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预评估_第1页
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预评估_第2页
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预评估_第3页
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预评估_第4页
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预评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预评估校 长 报 告杨晓西(2008年3月24日)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评估专家组,对我院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预评估,全面检查、指导我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此,我代表学院对各位专家和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分四个部分向各位专家进行汇报。一、艰苦创业,伴随东莞快速发展东莞理工学院是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所在的东莞市,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穗港澳经济黄金走廊,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30年的发展,东莞市已由一个瓜果飘香的农业县,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制造业名城。2007年

2、,东莞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151亿元,财政收入530亿元,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前列。作为一所新建地方院校,学院顺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潮流,依托东莞良好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于1990年由广东省政府批准筹建,1992年获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院校,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一)办学规模适度发展根据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院始终坚持办学规模适度发展策略,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开设了21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理学、教育学等7大学科,设置了12个系(院);在师生规模上,现有教职工1195人,其中专任教师60

3、3人,普通全日制在校生8572人。(二)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学院坐落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由东莞市政府拨款10.35亿元建设,占地面积103.7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8739.33万元,图书馆建筑总面积2.7万平方米,藏书总量138万册,期刊1712种;购置了专门网络光纤,开通千兆校园网,建立了20000多个信息点;体育运动中心面积8.57万平方米,2006年成功承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学院近两年学费总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均超过30%,并呈上升趋势。(三)办学声誉不断提升“来东莞理工求学,留东莞发展创业”已成为众多考生的心愿。五年来,第一志愿报考我

4、院并且上线的人数,是录取人数的1.2倍左右,学院录取平均分比省线高20多分,省外录取分数线接近当地重点本科线,生源质量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应届毕业生的总就业率99%以上,位居省内高校前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担任学院名誉院长,题写了“学而知不足”的校训,设立“杨振宁奖学金”并亲临学院颁奖;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担任学院顾问,多次莅院指导办学;省民政厅批准学院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得到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已募集资金7000多万元;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教育部部长周济等领导先后莅院视察,充分肯定了学院的办学成果。二、更新观

5、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做好发展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先导作用。升本前,学院十年的专科办学历程,积极扎根地方、依托地方,不断夯实基础、积累经验,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2年升本后,学院将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构建本科教育平台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学院开展了办学思想观念大讨论系列活动,发动全院师生员工深刻思考如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办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办一所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等问题;组建了发展规划咨询专家组,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战略发展规划(20022006),深刻分析了学院的发展环境,比较了同类院校的发展状况和模式

6、,探索了学院发展的基本思路;邀请了杨叔子院士、潘懋元教授等知名教育专家莅院作报告,开阔办学思路;坚持每年举办一次中层干部学习班,集中分析学院发展状况,研讨学院的发展策略。经过不断学习研讨、深化认识,在实践中逐步明晰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学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持续快速发展。经过充分论证和不懈探索,学院确立了“学生为本、质量立校、综合培养、面向基层”的教育思想观念;明晰了“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努力建成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一)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

7、观,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发展应用学科,逐步形成特色学科;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依托东莞市社会经济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二)学院的定位学院的定位是: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结构定位上,以工学、管理学为重点,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办学规模定位上,“十一五”期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0000人左右;在服务面向定位上,立足东莞市,面向广东

8、省;在发展目标定位上,到20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居前列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型院校,长远目标是建成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三、质量立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办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院牢固树立“质量是办学生命线”的意识,以抓教学质量为根本,着重“构建三个体系,强化教学基本建设”,切实巩固和提升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合理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积极适应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认真分析了东莞对IT产业、制造业、管理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合理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发展、“少专业、多方向”的专业建设理念,注重内涵发展;构建了以工

9、、管为重点,七大学科协调发展,21个本科专业合理布局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依托重点学科,确立了4个校级名牌专业。学院坚持发展科研促进教学。三年来学校承担了欧盟AsiaPro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180多项,到账科研经费总额4300多万元,教师人均科研经费7万多元;2006年各项科研统计指标排名在省内前列。科研创新团队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促进了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学科与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科研项目对本科生的开放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如:总投入3000万元的“东莞市清洁生产

10、科技中心”,有力地支撑了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推动其成为我院名牌专业;由我院、东莞市政府、瑞士南方应用科技大学与瑞士精密制造相关企业共同组建,计划总投入7130万元的“中瑞精密制造技术中心”,在为东莞制造行业提高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带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将有力促进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二)着力构建综合培养体系学院按照 “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着力构建人才综合培养体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辅修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四部分组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内课外活动于一体,统筹优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共性培

11、养,达到人才培养的合格要求;辅修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创造条件。1教学计划。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等四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构建公共基础平台,针对东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开设了“大学语文”、“管理学概论”、“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等课程,注重文理渗透,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学科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组建专业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分方向,按“模块”设置,体现灵活适应社会需要,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专业课程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专业教育平台。同时,根据东莞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工、管、经等门

12、类的专业中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广东(东莞)经济研究”、“东莞IT行业发展战略”、“报关理论与实践专题”、“东莞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系列讲座”、“东莞历史文化研究”等,增强了学生对地方经济文化的认识了解和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素质拓展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将社会调查与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教育,纳入总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制订了素质拓展计划的主要活动安排和课外学分认定办法,并且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获得15个课外学分方能毕业。3辅修计划。辅修计划是教学计划的延伸,为

13、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4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院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三年来,学院坚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投入经费168万元,支持1781名学生参加了234个项目的研究,太阳能汽车研制、竞技机器人研究等一批项目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师生广泛参与、创新实践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我院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竞赛中屡创佳绩,获“航天杯”首届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全国十佳职业规划之星”、“高教

14、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广东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原创歌曲比赛一等奖等各类科技、文化艺术竞赛奖项共计145项。(三)全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加强制度建设保证质量。学院建立了院系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教学质量标准,明确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要求;构建了由校、系(部)、教研室三级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个维度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健全了由领导干

15、部、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常规教学检查、教学例会、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构成的信息系统;建立和实施了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以及系级教学工作状态、教研室工作的等评价制度;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真正落到实处。近三年学生评教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和课程满意和很满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2加强“三风”建设保障质量。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系列评选。近三年来,有1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3名教师获得“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1名教师被评为“东莞市十大杰出青年”。良好的师德师风带动了良好的学风、校风的

16、形成。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初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学院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每学期都安排本校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为学生举办一定场次的学术讲座;同时,积极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三年来莅院讲学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两院院士达50多人次。学院坚持将考风建设和诚信教育相结合,设立“千人大考场”,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良好学风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我院图书馆生均周借书量超过1册,学生助学贷款的返还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院高度重视机关工作作风建设,以评选“文明处室”、制定机关工作规范和办公办事服务指南等方式,不断提高职能部门和管理干部服务

17、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四)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1“百名教授、博士办名校”的人才工程成效突出。按照学科专业布局,采取调入与聘用结合、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式,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与2002年相比,专任教师由297人增加到603人,正高职称教师由8人增加到71人、博士由13人增加到91人,50岁以下的教师占92.9%。近三年引进教师165人,学缘、职称结构合理。学院还坚持选派教师到清华大学或国外高校进修,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2课程与教材建设效果明显。学院按照“点面结合、重点建设、突出精品、注重实效”的原则,以达标课程建设为起点,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

18、开展课程建设,建成了8门院级精品课程。学院重视教材选用质量,鼓励教师编写、选用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3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加强。近三年学院累计投入8700多万元,用于各类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3 万多台(套),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8632元,教学实验开出率达100%。学院充分利用东莞丰富的社会资源优势,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合作,建设了11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4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学院先后投入3383万元用于网络信息建设,建立起完善的校园网络;投入近亿元用于运动场地及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了运动场馆;仅近三年就投入1577.19万元用于采购图书资料

19、和电子文献,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需要。5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院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近三年来我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教育教改项目25项;校级教研教改与建设项目23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20项。学院还承担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并通过教育部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院校评估。四、立足地方,初显办学特色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步显现出“依托东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植根地方,培养基层好用人才”的特色。(一)依托东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学院依托东莞的区位发展优势,顺应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诞生,在东莞丰厚的经济基础支持下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在建院短短的十六年间,特

20、别是升本六年以来,学院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办学规模适度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科院校初显规模;依托东莞人才引进政策优势,学院不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百名教授、博士办名校”战略成效显著,建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依托东莞产业优势,学院积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工、管为重点,七大学科协调发展,21个本科专业、26个专业方向的学科专业体系;依托东莞实施“科技东莞”战略,顺应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出成果”,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学院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二)植根地方,

21、培养基层“好用”人才学院积极发挥根植东莞的优势,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探索、创新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基层“好用”的人才。植根地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综合培养体系。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和东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构建“合格+特长”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同时,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植根地方,搭建平台,多方位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尽早感知东莞,适应东莞,融入东莞。学院在新生进校伊始,即及时开展系列活动,走进东莞企业、村镇,尽早感知东莞;

22、开设“广东(东莞)经济研究选修”、“珠三角(东莞)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东莞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系列讲座”等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加强对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途径,进一步搭建平台,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适应东莞;每年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点面结合、分队行动”的形式,深入乡镇、社区,充分融入东莞,先后六次受到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在今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中,我院有3000多学生深入东莞企业、村镇,历时三个多月开展普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植根地方,培养基层“好用”人才初

23、见成效。学院近两届毕业生80%以上进入到东莞的企业。他们充分发挥所长、学以致用,工作表现出色,许多已成为企业或基层的生产、管理骨干。如:日资企业东莞井上五金橡塑有限公司的13个部门中,有9个部门的经理或主管是我校毕业生;2007届毕业生张炯为唯美集团“马可波罗”品牌瓷砖策划了“中国印象”营销方案,为该企业把中国文化引入产品而远销国外开阔了思路。在东莞32个镇区的领导班子中,有21位是我院毕业生。有一批毕业生担任“村官”。如:东莞市东城区柏洲边社区党支部书记黎建波,带领社区群众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上任三年就使该社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可支配财政收入都翻了一番。还有不少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了民营企业家。如: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莫冠英,在广东名冠集团参与创业并成为旗下金凯悦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对其属下的四家金凯悦大酒店(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家)推行科学规划、专业管理,效益突出,使集团成为一家多元化发展的著名民营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