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东北三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地理_东北三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走进东北三省教学设计1.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老师大屏幕展示:电视剧闯关东图片让学生谈感悟,回答保家卫国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哪个地区?对该地区你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东北三省。教师:同学们喜欢不喜欢去了解东北?好,让我们一同走进东北三省,感受东北独特的地域风情。屏幕出示本节课任务清单(学习目标)板书:第二节走进东北三省.教学新课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的一些图片,师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图片,你们来形容一下对东北三省的印象。生:“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师总结:同学们形容的非常好,东北地区山脉纵横,河流众多,土壤肥沃,是一个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好地方。板书:一、山环水绕、沃

2、野千里师:要了解东北三省,首先就要了解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师:展示东北三省位置轮廓图,同学们观察东北三省的地理环境图,找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板书:1、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生:东北三省在我国的东北部,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师总结:对,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师:同学们,东北三省是一个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地方,那么,东北三省被哪些山、哪些河所环绕着呢?同学们一起参考课本14页图6.11东北三省的地形图来找一找。板书:2、东北三省的地形与河流1.读图6.11“东北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1)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2)找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

3、、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找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4) 找出俄罗斯、朝鲜、韩国。(5) 简图绘出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师总结:东北三省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东北平原。东北的山脉分布像一个马蹄形。山地的东南方有图们江和鸭绿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黑龙江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师:东北三省山河大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东北三省地区被称为“林海雪原”,那么是怎样的气候特征使得东北三省有着这样的称号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

4、原因,参考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板书:3、感受东北三省的气候读图6.13“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 气温: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原因是。(2) 降水: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原因是。(3) 气候特征:东北三省气候。由于纬度,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夏。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季,冬季降雪较多。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这部分内容。师总结: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师:大家将课本翻到第十六页,完成活动题。读图6.14“东北三

5、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1) 计算漠河、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北向南的变化规律。(2) 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漠河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3) 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这部分内容。师总结:(1)东北地区的雪期由北向南雪期始期越来越晚,终期越来越早,雪期越来越长。(2)从纬度上来看,纬度越高,降雪越多;从海陆位置上来看,距海越近,降雪越多从地形上来看,山地的迎风坡降雪多。(3)民居房顶坡度大,有利于

6、清扫积雪;墙厚、窗小利于保温、防寒。师:结合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特点,讨论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的优势及不足: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老师点评总结。知识框架:山地位置二中国东北部省区黑、吉、辽范樹Y酹大兴安岭瞬江北东;乌芮里4T图们江'黑茏江南渤梅、黄海卩西大兴安鹫Jt=东北平尿遍带季夙气候i纬扇彌冬季M融尔兴安岭东;长白山+J山坏水绕沃野千里特点匚拎混曲十樹碍.密户小夏季澤水集中'冬季澤雪较多糧房顶坡度大广气觀差异丄自南冋北降低4纬度因素差异2降水養异=自东向西碱少一齡因素寄雪厚鮭异;觌瓶纬度和碱的综合聽小结:东北三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白山黑水间书写着东北人的豪情和果敢;黑土广布、

7、气候冷湿,林海雪原中流淌着东北人的热情和眷恋。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亲身游历东北的山山水水,感受东北的文化,体验不一样的东北。巩固练习:导学案课后整理东北三省旅游见闻与同学分享东北三省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动手绘图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以让学生熟悉地图,构建“心理地图”,真正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效果分析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思维空间,沿着学生思路走,注

8、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地理联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上完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1、课堂引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教学中设计了自学、讨论、探究、归纳、练习、等多种学习活动。通过读图、分析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通过绘图,进行图文转换,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改变学生单一的地理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阐述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方式灵活多样。4、从学生答题来看,大多数学生能较准确的答对各题,只有个别学生对个别知识点掌握不准。5、学生绘制简图,存在很多问题。教

9、师要示范。东北三省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内容。东北三省在北方哪个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以此,本节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气候。为了落实在地图上认识某区域的主要地形,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和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这三条课标,教材重点讲述了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气候特征。2. 教材提供了

10、大量图片,设计了活动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来认识东北三省,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东北三省课堂检测一选择题:读下图,回答14题。1.图中甲所在地区是我国著名的()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D.江汉平原2.乙是我国的()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3.东北三省位于()A. 东半球、中纬度B. 北温带、南半球C. 北半球、低纬度D. 北寒带、中纬度4.此区域的气候类型属于()A.温带大陆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二1读“东北山脉示意图”,回答问题:(1) 图中三条山脉是A.,B.,C.它们之间的D为(地形区)。(2) 据图,说出东北地区的山河

11、大势:。东北三省课后反思教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因而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与反思。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思考,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总结,然后不断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我对这节课作了细致、深刻的总结反思。本节内容不应该是自然要素的简单介绍,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并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本案的重点。为了落实课标的要求,设计了可以串联成一条主线的活动,通过游戏、填图的方式,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气候环节的讲述,还应该挖掘更好的方式,降低难度,从而认识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动手填图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以让学生熟悉地图,构建“心理地图”,真正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学生单一的地理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阐述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东北三省课标分析课标要求1、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域,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3、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