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_第1页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_第2页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_第3页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_第4页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3期 徐涵(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拿来主义”、“国外经验,本土化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的三个阶段,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领域改革影响较大的六种典型模式进行了阐释与评价。关键词:课程改革;典型模式;评价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而课程改革也一直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关注点。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深受普通教育的影响,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课程结构上,实行“文化课

2、、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致使学生接触职业世界较晚,不能理解自己所学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关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二是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强调的是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尽管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但却缺乏与工作世界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而这两类知识却是职业教育内容的核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

3、发展历史回顾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走过的三十年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拿来主义”、“国外经验,本土化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三个阶段。但是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间分水岭,而是相互交错的。(一)“拿来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但所采用的课程模式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的课程体系,与市场经济对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重新审视过去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革,这就迫切需要先进经验和示范模式的指导。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界和经济界首先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德国双元制

4、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经验,进行改革传统职教模式的探索和典型试验。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加广泛的国际社会,并且把发达国家各具特色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陆续引入国内,如加拿大的CBE、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英国的BTEC等等,并在职业院校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典型试验。在最初的学习国外经验的过程中,基本上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的原则。比较典型的是:从1983年开始,中国与德国在技术合作的框架内建立的30余个冠以双元制模式之名的企业培训中心或职业学校,这些职业教育机构进行的基本上是“原型”模式的改革试验。在该类改革模式中,德方提供实验经费、教学设备

5、、教学文件、并派遣专家;中方则按照德国的培训条例、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其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也基本上采用引进的德国原型。例如南京的建筑培训中心、十堰的二汽技工学校、上海的电子工业学校、北京的精密机械培训中心均属这一类型,可称为“原型”的典型试验。尽管它与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真正原型仍有区别,(最突出的一点在于德国的实训教学完全由企业承担,而这在我国无法实现,我们的企业培训只能起到一个“相宜工厂”的作用,实训的基本立足点仍在学校内。但在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基本上采用了原型模式。原型模式的改革探索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条件的要求很高,因此其改革经验很难在国内其他职业院校推

6、广。尽管如此,原型模式中的某些元素,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企业的需求等等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国外经验,本土化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开始了“国外经验,本土化的探索”历程。例如:20世纪90年代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在辽宁省13个市的13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机械类、电类、农业类及工商管理类的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的典型试验,20世纪90年代各职业院校开展的CBE课程模式的试验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培训部推行的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试验

7、等均属于这一类型。该类型的实践探索关注是如何使国外经验的核心精神,如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在中国的土壤上生长,注重根据中国的实际对原型经验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该类模式的探索中,国外先进经验的核心理念在课程模式的改革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模块化的课程、综合性的课程等对中国本土化课程模式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丰富与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进入到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的阶段。如20世纪90年代由蒋乃平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

8、程模式、21世纪初由教育部颁布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由上海市推行的“项目课程”等均属于这一类型。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广泛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符合中国实际的自主模式,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六种典型模式及评价在我国近30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课程模式与课程方案,其中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进行综合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改革传统职教模式的探索和典型试验,主要有三种类型:(1中国

9、与德国在技术合作的框架内建立的冠以双元制模式之称的企业培训中心或职业学校所开展的双元制模式的典型试验;(2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由苏州、无锡、常州、沈阳、芜湖、沙市等六个城市开展的区域性的借鉴双元制经验的探索;(3在三个职业教育研究所指导下,由多所职业学校开展的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的典型试验。在上述三类典型试验中,无论从试验规模还是从试验效果看,影响最大的是由三个职业教育研究所指导开展的典型试验。该典型试验从1993年开始直至2000年结束,其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与企业合作共同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加宽了专业学习面,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并强化了环保意识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10、;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精减了课程门类,围绕培养目标设置综合化的课程;确立了“职业基础培训、专业培训、职业岗位培训”新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引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传统教学进行了改革。该典型试验尽管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领域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要在中国推广双元制教学与课程方面的经验也有较大困难,体现在:一是师资队伍难以适应,教师习惯传授式的理论教学,缺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经验,难以接受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教师职业实践经验较少,实践能力欠缺。二是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普遍缺乏企业支持情况下解决教学设备设施投入问题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包

11、括建立可行的产教结合和资源共享的模式。三是教学辅助材料和媒体的缺乏是采用新教学模式的另一障碍。(二)借鉴CBE课程模式,进行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的CBE模式被引入我国,它的课程模式的理念及其开发方法迅速被我国职教界所接受,并在全国多个省份的职业院校进行了改革实验。其中以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借鉴CBE课程模式进行的名为“10181工程”的课程改革影响较大。CBE以其对“工作任务胜任力”的突出强调,以及从工作岗位能力需要出发开发课程的特有思想,特别是该模式的课程开发方法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CBE的课程模式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目的是识别出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需要

12、的知识、技能、能力,从而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构提供客观基础,其结果就是著名的DACUM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这也是该模式在我国得以迅速推广的原因所在。但这种方法本身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一是把劳动科学中的工作活动分析简单地移植到了课程开发中的工作分析中,使得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的内在联系在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的过程中消失了。在职业分析过程中,将所观察的工作行为分解为具体的能力点,而这种由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的研究方式,忽视了人类劳动的整体特性和经验成分;二是缺乏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合方式的理论依据,致使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虽然运用职业分析的方法

13、,确定了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但对这些内容进行组合时,由于没有相应的对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序列化的标准,又导致人们按学科体系对这些内容进行组合,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大规模的CBE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按照DACUM方法进行的课程开发,几乎没有见到教学设计的成功案例。尽管如此,通过借鉴CBE课程模式的改革,职业院校的教师接受了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即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模块化的课程。这些基本理念的确立,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三)“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探索“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在借鉴双

14、元制、CBE、MES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实际进行研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该模式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职业转换和职业适应能力。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重视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应是生产一线的中级技术人员,同时具备继续学习的基础,使学生适应技术进步和职业变换的需要。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宽基础”面向职业群。强调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以这些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注重在一个职业群中转岗、晋升的基础,注重通用职业技能的训练。

15、“宽基础”是由四大板块,即德育文化类板块、工具类板块、社会能力类板块和职业群专业类板块组成。德育文化类板块由德育、数学、语文等科目组成;工具类板块指外语和计算机两科;社会能力板块由公关能力训练和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两门课程所构成,通过这两门课程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职业群专业类板块是由一组针对一个职业群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模块构成,是毕业生在一个职业群中就业、转岗和晋升的基础。二是“活模块”面向工作岗位。侧重强化从业能力,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追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对应。学习内容既考虑就业方向,也注重学生个性,更着重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的强化训练,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课

16、程综合化。“宽基础”、“活模块”两阶式的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职业教育专业覆盖面窄,适应性差的问题。但是,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中,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建构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真实的生产经营过程之间的联系很少被考虑到。我们只要仔细分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就会发现,该模式是把传统的各类课程归类于不同的模块之中,而具体的课程的主体内容仍然是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的。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依据什么选择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按照什么标准和方式进行组合等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82个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20世纪末新世纪之初,为全面贯彻落

17、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职成教司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等系列文件。新目录把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分为农林、资源与环境、能源、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商贸与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和其他等13个大类,共设有270个专业,减少了原有几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数量,调整、合并了原有的面向较窄的专业,拓宽了专业业务范围,克服了专业学科教育的弊端,使专业与国家产业分类、职业分类相适应

18、。在调整专业的基础上,为创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教育部组织相关行业的专家开发了82个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同时,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按照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的要求,教育部组织有关出版单位,以82个重点建设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和主干专业课程基本要求为依据,开发编写了1000种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国家规划教材和100种多媒体课件。新开发的教学指导方案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实际对专业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相比,新的教学指导方案一是更加关注企业的需求,把对职业岗位的分

19、析作为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更加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专业覆盖面拓宽了,注重学生职业基础能力的训练,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三是课程结构也由传统的三段式向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这表明人们在制订新的教学指导方案时试图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并且把实践导向作为建构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但是,由于新的教学指导方案更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全面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关系。(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探索针对劳动力市场对数控、汽车、护理等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该方案是新世纪在就业导

20、向的指导思想下开发的一揽子教学改革方案。与以往的教学改革文件相比,该方案在引进先进理念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实践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1.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注意工作经验的积累指导方案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既把提高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又提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生产组织变革和工作关系等提高技术素养的教育目标,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等关键能力,以期实现毕业生不但能在短时间内顶岗工作,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同时,指导方案还将“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知

21、识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把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正式纳入了课程方案。2.建立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综合化和案例性课程,关注教学与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指导方案把劳动力的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根据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确立了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3.推广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指导方案明确提出了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指出要“让学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为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以及开发和探究式的学习奠定基础。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相比,指导方案试图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式。而该模式的实施是以紧密的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