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_第1页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_第2页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_第3页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_第4页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一一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一、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 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园诗多以田园风 光为题材。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二、经典链接1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年天津卷)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

2、,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间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 意积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07年上海卷)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3、写一段鉴赏文字。答:【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 ,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 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 点也就抓住了。三、方法点拨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将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

4、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3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 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 才可能准确

5、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 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4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

6、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 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四、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军周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漫。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参考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 “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

7、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 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答:【参考答案】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赏析】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辆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 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 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漫。”

8、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 “转”字, 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漫,就是日日潺漫,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 一 “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 画面。“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 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

9、“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 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 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 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

10、,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 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 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 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 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 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

11、,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 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 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 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辆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 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 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

12、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 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答:【参考答案】幽静。(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答:(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答:【参考答案】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赏析】题解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夏天。这时杜甫结束了四年的流亡生活,靠亲友故旧的资助,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起几间草房,

13、暂时安居下来。浣花溪幽静美丽的环境和难得的安定生活,使 饱经离乡背井苦楚、备尝颠沛流离艰虞的杜甫深感愉快、宽慰和轻松。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 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纵笔抒怀,优游愉悦之情实 在难得。句解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得恬静安幽。首联以疏 淡的笔调,点染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人心境的恬淡闲适。“抱”字,看似脱口而出,未尝用力,却赋江水以情态,将草堂临江、江流曲折的清幽环境和诗人置身于自然美景的感受,表现得形象而又 生动。“事事幽”提挈一篇旨意;“幽”是全篇的诗眼。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

14、,中间两联在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尽可能避免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 却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有重复之病。“清江”,指浣花溪。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自由飞翔、自来自去的,是那堂上的燕子;不离左右、相亲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鸥。颔联写 物情之幽静。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这一联“见物我忘机”,在诗人看来,燕子与鸥鸟都有一种乐群适性、忘机不疑的意趣,衬托出诗人怡然自足的感情。在写法上,“梁上燕”应“村”,“水中鸥”应“江”。两句诗两个“自”字,两个“相”字,及“去”与“来”、“亲”与“近”,都属当句对,读起来轻快流畅,别具韵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

15、敲针作钓钩。闲来无事,老妻展开素纸,画着棋盘;无忧无虑的幼子敲弯细针,作成钓钩。颈联写人事的闲 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犹觉可爱。棋局最宜消 夏,清江正好垂钓,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间,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 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历代评家一致赞美前四句自然天成,深入浅出,清 真优美,但对颈联则褒贬不一。 批评者贬其“琐屑近俗”,赞美者称其“亲切近情”,“尽其伦理之和”, “宜与智者道”。我同意后者。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只要有老朋友周济一些禄米,我这微贱之人也就别无所求。尾联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

16、包藏着一丝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没有忘 记,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痛点。一旦分禄 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中间两联,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江村幽事,结句用“此外 更何求” 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一篇主题,很简净,很稳当。“故人供禄米”,戏指老朋友们给自己生活方面的资助。此联上句又作“多病所须唯药物”。不论需“药物”还是需“禄米”,都不免过于凿实。“微躯”,类似“贱体”之意,是自谦的说法。评解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七言律诗,作者以清淳质朴的笔调,质朴无华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 美宁静的自然风

17、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 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宋代蔡梦弼草堂诗话评价说:“其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只是平易。虽日似俗,其实眼前事尔。”诗的前半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令人赏心悦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亲切、融洽。颈联写 洋溢着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末两句写不求仕宦 的平淡心境。这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作。清代黄生杜诗说谓之“杜律不难于老健, 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

18、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 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 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 “来”与“亲” “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

19、快流荡。颈联的“画” 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 贤愚的意境。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 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 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薛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

20、茶。(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答:【参考答案】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赏析】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 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 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

21、。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 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 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 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 下一 “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 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 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

22、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 过渡到颈联“餐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餐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餐龙”已过头的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 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 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

23、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 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 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 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 山之乐,于是,一种索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 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

24、有暗恨。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暂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 ,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回。第四首结联说:“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陆游晚年村居诗作, 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

25、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 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 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当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 ”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 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桅子花。(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答:【参考答案】幽深、宁静的特点。(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

26、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答:【参考答案】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赏析】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得称道。“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 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

27、中沿着斗折蛇行的 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 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 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 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那优美的雨景中充满了诗意。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有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桅子

28、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 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 ,通过桅子花之“闲”衬托人们个个都很忙的情景.,兴味尤饶。这里的“闲”,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同时诗人做入“桅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泡桅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桅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 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 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

29、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 新鲜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可谓“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了。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杨州禅智寺(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注】唐开成二年,诗人探弟病寄居杨州禅智寺。后因歇假逾期而离职。 (1)本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参考答案】孤寂、凄凉、黯然神伤。(2)简要分析本诗首联和尾联所表现的景象和使用的手法。答:【参考答案】首联通过秋雨后嘶哑凄咽的蝉声和秋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透露出萧瑟秋意,以“蝉噪”反衬寺院的幽静,以秋雨秋风烘托寺院的

30、冷寂。尾联写竹林西边秋风传来杨州的繁华市井中歌舞喧 闹之声,反衬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于写景之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 怀。【赏析】公元 837 年(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 “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 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和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黯然心境不无关系。“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 “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

31、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 “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接着, 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 “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 “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

32、,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 , 而且是已 “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五、山水田园诗相关鉴赏概念理解。1 动静结合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