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基础训练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基础训练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单元检测题基础训练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 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2. 下列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 一座山上所有的树B. 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和虾C. 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蘑菇D. 片草原上的各种草、昆虫、牛、羊等所有生物3. 在我国古代,关于生物间关系的诗句、农谚、歇后语等较多,下列说法没有体现捕

2、食关系的是()A.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4. 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 利用小动物的趋光性,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 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和相对数量D. 对不知名的小动物可记为“待鉴定XX”,并记录下其特征5. 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 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6. 某生物学家研究一片草原中的生物群落,他应该研究()A. 草原中的全部植物B. 草原上的全部

3、生物C. 草原中的全部动物D.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7. 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B.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C. 竞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配偶等D. 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8. 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B.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C.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D.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

4、各个种群的数量9. 下列研究方法与目的不对应的是()A. 调查某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一样方法B. 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一标志重捕法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D.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取样器取样法10. 下列有关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调査的叙述,错误的是()A.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若对不认识的物种不统计,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B.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池塘中微生物种类C. 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取样前没有振荡一定会导致结果偏小D. 动物被捕获一次后较难重新捕获,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11.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

5、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值B. 调査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C. 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大D. 随机选取表层土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12. 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而下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A. B.C.D.13.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 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就越多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 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 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呈垂直分布或水平分布14. 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A. 个池塘中全部的鱼B. 个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C. 一个被杂菌污染的培

6、养皿上的全部生物D. 片白桦林15. 下列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演替明显C. 原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原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16. 在下列四种群落类型中,以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的群落类型是()A. 极地苔原B.热带雨林C.荒漠半荒漠D.常绿阔叶林17. 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库的改变,但未必会改变基因频率B. l:l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的数量增长C.

7、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环境因素都是光照D. 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次生演替18. 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B. 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与群落的演替无关C. 当P/R接近或等于1,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D. P/R比率可以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19.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 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

8、于捕食C. 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20. 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阶段I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 阶段I与II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 阶段III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21.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 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

9、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2. 从湖泊到森林要经历5个演替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森林植物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B. 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和在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C.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般都会发生改变D. 当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23. 某地火山爆发后形成的裸岩,先后经历地衣苔藓阶段一草本阶段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10、A. 该演替为次生演替B. 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C. 演替过程中,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D. 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群落结构逐渐复杂24. 为研究我国西南部某山脉中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把同一时间内共存于该山脉上的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当做同一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来研究,统计的四项指标如下表所示(叶面积指数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灌草丛针阔叶混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17.43116.61150.8155.50总呼吸量(t/hm2/a)15.9392.78124.8140.98叶面积指数2.4

11、811.2817.766.63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6.65377.52398.57184.74A. 最可能的演替顺序为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B. 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与其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C. 演替过程中植被干物质的量前期增长缓慢、后期增长迅速D. 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25.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个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是顶极群落。如表是顶极群落与正在朝顶极群落方向演替中的群落的特征的比较,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顶极群落正在演替中的群落生物体积和寿命大,长小,短群

12、落结构层次复杂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弱A. 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种替代,原有的物种不一定消失B. 与表中正在演替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结构层次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C. 表中正在演替中的群落中的生物体积小、寿命短,有利于适应新环境D. 比较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群落呼吸散失量的值,顶极群落大于表中正在演替中的群落二、填空题26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乔木树种老年树承诺树幼年树密度/株hm-2%密度/株hm-2%密度/株hm-2%A1267100.000000B5031.065534.165634.78C504.95807.928808

13、7.13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数据表示的是三种乔木的。据表可知:种群属于增长型群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一般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和。(3)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法,理由是。若调查过程中有若干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则松鼠的实际密度比调查的估算值。(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原因是。27. 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红树林、草本植物、藻类和动物等组成。请回答:1. 红树林中的植物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结构,分层现象的意义是。群落中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其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

14、供了多种多样的2. 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3. 某些红树植物的+定根在海绵中交错分布,并从中吸收溶解铵,从而促进根的生长;而红树植物的根为海绵的生长提供稳固的生氏基质,还能释放co2来促进海绵的生长。由此可知,这些红树植物和海绵的种间关系为。28. 某地曾在多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选择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地区中的植物、植食动物甲和肉食动物乙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其中动物种群甲的年龄组成如表所示:(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年龄0+1+2+3+4+5+

15、6+7+8+9+>10个体931876056516152344139166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2)研究表明,动物种群甲中的个体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种群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由此推测动物种群甲的数量变化趋势是。(3)表中数据是根据调查获得的,该调查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比(偏高/不变/偏低)。(4)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地区沿地表随机分布,这(能/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

16、构,理由是。29. 某农场面积为280k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黑线姬鼠大量繁殖吸引更多的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2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560只,发现其中有4只带有标记。请回答下列问题:1.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只/km2。假如在无人为干扰的条件下,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在第5年就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2.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鹰的迁入率增加最终会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则该农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理由是。3. 如图食物网中,碳元素以形式进行传递,鹰和蛇的种间关系为。

17、1/三、实验题30. 为了确定合理放牧强度,实现对草地的可持续利用,科研人员在西北某地草原牧场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放牧强度物种丰富度(相对值)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第1年第2年第3年第1年第2年第3年轻度放牧282522165140140中度放牧262421150145149重度放牧2523181551101051)调查草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原因是。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采用法进行采集和调查。(2)物种丰富度是指。由表中物种丰富度的实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3)由表中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实验结果可推测,要使该草地保持可

18、持续性利用,应采用放牧强度,理由是。参考答案1. 答案:A解析: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正确;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无分层现象D正确。2. 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一座山上所有的树、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和虾都不是群落,因为它们没有包括所有的生物。一棵枯树已经死亡,属于非生物环境。故答案选D。3. 答案:C解析:C项中描述的是种间竞争关系。4. 答案:B

19、解析:不同地点的环境因素不同,其中分布的土壤小动物类群一般不同,A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B错误;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和相对数量,比较它们的丰富度,C正确;对不知名的小动物不能忽略,可记为“待鉴定XX”,并记录下其特征,D正确。5. 答案:D解析: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6答案:B解析:7. 答案:B解析:8. 答案:D解析:A、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只需要对其中的蒲公英

20、进行计数即可,B错误;C、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菌体,C错误;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D正确。故选:D。9答案:B解析:10. 答案:C解析: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取样前没有振荡的话,若取样层偏上,则会导致结果偏小,若取样层偏下,则会导致结果偏大。11. 答案:D解析:12答案:A解析: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13答案:B解析:生活在同一个地点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所以,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群落。14.答案:C解析:群落是同一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故A、B、D

21、错误。只有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15答案:C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但不明显;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容易形成森林。16答案:C解析:苔原的环境只适合苔藓植物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无法生存。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都是以高大树木为主.17. 答案:D解析:18. 答案:D解析:火灾后的森林出现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故A错;当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故B错;P是群落的总生产量,R是群落的总呼吸量

22、,当P大于R时,说明有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是一个发展的群落,P等于R说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P小于R说明一个衰退的群落,故C错,D正确。19. 答案:C解析:20.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I与II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项错误;与阶段1、11相比,阶段III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III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项正确。21. 答案:D解析:该种鱼的幼体生

23、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不同,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变化,B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处于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错误。22. 答案:B解析: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因此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A正确。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24、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起始于棵底阶段,因此属于初生演替,而在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般都会发生改变,C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D正确。23. 答案:D解析:群落演替如果是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就是初生演替;群落的分层现象在每个群落中均是存在的,所以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存在分层现象;由地衣苔藓阶段

25、到森林阶段,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增大;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生物种类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复杂。24. 答案:A解析:A、最可能的演替顺序为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增大,A正确;B、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与其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B错误;C、演替过程中植被干物质的量前期增长迅速,C错误;D、植被干物质的量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也与消费者和分解者有关,D错误。25. 答案:D解析: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实质是优势种的替代,原有物种不一定消失,A正确。由表格信息可知,与表中正

26、在演替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层次复杂,抗干扰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强,B正确。表中正在演替中的群落中的生物体积小、寿命短,以便最大限度适应新环境,C正确。正在朝顶极群落方向演替中的群落处于不断发展中,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的种类不断增多,而顶极群落的发展已达到平衡状态,群落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几乎全部用于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因此计算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群落呼吸散失量的值,顶极群落接近1,而表中正在演替中的群落应该大于1,D错误。26. 答案:(1)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CAB(2)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3)标志重捕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小(4)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

27、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解析:27. 答案:1.垂直;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 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取更多的阳光3. 互利共生解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所具有的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在于提髙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2. 与草本植物相比,灌木更为高大,能获取更多的阳光,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3. 某些红树植物的不定根从海绵中吸收溶解铵以促进根的生长,而红树植物的根为海绵的生长提供稳固的生长基质并能释放CO2来促进海绵的生长,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