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年高二语文愚溪诗序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 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提高学牛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 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3. 学习愚溪诗序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难点、重点1.本文生词难句不少,文言现象较重,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既是读通课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需要。2. 学习课文在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是领会文章高超的表达技巧的关键。教学过程:一、作者、课文背景及“序”的文体特征介绍二、导入1.曹雪芹的“顽石”与柳宗元的“愚溪”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称为不能补苍天的“顽石”。何谓“顽”?广韵
2、云:“愚也。”韵会云:“痴也。”这些不同侧面的诠释,正好集中体现了顽石及其幻形贾宝玉的基本性格牲:“顽愚”,“痴狂”。贾宝玉不谙封建社会的世故,不听从封建家长的教诲,所以被称为“顽愚”,“痴狂”。那么,柳宗元又为何称溪流为“愚溪”呢?让我们来认真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2. 诵读课文,数一数有多少个“愚”字?全文共445字,共有27个“愚”字。一篇短文,竟有如此之多的“愚”字,决非偶然。“作者以一'愚'字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已被埋没受侮辱、不得不愚的悲愤之情。”文章以“愚”作为线索,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作者又为何对“愚”字如此“情有独钟”呢?3. 我们还可数一数,在全文中作者
3、用“愚”字给多少个事物来命名?第1段的“愚溪”,第2段的“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第4段的“愚者”。作者又为何以“愚”来命名这些景物,还以“愚”来称呼自己呢?三、分析课文第1段1字词理解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有溪焉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流入于潇水故姓(名词用作动词,定姓名,命名)是溪为冉溪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之以其能(功能)谪(贬谪)潇水上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其尤绝(极,非常)者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焉今予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是溪而名(名字,名称)莫能(能够)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争辩的样子。龂:)2.文章分析这一段交代溪水的方位及以“愚溪
4、”命名的第一层原因。作者为什么把这条溪水命名为“愚溪”,从本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予以愚触罪”;“古有愚公谷”。四、分析课文第2段1. 字词理解自愚丘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北)行六十步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泉焉盖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动)嘉木异石错置(交错布置)咸以愚辱(被动,受辱)焉。2. 文章分析这一段介绍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情况及以“愚溪”命名的第二层原因。这些丘、泉、沟、池、堂、亭、岛“愚”吗?愚溪周围的这些景色,有山丘,有流水,有泉、有沟、有池、有岛,有“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堂、有亭等人文景
5、观,所谓丘壑幽深,河流蜿蜒,亭堂点缀于其间,何“愚”之有?然而,作者又为什么说“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呢?点明了这里的山水本来并不“愚”,只是“以予故”,才蒙受了“愚”的冤屈。如果说文章第1段只是客观叙述,这一段作者把“愚溪”的命名与自己的联系起来:“予家是溪”,而又“以愚触罪”。因此“愚溪”“以予故”而受“辱”。五、分析课文第3段1字词理解夫水,智者乐也。(化用论语雍也的语句。)今是溪独(副词,竟然)见辱于愚(见于:被动句式)不可以(可以/用来)灌溉。多坻(,水中露出的高地)石蛟龙不屑(因轻视而不肯做不愿做)不能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云雨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
6、)世而适(恰好,刚好)类于予然则虽(即使)辱(被动,受辱)而愚(形容词活用为意动,以为愚,指称呼为“愚”)之2.文章分析这一段进一步揭示愚溪之所以“愚”的真实原因,即“愚溪”命名的第三层原因。(1)“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无以利世。”作者为什么感叹“虽辱而愚之,可也”?因为“适类于予。”为什么说“适类于予”?因为“无以利世”。溪之“无以利世”,在这一段里作者言之凿凿,而作者又为什么“无以利世”呢?那是柳宗元说自己不能为社会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为世人造福。但这句话中还有话:柳宗元何尝不想“无以利世”?只是遭排挤、被贬谪,不能实现“利世”的理想罢了。于叙述之中,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愤与不满。
7、六、分析课文第4段1字词理解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明智,通达,看得深远)而为愚者也(。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皆不得(能够,可以)为真愚今予遭(逢,遇)有道(有道:指政治清明的时代。悖(违背,逆而不顺。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夫然(这样),则天下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能争是溪予得(能够,可以)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专有,独有。“专”后省略“之”。)而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后省略“之”。)焉。2. 文章分
8、析这一段借用古人的典故来反映作者的“愚”,这是愚溪得名的第四层原因。这一段用了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的典故。这两个人是“真愚”吗?为什么?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都不是“真愚”。宁武子是聪明而装愚,颜回是明白而装傻,他们都是聪明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愚”。那么,柳宗元自己呢?“遭有道”,遇到政治清明的时代。“有道”指天子圣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的“永贞变革”,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革除弊政,打击权奸,作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结果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了下去,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唐宪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伾,贬柳卩宗元于永州并终生不得量移。像唐宪宗这样的天子难
9、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他的“愚”不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的“愚”,也不是不学无术、一事无能的“愚”,而是坚持真理、敢于抗争的大勇如愚的“愚”。在这貌似自责的文句间,淤积着作者心中的多少愤懑不平之情。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七、分析课文第5段1字词理解溪虽(虽然)莫(没有)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于世而善鉴(本指镜子,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照彻)万类锵鸣金石(像金属和石头一样发出脆亮的声音)予虽不合(符合,适合,迎合)于俗漱涤(洗漱涤荡,引申为净化)万物牢笼(包罗)百态而无所(没有什么)避之超鸿蒙(超
10、越天地尘世。鸿蒙: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状态,也指自然界之气。语出庄子在宥)混希夷(指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希夷: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寂寥而莫我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也纪(通“记”,记载)于溪石上。2.文章分析这一段写愚者自有愚者的乐趣,再次将愚溪与作者个人的情况相结合,说明他之所以做八愚诗的原因。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愚溪的,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段开头的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于世”,情调有点低沉。但是,紧接着笔锋一转,感情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溪水能鉴照万物,清洁光亮,秀丽澄澈,铿锵鸣响,有金石之声。这是一个多么恬静、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
11、样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政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个世界难道只能是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作者在与“愚溪”的类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接下来笔锋一转,便直抒起胸臆来了。“予虽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被排挤出来以后,虽然冷寞、孤单,却有一支能洗涤世间万物、包罗各种形态的笔伴随着自己,安慰着自己。在这无违无碍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中,返璞归真,自得其乐,不胜似生活在那昏暗龌龊的人世吗?清静寂寞,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的,这并不是在
12、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愚溪诗序通篇就是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的士大夫的愤世嫉俗的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八、诵读课文,漫谈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等方面的感受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帖,不愧为传世的名篇。本文在记叙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读者仿佛跟作者自潇水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
13、泉水,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愚溪诗序侧重于抒情,文童以“愚”为线索,把自己的“愚”与溪水的“愚”融为一体。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由于“予家是溪”,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水的头上;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愚”融为一体。从丘
14、、泉、沟、池、堂、亭、岛的受“愚”的称号的屈辱,自然可以联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也成了作者耿直性格的象征。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风景,而是将所居山水拈出,借题发挥,立意超卓。正如古文观止评点此文时所说:“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文,借愚溪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光合照应,异趣沓来,描写最为出色。”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它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文童就具有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写愚溪也是写自己,溪与人打成一片,真可谓匠心独运,匪夷所思。行文千
15、回百折,跌宕生姿,文句骈散相间,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妙,读之能让人既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又得到审美上的愉悦。作者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文章不仅富于哲理,而且情文并茂,妙趣横生。作者在对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赏游,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不正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吗?欣赏愚溪的美景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
16、自然风景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九、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例析:古今异义牢笼百态(包罗,囊括。今为关住鸟兽的东西。)通假纪于溪石上(通假,“纪”通“记”,记载)词类活用东流入于潇水/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盖上出也(方位名词作状语)合流屈曲而南/今予家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名之以其能/予得专而名焉/故姓是溪为冉溪/溪虽莫利于世(名词活用作动词)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人)邦无道则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装愚,装傻)无以利世/不能兴云雨(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词多义1. 之: 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龂龂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
17、的,结构助词) 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 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2. 为: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 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 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 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 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 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3. 乐: 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 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4. 名: 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 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5. 居: 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6. 焉: 灌水之阳
18、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 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7莫: 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8类: 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9.然: 土之居者犹龂龂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特殊句式 皆山水之奇者/夫水,智者乐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 溪虽莫利于世(
19、介词结构后置) 莫我若也/莫我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式) 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2019-2020年高二语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粤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关键词语。2把握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的特点。3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从大自然得到的生命的本真与快乐。二、教学重点:1、理解沈从文逃学的原因。2、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三、教学难点:结合自传的特点对本文进行剖析。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
20、历史文物研究家。1930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等研究。2、背景资料:一个朋友准备在上海办个新书店,开玩笑要我来“打头阵”,约定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这种迫促下出题交卷,对我并不习惯。但当时主观设想,觉得既然是自传,正不妨解除习惯上的一切束缚,试改换一种方法,干脆明朗,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以让读
21、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我的动力来源于何在。因此仅仅用了三个星期,写成后重看一次,就破例寄过去上海交了卷。过不久印成单行本后,却得到些意外好评。部分读者可能但觉得“别具一格,离奇有趣”。只有少数相知亲友,才能体会到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可是由我说来,不过是还不过关的一本“顽童自传”而已。书中前一部分学生生活占分量过多。虽着重在反对教“子曰”老塾师顽固而无效果的教育方法,一般读者可能只会得到些“有趣”印象,不可能感到有什么积极意义。因为到他们读我作品时,时代已不同了,“子曰”早已失去作用,随之而来的却是封建军阀大小割据打
22、来杀去国势陷于十分危急时期。后一部分写离开家庭进入大社会后的见闻和生活遭遇,体力和精神两方面所受灾难性挫折和创伤,个人还是不免受到些有形无形限制束缚,不能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当时还以为到再版时,将有机会加以调整补充。事实上一九三三年夏回到北平后,新的工作一接手,环境一变,我的打算全部落了空,不能不放弃了。(二)词义:(1)释义:田塍:田间的土埂子。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心花怒放:形容高兴极了。无可奈何:没有办法。(2)辨义:掩饰:着重于手段,文过饰非。掩盖:泛指一般遮盖。(三)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可
23、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分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习惯。”)这部分主要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的生活。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到“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这部分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四)问题探究:1、课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明确:“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请把有关
24、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这样的细节描写有很多,和逃学相关的细节描写主要有:(1)“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
25、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2)“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26、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3)落过大雨以后的水中玩耍(见课文第23页)(4)落过小雨以后的捉蟋蟀、斗蟋蟀(见课文第23页至24页)(5)偷桃子批杷(见课文25页)等等。作用: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五)课后预习:(第3、4个问题)3、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
27、、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4、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略(二)问题探究:(接着讲第一课时的第3、第4个问题)3、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
28、出来的“野性”?声音:“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割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颜色:“城头上有白色炊烟,街巷里有摇铃铛卖煤油的声音”“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
29、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沈从文的逃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4、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明确: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他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的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的。“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象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组奖金分配方案
- 班级组织建设的课程设计
- 2024年活性白土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玻璃炉窑检修方案
- 玻璃栈道设施维修方案
- 玻璃庭院改造方案
- 玻璃大楼改造方案
- 玻化微珠内墙保温施工方案
- 爱护河流幼儿园课程设计
- 爱心小屋中班课程设计
- GB/T 706-2008热轧型钢
- 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 GB/T 25032-2010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集料
- GB/T 13610-2020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
- 《彩虹》教案 省赛一等奖
- 2023年湖南建筑工程初中级职称考试基础知识
- 沈阳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安装施工组织设计
- 司法考试:证据法
- 动物外科学基础第八章-四肢疾病课件
- 期末考试工作手册
- 中建一局总包结算商务策划管理工作交底概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