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_第1页
说木叶导学案_第2页
说木叶导学案_第3页
说木叶导学案_第4页
说木叶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木叶导学案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 说木叶 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受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艺术特质,学习提取知识要点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组织探究式学习,由整体阅读引向深层阅读,由课内精读拓展到课外阅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修养。教学重点难点】筛选有效信息,提取知识要点,是重要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课文长而难,训练提要能力 有相当的困难。本课教学重在语言操作,通过指导与训练帮 助学生掌握提要的基本要领。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围绕下列问题预习课文:(1)

2、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征和艺术效果(2)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2.从网上查找一些描写落叶的诗文,比较一下不同作品中的“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情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和把握内容要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导入新课】讲解知识,明确能力要求: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一种把厚书读薄的本领,也是现代化社会非常需要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 首先要根据解题需要分辨哪些是必要信息,哪些是多余信 息。必要信息是指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如 指

3、向和表明作者观点和理由的设问句、主题句以及过渡句, 特别要注意把握句中的主题词、关键词。多余信息是指围绕 中心句、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解说或加以对照、衬托、旁 证的语句。提取有效信息的关键是进行语言分析,分清一群 句子中谁说明谁,谁证明谁,排除掉描述语、阐释语、对照 语、映衬语、连接语,将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 句或关键词提取出来。能力训练】(1) 围绕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一小题,在课文中勾出重点句,标出关键词,展开课堂讨论。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提示:设问句,提示问题点,指向作者的观点。自屈原开始把它准

4、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提示 :自问自答,主题句,表明作者的观点。秋风叶落的季节”是关键词,说明“木”的适用场合。在秋天的的艺术效果。青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总体说明‘ “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提示:主题句,表明作者的观点 素”是关键词,说明“木”的艺术特征。“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第一个”是序数词,在文中起线索作用,通过这类词语可以找到作者行文的 语言线索。“ ‘木’作为 ‘树 &rsquo

5、;的概念的同 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 ‘ 木头 ’‘ 木料’‘ 木板 ’ 等的影子,它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提示:重点句,揭示“木”何以会有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具体说明 “木”“含有落叶的因素的原因。“疏朗的形象”是关键词,

6、是“含有落叶的因素 的形象化。“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线索句,指向作者的观点。 “又”“还”“第 个”同上文照应,形成清晰的语脉。“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提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两个关键词概括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尽管在这里 ‘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

7、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它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提示:重点句, “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是关键词,具体说明“木”的第二个艺 术特征。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 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提示:重点句,进一步说明“木”的艺术效果。(2) 用关键词组合答案,完整而准确地回答第一小题。问题: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征和艺术效果。能力要求:综述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整合的能力,要求用简洁而连贯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简洁,连贯,完整,是三项具体要 求

8、。课上训练可要求学生根据这三项要求回答问题并作出评 价。参考答案:木”的在古典诗歌中, “木”适用于秋风叶落的季节 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形象疏朗, 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二个艺术特征是有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能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 息。“木”的艺术效果是能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使读者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3) 自学讨论,解决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二小题。问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 ,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木”有疏朗的意味,叶”有绵密的意味。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是“木”与“叶

9、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第二课时课堂讨论】古代诗歌中的“木”字,为何会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关键词: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诗歌语言的特质 )重点句:“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言难尽的言说”富于感染性启发性”知识要点: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联想的意义。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木”使人联想到“木头 板”“木料”,说明它有木质的形象色彩。 “木”使人更多地 想起树干, 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在人们的想象中, 被

10、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好像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暗 示着“落叶”。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尽”,是说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能够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丰富多彩一言难尽”是读者创造性想象的结果。例如木”使人想起掉了叶子的树干的“疏朗的形象”(视觉感受)(“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叶”使人想起“窸窣 (听觉感受)飘零(视觉感受 )透些微黄 (视觉感受 )”的“干燥 (触觉(综感受)”的叶子,甚至感到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合感受 )(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不但能够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而且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例如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11、下”,“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纯是读者的内 心体验 (心觉感受 ) 。能力拓展】1.课文说,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比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更显得空阔”。品味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谈谈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为什么会引起“悲秋”的情感。参考答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与诗人茫然纷乱的心情、纷至沓来的思绪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 古语云,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诗人在旅途中见到落叶的情景往往会引起一些感触,如唐朝诗人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强调“

12、他乡树” ,表达在异乡见到落叶而自己却不能“归根”(回乡 )的孤寂、失落之感。杜甫“独登台” ,见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很 容易同他“常作客”于“万里”之外不能“归根”的处境联 系起来,而“无边落木”的“空阔”更增添了诗人孤独的感 受。 落叶意味着生命的流逝,流水意味着时间一去不复返(“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诗人见到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自然同他的“百年(年老 )多病”联系起来,自然会引起韶光易逝、老大无成的感伤。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木,俯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心中涌动的是无尽的凄凉和悲怆。2.在抒情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

13、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但也 有的时候,作者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表现不同或相 反的感情。例如杜渐坤落叶描写了北国和南国落叶的不 同景象:北国的落叶, 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 !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罢。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 这地毯之上, 铁铸也似的, 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 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 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 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 浪。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老叶化作玉露 琼浆,滋润着大树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