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自主学司,拓展格谦,育葬电崔知能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 .宋代(1)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

2、央集权。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名家论史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 “职” “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 “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核心论点:“重文轻武”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4 .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5 .汉朝(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设中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6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三省体制。7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内容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开I、工六部。(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8 .宋朝(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

4、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9 .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0 汉代: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11 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面丕重才能。(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12 .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

5、制。(3)作用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名家论史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 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核心论点:科举制使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也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概念阐释】 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

6、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指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争斗。【教材补遗】“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略有损 益。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 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 ,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构图解史】 “推恩令信息提取“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对于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教材补遗】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

7、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图解历史】 宋代“二府三司制枢密院信息提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到宋代,军权和财权则完全从相权中分割出来,相权进一步衰落。【概念辨析】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 形象地表示:中央一郡一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

8、受中央的节制 ,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箭中共WL南希弊涌.饬准点抓离什重点一从汉至元国家对地方的治理一一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时空观念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分封制郡县制- 行省制IIIItI地方a权中央藁树蝴巴分寄于地方【论点】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史料实证一一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特点史料一 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方许行下。职掌伟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

9、、狱讼听断之事 ,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史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宋代地方的知府、通判在地方行政管理中的表现。(2)史料二反映了元代行中书省的特点。【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归纳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试答:(2)据史料二找出行省不是“地方政府”的理由。试答:_._【提示】(1)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方分权强化中央集权。(2)地方政权由

10、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试答:【提示】 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地位: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最高级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演变趋势 (1)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2)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

11、行。(4)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 中央官转变而来。(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强化的需要。重点二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一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图证历史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方式和枚山中步身"人向由帝以山的人M". WhhX及任【解读】 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两种主要方式及分别采取的措施。【结论】 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发挥着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也可能

12、因权力过重而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 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后来采取的补救措施就是设立内阁。史料实证一一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一图史料二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 ,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

13、二府三司制的运行机制及不同。(2)史料二主要展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不同之处。试答:_._(2)根据史料二,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试答:【提示】(1)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行政程序,把处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 ,具体来说是:中书省起草政令 一门下省审核一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同的事情。“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2)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

14、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历史解释一一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皇权小断强化,相权小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 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冉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由独相向群相转变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 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 效率低下的弊端重点三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一一科举制史料实证一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 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

15、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愚化百姓。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 ,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 ,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土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史料解读】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目的、考试内容及影响等。【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和影响。试答:【提示】 特征: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 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 ,选拔程序具有严

16、密 性、系统性。影响: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唯物史观一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 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 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 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卜-“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 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米用,并成 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 吸收,对西方

17、近代文自考试制度产生J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研析命题动向离恚研斫,作再神唔二遹技医握考能考查主干高考良题素养立意汉初的修打h改讦呷小制M9F.一力艺空咒工飞2 "慎小圜出出的僵酊“史 科我iiL、加史解祥等候心素养唐代制r用人制置以国代疆亲国戚,宗宅子弟的科号鳍解为Hi人点.专查府代畀举剧的特20仲,打落眷,T3 A,主号面花取历变靖稔的方,体现了时时空说念却历史解料等植心 蠹养的另有i乂代2m帕取向以东汉”射爵射佗 加飞小叫儿,号也送代

18、人初的传值取向.十立上2(1* *杆琼卷,2-一 4料支计与用处峭外菩隹心率赤唐代尚书百帕电位圻“ 以学片的J诙为叨人中,写性国代小加"力利村的壹化.考理出收实20 K 订源卷 T3怔与历史邮祥等梭心亲与门汉我帝党止私情H币.口一/一一五一故的一措切入.汉武帝累朝,灯小那国的魄力加17 江藤,丁2 号叠汉武帝时期中央彝机的刘超,号查虫科实证和3交薪科等幡心 系弃 i f器普黑黑:嚣:黑7切人威中瞬I:代科"制卜山 以宋代科芈制拔他恨科军制的变一化削人.号仃科母制的发出,毛也加20ln d - 14 一.里总评的检心费养近几年案.占学正屏他时权课的卷杳较各,瓜丁百理写上.JL

19、H昆政总相理的特点.髀代的一:曾茂也都和 备考i笄举例.末代加强中央负权的揩Jfa:餐考时任意在掌提其相政愤制度具体抬触的基瑛上.藏括出中国古代政出制度 分析 慧展演变的现作性,短史完整的招训体塞*队中央中聚权力极梅.岫方行政断拘.选官.匠寮等用度生而学程若鼎 加损中山第NK的新血研真题引领航向一、延伸知识长度1. (2019高考江苏卷T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 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命题点:汉初的地方管理体制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解析:选Co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 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

20、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诸 侯的离心倾向增强,故选C项。实行察举制度有利于选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 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拔人才,独尊儒家学说有利于思想统一,这两项措施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两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二、拓展知识广度2. (2018高考江苏卷 T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21、 “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 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命题点:东汉时期人们的观念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选B。依据对东汉画像石寓意的理解 ,仰射树上的雀、猴,并非要抑制王侯势力,而是要获得这些,故A项错误;由雀、猴与 “爵” “侯”谐音,由此可以看出时人热衷于追求显贵地位,所以B项符合题意。射杀动物,无法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C项错误;图文未体现出尚武健身的信息,D项排除。三、挖掘知识深度3. (2019高考江苏卷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 举场三十年,

22、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 唐代()命题点:唐代科举制的特点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解析:选Do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代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选官制度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故排除B项;“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说明中央政府并没有剥夺宗室特权,故排除C项。4. (201

23、7高考江苏卷T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命题点:汉武帝限制与打击地方的权力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选A。汉武帝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目的是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汉武帝铸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5. (2018高考江苏卷T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 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

24、,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命题点:唐代尚书省地位的变化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选D。由中央及地方在 “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C项错误。6. (2017高考江苏卷T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

25、选 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 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命题点:唐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Co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 C项正确。唐初三省六部处于初创阶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四、链接社会热点7. (2016高考江苏卷T4)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 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26、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命题点:宋代科举制的特点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8.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 选 A 。由题干信息可知 , 宋代科举与唐代相比, 无论在考试内容、选拔标准, 还是考试程序方面都更加客观公正 , 所以 A 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取士科目减少、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 排除 B 、 D 两项。 “ 宋沿唐制 , 亦贵进士科 ” 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 , 排除C 项。练模拟能力提升1 ( 命题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西汉中叶以后, 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 创作

27、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中央权威的加强B 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选官制度的变革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解析: 选 A 。 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 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 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可得出 , 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促成了这一变化 , 故选 A项。2 (命题点:政事堂的设立)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A 加强中书省权力B 协调三省关系C.强化对三省监督D.增加文官人数解析: 选B 。政事堂

28、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各逞意气, 相互推诿 , 办事效率低下, 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 , 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 故选 B 项。3 (命题点:宋代官员设置)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 “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B 官员相互配合提高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提高官员素养缓和矛盾解析:选Co由材料“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 ” 可知 , 宋代外省官都由中央直接管辖, 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故选 C 项。4 (命题点:宋代监察制

29、度)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B.谏官的谏铮由大臣转向皇帝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出现了 “台谏合一”的态势解析:选D。材料“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 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出现了 “台谏合一 ”的态势,故 D项正确。5 (命题点:察举制的演变)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 即给候选人一项职

30、务, 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 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 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解析:选C。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 “察举之士还须参加 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 ,故C项正确。6 (命题点:宋代“职” “官”制)宋代“职” “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 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 “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31、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Co在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 “职”来显示其特殊地位,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 身,说明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职”的功能增强了,故选C项。精练-高效作业中化里训.去实耳硼.埴堡点摆点能(建议用时:45分钟)、选择题1. (2020南京、盐城调研)“汉初以皇帝为一极的中央政府辖中央政府京畿及重要地区共十五郡,其人力物力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也促使中央政府谨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慎从事,采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总方针,展。”据此可知,郡国并行制()B.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D.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A.巩固了统一多民

32、族国家C.推动了封国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郡国并存的形势推动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产生 汉代经济的恢复,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因此D项正确。2. 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数量特点国家政策世家甚多多是战国以来贵族后裔,宗族势力强大打击i=r冢国以万计兼并土地,造成小农破产迁徙、限制游侠数百讲彳言重义、轻财好施,受民众崇拜宽松A.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B.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C.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D.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解析:选Co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国家对“世家”采取了 “打击”政策,对“豪富” 采取了 “迁徙、限制”政策,

33、对“游侠”采取了 “宽松”政策,如此一来,对这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就有了比较严格的治理,这就为汉初政府解决地方问题创造了条件,故选C 项。3. (2020镇江一模)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 860据宋史 地理志整理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解析:选B。题干中公元979年与公元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中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 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

34、问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 ,而不是地方机构情况,排除D 项。4元代行省设置别具特色,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 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A 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B 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D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解析:选D。材料中“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 , 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 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 等信息 ,说明元代行省设置呈犬牙交错的特点, 打破了前代区域划分格局, 有利于各地文化

35、的交流与融合,故 D 项正确。5. (2020宿迁中学高三调研)赵翼陵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 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A 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 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解析: 选 C 。由题干 “ 行省之称 , 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 州县为元兵残破, 乃随处设行省 , 以治一方 ” 可以看出 , 行省制度是在前人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 即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 故选 C 项。6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

36、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 ()A 皇帝励精图治B 皇权相对孱弱C. 士族品行高洁D.选官制度先进解析: 选 B 。依据材料“ 汉唐之世 , 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 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 南朝却鲜有此例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汉唐是统一帝国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 而东晋、南朝总体特征为国家分裂, 社会动荡 , 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 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 , 从而限制了皇权 , 故选 B 项。7. (2020南京六校联合体联考)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 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

37、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此堂得以诛之。”材料说明了政事堂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加强了地方权力C.有利于政治清明D.不利于商业发展解析:选Co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政事堂可以限制君主行为、约束大臣言行和诛戮专权擅兵之人,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清明,故选C项。8.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

38、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正确。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误;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误;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误。9. (2020泰州三模)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 (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 这反映了宋初()时期太祖朝太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 以上及诸道进奉使

39、于广政殿”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十后苑”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雍熙一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 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解析:选Do由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可看出从宋太祖以武将为主到宋太宗变为以文臣为主, 这说明北宋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 故选 D 项。10. (2020泰州中学、宜兴中学模拟)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官家”,而且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

40、识,这表明宋代()A 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B 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 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制度解析: 选 A 。 材料 “ 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 官家 ”“ 道理最大 ”“ 不以天下奉一人 ” 反映了宋代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制于 “ 道理 ”, 这说明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 , 故 A项正确; “ 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 ” 说法过于绝对, 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 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宋代经济发展的信息 , 故 D 项错误。11. (2020苏州期中)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

41、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A 世官制B 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 选 B 。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 但是其注重才能, 并且题干强调该制度导致的结果是 “ 一个读书家庭, 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 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 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 , 故 B 项正确。12. 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将品评与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 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 中正官一般由皇帝信任的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担任, 但是后来中正官评级时往往

42、背离“不计门第”的原则, 偏袒士族, 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并彰显公平与公正。唐太宗曾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而自夸。材料表明 ()A 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B 地方官员选人失察,徇私枉法C.选贤与能是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愿望与追求D 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选人更科学更公平更客观解析: 选 A 。 材料 “ 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 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 ”“ 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 , 以此网罗人才”, 表明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 故选 A 项。13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

43、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 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 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 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解析: 选 D 。据材料 “ 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 判辞须用四六文体 , 对偶整齐 , 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 可知 , 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将“ 身言书判 ”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 故选 D 项。14. (2020常州一模)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 应()A 体现地域差异B 严格等级出身C.统一选拔标准D.确保公平公正解析: 选 C 。 由题干的 “王者无外 , 天下一家 ”“ 不问东西南北之人”“ 惟材是择 ” 可知 , 欧阳修主张科举制应该把选拔的标准定为一个, 就是 “ 惟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