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35个概念解释_第1页
高三历史复习35个概念解释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历史复习35个概念解释“气一元论”气一兀论,简称气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中医学用以说明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其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无素),其三,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关尹子二柱说:先想乎兀之气,具乎一物。”宇宙开始形成时,天地不分,浑然一气,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万物。人体始生,源于父母之精气,合而成形,产生人体生命活动。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全面汲取并应用“精气学说”的理论,以气为总纲,根据气的分布部、功能作用的不同,命名了八十余种气,用“气一元论

2、”统一说明自然现象、生理活动、精神意识、病理变化、临床诊断、针药治疗、养生保健等,从而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根源。经世致用概念: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孤秦陋宋成语解释孤:孤立;陋:鄙陋。孤立的秦朝,鄙陋的宋朝。指制定了在于企图巩固而结果却削弱了中央政权的错误方针成语出处清王夫之黄书宰制:“行之百年,以意消息,中国可反汉唐之疆,而绝孤秦陋宋孤秦陋宋之丰祸也

3、。”知行合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疋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1234“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

5、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致良知表现“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

6、”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王阳明大传周月亮著灵明发明本心通灵明敏。明王守仁V大学问:“何谓心?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明张居正答西夏直指耿楚侗书:“但此中灵明,虽缘涉事而见,不因涉事而有知此心之妙,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初非由

7、于外得矣!”清黄宗羲与友人论学书:“先儒以灵明知觉为心,盖本之乾知。”发明本心根据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发明自己的本心同样也可以这样解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心、诚意等修养功夫得到真善美为求胜而争论是不善与人合作,那是好高不能忘己的毛病。真正善于养心的人,是要让心保持其本然的、未受蔽累的一物不着的状态。发明本心应该出自与陆九渊的“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应该先挖掘自己的内心。7#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简单地说就是,存在即是被知觉。万事万物乃至这个宇宙,是因为被我看到、被我听到、被我触摸到或者被我感知到才存在的。我所看到、所听到、所触摸到的或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这个宇

8、宙的全部。反过来说就是,没有被我看到、没有被我听到、没有被我触摸到或者没有被我感知到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更简单来说就是,宇宙是因为你的意识而存在,你的意识就是宇宙的全部。这是唯心论的核心思想。本体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二类:(1)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2)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3)主观精神,如“心”。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用“本

9、体论”一词专指那种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唯心主义学说,如魏晋时期王弼的贵无论。道统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同上)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豕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卜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兀善;自我修养兀善了,然后豕庭整顿有丿予;豕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

11、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91011#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八卦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

12、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孔颜之乐”的问题实际成了一个贯穿于整个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从“孔颜之乐”来看宋明理学,方可得宋明时期儒学家们思想之精髓。一、与天地万物同体境界这种境界认为:“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其方法是直接从心上去体认“仁”、“时”、“道”、“自然”,往往不通过其它间接的手段而直指人与天地浑融一体的最高境界,以天地自然作为理想境界的标准。其最主要的特征直接、自然、活泼、洒落、自由。持此观点的要有邵雍、程颢、谢良佐、陈献章。二、与“理”合一的境界宋13孔颜之乐代理学中占主流的观点认为“孔颜之乐”是与“理”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是不断

13、地通过内在的“持敬”和外在“格物穷理”,由生而熟,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与“理”合一的境界。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则是严肃、敬畏、警觉乃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主要人物有程颐、朱熹、陈埴、曹端和胡居仁。三、与事功合一的境界认为“孔颜之乐”存在于“博施济众”的事业之中,不可离事而言“乐”。其主要特点是忧乐合一,乐便在忧中,甚至认为“忧”便是“乐”。其代表人物有张载、王渐逵、吕00等。四、“性”“情”合一的境界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孔颜之乐”是每个人心中自然、自有之乐,是“心”原本具有状态,是情与“性”即“良知”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通过“致良知”,按照自己内在的本心(本性)去做。其牲是事不离

14、乐,与“心事合一”境界的观点一一乐不离事,刚好相对。其主要人物除了王守仁外,还有王艮、罗汝芳等。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程颢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

15、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1415尊王攘夷“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齐

16、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性命之源孔子对生命的原始和社会的钎伤取“中”的态度,内外的适应与融合,人之间“恕”,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谐”。所以孔子白话不是小儿科,而是从人自身和外界的大思考由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建立在对性和命的思考上,理解他的道只有溯这个源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他们尚未跻身于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的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

17、评时政的倾向有一定的影响。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社会上都表现着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正如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云:“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因为东汉仕途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度,所以很注重于乡党清议,而这时的太学清议,更注重于评论实际的政治,臧否人

18、物。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火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大道之要至论之极道,含义很深。姑且直译吧。大道的要点,要领,至尊理论的终极。都是指最核心,最本质,最精辟的东西。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赋丁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1

19、61718192021天意也更化汉朝的更化就是说要更新董仲舒倡议的是儒家学说他希望要更新之前的黄老学说后来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董仲舒倡议的。察类明故“类”是指事物的类别、分类,“故”是指事物的原因、根据或行动的目的,同时他又是另一事物发展的结果。“察类明故”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或辩论时,应当进行合理的分类,找出各类事物的同异、因果及其根据,以探索前后的发展联系。墨子把“类”看作是推理论证的依据,是“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查名实之理”的方法和“劝以教人”的工具。“类”有时指“类必”或“推理”。墨子认为要察类、知类,教要坚持“异类不比”的原则。“察类”与“明故”是不可分的。不“察类”就

20、无以“明故”。他以“明故”作为辩论的基础,重视自己的“故”,以揭发论敌的“无故”。“有故”、“无故”有时也指“合理”与“不合理”。取实予名名实关系:墨子反对孔子的“正名”说,提出了“取名予实”的思想。“取”,之世纪的辨别、取舍的能力;“实”指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名”指称谓即概念。所谓“取名予实”,是指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赖确定事物的名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不能凭主观想象。墨子认为从“名”得来的知识是概念的知识,对一个事物之知其名不知其实,不能算是真知。只有通过“取”的活动得来的知识,才算是感性感性具体的真知识。应该把口头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知识尚同尚同的意思是,上天“选择天下赞阅

21、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立以为三公、万国诸侯,以至左右将军、大夫和乡里之长,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尚同于天子之“义”;并且“上有过,规谏之”。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庶几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并且,天子的行为是否合于天下之义,必须据其是否尚同于天。这就阻断了最高统治者自行又自断其政的可能性。“夫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夫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之人之不尚同于天者也。”(皆见尚同)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

22、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它要求一切统一于上级,从组织系统的领导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绝对地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绝对不许反其道而行之墨子认为的上下级关系要贯彻最高层意志的组织系统与组织原则,用这样的组织关系,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绝对领导与有效的逐级管理.人的行为受思想意识支配,没有思想的统一,便不能有仃动的一致,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墨子认为尚同是行政管理之根本,只要为政者对人民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导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举措适宜,就一定能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实现民富国治22232425墨子?非命上:“

23、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本之”是间接经验,“原之”是直接经验,都是属于归纳法的范围。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这里,第三表实际上是解答“为何思”的问题的,对此,墨子的回答是:为“刑政”之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思。第一表、第

24、二表则是解答“怎么思”的问题的,墨子的回答是:思必有所本,必有所原,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据,思维一定要合乎逻辑。所谓“古者圣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实”,便是墨子为人的思维所确定的两个逻辑前提,凡离开这两个前提而进行的思维,即被视为不合逻辑的思维,是无效思维。后期墨家继承和发展了墨子的学术思想,更围绕“思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认为思维(“虑”)是主体凭借其认识能力而向外的一种求知活动,而要获得知识,则必“以五路知”,并依靠“心”(思维器官)对由“五路”(感觉器官)所获得的经验知识进行考察、辨别、推理,方能形成深切著明的理性认识。后期墨家还按其来源将知识区分为“亲知”(直接经验知识)、“

25、闻知”(间接经验知识)和“说知”(由推理得来的知识)三类。墨家以“兼爱”和“交利”为标准衡量各国的法律制度,评价各家的思想学说,特别要将它贯彻到立法司法之中。“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墨子认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26兼相爱爱与利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交相利,辩证关系。梁启超曾指出:“兼相爱是理论,交相利是实行这理论乂相利的方法。”而当今世界“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墨子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之实质,是一种柔性管理,

26、它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战国初期墨翟所创墨家学派的学说之一。现存墨子第三十二篇非乐上,集中记述了这个学说。主要是反对当时统治者“王公大人”“厚敛措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27非乐“亏夺民衣食之财”,而自己大搞音乐,享受作乐(IP)。因-“为乐(yuP)非也”。但由此出发,反对到“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击之乐”(墨子三辩)的民间音乐则走到了极端。28非命29“以自苦为极”遭遇祸害而死亡来历: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

27、翟的主张。反对儒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墨家不仅是一个学派,而且是一个注重实践、纪律严格的武装集团,故文献典籍中的墨者,都具有极高尚的理想,又能身体力行之。其旨虽被荀子讥为“役夫之道”,但“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还踵”,具有“以自苦为极”“虽枯槁不舍”的气质;其次,墨家虽具有某种宗教的意味,如其强调“尚同”“天志”“明鬼”等,但绝少追求内在超越,与儒道等中国学问大异其趣。30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在五蠹

28、中指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备:措施)。”就是说,社会变化了,一切事情也要随着变化,情况变化了,政治设施也必须相应地变化。而韩非子的“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则论述了“法治”的必然性。31是以圣人不期原文: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修古,不因为之备。译文:因此圣人不希望一切都学习古代,法常可,不默受一成不变的旧规,而是研讨当代的情况,据此论世之采取相应的办法。事,因为之备。32世卿世禄制度西周时代开始的官僚制度,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尽地力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