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_第1页
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_第2页
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_第3页
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_第4页
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办学特色的内涵长期以来,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积极探索和长期积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谓“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指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包括三个“三”,即:“三结合”、“三层次”和“三段培养”。(一)三结合:即突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生产(推广)相结合、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是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教学与生产(推广)相结合

2、,就是把教学与生产劳动及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将专业课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把实践教学拓展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三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缩短学用差距,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三层次:即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基础实践层次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实验课、劳动课、社会调查和认知实习等。通过基础实践,使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得到训练。专业实践层次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实习、课程论文(设计)、科研训练、专业调研、第二课堂活动等。通

3、过专业实践,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综合实践层次要求学生在校外结合专业参加实际生产、管理和经营,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三)三段培养:即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三段培养”模式,把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相对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校内“基础阶段”、 校内教学基地“课内外结合阶段”、校外教学基地“与生产实践结合阶段”。校内“基础阶段”,通过加强基础课教学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校内教学基地“课内外结合阶段”,学生结合学习专业课在校内基地参加生产全过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科研训练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校

4、外教学基地“与生产实践结合阶段”,让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在校外教学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三阶段”与“三层次”相互对应,每一阶段各有侧重,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加深学生的知识层次、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接近和适应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最终由学校走向社会,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三结合”、“三层次”、“三段培养”,各有内涵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三结合”是“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三层次”是对“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之实践内容,按照由表及里、

5、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综合的认知规律所作的科学分解;“三段培养”是根据各专业实际,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时序及逻辑关系、量态关系、结合层次、时空安排等方面,科学设计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1990年5月,国家教委、农业部、林业部在我校召开了“全国高等农林实践教学工作座谈会”,28所部属及省属农林院校的领导和教务处长参加,会上我校介绍了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1991年2月,国家教委、农业部、林业部联合在我校召开了“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座谈会”,研究今后十年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方针、规模、层次结构,以及农林大学生通向农村林区生产第一线的改革措施。原国家教委、农业部的领导同志何东昌、朱开轩、王

6、明达、洪绂增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参观了我校的教学基地,充分肯定了我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国家教委、农业部、林业部的领导和与会代表对我校“三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肯定和赞赏。1998年4月,农业部主持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学实验场(农场)改革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实验农场管理改革的经验,研讨农业院校教学实验农场进一步改革的思路及管理机制,与会代表参观了我校教学基地现场,肯定了我校教学实验农场管理改革的经验。实践证明,我校创建并实施的“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我校历经几十年形成的办学特色,是我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遵

7、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与我校的办学实践紧密结合的结晶,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我校办学实践中的具体贯彻和落实。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围绕特色的形成,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对办学特色的认识不断升华。办学特色符合培养目标定位。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校一直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办学特色符合认识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基

8、本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提高认识水平的根本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就是按照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组织教学、开展教学活动。“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本质上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实现形式。办学特色符合高等教育改革主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逐步转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明确。突出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办学特色突出了“三结合”这条主线。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是高校发挥

9、三大功能的具体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始终贯穿“三结合”这条主线,将其融入各实践环节之中。办学特色突出了实践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把实践教学放在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的错误观念,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二、办学特色的形成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组建山东农学院,学校汇集了一批留学回国和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其中有植物病理学专家陈瑞泰、蔬菜学专家李家文、植物遗传育种学专家丁巨波、植物病理学专家王清和、动物营养学专家方国玺、植物生理学专家郑广华、小麦专家余松烈等。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0、主动把科研引入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山东农学院第一任院长陈瑞泰教授,明确提出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农场建设,强调实习农场是农业院校学生取得生产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必备场所。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把教学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在加强实习农场建设和重视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8年,山东农学院从济南迁来泰安,学校的教学实习农场也由济南东郊的桑园迁至泰城东郊。半个世纪过去了,尽管时代变迁,人员变更,但面向社会办教育,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思想一直在延续。1963年,植物生理学专家郑广华发表加强农业科学的理论基础让植

11、物生理学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一文,提出把植物生理学已有的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的观点,在植物生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人把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和作物栽培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一门新的学科植物栽培生理学。教学联系实际,科研立足生产,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思想,即使在“文革”那样的动乱年代,也被艰难地坚持着,从未间断。1974年,余松烈教授到山东滕州蹲点,结合生产进行小麦高产攻关,首创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他和农民吃住在一起,在指导学生教学实习的同时,进行了20多项试验,形成科研成果15项之多。1978年余松烈教授带着他的研究成果,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国家级奖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

12、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认识到:要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农学系立足于农场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完善,致力于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创立了校本部农场教学基地农村教学基地“三段培养”模式。1989年,“建立三结合新体制和三段培养新模式,培养献身农业的四有人才”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和实践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教学体制的基本规律、运行机制和必备条件”研究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通过研究,创立了以培养合格人才、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

13、、以科研为支柱、以服务生产为宗旨的“三结合”教学体制。该教学体制以基地建设为基础、科研为支柱、科学化管理为关键、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在实施过程中有力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重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1993年,“实施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该成果是当年全国农林高等院校和山东省高校唯一获得特等奖的奖项。1995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学校为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在实施“三段培养”模式和“三结合”教学体制的基础上,牵头主持了“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育研究项目

14、。从现状、国外比较、内涵与外延、体系构建、校内外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2001年,我校“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山东省所有高校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成果。该成果在全校推广,并将其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提高。2001年5月,教育部在我校举办“高等农林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师资培训班”,全国24所农林高校参加,我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在全国许多农林高校得到推广和应用。三、办学特色的建设实践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建“三三式”实践

15、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在办学特色的建设和实践中,学校重点做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搭建平台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将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五个亚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按照“层次加模块”的思想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各专业在构建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时,根据其专业特点,对各亚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规范。目前,我校各本科专业都制定了实践教学

16、体系改革方案,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设计,配套和完善了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搭建了平台。(二)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师是实施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进行实践教学的主体。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采取选派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地方科技副职、与地方联合承担科技项目、进行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参加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等措施,培养“顶天立地”的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评优、考核中,均把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和能力作为重要条件。通

17、过以上措施,教师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增强。教师主动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辅导学生进行实习,带领学生为地方生产服务,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三)以科研促进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科学研究是建设校内外教学基地、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柱。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本科教学质量。多年来,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生产、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以科研提升校内教学基地水平,以科技服务带动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将科技成果引入到教学之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18、,培养科研和创新活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九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4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丰收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948)、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工程项目、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以及教育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国际合作项目、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43

19、0项。近三年争取科研经费9551.2万元,年均3183.4万元(到位科研经费8083.1万元,年均经费2694.4万元)。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3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7项,省部级奖励283项。自1985年专利法颁布以来,获得37项国家发明专利。自1997年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以来,获得授权保护的植物新品种6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骨干教师。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他们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带着优良品种和技术,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极大地丰

20、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将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与科研结合,提高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四)加强基础实践,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我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始终将加强基础实践、强化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训练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等措施,提高基础实践教学的质量。为了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对实验内容整合的力度,对学时较多的课程单独设置实验课,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如:从1997年就将普通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三门实验课整合为一门单独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课,大幅度削减验证性实验,砍掉重

21、复内容,合并相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最新化学实验技术,编写出版了农科化学实验(中国农业出版社)。在教学方法上,改为小班(15人)上实验,并在部分实验中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经过改革,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基础实践能力大大提高。物理实验淘汰了一部分验证性及相对落后的实验项目,增加了近代物理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的更新率达50% 以上。学校先后几次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将全校实验室组建为19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中心按新的运行机制管理,实验中心主任实行竞聘上岗,将实验中心主任岗位设置为教授岗位。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为实验室开放和

22、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创造了条件。2003年,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等三个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山东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五)加强专业和综合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和综合生产实践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实习、课程论文(设计)、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践、科研训练、社会服务、跨学科选修实习等模块。要求学生参加生产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设计生产方案,参与生产管理。通过实践,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安排教学实习时,改变了过去单纯按课程设置实习的做法,对内容单一、纯验证性的教学实习取消或合并,采取多课程综合实习的方式,有些专业单独设置了专业实

23、践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生产(毕业)实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参加生产实践活动,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实习内容体现专业特色,同时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设计不同的实习模块供学生选择。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形式,其内容主要结合教师的科研和生产实际选择课题。如:动物科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改变过去统一实习的方式,按动物生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生产、科研、市场营销与技术服务四个方向进行;农学专业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完成课程论文,并制定了明确的论文写作、指导、实验、交流评比

24、标准,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蚕学专业让学生直接参与蚕桑生产全过程,采取模拟承包、量化管理、生产成绩与实习成绩相结合等管理和考核措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产生了显著效果。(六)加强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理想场所多年来,学校一直把校内外实习基地放在与实验室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建设,制定了山东农业大学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明确了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通过改革基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了校内外基地的快速发展。 1997年,“高等农业院校校内基地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其运行规律的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 ,“山东农业大学校外综合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与实践

25、应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4年,学校将“实习农场”改为“教学基地”,制定了“三园”育人工程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教学基地建成“学生实习实践园、教师科学试验园、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改善基地条件,建成了农学、园艺等10个农林科实验站园和一个省级“花卉苗木科技示范园”。为了保持实验站园的可持续发展,对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将各站园归学科专业管理和经营,学校负责协调服务。各站园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形成单科性办学实体。在运行机制上,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近三年,先后有20多个专业的12000多人次的学生,到站园进行实习和科

26、研活动。通过科研招标等措施,吸引到基地的科研项目100多项。2003年,引入市场机制,吸引了“山东省光合公司”等三家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站园建设,吸纳社会投资800多万元,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在校外基地建设方面,学校本着“互惠互利,先让地方得利;双向受益,先让地方受益”的原则,先后与地方有关单位建立了一大批稳定的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目前与学校正式签订协议的挂牌校外教学科研基地86个,各专业还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点。为了促进校外基地的发展,学校建立了包括教师到基地挂职、合作科学研究、优先转化成果、聘任兼职教师等内容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学校和基地的共同发展。1988年以来,学校先后选派100多名博

27、士、教授担任教学基地所在地的科技副区长、副县长、副乡镇长。这些具有博士学位“顶天立地”的教师,走到哪里,就把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科技信息带到哪里。学生在哪里实习,学校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就在哪里示范推广转化。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当地干部群众生活工作在一起,双方形成了难分的鱼水关系,学校和地方都从合作中受益。学生通过在基地实习、参与教师的科研和科技推广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农业农村农民,拉近了与农民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习动力,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七)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组织学生万余人次开展以送科技下乡

28、、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社区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宣传党的政策,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近三年,学校在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中,举办各类培训班400余场,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赶科技大集100余次,发放校报科技专刊和科技明白纸30万份;走访1000多个农户,完成调查报告5.5万多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项目。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报道,学校连续18年被教育部、团

29、中央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多年来,学校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百名专家百场报告、学子论坛、新世纪论坛、新生导航论坛、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电脑网络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聘请100多名专家教授担任学生的科技创新顾问,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组织实施了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和大学生课外实践训练(SERP)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了第二课堂和创新学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互为补充,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环境。四、办学特色的实践成效(一)创建了多个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各本科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

30、立和实施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的运行和管理进行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发展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园艺专业的“内外结合四阶段,分支交叉加模块”模式;农学专业的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体制,实行校内教学基地农村教学基地“三段培养”模式;动物科学专业、蚕学专业的“层次模块” 实践教学模式;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室校内基地校外基地三位一体,内外结合四阶段”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四位一体,两个循环”模式等。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实施,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保证。(二)培养造就了一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创业人才从2

31、0世纪50年代开始,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探索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造就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园艺专家李家文、植保专家王清和、小麦专家李晴祺、畜牧专家方国玺、玉米专家胡昌浩等为代表的知名老专家。与此同时,许多校友走上工作岗位后,发挥专业特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经过艰苦创业和探索,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如: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蝗虫分类专家印象初,中国工程院院士、果树专家束怀瑞,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土保持和抗旱生态专家山仑等。我校许多毕业生在农业科技推广中

32、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他们有些走上管理岗位,有些成为企业家。例如:北京三元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付以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省人大代表、山东省创业先进个人沈志强,山东益生种禽公司总裁曹积生,济南绿霸化学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焱,山东宝来利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单宝龙等。更多的毕业生工作在科研院所、教育和农业科技推广的第一线,成为本行业、本领域的领军人物。例如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各地20多个省级园艺研究所所长中,有11个所长是由我校毕业生担任;70年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石华、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山仑、水土保持专家唐克丽、李玉山等都是我校毕业生;2003年国际园艺大会在加拿大召开,国

33、内外有200多名华人与会,其中我校的历届毕业生就有50多人出席。(三)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2001年以来,在参加全国和山东省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6项;获得山东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在2004年全国第四届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我校胥斌等5名同学组成的禹梦创业团队作品禹人生态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荣获银奖,是山东省唯一省属高校作品。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样表现在本科生论文公开发表方面。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实

34、验室及田间管理、数据统计分析整理等,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2234人次参加教师科研课题316项,公开发表论文257篇。在近两年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和大学生课外实践训练(SERP)计划中,共有457项课题获准立项。(四)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2001年以来,我校本科生就业率平均为95,考研录取率平均为31.3,考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大、南京农大、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所和名牌院校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学生考取国家公务员取得了好成绩,共有26名应届毕业生考取了中纪委、农业部、教育部、国家

35、审计总署、国家统计局、中国文联、中央对外联络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地震局等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422名,每年选调人数均列山东省属高校榜首。2004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郑军,在与众多全国重点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的激烈竞争中,以其出色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信息编研室唯一的录用名额。近期对用人单位问卷显示,97%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较高,96%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较强。(五)取得一大批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学校立足于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十几年来,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0项,其中,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