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导学案答案_第1页
永遇乐京口导学案答案_第2页
永遇乐京口导学案答案_第3页
永遇乐京口导学案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嫩江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备人:胡伟华 审核人: 授课时间:2011年5月学生姓名: 学号: 课前批改: 课后批改: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整理的生平,理解作品内容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3、背诵全词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学生分组交流与成果展示,教师引导,点拨与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辛弃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树立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学习重点:理解作品内容,体会整理的情感学习难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知识链接: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2、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3、,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学习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柳永、姜夔、秦观。二、 了解整理和写作背景三、 诵读课文(一) 齐读上阙1、 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老师明确:

4、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整理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2、词人

5、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准确地表现了整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孙权(用意)敬仰英雄,暗讽南宋(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名家分析: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

6、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2、词人写拓跋焘建行宫用意是什么? 明确: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整理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

7、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问题探究:1、词的开头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明确:苍凉、悲凉2、词作的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以悲剧结束的,这句话蕴含了整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战国时赵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整理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整理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8、。如果开头一句垫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那么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又把悲剧自比了,依然是以悲剧结束的。辛弃疾在写完这首词作的两年后,便带着满腹的雄心壮志,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愤然离世,悲凉的意味就更重了。五、达标测试: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 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 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

9、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 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上述诗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 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 写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 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区建宫设

10、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13-14题。  霜天晓角    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描述并简析上片的意境。  答:       &

11、#160;                                                 &

12、#160;                                                  

13、                                                   

14、;                                         2、结合诗句分析,下片首句提到的“诗情”是怎样一种感情。      

15、;  答:                                                 七、小结: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首诗表现了整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