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_第1页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_第2页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_第3页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_第4页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首诗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战争,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我们目睹了呼啸的导弹顷刻间让美丽的家园化为废墟,目睹了鲜血淋漓的儿童和失声痛哭的母亲,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些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整天都提心吊胆的日子,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啊! 罪恶的子弹我们无法阻止,战争的局面我们无力扭转,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传递给

2、学生,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一、深入挖掘文本1、首先,我把第四组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几篇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专题备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便是作为前一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教学的延续。在前一篇课文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充满血腥的战争打破了世界的和平,也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的心情。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再来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2、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蔚蓝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然后通过“可

3、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让学生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探究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进行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是怎样理解诗中的“?”,这四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这个“?”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我

4、又对这个“?”进行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格式来小练笔,也来质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有文本可依,学生写起来并不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3、如果说,前四节,我从文本中挖掘出的是一个“?”,那么我从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中挖掘出的是“”,这是诗歌中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的不仅仅是无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人对和平的祈盼。抓住“”,我通过导语不断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让学生读出发自肺腑的呼唤:(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生)和我们一样享受美味的食品;和我们一样享受图书馆的安宁;和我们一样享受父母的抚慰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完

5、就不再坐下,以很快的速度许多学生都依次纷纷起立,发出对和平的祈盼,发出孩子们最真挚的呼声。这样的处理,一方面,意在拓展学生运用文本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使他们产生切肤之感,将文章内容引向学生自身,把前面几节内容重新做了消化、吸收、重组,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4、“阅读链接”是课本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有时老师们会因为授课时不能妥善衔接,而简单处理,或忽略不用。我在本课总结收尾时,直接讲到:人们为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1986年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然后,请学生全体起立,大声诵读,使这一内容成为全体学生共同发自内心的声音。很好地利用了阅读链接的资源,深

6、化了主题。二、 凸显预习效果。1搜集处理资料。本课所讲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课前让学生充分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字。他们在寻找与阅读的过程中,内心产生一次次的波动与震撼,课堂上的情感就更好地投入。但学生搜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比较冗杂,课上如果任意性交流,则可能既耗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预习卷上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主要展示表现战争危害,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生活状况的文字与图片资料。这样学生会沿着我们课程学习的思路,以最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2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最怕的是没有人举手,没有人呼应。而我们仔细想一想,孩子们为什

7、么不敢说?不敢举手?不是因为他们不听讲,而是由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明白,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对自己的答案不能确定,甚至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而迟疑、犹豫、互相观望。因此预习卷上设计的问题就必须语言简洁明确,与教学目标授课内容紧密相关,引发学生对内容文字的深入的思考。在这课中,我设计了一组填空,请学生熟读诗歌后填写:大海,沙漠,夜空,草地(1)平日美好宁静的景象;(2)发生战争时的景象;(3)再自己想象一下战争后的景象;(4)面对这些情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认真完成题目后,自然而然对内容达到了充分了解,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内心的思考与体验。那么上课时,当我要求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汇报对这

8、些问题的看法时,全班学生无一不举手,甚至有的站起来。他们迫切表达自己思想的强烈渴望,让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感动,也让我课上的情绪更加兴奋。学生此时想说,要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要表达什么,他们内心充满自信,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大家的肯定。3突破训练难点。语文课上,“听,说,读”的训练往往比较充分,唯独“写”在语文课上训练难度较大。一是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让学生去一点一点写清楚;二是语言训练的内容需要更多的思考与逻辑的组合,必须是在有了一定的模式或铺垫的基础上,才能有 有效地完成。本课中我设计了两处语言训练的难点:一处是仿照诗歌1-4节的形式自创一段诗歌,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控诉;第二处是在学

9、习第五节时,仿照诗歌最后一句,以“和我们一样”为模式,写出你对战火中孩子们的美好生活的祈盼。这两个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组合表达语言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技能,又拓展了学生思路,将文本与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但作为四年级学生“写诗”难度很大,于是我先在预习卷上让学生对这两个题进行试做,给他们读了我写的两段小诗作为引导。学生的畏难情绪一下子打消了,大胆尝试放开思维。上课时,当我让学生把自己写的诗读出来时,他们踊跃地发言,深情地朗读,一首首小诗让人惊喜。预习之后,不但难点被突破,而且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习能力也被提升起来。三、激发学生情感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手段,是过程,也是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

10、情感奔流的河,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先沉醉其中,才能引领学生浸染在课堂情感的流水之中。这首诗歌情感强烈,富有感染力,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限渴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1、以情动情。教师丰富的情感、饱含激情的导语,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号角。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动情之处,我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看到感人的文章我常会禁不住地热泪盈眶,记得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就课堂上哽咽了,结果引起了几个女生的唏嘘声,那是情感的传染。这堂课上,我激情澎湃,一句句悲愤的话语,一声声深情地呼唤,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激情

11、中。教师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唤起了学生对战争的的憎恨,对和平的殷殷期盼!2、感情朗读。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课堂中,我首先通过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出感情,如我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读“这究竟是为什么?”,读出疑惑、悲愤、质问、控诉、抗议的语气。其次,将读、想、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品、感。如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入朗读,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3、利用多媒体画面和背景音乐渲染情感。课前我精心选择一组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课

12、件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课堂初始,一幅幅残酷的画面,一张张哭泣的脸,直入学生眼球,立刻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浪。面对烂漫的春光,唤起了心头那一股强烈的祈盼之情: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多少祈盼在心中,让世界没有战争,让和平永远在!四、课后思考不足这节课上完后,有一些可圈可点的成功之处,也有一些思考不成熟,设计不精当的地方,有待今后不断努力提高。1、课堂初始,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明确出示学习目标。在课程结束前应该反馈学生疑问是否已被解决,学习目标是否达成。使课程首尾呼应,体现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完整性。2、自学思考题语言太过繁琐,不简练。今后应多加推敲,提高准确性和科学性,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强化,促进训练的有效完成。3、诗歌中四个小节的学习,运用方式与流程几乎一样,缺少变化。要有新鲜感,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浓厚兴趣。4、课堂评价方式有些单一,赞美的语言单调。学生朗读后可以让同学间互评,表扬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丰富具体。5、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把自己写的小诗读给家长听,继续搜集资料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