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工程复习题_第1页
水污染治理工程复习题_第2页
水污染治理工程复习题_第3页
水污染治理工程复习题_第4页
水污染治理工程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水污染治理工程复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指标不适宜评价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是A.BOD5B.CODC.TOCD.浓度2、下列属于污水的物理处理法的是。吸附法D.中和法D.压缩沉淀D.压缩沉淀D.压缩沉淀A.混凝法B.气浮法C.电解法D.3、下列属于污水的化学处理法的是。A.反渗透法B.生物膜法C.筛滤法4、初沉池初期的沉淀过程属于。A.自由淀淀B.絮凝沉淀C.集团沉淀5、二沉池初期的沉淀过程属于。A. 自由沉淀B.絮凝沉淀C.集团沉淀6、污泥浓缩池中的沉淀过程属于。A.自由沉淀B.絮凝沉淀C.集团沉淀7、有机污染物(C、N、SH)经好氧分解后的产物A.CO2,H2Q

2、SO42-,NH3B. CH4,H2QSO42-,NH3C. CO2,H2OH2S,NO-3D. CH4,H2OH2S,NH38、有机污染物(C,H,NS)经厌氧分解后的产物A. CO2,H2OSO第,NH3B. CH4,H2OH2S,NH3_C. CO2,H2OH2S,NO3D. CH4,H2OSO4-,NH39、生物除氮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进行A. 好氧硝化一缺氧反硝化B. 缺氧硝化一好氧反硝化C. 缺氧硝化一缺氧反硝化D.好氧硝化一好氧反硝化10、自由沉降颗粒的沉速与粒径和密度差有关,增大颗粒沉速的途径有。A. 增大密度差,减小粒径B. 减小密度差,减少粒径C. 减小密度差,增大粒径D.

3、增大密度差,增大粒径11、平流式沉砂池设计中的流速控制目的,最大流速;最小流速。A. 防止有机颗粒被冲走;防止砂粒沉下B. 防止砂粒冲走;防止有机颗粒沉下C.防止有机颗粒沉下;防止砂粒冲走D.防止砂粒沉下;防止有机颗粒冲走12、在活性污泥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活性微生物B.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C.吸附的不能降解的有机物D.吸附的无机物13、通过对理想沉淀池的分析,颗粒去除率取决于。A.q与tB.q与uCu与tD.仅仅q14、若平流式沉淀池原长为L,池深为H,水平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为了使水平流速5v,沉速为u0的颗粒被截流,其沉深应采取措施变为。A.H/5B.5HC.H/2D.H/10

4、15、设平流式沉淀池原长为L,池深为H,水平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假定v,u0不变,H减为H/3,则L将为可达到与原池相同的去除率。A.3LB.6LC.L/3D.L/6二、填空1、格栅的主要作用是,一般设置在上或之前。2、在常温、稀溶液中,离子交换树脂对Cs2+、Cr3+、Ba2+、Na+的离子交换势高低顺序依次为。在离子交换过程中,上述离子最先泄露的是。3、反渗透膜是膜,反渗透的推动力是,反渗透膜透过的物质是。4、活性污泥是由,和组成,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5、加Cl2消毒时,在水中起消毒作用的物质是。6、测定废水的BOW,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5、是,第二阶段是。7、稳定塘按塘内微生物类型、供氧方式和功能来分类,主要类型有、和。8、若平流式沉淀池原长为L,池深为H,水平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如果用水平隔板将H分为三等层,每层深H/3,则水平流速可增加为仍可将沉速为u0的颗粒截流。9、 如果曝气池的SVI为150ml/g,混合液污泥浓度为3000mg/I,那么SV%=。10、生物滤池是以原理为依据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技术。三、判断题()1、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指标通常有BODCODTODTOC等,而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则不能用上述指标表示其污染程度。()2、水体自净过程简单地说是一个物理过程。()3、在活性污泥增长的

6、不同时期,有机物的去除速率,氧利用速率及活性污泥特性等都各不相同。()4、通过对理想沉淀池的分析,颗粒的去除率仅仅取决于q。()5、通过对理想沉淀池的分析,颗粒的去除率与q,u有关,而与t无关。四、名词解释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2、化学需氧量(COD)3、总需氧量(TOD)4、污水的物理处理法5、污水的化学处理法6、 污水的生物处理法五、简答题1、普通生物滤池有哪些方面的优缺点?1 、在消化池中若沼气气泡异常,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采取何措施?3、简述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4、简述SBR工艺的工作原理,并说明该工艺具有哪些特点。5、简述UAS皈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形成条件。6、简述生物滤池

7、构造上分为哪几部分?各有什么功能?7、试设计污水预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8、试设计一生物转盘处理系统工艺流程。9、设计一生物转盘二级处理工艺流程。六、计算题1、某活性污泥曝气池混和液浓度MLSS=2500mg/Lo取该混和液100mL于量筒中,静置30min时测得污泥容积为30mL。求该活性污泥的SVI及含水率。(活性污泥的密度为1g/mL)2、某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80m3/h,废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拟设计一座平流式沉淀池对其进行处理。沉淀池的设计参数为:停留时间1.5h、有效水深为3.0m、池宽为4.5m,请计算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和长度。3、含盐酸废水量Q=1000m3/d,盐酸浓度7g/L,用

8、石灰石进行中和处理,石灰石有效成分40%,求石灰石用量(每天)。参考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ABDABDABADBABAC二、填空题1、截阻大块的呈悬浮或漂浮状态的污物、污水管道、泵站集水池2、Cr3+>Ba2+>Ca2+>Na+、Na3、半透(或分子扩散)、压力差、水4、活性微生物、微生物自身代谢残留物、吸附的不可降解的有机物、吸附的无机物、活性微生物5、机械性筛除、重力沉淀、接触吸附6、HC10(次氯酸)7、碳氧化阶段、硝化阶段8、3v9、45%10、土壤自净三、判断题12345XXVXV四、名词解释1、答: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污染物稳

9、定化所消耗的氧量。2、答:指用强氧化剂一重需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污染物稳定化消耗的重铭酸钾量所折算成的氧量。3、答:指有机污染物完全被氧化时所需要的氧量。4、答:指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主要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其化学性质。5、答:指利用化学反应作用来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或使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6、答:指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使污水得以净化的方法。五、简答题1、答:优点有:1)BOE?除率高,可达95%2)运行稳定,易于管理,节省能源。缺点有:1)负荷低,占地大,不适于大污水量处理。2)易堵,对预处理

10、要求高。3)产生滤池蝇,影响环境卫生。4)喷嘴喷洒污水较高,散发臭味。2、答:2 )排泥量过大,池内污泥量不足或有机负荷过高,搅拌不足,应减少排泥量或减少有机负荷,适当加大搅拌强度。3 )由于浮渣过厚引起,应搅拌破碎浮渣层3)不起泡时可暂时减少或中止污泥投配3、答:混凝是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影响混凝效果因素主要包括:浊度:浊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絮凝。水温:水温会影响无机盐类的水解。水温低,水解反应慢;水的粘度增大,布朗运动减弱,混凝效果下降。pH值及碱度:pH值影响胶体颗粒表面电荷及E电位,而且影响着混凝剂在水中的存在状态,不同的pH,混凝剂水解产物不同,所起的混凝作用各异。水中杂质的成分性质

11、和浓度:部分杂质有利于混凝,部分杂质不利于混凝。混凝剂:A、混凝剂种类:混凝剂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胶体和细微悬浮物的性质及浓度。B、混凝剂投加量:投加量与水中微粒种类、性质、浓度有关。C混凝剂的投加顺序:当使用多种混凝剂时,其最佳投药顺序可通过试验来确定。水力条件:水力条件对混凝剂效果有重要影响。主要的控制指标为搅拌强度和搅拌时间。4、答:(1)工作原理:SBR工艺即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是集有机物降解与混合液沉淀于一体的反应器。SBR的间歇运行是通过控制曝气池的运行操作来实现的,其运行操作分为5道工序,分别为:进水、反应(曝气)、沉淀、排水、闲置,这5道工序均在曝气池完成。

12、(2)工艺特点:SBR集有机物降解与混合液沉淀于一体,无需要回流设备,不设二沉池。SVI值较低,污泥易于沉淀,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污泥膨胀现象。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工艺可实现全部自动化控制,运行操作灵活,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5、答:UASB反应器形成颗粒污泥的重要条件是:(1)控制反应器较高的污泥负荷和反应器适当的表面负荷;(2)保持适宜的pH值和碱度(3)防止有毒物质的干扰。6、答:主要有四部分:池体:围护、支撑滤料及排除处理后的污水滤料:作生物膜的载体,对生物滤池净化功能有直接影响布水装置:向滤池表面均匀地撒布污水排水系统:排除处理后的污水和保证滤池的良好通风7、答:污水一格栅一沉淀

13、池一中和一出水.一污泥一脱水一干泥8、答:污水一格栅一沉砂池一初沉池一生物转盘一二沉池一出水9、答:污水一格栅一初沉池一一级生物转盘一中沉池一二级生物转盘一终沉池一出水六、计算题1 、答:(1) 100mL混和液对应的污泥容积为30mL则1L混和液对应的污泥容积为300mL又1L混合液中含泥2500mg=2.5g故SVI=300/2.5=120mL/g干泥(2) 1mL该活性污泥含干泥1/SVI=1/120=0.008g因活性污泥密度为1g/mL,故1mL活性污泥质量为1g则含水率为(10.008)/1X100唳99.2%2、答:(1)由H=2.0m,t=60min=1h=3600s有:沉速U0=H/t=2.0(m/h)或=5.55x10-4(m/s)则:表面负荷q0=U0=2.0(n3/m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