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环境授课教案_第1页
国际战略环境授课教案_第2页
国际战略环境授课教案_第3页
国际战略环境授课教案_第4页
国际战略环境授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目:战略环境和国际战略格局目的: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环境,把握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际环境的动向,更好地服务我国国防建设,增强国家安意识。内容: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分析二、国际战略环境概述三、国际战略格局方法:理论讲解、解答疑难、小结讲评时间:2小时要求:(略)第一个问题、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分析国际安全形势是指当前世界安全的总体状况以及战争与和平的发展趋势,它是整个国际形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国际战略环境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当前,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虽然有缓和的大趋势,但是这一经济的大冲击,推动世界战略的加快转型,世界的大变革大调整在危机、动荡和反思中加快展开。冷

2、战结束以来,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两大因素深刻作用下,长期演化与累积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急剧凸显和发酵。国际战略形势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态势交织涌现。国际安全形势看主要是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受其影响,从1990年至2009年,全世界共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近534起,平均每年约28起。(一)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威胁依然严重恐怖主义活动是极端势力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暴力破坏活动,其主要特征是动机的政治性和行为的残暴性。近年来,恐怖主义活动十分猖獗,美国成为恐怖主义的最大目标。“9.11”就是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美国的一个典型事例,使美国的经济损失高达830-

3、950亿美元左右。实际上,虽然恐怖主义活动有将近一半是针对美国的,但无论是在发达的国家,还是在落后的国家,无论是在稳定的国家,还是在动荡的国家,都有恐怖主义在活动。比如在俄罗斯,在日本,在阿富汗,在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在我国也存在着“东突”分裂主义分子进行的恐怖主义活动。据统计,从90年代至今,已制造了230多起案件,死亡590多人,伤1400多人。特别严重的就是98爆炸案和今年的“7、5”事件。针对日趋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加强了反恐合作。特别是9.11后,国际社会迅速地在反恐问题上达成共识,开展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在2001年10月进行了阿富汗战

4、争,尔后又在阿富汗继续围剿基地组织。2002年,美国还在世界各地扩大反恐空间,开辟新的反恐战线。目前,美国有7.4万多名军人部署在世界各地执行反恐任务,或参与其他国家的反恐行动。特别是,美国还扩大反恐外延,将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纳入反恐范畴。其突出表现就是以反恐和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目前,虽然伊拉克战争已基本结束,但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袭击活动不会结束。可以预料,只要滋生恐怖主义的贫富不均和发达国家对所谓的“打败国家”的掠夺、宗教矛盾等等这些土壤不铲除,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就不会停止。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不停止,美国就总会找到到处用兵的借口,其他各国和人民

5、也要蒙受其害,这是引发地区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引发世界局部动荡的主要根源与恐怖主义一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是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是主要原因。在推行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方面首当其冲的无疑就是美国。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为了达到永久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在政治上推行所谓的“民主”与“人权”,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其它国家;在经济上以它自身的利益为标准,动辄制裁其它国家;在军事上奉行新干涉主义,动不动就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置国际公约和联合国准则于不顾,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据美国国防部称,自1989年“柏林墙”倒塌至2009年

6、,美国对外使用军事力量已达90多次,平均每年对外用兵4.5次以上,大大超过其在冷战时期对外用兵年均2.8次的水平。其中最严重的事件就是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的军事打击,以及2003年3月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的军事打击发生在1999年3月至6月,又称科索沃战争,其直接导火索是科索沃危机。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有200万人,其中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塞尔维亚族人不到10%。由于阿族分离主义分子主张成立“科索沃共和国”,并且想与阿尔巴尼亚合并,他们的非法武装“科索沃解放军”残酷虐杀塞族军民,塞政府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7、坚决镇压了阿族分离主义分子,由此引发了科索沃危机。南联盟科索沃地区发生民族冲突,这本来是南联盟的内部事务,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以保护“人权”和“维护欧洲地区的和平”为名,绕过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使南联盟和南联盟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战争创伤,仅经济损失就达2000多亿美元,居民生活水平倒退了20年。这场战争至少造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1. 开创了军事集团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先例;2. 助长了民族、宗教分离主义势头;3. 加剧了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另外,还因为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了中美关系一度紧张,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是由美军的入侵引

8、起的。入侵的军事行动从2003年3月20日开始,但为入侵所进行的外交与军事准备却早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不久就开始了。二00二年一月二十九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国情咨文,将伊拉克、朝鲜、伊朗三国定为“邪恶轴心国”,指责伊拉克谋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支持恐怖主义,并声称将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9月19日,布什总统向国会递交了一份草拟的决议,要求国会授权他“使用所有被确定为合适的手段包括使用武力”解除伊拉克武装。美国国会在经过激烈辩论后,最终通过了这项“在必要时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战争决议,正式授权布什总统在必要时对伊拉克使用武力。此决议标志着美国对伊战争计划的正式启动。由此,美国就

9、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对伊战争的军事准备。其间围绕着要不要对伊动武问题,国际社会还与美国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较量。终因美、英力量过大,实施对伊战争的决心已定,同时,又由于各大国抗美乏力,美国的企图得逞。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行动共待续了20天,以伊拉克的失败和伊拉克领土的被占领而结束。伊拉克战争虽已结束,但伊拉克战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才刚刚显露出来。其主要的负面影响为:美国在中东这个世界第三大战略区牢牢地站稳了脚跟。美国已拟定对伊拉克实施军事占领的计划,准备模仿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统治日本、促使日本走向民主政治的方法,促使伊拉克实施所谓的民主改革。倘若美国打造伊拉克的图谋得逞,其与美在中东的“不沉的航空母舰”以

10、色列一起,将成为支撑起美独霸中东的战略基石。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果美军驻军伊拉克,已经被美国在阿富汗和中亚的基地所包围的伊朗,其西面也将被美国堵住。在美国大兵的阚制下,伊朗要么被分化瓦解,要么转而寻求其他大国的支持。沙特、叙利亚也将被美国死死震住,其他中东阿拉伯国家很可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这样,就有可能实现美国所希望的那样:实现中东地区的改天换地。各大国在中东的影响削弱。如果在伊拉克建立起亲美政权,再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边缘化,推动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顺利实施,那么它就可以在从阿富汗到地中海海岸的广阔地带建立起美国主导的秩序,其他大国在中东的影响会被极大地被削弱。美国控制

11、了中东的能源。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把全世界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强国(也是军事强国),石油是美国的软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大国,中东对美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设想,打垮萨达姆、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后,要建立以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为核心的核心石油国,从而把全世界石油的60%控制住。发达国家如欧盟国家除北海地区有一些石油外,60%以上的能源都需要进口。中国从1993年以来,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进口的石油也主要来自中东地区。控制住这里的石油,就基本上控制住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使美国能够腾出手来,寻找下一个目标。现在已将矛头对准伊朗和北朝鲜。使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更加膨

12、胀,以为仅凭自己的力量就能整治世界。种种迹象表明,美国霸权主义和新军事干涉主义的进攻性和冒险性,已经成为新时期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根源和最大威胁。美国是全球自由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它用这一原则在国内组织生产,和他国发生经济联系,今天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的一半以上是美国公司,美国觉得用这种方式赚钱为自己谋福利更符合自己的利益。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用美元购买石油满足国内的需求。第二个问题国际战略环境概述一、战略概述(一)基本含义战略:是国家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是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诸要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全局方

13、针、原则和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战略在军事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军事斗争实践的不断发展、深化而丰富和完善。战略的指导对象是军事斗争全局。军事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把国家的安全利益作为其基本的历史使命。(二)构成要素1、战略目的:战略行动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实施战略的归宿点。2、战略方针: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他是在分析国际战略形势和敌对双方战略诸要素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3、战略力量:主要是指参与斗争的军事力量,但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力量协调发展。4、战略措施: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确实可行的方法和

14、步骤。他包括所能应用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技术、战略领导和指挥等各方面的综合手段。(三)基本特征战略具有全局性、对抗性、谋略性、预见性等特征。二、国际战略环境与战略(一)基本概念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 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综合体现,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影响一个国家军事斗争的对象、任务和目标,因而是各个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生存必须首先考察和关注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二)国际战略环境与战略的关系1、战略环境与战略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指导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是正确制定战略的先决条件。3、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

15、化也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第三个问题:国际战略格局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一)国际战略格局基本含义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状态和局面。国际战略格局,就是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政治力量(国家或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对国际战略全局具有重大影响而又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和态势。从定义看国际战略格局是一种力量对比的结构和态势,这种结构和态势,通常表现为一定的战略对应关系,如结盟或对立、合作或竞争等。国际战略格局也称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关系体系,有时也简称为世界格局或国际格局。比如两极格局也称为雅尔塔格局或雅尔塔体系。(二)国际战略格局的特征一是相对稳定性。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一定的经济格局和

16、历史阶段相联系。作为一种力量对比的结构状态,国际战略格局并不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的,它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如二战以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经过40多年才被打破。二是:发展演变性。我们说世界战略格局是相对稳定的,并不否认它有变化发展的一面。在国际舞台上,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不同层次之间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各种力量之间的对比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导致世界战略格局不断变化。(三)国际战略格局构成要素1、大国和国家集团(如八国集团,二十八集团)他们在国际战略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也是构成国际战略力量的主要国家。2、国际战略力量这是在国际关系

17、中能够独立发挥作用的,并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如: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印度、东盟十国,拉美五国。(四)历史上经历过的四种战略格局1、19世纪初欧洲战争与“维也纳格局”1804年拿破仑称帝,废除共和政体,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为了称霸欧洲,拿破仑发动了一系列横扫欧洲的侵略战争。在法国企图称雄欧洲的战争中,形成了英、俄、普、奥联合反法的格局。维也纳会议最后文件建立了新的欧洲均势,历史上称以这个文件为基础达成的一系列安排为“维也纳体系”。奥地利总理梅特涅在建立这一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主谋作用,人们又称这一体系为“梅特涅体系”。这一格局(体系)大体维持了4050年的时间

18、。2、普法战争与“法兰克福格局”在维也纳格局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工业进步和反对封建制度斗争的发展,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以1848年西西里起义为开端,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爆发了起义。1848年 3月维也纳起义后,梅特涅被解职并流放英国,“梅特涅体系”宣告解体。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后,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的战争。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俾斯麦亦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1870年 7月,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的挑动下对普宣战。为确保对法胜利成果,战后,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18

19、73年建立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于是在欧洲大陆形成了新的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格局,史称“法兰克福格局”。这一格局大致维持了40年左右。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格局”在“法兰克福格局”形成之后,法国复仇主义和遏制法国的德、奥、俄“三皇同盟”的矛盾不断刺激着欧洲的军备竞赛。由于德国和俄国之间矛盾也不断激化,俄国反对德国对法国挑起战争,而奥地利由于俄国在巴尔干的利益矛盾不断升级,德国便决定建立以打击法俄两国为目标的联盟体系。 1882年建立了德、奥、意同盟,1883年建立了德、奥、罗同盟。1887年德国又利用英与法、俄的矛盾,指使奥、意与英签订了分

20、别针对法国、俄国的地中海协定。1914年 6月奥匈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为导火线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使维持了40年的“俾斯麦体系”宣告结束。 1919年在巴黎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形成了新的欧洲国际关系,即“凡尔赛体系”。1921年底,在美国操纵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先后炮制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战胜国又建立了一个与凡尔赛体系相平行的华盛顿体系,我们称它为“凡尔赛华盛顿格局”。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格局”20世纪3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大发展。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打击和动摇了帝国主义的

21、统治。随着德国经济和军事潜力的增长,复仇主义狂热与日俱增,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了第三帝国的法西斯统治。意大利和日本亦先后走上法西斯专制体制的道路。1939年9月10日德军向波兰发动进攻,9月3 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中有50多个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迫使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先后投降。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美、英、苏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第二次会晤。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等文件。美、英、苏三国又于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德国波茨坦举行了最后一次会晤,签订了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发表了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这些会议达成的协议和谅

22、解,确定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1949年 4月美国同英、法、意、加等欧美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以建立其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北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实现了军事上的战略同盟,是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战略的又一重要步骤。接着又拼凑了美澳新条约、马尼拉条约、巴格达条约组织等,形成了在美国控制下对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包围圈。1955年 5 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并通过了建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协议。至此,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两极战略格局,即“雅尔塔两极格局”,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冷战”两极对抗时期。5、对抗国际战略格局到一超多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经过40多年的演变,到90年代初走到了自己的尽头。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事件的发生,旧的国际战略格局已经被打破,世界已处于一个新的格局之中。关于两极后的国际战略格局,人们有种种议论,主要有“单极”论和“多极”论两种观点。 “单极”论:有的人以为两极结束了,就剩下一极,就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