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2019-2020 年高中政治年高中政治 2 23 32 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3 3一、授课类型:讲授新课二、授课时间:40 分钟三、授课方式:多媒体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1文化传播途径有哪些。2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的过程及作用。(2)、理解1现代传媒的产生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2中法文化交流的作用。(3)、分析通过所学内容,分析传媒的演变过程。2、能力目标(1)能例举史实说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结合实际,运用知识分析中法文化交流的必要性。(3) 通过观看不同图片、 不同视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能准
2、确寻找信息的能力;通过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教学方法:讲授、提问、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互相聊天,交流着各自的思想、观点、知识等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实现了文化的传播。这也
3、就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二)、讲授新课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的含义(提问)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2、文化传播的途径虹播放视频丝绸之路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虹播放视频丝绸之路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展示图片)永嘉之乱(两晋)安史之乱(唐朝中期)靖康之乱(南宋)b播放视频播放视频古代古代“留学生留学生”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文化传播的途现的是哪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径。3、教育是文化传播
4、的又一重要途径。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反学生表演反学生表演:小品小品梁祝私奔记梁祝私奔记b在在梁祝私奔记梁祝私奔记中梁山泊与祝英台借助了中梁山泊与祝英台借助了哪些现代化工具逃跑的哪些现代化工具逃跑的?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1、传媒的发展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联系小品)2、大众传媒的标志及方式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联系小品)3、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a大擂台(小组竞赛)你知道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史料大擂台(小组竞赛)你知道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史料? ?b.视频:郑和下西洋视频:郑和下西洋三、文化交流
5、 1、文化交流的作用(1)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走出去”)(2)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引进来”优秀文化)研究性学习探究研究性学习探究现今, 各国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 便捷, 那么, 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讨论后,由代表总结大家意见。学生讨论后,由代表总结大家意见。小结小结文生活中的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含义化文化传播的途径在交大众传媒传媒的发展流大众传媒的标志及方式中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作用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发展之要附:基本流程图示新课开始话题引入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丰富2019-202
6、02019-2020 年高中政治年高中政治 2.32.3文化创新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文化创新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3 3一、一、本课设计意图本课设计意图(一)(一)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目标探究:生活中的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现象贸易活动、人口迁展示:无处不在。商业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视频丝贸易、人口迁徙重要途径绸之路寺对文化的影响L丿L丿探究:文化交流:郑和下西历史上的中外洋、坤舆万文化交流;既欢迎各国全图等国优秀文化在我国中外文化交传播,也要向世界传流事例(播中华文化丿J1知识目标0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0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o文化创新的作用。0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7、o文化创新的途径。o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2能力目标0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o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o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0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0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二)(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
8、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二、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一)(一)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以开启下文。 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 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
9、,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件。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
10、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课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从文化自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回答新问题,为实践发展起推动作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发展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大小。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
11、的根本动因。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不是在书房里苦思冥想,而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关注他们的根本利益,从他们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设三个目。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2、通过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过程。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3、”尊重传统文化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统一的。如果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74 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 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的活力,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 有自身的长处。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 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综合创新,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创新史,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争妍斗艳,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就没有人类文
14、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不同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就不能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就盲目排斥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长处。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15、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那么,也就谈不上文化创新。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关于“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第十课中还会涉及到。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就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二)(二)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探究活动一介绍了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古代称民歌为风,因此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现在泛指搜集民间一切民俗、艺术等材料。这次活动
16、突出的是实现小康、环保旅游、城镇建设的主题,以中小城市、乡镇和西部开发建设为重点。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学生明白采风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灵感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采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源泉。探究活动二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实践对文化作品有不同的影响,认识实践是文化创作源泉的道理。探究活动三介绍了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书体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发展、繁荣文化的例子,例如,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发展等
17、, 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 75 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探究活动四旨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源泉的道理。探究活动五结合雕塑艺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探究活动六结合“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道理。探究活动七旨在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探究活动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
18、处,综合创新。探究活动九引导学生辨析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三)(三)本课重点、难点分析本课重点、难点分析1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其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
19、倾向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地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
20、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771 1基本流程图示基本流程图示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76( (四四) ) 相关资料相关资料守旧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21、,因袭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民族虚无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它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是相关的,是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三、三、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一一) )教学提纲教学提纲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3)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22、动力(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2)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3) 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二、文化创新的途径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
23、外来文化的关系(2)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二二)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 (三三) )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第一课时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791 1基本流程图示基本流程图示2 2典型案例引入典型案例引入新民歌导人组织学生参加搜集新民歌、新民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新的文化创新作品的兴趣,提高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不尽源泉、不竭动力的认识。78教师可在活动前,确定采集民歌、采集童谣的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制定采集方案,确定介绍新民歌的人员和各自要完成的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深刻了解采集新民歌活动对文化
24、创作有哪些作用、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可以采用演唱新民歌、朗诵新民谣、对优秀作品进行文化评论与文艺分析等形式。3 3形成新的理念形成新的理念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4师生共同探究o探究活动一可由教师介绍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的有关情况,联系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及其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o探究活动二建议在完成这一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搜集、整理鲁迅和高尔基的成长经历和文学风格方面的材料,鼓励学生介绍两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和讨论两位作家的文学作
25、品所反映的社会实践有何不同。例如,鲁迅和高尔基都写过自己的童年,他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o探究活动三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建议组织学生漫谈中国书法,鼓励学生介绍中国历代著名的书法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体会我国书法艺术正是由于不断创新才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道理。除了漫谈中国书法艺术,还可以漫谈中国绘画、中国服装、中国医药、中国手工艺等。O 探究活动四选择学生熟悉的艺术作品分析文化创新的意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感悟,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文化作品,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5 5学生践行要求学生践行要求引导学生采集民歌民谣,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第二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第二课时文化创
26、新的途径2 2典型案例引入典型案例引入第一种方法:名诗导入教师可让学生先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古代诗歌。然后请教师就我国古代诗歌作一些说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约 3000 多年历史。当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经有璀璨的诗歌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诗歌艺术始终走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从诗经、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代文学艺术,可以看出中国文学艺术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历史。第二种方法:名画导人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徐悲鸿艺术创作及其代表作品的材料。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或其
27、他方式展示徐悲鸿80 的奔马图,启发学生分析这幅作品的特色,体会其“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特点。除了展示徐悲鸿所画的马,还可以展示齐白石画的虾、黄胄画的驴、郑板桥画的竹。可以尽可能多地展示中国绘画艺术不同流派、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3 3师生共同探究师生共同探究o探究活动一建议由学生搜集泥雕、石雕、竹雕、玉雕、木雕、牙雕、根雕、沙雕、冰雕等各种雕塑艺术的材料,并由学生在班里做评论和介绍,引导学生感受文化艺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道理。O 探究活动二关于“孝”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到底什么叫做“孝”?在现代社会“孝”有哪些新的变化?中国的“孝”与外国的“孝”有哪些不同?讲究“孝”是
28、否就一定意味着要在父母身边生活?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中国古代关于“孝”的格言警句。o探究活动三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可参考下面的典型事例。交响京剧。 中国传统京剧采用西洋交响音乐的演奏方法, 使京剧走向现代化。 被称为“集交响乐与大歌剧元素于一体的”交响京剧,以一个整齐建制的交响乐团来伴奏一整出京剧传统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现代京剧充分利用歌剧、舞剧、灯光、布景等多种元素为京剧服务。o探究活动四在组织学生完成这一活动时,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对梁祝这一经典曲目进行讨论。1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的影响;2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3找出相关的或类似的文化创新的事例。如
29、果有条件,可以将这节课改在音乐教室上课。通过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一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一边进行关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o探究活动五组织学生收集材料,现场辩论,教师作出总结。(四(四)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获取、筛选信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rir能力。四、四、教学评价建议教学评价建议(一(一)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建议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1(二)(二)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也有人说:“文化创新主要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为什么?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以上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作,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所以,文化创作者要有“灵感”、要发挥“聪明才智”,归根结底要投身于社会实践。五、五、教学资源链接教学资源链接大型交响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 1958 年冬,翌年 5 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它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经济法案例研究试题集
- 中国文化简介课程
- 2025年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实践题专项训练与答案试卷
- 2025年平面设计师专业测评试卷:环境导视系统设计试题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教育理念辨析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小学英语毕业模拟卷-语音语调训练题库解析与答案
- 2025年小学英语毕业考试模拟试题(口语表达与课堂实践提升)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项突破试题解析(含答案)
-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模拟试卷(语文综合素养拓展与实战)
- 2025年GMAT逻辑推理模拟试卷:核心知识点精讲与高分策略指南
- 第04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1
- 2022年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 酒店工程造价目标成本控制表
- 双室浮动床除盐水系统程序控制设计
- 铝合金化学成分表
- 村级基本公共卫生考核评分表
- 烟囱图集(上)05G212
- 外拉线内悬浮抱杆分解组塔计算
- 清华版小学英语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BWASI网关使用手册-第10章节
- 施工控制网中央子午线及投影基准面的选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