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的课例转化探讨_第1页
新课程理念的课例转化探讨_第2页
新课程理念的课例转化探讨_第3页
新课程理念的课例转化探讨_第4页
新课程理念的课例转化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程理念的课例转化探讨高青县第二中学 郭玉军随着新课改试验的推行,新的课程理念开始逐步进入具体化的实践进程,在没有传统的教育实践可以直接借鉴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新课程的编写意图,实现教育的目标,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性,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改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要真正懂得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就必须深入研究鲜活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去感悟新理念。用事实阐述理念,用课例阐述理念,用最通俗的形式阐释最深刻的道理,理应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理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

2、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任何理念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两者的统一。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P1)对新课程功能的解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课程发展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只是习、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对新课程内容与新课程结构的解读:“走向生活”基本理念之一:课

3、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1.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2.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课堂学习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基本理念之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1.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2.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3.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4.把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对新课程实施的解读:“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基本理念之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2.合作学习的有效性3.探究学习的条件基本理念之四: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4、1.学生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2.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缺一不可3.参与中三维的交融性对教学过程的解读:“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教是为了学”、“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基本理念之五: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2.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3.放飞思维与想像4.知识、能力、创新水乳交融基本理念之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4.师生是“学习共同体”基本理念之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1.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2.课程是一

5、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3.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对新课程评价的解读:“发展才是硬道理”基本理念之八: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1.评价标准应该多维2.评价方法应多样化3.评价主体应多元化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5.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6.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7.教师也是评价者新课程理念的课例转化课例是承载理念的载体,是理念的外化形式。每个优秀课例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新课程的某一理念或理念的某一方面,因此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时,优秀课例又鲜明地体现着师生之间生命的互动,洋溢着生命的灵性,展示着师生成长发展的轨迹,蕴含着新课程理念的魅力和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在

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呢?2005年12月16日<厦门晚报>教育版曾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的见解,叶澜教授认为,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以创新性教学目标作统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创新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构建的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教学目标的创新性设计教学

7、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在创新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创新性教学目标作统帅,那么课堂教学是不可能有创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课例:郑和下西洋一课的教学目标在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时,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按照创新教育理论要求思考后,确定了“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成就了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和平外交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这是一个含有创新要求的教学目标,打破了过去教师们常常用的

8、“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等教学目标的制定。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课时,不是对这一事件本身进行再一次浓墨重彩地描述,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郑和是如何如何的伟大;而是挖掘隐藏在这一事件深层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解析这是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上。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活动,对郑和下西洋所展现出的我国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航海水平及航海智慧有了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了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胆识和胸怀。当老师让他们谈对这一事件的感受时,很多学生都由衷地说出了“震撼”这个词!可见这一目标的确定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在思想情

9、感上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从这一点上说,这就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也在全国初中历史教师课堂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过程与方法”设计课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的教学目标(“山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费海燕)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再现历史,进行情感体验。引导活动,现实参与,进行自我教育。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实践。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本课为初中八年级新授课,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缺乏对革命战争岁月的体验。因而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体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引导活动,现实参与。学法指导:情感体验,自我教育,分组合作,探究实践。构建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

10、好的课堂应当是,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讲故事、做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究活动等等,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导课设计课例: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导入设计北京市东城区166中学项东老师曾为全市历史教师上了一节观摩课新文化运动。在导入这一环节上,教师没有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按背景说起,而是从初中语文课鲁迅小说故乡片段切入,引导

11、学生重温小说的核心内容,并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当时文学革命蓬勃开展的社会现实,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的这种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渴望学习的环境,引起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娓娓道来的细腻讲授,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看到,他们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甚至下课了,还有许多学生围着老师,要记录下老师在本课结束时引用的陈独秀的诗青春的片段。而许多听课的教师也被项东老师的讲授所感动,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和谐课堂的魅力!导课设计课例:历史与社会拂去商人面孔的尘埃导入教学案例在拂去商人面孔的尘埃一课中,一位

12、老师在教“中国古代的商人晋商和徽商”时难以找到突破口,在电脑上浏览信息,在偶然看到的“渴了就喝祁门红茶”的广告词中得到启发,用生产于安徽祁门红茶的饮料瓶作为悬念,开始了精彩的一堂课。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细节,但也真实地说明了教师自身提升的一个艰苦的过程,不但表明了教师面对新的教学内容需要扎实认真地做课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也在这看似偶然的感悟中,表现出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改进和学习意识的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师将具有可以讨论辨析的课题交给学生,在讨论中重塑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成为课程的主体和课程本身,从而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并在新的起点上完成对自身的审视、

13、定位和超越,成为课程改革发展和深化的动力之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的导课设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费海燕)1、大屏幕上展示伟人图像、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一系列图片组合。(注: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认识。)2、播放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音像资料和屠杀共产党人的图片,渲染烘托历史背景,调动和激发学生情绪。(注:由直观资料激发感情,自我体验,进入角色。)3、引出:中国革命向何处去?革命先驱们如何在腥风血雨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注:随教师的引言进行思考,带着问题走近历史。) 合作式探究学习课例:(两宋时期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北京白家庄中学郭大维老师的设计,其教学的特点是:结合信息技术采用讲述式。教师一步

14、步按照教材的安排,讲述宋朝时农业的新成就、商业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在问答、讲述中完成。师大附中郑洁老师的设计,其特点是:运用材料采用小组合作式进行探究学习。其大致教学过程如下:首先对对两宋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宏观介绍;然后,依据各类历史材料,分组讨论将学生们分成农业组、手工业组和商业组三个组:根据教材中以及各组电脑中存储的补充资料分别就下面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归纳、总结。例如:农业组的同学根据教材中的古画耕获图和其他相关资料看看南宋时期的粮食生产方面有什么新气象?手工业组的同学根据泉州古船博物馆提供的古船的模型,主要探究一下南宋造船业的特点?商业组的同学根据资料和临安的地

15、图找一找临安的商业活动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本小组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归纳总结。教师在各小组讨论期间听取各小组的意见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同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各组分别汇报。最后,根据同学们介绍的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到南宋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最终完成。然后,进行全班讨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大量北民南移,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和大量的劳动力;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完成了南移后,南方的经济更快的发展,为今天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奠定了基础。 教材拓展设计课例:开放

16、与交流(青岛三中张青涛)在开放与交流一课中,关于玄奘西行的话题,学生早已经在动画片、电视剧、书籍画册中对其“了如指掌”。但是学生的“知”主要基于神话故事,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因此,教师把拓展教材的着眼点就放在从学生的“已知”到学生的“未知”上。首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片段,抛出问题:“影视剧作品中的玄奘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滔滔不绝发表自己的意见,“善良,精通佛法,不畏艰险”也有的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玄奘是个懦弱,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僧人。在出现分歧的情况下,出示玄奘身背行囊,只身西行的图片和西行路线图,提出几个小问题:玄奘西行都带了哪些装备?由此你想到他的身体是怎样的?描述玄奘西行的路线

17、你想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由此你认为玄奘应具有什么品质呢?通过师生互动、互评,学生对玄奘柔弱的形象转变为坚毅的形象。最后,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结束,使学生以玄奘为例理解歌词中“容易干不成大业绩”的深刻含义,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当前,历史知识已经深入的走到了学生的生活中,网络中的历史网站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中的小助手,生活中的好朋友;历史影视剧在学生中间得到热议;历史书籍不胜枚举。这些在生活中学生触手可及的历史素材,在历史课堂中都拥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从

18、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拓宽历史教材,使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亲切与活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在生活所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是历史留下的步步可寻的脚印,它们不仅拓宽了历史教材的广度,也挖掘出了历史教材关于人文精神、民族意识的深刻内涵。问题比较联系设计课例: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将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案例:元朝统一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怎样认识元朝的统一?分别从“统一”与“抗争”两方面作问题探讨,

19、形成全面的认识:在长期的扩张战争中,蒙古贵族对其它民族进行掠夺和压迫,结合这一问题怎样看待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做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作为国内的民族战争,也存在着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在扩张战争中,蒙古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大肆掠夺和屠杀,把民族压迫的枷锁强加于其他民族身上,对此,汉族和其他民族进行反抗,也是正义的。文天祥抗元则是典型的代表,可结合其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理解。教师联系苏武牧羊的史实作思想教育,说明他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是值得敬佩的。联系唐朝后期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状况,怎样认识元朝的统一?师生在讨论中认识: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局

20、面,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结论:元朝的统一是进步的,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值得赞扬。教学片段的多媒体设计课例: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一目的设计例如,在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蒙古的扩张战争”这一问题,教师借助相关的地理、英语等学科的知识以及多媒体的大容量、直观化、线索性的特点,进行了的整合设计:关于“扩张战争的原因”,用碧绿的椭圆代表蒙古草原,在椭圆中以溶解的艺术效果展示出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设计的问题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怎样?又通过色彩鲜明的对称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双语学习的资料:“The climat

21、e in Mongolia is very hot in summer and very cold in winter, and the land is not very fertile.Genghis Khan wanted to build up a great empire。”蒙古的气候是夏天炎热,冬天严寒;而且这里的土地亦不甚肥沃。成吉思汗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世界史双语教程(英)莫拉尔斯这样以来,多媒体把历史问题与地理因素、外语知识有机结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学习历史的创新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再结合自己的认识去分析英

22、文资料,用历史的思维把蒙古西征的原因多角度地揭示了出来:蒙古高原夏天炎热、冬天严寒的气候状况和不甚肥沃的土质特征的客观现实与成吉思汗企图建立庞大帝国的主观愿望,使得他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关于“扩张战争的概况”,多媒体画面将长时间段的历史知识、大范围内的历史空间、多层面内的历史问题有机地浓缩、融合在了一起:规模宏大、场面激烈的多媒体视频资料把蒙古骑兵驰骋与征战的历史镜头,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目睹了“蒙古贵族为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发动的那场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依次出现的代表事件先后顺序和战争进展方向的红色箭头、代表各类政权的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圆形图示、伸展的艺术字、闪烁的疑问号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

23、象逼真地展现出了在扩张战争中蒙古帝国形成和元朝统一的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史实,构成一个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的知识迷宫,吸引着学生去解密。最终,学生用历史的思维生成了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能力扣开了迷宫的大门:在扩张战争中,蒙古政权转化为地跨亚欧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相继灭亡了西夏和金;忽必烈把帝国中的中国部分分离出来,他依照中原的传统,借用易经中“大哉乾元”的说法,改国号为大元;元朝又灭亡了南宋,并最终统一了中国。在创新学习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手段因素,知识再也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知识、能力、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

24、握的程度;另一方面,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离开知识学习的能力与创新,离开能力与创新的知识学习更缺乏生命力,知识、能力、创新是水乳交融的。新课程要求,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应该在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把能力和创新体现出来。“教学内容的取舍、拓展与更新”课例: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青岛三中周海燕)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中要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迁移,让知识、认识和方法相互交融,使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提高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

25、师积极探索教材拓展和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风格。青岛三中周海燕老师在八年级下册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一课中大胆的打破教材束缚,从寻找激发学生情感的最佳切入点出发,把教学内容重组为战争和平国防,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这节课,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教师打破了教材原有框架,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融入自己的立意,对教材的各个环节进行个性化的理解。用美伊“战争回放”导入而“50年话军事”把“两弹一星”和“国防力量新发展”综合为一个板块,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历程。课堂中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们围绕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美伊战争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并在课堂展示讲解,让学生

26、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演讲语言朴实,更能引起共鸣,而学生自己制作的课件与讲解,同龄人也更容易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发挥,所反映出的学生的品质与潜能都令人振奋。本课设计的几个问题独具匠心。如“战争是什么?和平是什么?”学生回答接近生活,体现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对此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此中既有师生情感的交流,又有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更深的思考,还有对社会问题的探索,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精神。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引伸和拓展,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教材知识融通起来,实现“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的大量渗透,使学科教学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步,使教学内容

27、做到与时俱进”,从而做到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后的教材,使学生学起来内容生动、实用,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发挥了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创造性。构建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课例设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费海燕)“南昌起义”部分的新课处理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及学法指导学生活动及能力培养一、南昌起义过渡: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征服。我们高举起革命大旗,开始武装反抗。展示南昌起义有关图片资料,再现历史情境。设计学生活动: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

28、发了!当年,你亲身经历了这场伟大的斗争。请你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时事报道,向世界人民报道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观看展示的有关资料,阅读教材,寻找有效信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入角色进行自我体验。指导时事报道写作方法:标题醒目,时间地点人物明确,内容准确具体,过程清楚客观,文字简洁精炼,有简短的评论和感想。按要求写出南昌起义时事报道。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报道作品。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既掌握了基本史实,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出示问题: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适时引导、启发。树立正确的人文观,给以鼓励,重结果更重过程。分组讨论,组内交流。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随后进行

29、归纳总结。学生对比自己的观点,加深印象。上好活动课、探究课,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研究性学习,但对初中而言,这种研究性学习是游离于具体学科之外的,而没有被固定化。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出发,增加了新的课程类型学习与探究课(活动课)。 活动课程是近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它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最佳途径。它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课时再紧也要安排一定的活动,如写

30、作活动、绘画活动、表演活动、辩论活动,有条件时还组织搞社会调查,从而把课内知识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拓展了历史学习的领域,使历史学习内容真正构建成了一个立体型网络。 如第五课“和同为一家”,讲的是唐朝如何用和平手段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一位老师在讲述这节课时,他不要求同学们死记硬背历史事件,而是让学生“谈古论今”、“活学活用”,让学生搜寻当今世界的不和谐“音符”,开展“为中东和平祈祷”的探究活动课。同学们领到这个“作业”后,纷纷将目光从书本上移到现实中,读报纸、看电视,关注起了世界局势,而中东地区愈演愈烈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更让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中国古代的先哲和政治家总结出了“非攻

31、”、“兼爱”、“以和为贵”等和平思想何不用这些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劝说巴以领导人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冲突呢?不知是谁的创意,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同学们很快拿起了纸和笔,给巴勒斯坦民族自治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沙龙写信,用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思想和事例,劝说巴以领导人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冲突。没几天的工夫,学生就写了600多封和平信件,并相约发起了“为中东和平祈祷”的签名活动。 同学们都对这次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同学说:“这种学历史的方法很有意思,一点儿都不枯燥。不知不觉中,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我们用历史眼光关注当代社会的能力。” 附(北师版)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开放式专题教学设

32、计活动一、活动主题以中国古代的和平思想,谈解决民族与地区冲突的方式论题的提出: 1.教学背景:学生在学完历史初七年级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的教学内容后,已积累了一定的与“和为贵”相关的历史知识。 2.现实主题:目前个仍有许多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矛盾未得到解决,而且在局部地区这些矛盾冲突有愈演愈烈之势。二、活动设计思路:1.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积累了哪些知识和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这些知识的掌握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等,即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 2.要培养

33、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学生在项目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和事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在活动中,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要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的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表现。 三、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和平的思想和事例,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最

34、大限度地获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理解的前提下,形成联系实际、关注现实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用文字、语言、艺术、制作等形式表述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文化观的认同,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并在心理体验、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自己个性的、健康真挚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课堂活动 活动内容: 1.教师在讲完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教学内容后,与学生讨论“和同为一家”的含义,形成对“和同为一家”历史概念的基本认识。 2.联系归纳与“和为贵”相关的历史资料,由学生查阅

35、、搜集、整理;由老师指点、辨别、补充。 资料搜集、整理提纲: 春秋:弭兵运动、儒家“仁”“爱”“和为贵” 战国:墨子“兼爱”“非攻” 孙子“不战以屈人之兵者为上上策” 汉朝:和亲 唐:和同为一家 将搜集、整理结果进行讨论、形成:中国古代的和平思想和事例均可以用“和为贵”三字涵盖。“和为贵”是中国和平文化思想的集中表现。 3.提出问题: 论题:联系当前的世界局势,以中国古代“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谈解决民族和地区冲突的方式法。 4.论题完成方式:论题可由同学们细化(即针对某个事件、地区);也可用个性的形式(如文章、书信、书法、绘画、制作等)来表达观点(课后完成)。 第二阶段: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学

36、生利用学习资源进一步搜集、整理、完善有关资料,同时放眼现实,关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找出焦点问题,自定论题和表现形式(书信、论文、书法、图画、制作均可),并完成创意提纲(或草稿),征求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后,再形成最后作品。 教师跟进: A.了解和引导学生的选题。(选题引导:巴以冲突、印巴冲突、国际恐怖主义) B.提出完善意见(个别和小群体指导)。 C.根据上述情况初定下阶段活动计划(形式)。 第三阶段:年级活动 活动内容:根据第二阶段的结果,定于2002年3月27日举行年级师生集会活动。集会主题为“为和平祈祷”,即让同学们展示作品,表达和平心愿,并将集体签名的和平书信实寄出去。 活

37、动步骤: 1.活动争取学校支持并由学校领导主持活动。 2.制作一本精美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签名簿,让全年级师生以现场签名方式为中东和祈祷。 3.学生代表宣读和平书信、展示和平作品。 4.将和平书信、作品、签名簿寄往联合国,并以校长的名誉请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转达给有关方面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多元评价新课程评价的内容从单一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少考一些记忆性的内容,多考一些能体现综合运用历史知识、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情境性问题设计课例:明朝的经济问题例如:如果你生活在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