就称得上文物了。讨论:文物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文物可以扶植我们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乏,订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扶植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文献和文物是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根据,那么口耳相传的东西可不行以扶植我们理解过去呢?(请学生看第一组资料中的资料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问:这个故事属于什么资料?答:口述资料。事实上,口述资料也是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根据。有些口述资料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了历史,有些口述资料干脆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相貌。那么,哪些属于口述资料呢?原来很多民间传闻就属于口述资料。 比方端午节的传闻、牛郎织女的故事等都属于口述资料。口述

28、资料中除了传闻外,还有口述历史。(资料:127页,口述历史)如今人们还常常讲解并描绘自己亲身经验的事情,然后把这些东西登记来,这些记载大多是真的,可以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缺乏。可见,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可以记载历史。那么,这三种资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学生讨论:第一组资料。口述资料:请大家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问:长城能被哭倒吗?不能。今日秦长城已经不存在了,也没有被哭倒的痕迹,所以我们不行能通过倒塌了的长城证明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性,可见口述资料和实物资料均有局限性。同样,司马迁史记中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呢?有些同学查阅了史记,没有找到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所以文献资料也无法印证。但

29、是长城我们都见过,请大家用几个词来描绘长城。工程浩大、宏伟壮丽。那么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谁担当呢?男子。男子都去服徭役,就会导致什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人们开场怨恨长城,怨恨长城恨不得把它哭倒,于是就演绎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们知道长城没有被哭倒,可是强迫人民修筑长城的秦王朝却被农夫起义推翻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口述资料中理解一些文献记载的缺乏,同时口述资料还可以使历史边的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传闻理解到秦朝徭役的繁重。文献资料:司马迁对长城的记载,反映的是什么?答:长城的防卫作用。实物资料:城砖,反映的是什么?答:反映了当时经济开展的状况。这三种不同的资料,是从三个不同的

30、角度对长城的评价。反映的是长城的不同侧面。孙中山对长城的评价是怎样的?充分确定了长城的防卫作用。鲁迅的描绘,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徭役的残酷。那么原委应如何对待长城呢?答:我们应把口述资料、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对待长城。可见,口述资料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缺乏,实物资料可以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订正文献记载的错误,还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所以说:三种资料对我们相识历史都是特别重要的,他们之间互相联络,缺一不行 ,只有合理的运用这三种资料,才能还历史的原来相貌。推断三种资料。运用资料解决实际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很多地方都有“问我祖先来何处,

31、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传闻山西省洪洞县有棵大槐树,官府曾把人们骗到哪里,然后又强迫他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所以,很多地方的人都说自己是大槐树那个地方的子孙。河北有一位同学的父母告知他,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大槐树下,这位同学想证明一下,请大家扶植他。查阅明太祖实录和明成祖实录,这些典籍中记载,在山西洪洞县城西的大槐树下共进展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而上百万山西省的移民都经过设在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机构被迁往全国十几个省区和400多个县市,那么,是什么缘由使明朝政府进展大批移民呢? 元末明初,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口急剧削减,土地荒芜。据史料统计,当时河北、河南、山东三个省加起来的总人

32、口还不及山西一个省的人口多,所以,明朝的统治者为了养精蓄锐,为了富国强民,所以明初的朱元璋就做出了一桩决策,主要就是从山西向河北地区,中原地区大量移民。 一棵大槐树,魂系千百代,如今,始于汉代的古槐已不复存在,但发生在古槐下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却恒久烙进了古槐树下移民后裔的心目中。经过数百年的开展演化,洪洞大槐树已成为一种根的符号,一种家的标记。(大槐树公园)所以,这些传闻虽有虚构的成分,但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状况,表达了人们被迫分开家乡的苦痛,以及他们对想象中的家乡的思念。这些传闻虽然并不等于历史,但却能告知我们老百姓是怎样对待历史的。还可以查阅这位同学的家谱,就可以知道他的家乡所在地了。事实上,讨论历史并不简洁,过去的事情终归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行能去重温一遍历史。因此要理解历史,必需依靠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那么,根据史料记录的不同方法,可以把历史资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在文字、实物和口头资料中,由当事人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