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道的过程: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_第1页
证道的过程: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证道的过程: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证道的过程: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证得结果的方式首先讲结果。前面在戒学中讲到四种具足戒: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八斋戒。以四具足戒为基础,进入大乘愿发心;要进一步发挥作用需要进入行发心,实践三十七处雍仲法,也叫三十七菩提分法,在十一普光地得到自利法身和利他两色身境界。在尽所有和如所有智慧的了悟当中,似平常的大慈大悲延续当中,轮回不空为止去利益众生。中观中讲到两种真理:行一切善行,圆满一切资粮,利他而得两种色身;圣义好比虚空,明显的悟到无实有,圆满智慧资粮,得自利的法身。尽所有和如所有等于是遍知,因为达到了十一地普光地,得到了利他利己的三

2、身。尽所有是显现的一切存在,如所有是对一切了如指掌。在这种了悟中以无间断延续的大慈悲,轮回不空度化众生。雍仲三十七法在加行道、资粮道、见道和修道中圆满。资粮道资粮道分小、中、大。小资粮道时,以道与非道的分析智慧修行,是四念住。兰觉讲:“念属于智慧,住是在智慧认识的状态中安住。”比如刚开始用智慧分析色身,以智慧了解当中也是在念当中安住,消除对色身的执着,认识到色身的变化,消除我们对白发和皱纹的恐惧,消除对身体任何一部分产生不适所带来的恐惧和不接受。类似的,对感受和无常的意识,对不太快乐的感受,对像跳蚤一样不稳定的意识,对意识及行为聚集的一切现象都观为法无我。对境为五蕴,把五蕴观为法无我,法无我其

3、实就是去用智慧观察,而不是盲目的认为是这样或那样,或者只是一个具体的组合上用抽象的概念去观察。这时认识到法我无,认识到五蕴的和合、相互依赖。这时不仅仅是在观,而且是住,念住。住就是我们有意念去行动,真的看为五蕴,蕴一定是堆积的,堆积一定是很多不同的因素组合形成,这决定它很脆弱,一点点组织或因素破坏,整体将受到影响。这时不仅仅用智慧的念去认识,而且真正的安住于这种现状。任何时候我们看色蕴,感受外在的现象都用这样的方式,而不用习惯性的方式去感受和跟随。不仅念很重要而且住更重要,意念的实践与行动是念,佛教中经常把“住”说成“安住”,“安”是平静,“住”是这么看待,所以带有一点“止”,止观中的止。我们

4、已经用智慧的念认识到现状,因此不能再习惯跟从,念住的关系就是这样。对自身的五蕴去念住修行,这是小乘的方法,大乘的方法不同,是用自他一切的五蕴为对境去观修。了悟空性。在安住当中是无生空性,在回收时观一切为幻象,分两种。一种是安住与平静,把一切视为无生,完全把一切的根本意识,认识为空性的状态当中,是无生的空。为什么叫无生?它里面没有太多的行动,不像原来外在的一切现象连接起来。忘我,忘掉了我们一直以来认为我的作用,即六根。在忘我的状态中,六根诸蕴没有起到与外在连接的作用,没有产生,所以是非生、无生空。我们六根不工作了,忘我了。在回收时,这一切都是幻象,幻景而产生的。必须明白这个,不然很多人误以为了悟

5、空性的状态中外在现象就不存在了,其实一切还在。我们还要吃饭,去别的地方还要坐车,甚至还会想要一辆好车。虽然我们五官的认识没有跟它连接起来以后一切可以不存在,但在相对世界当中加上我们的概念观点它又可以存在。这就意味着存在要依靠我的认知,如果没有我的认知,至少它对我不存在,如果以依靠而存在,如果存在需要证明,说明它不是独立存在,不是稳定的存在,不是长久的存在,只是目前存在而已。因此,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用真实的眼光去感受一个固有的东西加以执着放不下。从今天到明天,哪怕是一刹那它都在改变当中,不断地由于不同的因素使它变成不同的现状,可我们一直停留在一种认识状态当中,因此我们受苦、

6、受累、受压迫、被毒害、被现象弄得团团转。佛教总说空性,说不存在,有什么意义呢?就在这儿,不在于是否存在,如果没有产生影响,它存不存在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而它恰恰严重地影响着我们。我们不得不思考,甚至有了少许的了解之后我们禁不住去同情碰壁的人,禁不住去同情想从监牢出来的人,不禁会产生慈悲与怜悯。安住与回收的时候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很重要。极密经讲:“用念住的方式对身、意、受、法用智慧去观察时,念为重”,不然就没什么可住的,有点儿像止观中的观,观察事物的现状。在小资粮道中我们了悟了四念住。中资粮道的修行是断以及对治,用断与对治对道与非道取舍精进,叫四断证。空幻库讲:“四断证是:未生的善法令生,已生的善

7、法增长,未生恶法不生,已生恶法令断。”就像我们整理仓库,不好的东西清理出去,好的东西保存下来而且尽量增加,外面不好的东西不要搬进来,外面的好东西搬进来,这是在做断与取。用令生的善法和令增长的法把握自己时为小乘,对境为自他时为大乘。比如对境是别人,去引导和唤醒别人的善,去鼓励别人具备的善,不去引发别人的恶,去帮助别人回避恶,在生活中这样善巧地去和别人接触,成为大乘菩提心。大资粮道,无动安住在无我禅定的四神足。极密经讲:“四神足是:愿、精进、心、行为。欲定断行具神足,勤定断行具神足,心定断行具神足,观定断行具神足。”共十二法在资粮道陆续圆满。加行道加行道:修十法。加行道分四段:暖位、顶位、忍位、世

8、第一法暖位与顶位对善法娴熟的五根:对信念的虔诚、对修法喜乐的精进、不忘所修境象的正念、专心的禅定、辨别的智慧。忍位与世第一法,消除五根对立的特别力量的原因称五力,修的方式看个人根器。加行道五根和五力,虔诚、精进、正念、禅定、智慧五根。五根五力在加行道圆满。暖位快要到达见道,见道好比火,在见到火之前感到温暖的征兆,称暖位。顶位,善根超出了动摇之地,快见道了。见道是无我,已经是菩萨境界。顶位,我们的善不受影响不动摇,有不退转的前兆。具备五根,修行非常喜悦,没有强迫、劳累或痛苦的感受。像一个人非常热爱一个职业一样,面对职业再辛劳也快乐,类似已经把幸苦、劳累转化成了快乐。就像我们去锻炼身体,累得半死还

9、挺高兴,因为接受、愿意,越精进越快乐。一切境象总被正念观察着,正念成了监督者,很难逃过正念的眼睛,像鹰一样的盯着,没有逃避正念的角落。这些认识,在禅定中安住。辨认的智慧已经在非常详细的给予很多建议。五力,五种力量把五根对立的一切消除,它具备这种特别力量。忍位和世第一法强有力地消除对立,因为有了暖位和顶位的经验与认知,最后可以把反面的东西完全消除掉,具备这种能量,能量自然成为抵抗,反面的一切无法达到能量所及的范围。谁达到了暖顶,进入忍位和世第一法就具备了阻止的抵抗力,与五力抵触的一切不能进入。比如,不虔诚、懈怠等等不可能存在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抵抗着。境象中产生的永远都是正念,监督者寸步不离,恶的

10、动念都没有机会。没有起心动念,当下就是专注的禅定,没有办法不专注。因为我们到了珍宝岛,想找一块普通的石头也找不到,同时不会因为菩提岛石头少而认为石头比珍宝更贵重,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智慧地知道我拥有的珍宝才是真正的稀有,现在稀有的东西(非正念)并不珍贵,因为我们不允许它在这里存在,所以才消失的,这是分辨的智慧。消除对立面的五种力量在忍位和世第一位产生。这些都是离于形式化的,完全是心里的认识、活动、工作,完全是精神的活动,当然也不偏离物质。我们避免不了看到这外在世上一切现象的对境,对境象不断产生正念,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们还是能看到境象。但是,我们的看法与以前不同了,也不需要那么用力了,自然当

11、下就具备五力了这时我们准备走向见道,成为菩萨。我们感叹,佛陀真是遍知,他不是展现自己的力量,只是把世界人类的观点、解脱的过程一一讲出来,而且作了明显的路标以免我们迷路,以免我们走上邪路。他亲自体会,并把一切讲出来,我们还有什么看不清的呢!加行道是五到七地,见道是第八地。道见道修七雍仲支法:道中的正念娴熟于境法;对外境的辨别思想有力,把实有意识烦恼消除;见道的精进把一切功德尽快的圆满;见道的喜乐增长正法的境象;见道的轻安使身心堪受善法;禅定使善心无动摇;平等舍消除对立的感受。正念熟练于境法,正念境法把诸法辨认,消除了实有烦恼。消除了粗重的看法、不理智的看法、习惯性认识,因此消除了实有的烦恼。平常

12、是不加仔细观察,不加分析,只是用宏观的、粗略的、概括性的、合自己意的、能暂时满足虚妄的看法去认识。有人觉得烟酒好,有人觉得毒品好,有人觉得贪心好,很多事情人们没有分析,目光短浅使我们自己和后代都受到影响,缩短了世界的存在,缩短了人类的寿命。我们无法从自己的行为、观点、概念和现在引以为荣的这些现象的魔爪中逃脱。我们自己也是受害者,同样培养出不假思索的对应者,好比父母用昂贵的价格买了毒品,吸了感受不错,于是尽力推荐给儿女一样。我们的正念熟悉于境法,境法是对烦恼对治的法,对实有的、粗略的、不加分析的、概况化的、适合自私就足够的现象的对治。由于熟悉境法,可以消除这些现象,明智地看问题,很难被反面影响。

13、不仅如此,而且是精进的,使一切功德尽快增长圆满。由于喜心,正法的境象就产生,直接看到了真正的面目,消除了显现。正法的境象由于喜乐心不断增长,不断揭开外在现象的谜底,揭开面具。这是喜心的作用,从加行道一直培养,最后增长正法境象。轻安使我的身体与意念有基础、勇气和足够的条件担任起善法。身体不会垮掉,心不会碎,不容易被外在的舆论压倒,反而会不断影响着他们。因此,我有足够的力量、勇气、能力担当善法。犹如大地母亲的胸怀一样,有无限的承载力,堪能承担大地上的一切善与不善的思想行为、任何物质。禅定使善法、善心没有任何变化,不受影响,非常稳固,直接看到本性和任何事物的真面目。这时候,任何东西都不能动摇,不能改

14、变我的主义,改变我对善法始终的追求和我得到的经验。平等舍把对立面的一切感受的大部队消除。不然对立面的感受是巨大的力量,是个大部队,它永远在影响我们,因此我们需要平等舍。修道在修道中修八圣道支:1. 无边缘的见;2. 从执着实有的限制当中解放;3. 语言能展现见解;4. 熟悉离诸业障的行为;5. 不沾染邪命;6. 不被玷污;7. 无误、易于断除剩余的所断。所知障,也是细微的业或俱生的业。所知障很细微,和外在的人与事没有关系,只是八识上细微的影子,行者达到了很易断除这些。8. 指向清晰同时不是无念,无懈怠的禅定。这是菩萨八法,在修道当中具足以上共三十七菩提支法(八圣道、雍仲七支、加行十法、资粮十二

15、法),这三十七支法在四道上陆续圆满。无修道无修道,是四道的结果,只是命名为无修道,是异熟果,不是真正的道。没有修的行为,超越十地,到了最高境界。他的意念丝毫不生起烦恼、情绪不跟随外在升起,因此,随时随地都在非常清晰的指向当中。同时没有任何失念,没有少许不在指向的状态下,没有少许在凡夫念上,没有少许认为自己在打坐,所以在正念上。他不会观察外在或和人接触时又成了凡夫,他丝毫不离正念,不离指向,永远在禅定中而没有造作和困难。具备寿,不沾染邪命,邪命是不正确的谋生方法,比如:旁敲侧击,献媚,为获利而搅乱局面,类似的行为,离于一切障碍当然也就消除了一切邪命。生活当中邪命是人类的共性,只有在无修道才能消除类似的观念,不然人会不知不觉地升起这种意念。现在社会中是特别明显,自己的目的关联在不同的地方,我们想到利益就会抓住关联的对象,想尽办法拉近,使他产生对自己的作用,培养想象的状况,这是人类本能的共性。在修道离于一切障碍时,会消除这样的观点,也真正消除了很多期待,完全消除一切期待后,不再认为自己盲目的期待都应该达成,进而消除了一切对食物欲望和不存在希望。这不是说离开了社会,不是没有朋友,不是脱离了人类,不是回避了一切,而是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