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史教案总复习_第1页
中国形象史教案总复习_第2页
中国形象史教案总复习_第3页
中国形象史教案总复习_第4页
中国形象史教案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形象设计1、形象设计史先秦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我国从此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等领域的进步,人们脱离了远古时期的野蛮状态,开始重视自己的着装 打扮。(1)女性开始使用胭脂,出现画眉、点唇的风气。(2)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束发,且用笄固定发髻。(3)女性身体比较纤瘦,因此人们的服饰以上衣下裳为主。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与下裳合并成一件”的深衣。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时期,先秦时期为后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妆饰艺术文化及服饰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奠定了基础。1)面部和化妆白妆与红妆清代李渔:“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

2、在肌肤者。”在古人的审美中,女性面容的白净最为重要。“郑国之女,粉白黛黑”战国策“粉白黛黑施芳泽”楚辞可见,女性以铅粉敷面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先秦时期女性已采用粉敷面以增加面部的白嫩,是确切可信的,“粉白”应当就是用铅粉敷面的结果,先秦以白妆为美,粉白黛白,也有施朱的习俗,但不流行。白妆以外,红妆也是古代流行的女性面部妆饰,关于红妆的记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商。“燕脂起于纣,以红蓝花汁凝作脂,以为桃花妆。盖燕国所出,故名燕脂。” 二仪录可见,燕脂,起源于商纣之时,把红蓝花汁凝成脂,女子将其涂在脸上作桃花妆。因此花产于燕国,所以为燕脂。 战国时期出土的楚俑,其脸部都有敷粉、画眉及红妆,显示商、周

3、女子已经开始使用红妆。燕脂(胭脂)的材料:矿物(朱砂)、植物(红蓝花、玫瑰)、动物的分泌物(紫胶虫)2)面部和化妆眉饰古代对双眉非常看重,认为双眉是人元命的外在象征。从文献的记载可知,早在战国便出现画眉的风气。“硕人其顾,衣锦耿衣。手如葇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春秋初年诗经卫风硕人 “蛾眉”一词,是对卫庄公之妻、齐庄公之女庄姜眉毛的形容。可见,诗人是以蛾眉之细之长之曲,作为女子眉美的标准。既然眉已有了美的标准,那么,对眉的修饰肯定是比较注重的。“黛,代也。灭眉而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释名由此可见,女子画眉的方法是先将原有的眉毛去除,再用颜料在原来眉

4、毛的位置画出想要的眉型。画眉的材料可以分为植物和矿物两物,矿物质比如石墨和石青,而植物染料其实就是一种清黑色的青黛,也叫靓花。眉型是用墨黛勾勒出来的,由于手劲儿的不同也就会浓淡有别,颜色从蓝转青,由碧到翠有着很丰富的变化。用黛画的眉称为“黛眉”,亦称“黛娥”。可以肯定,画眉的风俗,在战国已经出现。3)面部与化妆唇饰唇饰的历史远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嘴唇美的现象。“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若其丹。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 其中包括对女性嘴唇美的赞赏,意思说嘴唇的颜色就像丹砂一样红润、鲜明。据考,先秦时已经出现了两种用作唇饰的原料。一种是朱砂,另一种则是前面介绍面饰时所提到的燕脂。“朱

5、唇若其丹”神女赋“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东汉刘熙释名丹,就是朱砂。朱砂在很长时间里用作女性饰唇。但在纣发明燕脂时后,朱砂就渐渐被取代了。4)化妆用品1、粉从历史上的资料来看,如“粉白黛黑”等,说明中国女子很早就开始敷粉,那么当时的粉究竟是什么粉呢?“粉,傅面者也,从米分声。”许慎说文解字这里说得很明白,粉原来是用米来做的,用之敷面。且汉以前的文字作品中,只言粉,而未说到铅粉,可见当时铅粉还没有问世。所以,在汉以前的人们都是用米粉来敷面的。米粉的制作在北魏贾思勰xié的齐民要术中有记载:“作米粉法:梁米第一,粟米第二,各自纯作,莫杂余种。于木槽中下水,路踏十遍;净淘,水清乃止。大瓮

6、中,多著冷水,以浸米。不须易米,臭烂乃佳”可见,米粉的制作工艺是非常讲究的,也是非常环保的,原生态的。当时“施朱”之朱当然是红粉,与白粉同属于粉类,可能是用茜草一类植物浸染过的红色米粉,色彩疏淡,作为打底、抹面之用,与白粉合用。可得白里泛红的效果,与油脂类的胭脂不属同类。2、脂泽除了粉与黛之外,化妆品还有脂泽。脂是我国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化妆词语。 “肤如凝脂。”诗经 “凝者为脂,泽者为膏”礼记·内则可见,“脂”是动物体内或油料植物种子内的油质,并不是胭脂。脂有唇脂和面脂之分。 “唇脂以丹,作象唇赤也”汉刘熙释名可见,唇脂有如今天的口红,专用以涂唇。当时的面脂无色,主要为防寒润面而用,

7、类似如今的雪花膏。 “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楚辞· 大招可见,泽是指一种涂发的香膏,如今天的头油之类。当时人们用淘米水洗头发,利用其中的碱性去发垢,再施以芳泽。5)服饰在西周以前,中国人的服饰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和深衣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与下裳合并连属成一件”的“深衣”。深衣属袍制,分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深衣的显著特征是“续衽钩边” 。所谓“续衽”,是将衣服的前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成三角,穿着时由前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其目的是防止内衣的外露。“钩边”即“滚边”,是衣襟的样式,这种样式一直盛行到汉代。商周时代男女穿一样的鞋,有赤舄(xì,重木底鞋)、黑舄、素舄、葛

8、舄四种形式,其中以舄为贵。在最隆重的祭祀场合,天子穿赤舄,王后穿黑舄。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建立的重要时期,夏、商两代以帝王的冕服为中心。自周代起,中国的冠服制度已趋于完备。冕服由冕冠和礼服(6种)组成,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有6种不同款式的冕服,总称六冕。2、形象设计史秦、汉在中国封建政权初步巩固并发展的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内外交流的频繁,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人们的衣冠服饰更加讲究,穿着打份日趋华丽。不论在面部化妆还是发式头饰方面都较前代丰富。(1)汉代敷施粉黛女子已成风尚。女子崇尚高髻、阔眉的形象。(2)人们头部装饰尤为在意,女子发式以挽髻为主,平民百姓多戴巾帻。(3)秦

9、汉女子仍以深衣为尚,男装则以袍为贵。1)面部与化妆化妆用品1、米粉2、铅粉 “夫铅华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可见,秦汉时的妆粉除了米粉之外,还发明了铅粉。铅粉以铅、锡材料为主,经过化学处理转化为粉。铅粉的形态有固体及糊状两种。“铅华”3、爽身粉,汉除了以粉敷面之外,还有爽身之粉,通常制成粉末,加以香料,洗澡后洒抹于身,有清凉爽滑之效,多用于夏季。4、红粉敷粉是化妆的第一步。从秦代开始,女子不再以素妆为美,而流行“红妆”,不仅要敷粉,还要施朱。且不再满足于白粉,又染红,成了红粉。红粉与胭脂是否同属一类?红粉与白粉同属于粉类。红粉色彩疏淡,通常作为打底,当人流汗或流

10、泪时,红粉会随之而下。而胭脂而属油脂类,黏性强,不易退失。因此,化妆时一般用红粉打底,再在人的颧骨上抹少许胭脂,这样就不易脱落。5、胭脂:红蓝花为原料,产于西域的焉支山,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6、朱砂:辰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并含少量的氧化铁、黏土等杂质,可研磨成粉状,呈红色,作面妆之用。色可经久不褪,朱砂用作颜料的历史非常悠久,如“涂朱甲骨”,是就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醒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彩绘印花丝织品,有不少花纹就是朱砂绘制成的,经过2000多年,织物的色泽依然鲜艳无比。7、脂泽:涂发和润肤(唇)之用。脂:面脂,涂面的香膏,也可涂唇。也可涂唇。泽:兰泽、香泽、芳

11、泽,涂发的香膏。 “脂,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 形容脸上涂了面脂之后,柔滑如细腻平坦的石头一般 “香泽,香入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汉刘熙释名· 释首饰,指以香泽涂发则可使枯悴的头发变得有光泽。2)面部与化妆面妆方法: 1、飞霞妆“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罩之,为。”妆台记,可见,胭脂多和妆粉一并使用。也有拿胭脂直接妆面,如“此山有红蓝花,北人采其花作烟支,妇女妆时作颜色用。如豆大,按令遍颊,殊觉鲜明。”与谢侍中书2、慵懒妆 “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受成帝宠爱的赵合德,最

12、喜欢画的是“远山眉”,将头发挽起,脸上只淡淡地画眉,再擦上薄薄的少许胭脂,显得慵懒娇柔。赵飞燕与赵合德是姐妹,一个是成帝的皇后,一个是宠妃。飞燕,身轻如燕,行走如风,能歌善舞;合德体态丰满些,深得成帝的宠爱。3、红粉妆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古诗十九首即以胭脂、红粉涂染面颊,秦汉以后常见,多用红粉;汉以后我用胭脂。4、愁眉嘀状是当时京都女子流行的打扮。“愁眉”是将眉毛画得细长而弯曲,眉梢向下,好似皱眉一般;啼妆则是在眼下涂上白粉,像刚哭过似的,以作啼泣状的一种妆式,流行于东汉,是古代少有的几种眼妆之一。3)面部与化妆眉妆秦时的眉妆,可从“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得知。“翠眉”,从周起就开

13、始用“黛”画眉了。黛即是石墨,一种矿物,是中国的天然墨,在没有烟墨前,男子用它来写字,女子用它来画眉。石黛用时放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加水调和,涂到眉毛上,后有了加工后的黛块,可直接兑水使用。到汉代,“黛”的色泽不一,是一种元色。黛的色彩会随其浓度的深浅而不同。极深的黛与黑色差不多,如今天的墨绿,介于黑与绿之间。所以黑、玄(黑中带红的颜色)、苍(黑中带绿)、青、翠、绿等色彩,其实只是色素深浅浓淡的变化,所以黛眉有“墨眉”、“翠眉”、“绿眉”等。两汉画眉的风气,上承先秦诸国习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是中国女子画眉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主要盛行长眉。画眉的材料依旧是黛,“黛眉”。汉王朝时,涌现了许多

14、迷恋于修眉艺术的帝王与文人。眉的式样有:1、八字眉,眉头部分稍微抬高,眉尾下压。2、蛾眉,东汉以明帝为首,史称“明帝宫人,指青黛蛾眉。”有了帝王的提倡,普通士庶自然也跟着对女子的妆饰重视起来。著名的张敞画眉的故事就在这时期。“敞为京兆,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 张敞(京兆)和他的太太感情很好,因为他的太太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宣帝。一次,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从此就成为流传久远的夫妻恩爱的典故。3、远山眉另一位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也是一位“眉痴”,他的辞赋中有不少为写

15、眉的名名,结识的爱人中恰巧有一个特富眉间天然美的绝代佳人。 “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西京杂记后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让妹妹赵合德也仿照文君“为薄眉,号远山黛”汉伶玄起飞燕外传,可见修眉的风气盛行于两汉。4、长眉,由蛾眉演变来的,特点是纤巧细长,流行于贵州女子之中。5、阔眉,(广眉、大眉)“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后汉书。可见,壮美的汉文化表现在眉妆上也同样是大气磅礴。6、愁眉,源于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细而曲折,色彩浓重,需剃去眉毛画上双眉。很多人认为,古人画眉是先剃去眉毛,然后再描画上去。其实不然。东观汉民中记载:“她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 可见,古

16、代女子并不都是剃去眉再画之,只是画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时,才不得已剃去,和现代人是一样的。右图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彩绘木俑,点唇、一字长眉、头髻插梳、身穿绕襟袍的汉代女性4)面部与化妆唇妆“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释名·释首饰点唇之俗不晚于汉代。丹是一种红色的矿物颜料,也是朱砂。但朱砂本身不具黏性,附着力差,用它敷在唇上,很快就会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这种唇脂,既有防水功能,又增添了色彩光泽,还能保湿,防止口唇干裂,成为一种理想的化妆用品。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样式 ,一般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为此,在妆粉时连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再以唇脂重新画唇形。

17、唇厚者可以返薄,口者可以描小。5)服饰秦汉男装以袍为贵。袍服的样式多为大袖,袖口收缩紧小,袖口紧窄部分为“袪”,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阴”,就是对这种宽大衣袖的描绘。汉代的女子礼服仍以深衣为主,但款式与战国时有所不同,衣襟绕转层数加多,衣服的下摆增多。还有一种服装叫“圭衣”,与深衣相似,因在衣服底部衣襟绕转形成两个上宽下窄形状像刀圭的装饰,所以叫“圭衣”。汉代女子还穿襦裙,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下裙很大,在裙腰两端缝上绢条,以便系结。这种襦裙是中国女子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汉代的履主要有3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即鞜;一种丝鞋,即锦履;一种是麻鞋,即“不借”,除单鞋外,就是舄(x&#

18、236;木屐)和屐。女子出嫁,常穿绘有彩画、系有五彩丝带的屐。右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女性,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饰。衣领部分很有特色,如穿了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三层,称“三重衣”。第二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形象设计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胡汉杂居、南北交融,社会文化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在学术思想上是一个融合、创新的时代,以表达自我为目的,都在当时人们的服饰观念和装饰艺术上有所体现。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由质朴趋于华丽,从自然转向雕琢。(1)女性面部妆容别具特色,面妆种类丰富,如紫妆、额黄妆等。(2)对鬓发特别重视,流行梳假鬓,受佛教文化影

19、响,流行梳“螺髻”。(3)服饰上承汉代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1)面部与化妆面妆种类1、白妆,以白粉敷面,两颊不施胭脂,多见于宫女所饰。似先秦的素妆,追求素雅之美。“梁天监中,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作白妆青黛眉。”中华古今注2、红妆,即红粉妆,以胭脂、红粉涂染面颊。出现绵胭脂和金花胭脂。“日落窗中坐,红妆好颜色。”南朝齐谢朓赠王主簿“晋惠帝令宫人梳芙蓉髻,插通过草五色花,又作晕红妆。”温庭筠青妆录晕红妆是一种非常浓艳的红妆。胭脂相对秦汉时期,亦有所发展,这时的胭脂出现了绵胭脂和金花胭脂。绵胭脂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胭脂,以丝绵卷成圆条浸染红蓝花汁而成,用以敷面或注唇。“燕支又为妇人妆色

20、,以绵染之,圆径三寸,号绵燕支。”晋古今注金花胭脂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薄片胭脂,以金箔或纸片浸染红蓝花汁而成。使用时稍蘸水使之溶化,即可涂面颊或注点嘴唇。“燕支又小薄为花片,名金花烟支,特宜妆色。”古今注3、紫妆,以紫色的粉拂面,多用米粉等调和而成,色浅紫。4、墨妆,始于北周,即不饰脂粉,以黛饰面。5、额黄妆,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中受启发,把额头染在黄色,久之形成染额黄的风习,并进而将整个面部都涂黄,谓之“佛妆”“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北周瘐信舞媚娘6、啼妆、半面妆,“徐妃半面妆”,即只妆饰半边脸面,左右脸颊颜色不一。2)面部

21、与化妆化妆用品1、面脂、唇脂2、香泽,护发用,兰泽、芳泽、兰膏均是润发用的油膏。“收乱发兮拂兰泽。”三国魏曹植七启“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洛神赋形容女子漂亮得标致得不行,要化妆都没地方下手。“余光幸未惜,兰膏空自煎。”南朝梁萧子显代美女篇3、洗面用品,“白雪”,即用桃花调雪洗面,使皮肤光泽研丽。4、妆具,总称“严器”、“严具”或“奁lián具”。内装许多小盒,脂粉、梳篦、刷子、描眉笔等一应俱全,并多以金银制成。3)面部与化妆眉妆1、蛾眉、长眉,汉代的蛾眉、长眉仍最为流行。“小妇独无事,对镜画蛾眉。”南朝梁沈约拟三妇2、八字眉、出茧眉,如春蚕出茧的出茧眉,还有染成红的夭桃色。“寿阳公主

22、出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蝶三首,公主出嫁尚且还画着八字眉,可见其流行程度。此外,还出现了眉形短阔,如春蚕出茧的出茧眉。还染成发红的夭桃色,当属另类了。“聊为出茧眉,试染夭桃色。”南朝何逊咏照镜诗3、黄眉,受佛教广泛传播,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黄眉墨妆”。 “(北)后周大象元年,朝士不得佩绶,妇人黑妆黄眉。”隋书·五行志上面饰用黄,大根是印度的风习,经西域传入。汉人仿其式,初只涂额角,即“额黄”。再后乃施之于眉,在眉史上属先例,尤在北周最为流行。4、翠眉、黛眉,也为广大女性所钟爱。5、画眉的材料仍以石黛为主,有天然和人工石黛两种。“南都石黛,最发双娥;北地燕脂,偏开两靥。”陈朝除

23、陵玉台新咏序4)面部与化妆面饰1、额黄,以黄颜料画于额间,也叫“佛妆”。也有用黄色硬纸或金箔剪成花样,使用时粘贴于额上。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又称“花黄”。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2、斜红形如月牙,色泽鲜红,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形旬古怪,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似刀痕伤疤,亦有作卷曲花纹状。“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3、花钿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额花”、“花子”,六朝时盛行梅花形的花钿,称“梅花妆”,也称“寿阳妆”。4、面靥六朝的面靥不限于圆点,各种花样、质地均有。如“星靥”。这时的面靥不局限于酒窝处,而发展到整个面颊,给人支离破碎之感,称“碎妆” “

24、裁金作小靥,散麝起微黄。”南朝张正见艳歌行5)身体与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仍以瘦弱为美,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裙多褶裥,裙长拖地,下摆宽松,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男子的服饰以“褒衣博带,大冠高履”为特征,并区别于其他朝代。男子服饰兴大袖衫,上至王公名士、下至平民百姓,皆宽衫大袖。2、隋唐五代时期的面部妆饰特点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体制开放,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们的思想开放,眼界空前开阔。表现在服饰装饰上,亦自由开放。(1)隋唐时期女性面部装饰种类繁多,整体倾向于浓艳。(2)女性的发髻式样千姿百态,种类各异。(3)唐代女子以丰满体态为美,是历史上最为美丽性感的女子形象。隋朝只延续

25、了短短的三十年就被大唐取走了天下,在这个较短的时期内,化妆被控制在宫廷之内,胡琴学有专门的法令限制一般妇女化妆。在一道宫墙之内的女子无论如何在服装和面妆上争奇头艳,对外界的影响都不是特别大。而唐朝则不同,在开放的社会风气下,妇女们对美的见地和追求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当时的妓女通常浓妆艳抹,着意修饰;同时贵族妇女不断在化妆技巧和产品方面“推陈出新”。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妇女妆扮的发展变化节奏明显加快,每每有新妆型出现,立刻引来众人的模仿。特别是在作为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的长安,妇女们对时髦、华丽等概念都有自己的最新认识。在这个时期,脸部化妆的各种花样已经发展完备:不同的眉型、点唇式样、多变的发型、

26、浓淡不一的腮红、形形色色的花子等,使得妇女们的脸部化妆多彩多姿,变化无穷。在化妆材料方面也有较明显的突破,如画眉毛和涂胭脂用的化妆材料都出现了人工制作的方式,完全取自天然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在用料、配料、制作时间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更少了,化妆品的价格也逐渐下降。1)面部与化妆面妆1、红妆,唐代是一个崇尚富丽的朝代,浓艳的“红妆”是当时最为流行的面妆。(1)酒晕妆,红妆中最为浓艳,亦称“晕红妆”、“醉妆”。这种妆是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脂。通常为青年女性所作,流行于唐和五代。(2)桃花妆,比酒晕妆稍浅,妆色浅而艳如桃花。(3)飞霞妆,比桃花妆更淡雅。飞霞妆是先施浅朱,然后再以白粉盖之,有

27、白里透红的感觉。因色彩浅淡,接近自然,多见于少妇使用。另外还有将铅粉和胭脂调和在一起,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涂抹于面颊。因在敷面之前已调成一种颜色,所以这种妆面色彩比较统一和均匀,给人以庄重的感觉,这种妆式多用于中年以上的女性。 “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唐宇文氏妆台记(4)节晕妆,色彩淡雅适中,流行于隋。2、胡妆,最具代表性的为唐天宝年间的“时世妆”。褐粉涂面,是典型的胡妆,大可与时下流行烟熏妆相媲美。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而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28、白居易3、白妆,为民间女子守孝时的装束。4、另类面妆(啼妆、泪妆、血晕妆、北苑妆)泪妆:以白粉抹颊或点染眼角,如哭泣状。 血晕妆:以丹紫涂染于眼眶上下北苑妆:缕金于面,略施浅朱,以北苑茶花饼粘贴于鬓上,这种茶花饼以金箔制成,表面缕画各种图纹。流行于唐至五代,多施于宫娥嫔妃。三白妆(唐末五代):只在额头、鼻子和下巴三个部位用白粉涂成白色,而其他部位则不做修饰。2)面部与化妆眉妆1、蛾眉、远山眉、青黛眉,盛唐时期从开元盛世至天宝年间,流行长、细、淡的眉式,有蛾眉、远山眉、青黛眉。 “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白居易上阳人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共得几分愁。”李商隐2、八字眉,“双眉画作八字

29、低。”时世妆3、啼眉,4、柳叶眉,多画成柳叶状,称“柳叶眉”,流行于公元828-907年间。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女冠子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5、阔眉,出现于初唐,至武则天时达到高峰,持续到开元盛世。期间崇尚长、阔、浓的眉妆。6、桂叶眉,晚唐的眉妆继承了浓和阔的特点,但非常短,如桂叶状。簪花仕女图7、月眉(月棱眉),比柳叶眉略宽,比长眉略短的眉式。其形状曲弯,如一轮新月。月眉的两端大多画得比较尖锐,同时,弧的内侧带点洇染的浅晕。至晚唐,月眉仍受唐女喜爱。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李白浣纱石上女 “诏下人间觅好花,月眉云髻选人家。”罗虬比红儿诗8、涵烟眉,画得极淡薄,

30、朦胧如烟影的浅眉。9、开元御爱眉,传说为开元年间宫中流行过的眉形,为唐玄宗所赞赏,连杨贵妃或梅妃这样的绝代美人曾经也亲手画过。10、小山眉、五岳眉,与山的意象有关的眉形。 “五代宫中画开元御爱眉、小山眉、五岳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国初,小山尚行,得之宦者窦季明。”宋陶谷清异录说的就是五代的时候,有一种眉形叫“小山眉”,而且一直流行至了宋代初期。可见,在各种流行的眉样中,小山眉是比较强势的一种。在唐代,对眉毛的崇拜可说是达到了巅峰,无论男人女人。男人们就用笔杆子狂热歌颂女人的眉毛。当然,他们所歌颂的眉毛,基本都是画出来的假眉。所以说,美,是不自然的。更有趣的是,女人画眉的本领,在古

31、代生活中被提高到了非常的地位,在唐文化中尤为明显。如果能够自行设计和创新,画出与众不同的眉形,在众人看来,足以与美和性感画等号。善于画眉,成了评判女性魅力的终极标准。“学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经年不见君王面,花落黄昏空掩门。”诗中女性虽没有靠画眉来改变命运,但也相当有代表性。描画独特的、奇形怪状的眉毛,成了唐代女性突出自己容颜之美的重要手段,也是同性竞争中的一门手艺。 “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楚腰知便宠,宫眉正斗强。”李商隐效徐陵体赠更衣相应地,女性对镜画眉,原来不过是日常的一道化妆程序,却被升华得具胡了象征意味。文学描写中一直暗示着,对镜画眉,是女人最

32、为“女性化”的时刻。2)画眉材料1、青黛隋代,青黛取代了石黛,西域引进的植物的染料,是从异域靛蓝植物中提取的。因为是进口的,不能满足中原人的需求,人们就用本土的靛蓝植物制造深青色染料来代替。 “青黛,释名:靛花、青蛤粉时珍日: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或不得已,用青布浸汁代之。”2、墨(烟墨)唐中期,元和年间,墨代替了青黛。女性必胜黑画眉,除了时尚流行的原因,还有制墨法的完善,物美价廉,也是重要的原因。 “玉纤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孙光宪酒泉子可以看出,这时是直接把墨汁染到指尖上,用指尖点画乌眉,与后世用眉笔蘸墨画眉的做法不同。3)面部与化妆唇妆唐代女子点唇用的唇

33、脂有了一定的形状,如“口脂五寸”,与现代的口红基本相似。而唐代男子也用口脂,一般不含颜色,是一种透明的防裂唇膏。女子所用有唇脂,主要是为了妆饰,都含有颜色。1、檀口,浅红色唇脂。 “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唐韩偓2、朱唇,大红色,亦称“丹唇”。 “朱唇一点桃花殷。”唐岑参醉戏窦子美人3、绛唇,深红色4、嘿唇,以乌膏涂染嘴唇,流行于中唐至晚唐。 “元和末,妇人为圆鬟,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新唐书·五行志一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唐 白居易时世妆4)面部与化妆面饰1、额黄,始于汉代,流行于六朝,至隋唐 五代尤为盛行。在唐 代,女性们对额黄

34、妆有所发展,出现了“蕊黄”,即以黄粉绘额,所绘形状如花蕊一般,异常艳丽。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唐温庭筠菩萨蛮涂黄方法有两种:一种由染画所致;一种为粘贴而成。粘贴法较为简便,这种额黄是一种以黄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状饰物,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部。染画法有三种:一种为平涂法,即将整个额头用黄色涂满。第二种为半涂法,即只涂额部的一半,或上或下,再以清水过渡,呈晕染状。第三种便是“蕊黄”,即以黄粉在额部绘以形状犹如花蕊的纹饰。2、斜红“一抹斜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罗虬比红儿诗3、花钿(1)图案:花钿之俗于先秦时便有,至隋唐五代尤为兴盛。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片、辚光纸、鱼鳃骨、螺钿壳、云母片等

35、。A. 小小的圆点,似印度女性的吉祥痣。B. 复杂的有各种花朵形状,以梅花形为多见。此外,还有描绘成各种抽象图案。 “眉字春山样,凤钗低袅nio翠鬟上,落梅妆。”酒泉子 “柳眉梅额倩妆新,笑脱袈裟得旧身。”唐吴融还俗尼(2)颜色:花钿的颜色一般是多色,由材料本身来决定,如昆虫的翅膀;还可根据图案染上各种颜色。最精彩的如“翠钿”,是以如种翠鸟羽毛制成,呈青绿色。 “脸上金霞钿,眉间翠钿深。”唐温庭筠南歌子 “翠钿金缕镇眉心。”唐张泌浣溪纱(3)作用:除了增添美丽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掩瑕。“今妇人饰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所制,以掩点迹。”段成式4、面靥yè汉代面靥多以胭脂作两颗黄豆般的加点

36、,点于嘴角两边的酒窝处,称“笑靥”。 “西子去时留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唐韦庄叹落花 “当面施圆靥”唐元稹恨妆成至隋唐五代,点面靥之风极盛行。尤盛唐之后,式样更加丰富。有的形如钱币,称“钱点”;或状如杏桃,称“杏靥”;还有制成各种花卉形状,称“花靥”。 “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五代欧阳炯女冠子 “粉心黄蕊花靥,黛眉三两点。”温庭筠归国遥有一种制成金黄色的小花的花靥,称“黄星靥”或“星靥”;此外,还有鸟兽形象的面靥。 “敛泪开星靥,微步动云衣。”唐杜审言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 “余仿花子事,如面光眉翠,月黄星靥,其来尚矣。”唐段公路北户录5)特殊妆扮:(1)晚唐兴起一种怪风气:开额。簪花仕

37、女图唐文宗即位后,曾下诏:“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 “扫黛开宫额,裁裙约楚腰。”李商隐又效江南曲(2)眼睛下方绘一些图案唐五代始,妇人们从异族女子那里学会了在眼睛下方绘一些图案的妆扮方法,但也只是在小范围内流行。(3)穿耳孔、戴耳饰比较特殊还有穿耳孔。戴耳饰的流行,并不是对美的另一个追求途径,而是在思想保守的民风之下,为了让女子们时时记得自己应遵守的规则和道德法令,耳饰是在起警醒作用。6)护肤护发用品1、面脂(1)白色面脂 “香雪”:白色且有香味的面脂。“啼妆晓不干,素面凝香雪。”唐韦庄闺怨 “面药”:可防皮肤干裂冻伤,多用于冬季;还有使皮肤洁白细腻的功效。 “太真红玉膏”:似今天的面膜

38、,可改善肤色。 “贵妃粉”:祛斑的功用。(2)彩色面脂 “紫雪”、“红雪”、“碧雪(绿)”,都有防裂护肤的功效,多用于冬季。2、澡豆类似于今日的香皂的洗面粉,以豆末和诸药制成。可去污垢,保健肌肤,或去斑的功效。澡豆在南朝时只限于皇家使用,至唐代,成为贵族士大夫必备的化妆品。3、香泽:“郁金油”(掺入郁金香料)、“香胶”(掺入香料) “兰膏”或“泽兰”:以兰草汁和油脂调和而在,涂在发上增光泽和香气。7)身体与服饰唐代女子以宽额、圆脸、丰满、健康为美,追求女性的丰腴yú、圆润之美。这一时期,女性的穿着也相当暴露,有袒露装,与现代人的性感有过之而无不及。总的来说,唐的服饰有三种:襦裙服、男

39、装、胡服。襦裙服是由短上衣加上裙配套成的服装样式,充分体现出唐代女性的丰腴体态与性感。女着男装是唐代社会开放的又一种反映。受胡服盛行的影响,女子也“穿胡服,戴胡帽。”唐女子的裙子色彩非常丰富,年轻女子最喜爱的是一种鲜艳的红裙,具有代表性的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当时染红裙的颜料是从石榴花中提取,因为称“石榴裙”。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平民百姓穿短衫。第三讲 宋元明清时期的形象设计1、宋辽金元时期的形象设计宋元时期妆饰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便是“缠足”习俗的出现,这与女性地位的陨落及封建礼教的风行有直接关系。(1)在面饰上,汉族女子样式丰富,材质更加花样翻新,但

40、不像前代那么艳丽、浓重,转而崇尚清新、雅致、自然。而游牧民族在化妆方面不如汉族女子种类齐全,有契丹族的“佛妆”,蒙古族的“一字眉”,都充满民族风情。(2)在发式上,汉爱戴高冠,插长梳,且有按节令簪花的习俗。游牧民族皆髡发,作发或垂散,或辫发,姑姑冠是元代最具特色的头饰。(3)服饰上,宋女子身形趋于修长、纤瘦,服饰颜色淡雅、朴实无华。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游牧民族多采用皮毛以御寒,式样为左衽、圆领、窄袖、着靴。1)面部与化妆面妆1、薄妆受理教的束缚,此时的面妆摒弃了唐代那种浓艳的红妆与各种另类的时世妆与胡妆,多为素雅、浅淡的妆饰,称“薄妆”、“淡妆”或“素妆”。宋元女子虽也施朱粉,但大多施以浅朱,

41、只透微红。 “髻重发根急,薄妆无意添。”宋王铚追和周昉琴阮美人图 “宫嫔缕金于面,皆以淡妆。”陶谷清异录 “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元郑光租双调·蟾宫曲(1)飞霞妆:先施浅朱,再以白粉盖之。曾流行于唐代(2)慵来妆:源于汉代,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堕髻慵妆来日暮,家在画桥堤下住”宋张先菊花影(3)檀tan晕妆:以铅粉打底,再傅以檀粉(把铅粉与胭脂调合在一起),面颊中部微红,向四周晕染开,并以浅赭色薄染眉下,四周呈晕状,是一种素雅的妆饰。流行于唐宋两代,到明就失传了。(4)泪妆,以白粉抹颊或点染眼角,如哭泣状。2、佛妆,流行于契丹族女性之

42、间,是一种以栝gu楼(瓜蒌lóu)等黄色粉末涂染于颊,经久不洗,既有护肤作用,又可为妆饰,多施于冬季。如金佛之面,称“佛妆”。 “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 “先公言使北时,使耶律家车马来迓,毡车中有妇人,面涂深黄,红眉黑吻,谓之佛妆。”萍洲可谈宋有一首非常有趣的诗,表达了宋人与辽人面妆观念的差异,如: “有女夭夭称细娘(辽时称有姿色的女子为细娘),珍珠络臂面涂黄。南人见怪疑为瘴,墨吏矜jn夸是佛妆。”2)面部与化妆眉妆宋元眉总的风格是纤细秀丽,端庄典雅。宋 1、长蛾眉,宋元两代的宫妇和民间女子所画的基本都是复古的长蛾眉。“都缘自有离恨,帮画作远长长。”欧阳修

43、诉衷情“蓦然旧事上心事,无言敛皱眉山翠。”踏莎行2、浅文殊眉,佛门弟子也画眉,这是十分奇异的风格。眉形淡雅而纤细,符合尼姑的身份,也可看出她们大多凡心未尽。“范阳凤池院尼童子,年未二十,秾艳明俊,颇通宾游。创作新眉,轻纤不类时俗。人以其佛弟子,谓之“浅文殊眉”。清异录3、出茧眉,眉形短阔,如春蚕出茧。在魏晋和唐都曾流行。4、广眉“广眉成半额,学步归踔chu踸chn。”苏轼监试呈诸试官5、倒晕眉,历代帝后像中的宋代妇女眉式很有特点。无论皇后还是宫女,眉毛如宽阔的月形,另在一端(或上或下)用笔晕染,由深及浅,渐向外散开,一直过渡至消失,别有一种风韵。“倒晕连眉秀岭浮,双鸦画鬓香云委。”苏轼次韵答舒

44、教授观作藏墨元 1、蛾眉 2、远山眉 3、柳叶眉,中间宽阔,两头尖细,形似柳叶。4、一字眉,元后妃的眉式颇具特色,不分年代先后,都画一字眉式。这种眉式不公细长,而且平齐,大约取端庄之意。辽 1、红眉,与“佛妆”搭配,颇为另类。画眉材料:1、墨(烟墨),以墨画眉始于魏晋之间,但至唐末宋初才盛行。宋以后,眉色以黑为主,青眉、翠眉渐少见,与画眉材料有直接关系。2、画眉七香丸(圆) “黛眉曾把春衫印。后期无定。断肠香销尽。”周邦彦品令因此,有这样一种独特的贺礼:一方手帕上,印有淡淡的眉痕,以及薄薄的唇印。这样一个表达感情的方式,在唐宋的青楼中相当流行。3)面部与化妆唇妆宋元唇妆:以小巧红润的樱桃小口为

45、美,点染樱桃小口是宋元时期唇妆的主流,以唇脂点唇,但唇脂的色彩相对淡雅。 “歌唇清韵一樱多。”宋赵德麟 “唇一点小于朱蕊。”宋张子野师师令 “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元王实甫西厢记“拾翠人寒妆易浅,浓香别注唇膏点。”王安中山茶口号辽代唇妆:契丹女子的唇妆是以乌膏涂染嘴唇,称“黑吻”,与“佛妆”相搭配。口脂:古代的口脂,跟今天的口红差不多,但那时候的口脂带有奇异的香气。在北朝时,口脂中要加入丁香、藿香二味香料;到唐代,则时兴甲煎口脂, 甲煎,是一种人工制作的复合香料,当中有十四味不同的香料,如甘松香、艾纳香、苜蓿香、茅香、藿香、零陵香、上色沉香、雀头香、苏合香、白胶香、白檀香、丁香、麝

46、香、甲香,其中大多属于昂贵的进口香料。可以肯定,唐宋诗词中把女性的嘴唇形容为香唇,并不是夸张,而是写实。4)面部与化妆面饰宋元女性对面饰依旧情有独钟。“花靥谁名镇?梅妆自古传。家家小儿女,满额点花钿。”刘安花靥镇说明宋女性对面靥和花钿依旧情有独钟。 “资正院、中正院进上,系南城织染局总管力,金条、彩索、金珠、翠花、面靥、花钿、奇石、戒指、香粉、胭脂、洗药,各各精制如扇拂。” 从当时向宫中进贡的化妆品和饰品来看,元代女子对面饰的喜爱依然如故。1、梅妆(梅钿),“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欧阳修 “蜡烛花中月满窗,楚梅初试寿阳妆。”毛滂浣溪沙·月夜对梅小酌 “晓来枝上斗寒光,轻点寿阳

47、妆。”李德载眼儿媚2、翠钿(以珠翠珍宝制成的花钿,多为宫妃所戴) “额残了翡翠钿,髻松了柳叶偏。”关汉卿无题3、团靥,以黑光纸剪成圆点,贴于面部。此外,还饰以鱼鳃之骨,称为“鱼媚子”,贴于额间或两颊。4、玉靥,以珠翠珍宝制成的花钿,为嫔妃所戴。历代帝后像中的皇后与其侍女的眉额脸颊间都贴有珍珠做成的面靥。5、额黄,不像唐那么流行,却依旧没有消失。 “额点宫黄,眉横晚翠。”元张可久梅友元帅席间 “往往以黄粉涂额,亦汉旧妆。”孟珙gng蒙鞑备录,这说明蒙古族女子也有染额黄的习俗。5)护肤用品1、面脂 (1)香雪 (2)却老霜,以植物为主要原料的面霜。 (3)驻颜膏,防止皮肤衰老。 (4)玉龙膏,专供

48、宫中嫔妃,属高级面脂。 (5)玉女桃花粉,能祛除斑点,润滑肌肤,原材料里不含半点铅粉,属高级养颜粉。2、香泽 (1)香膏,以麻油、鲜花和香料配制而成,有护发、美容的功用,且属纯天然用品。 (2)孙山少女膏,洗面膏。(3)栝gu楼,“佛妆”所用的黄粉,藤状植物,果实吊瓜,跟南瓜形似。“其家仁族女子,冬月以栝楼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帮洁白如玉也。” 6)身体与服饰宋代女子身形趋于修长、纤瘦,穿装感觉与汉代近似,上穿瘦长、窄袖、交领、右衽的襦衣,下穿各式长裙,颜色淡雅,朴实无华,通常再穿对襟长袖褙子。褙子是宋代极为普遍的服饰,无论男女,文武都喜欢穿。辽契丹族女子

49、穿团衫,形制非常宽大,前长拂地,后拖地余尺,双垂红黄带。男子多为左衽圆领长袍,袍长至膝下,露出革靴。金女真族无论贫富都穿皮衣御寒,衣帽裤袜都用皮制作,以皮质的优劣来区别贵贱。贵族嫂子还戴“云肩”。云肩是一种用锦绣成的菱形披肩,四周裁成如意云纹状,有些缀有流苏,是游牧民族的精美装饰品,并在后代女装中保存下来,成为中国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传统服装非常俭朴,从衣料的材质上分贵贱。袍子一般窄袖紧身、立领,下摆比较宽大。贵族女子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出现“比甲”、“比肩”样式。2、明清时期的形象设计在面部化妆方面,明清女子没有前代的华丽多姿,女性外貌偏秀美、清新,以纤瘦、高挑为美

50、。面妆上趋于简约、清淡,而缠足方面则达到鼎盛。李渔:娶妻也不用非美女不可,只要手脚可人,便心足矣。在发式方面,女子仍多梳髻,但高度较之前代有明显收敛,额帕是当时流行头饰之一。至清代,嫂子发式分汉、满两式。汉族女子沿明制,梳髻发式;满族女子则以“大拉翅”为特色。至清后期,梳两把头、穿长袍和花盆底鞋,成为典型的清代满族女子形象。在服饰方面,明代女子最具特色的是云肩和比甲的使用,男子以袍衫为尚,头戴网巾、儒巾,一副儒雅文人装扮。清代不论男女都穿长裤,满族女子的旗装一直被作为礼服保留下来。除正式礼服外,一般显得比较瘦长。1)面部与化妆面妆1、红妆明清女性的红妆多属薄施朱粉,轻淡雅致,与宋元颇为相似。当

51、然,也有些风流女子,喜着浓艳的红妆。 “淡作桃花浓酒晕,分明脂粉画全身。”清王露湑崇祯宫词2、黑妆黑妆,当属另类面妆。据传是由厂里黛眉妆演变而来。 “后周静帝时,禁天下妇人不得用粉黛,今宫人皆黄眉黑妆。黑妆即黛,令妇人以杉木灰研末抹额,即其制也。”明张萱疑耀3、乞丐妆至晚清时,贵州间流行一种奇异的妆束,名“乞丐妆”,与时世妆相似,是对传统的反叛。2)面部与化妆眉妆与唇妆眉妆 “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明冯梦龙-杜十娘 “翠弯弯似新月的眉儿,清冷冷杏子眼儿。”兰陵笑笑生-潘金莲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曹雪芹-凤姐 “两弯似蹙cù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52、曹雪芹-林黛玉所画眉形大多纤细弯曲,只有长短深浅之别,衬托出女性的柔美与妩媚。清代年画和人物画中的曲眉颇有特色,均为眉头高而眉尾低,眉身修长纤细,一副低眉顺眼、楚楚动人之状。唇妆1、樱桃小口2、上唇涂满口红,而下唇仅在中间点上一点。3、下妆下唇的唇式乾隆妃梳梳图4、依唇形涂满嘴唇(晚清),樱桃小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3)面部与化妆化妆用品傅粉施朱永远是女人的最爱,明清两代也不例外。除了前代的妆粉外,明清女性还创造了很多新型的妆粉。妆粉:1、珍珠粉由紫茉莉花提炼成的妆粉,多用于春夏之季。2、玉簪粉以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的妆粉,多用于秋冬之季。 3、珠粉(宫粉)清代女性喜爱用珍珠为原料加式制作的妆粉,即

53、“珠粉”。“函香应将玉水洗,袭衣还思珠粉拭。”清黄鸾古镜歌胭脂:1、红蓝花胭脂,不仅可用于妆颊,也可用于点唇。2、玫瑰胭脂,色泽纯正一致的花瓣制制成,亦称“玫瑰膏子”。在清代非常流行。清宫嫔妃所用的玫瑰胭脂,选料极为讲究。玫瑰花朵与朵之间的色泽深浅不一,且每朵花瓣之间也有浓淡有异,因此,选料时,特地精心选取色泽纯正一致的花瓣,放入洁净的容器,慢慢研成浆,又认细纱制成 的滤器滤掉杂质,然后取当年新缫的白蚕丝,按胭脂口径大小,压成圆饼状,浸入花汁,五六天后取出,晒三四个日头,待干透,便制成 了玫瑰绵胭脂。3、胡胭脂,以紫矿(紫胶虫的紫色分泌物)染绵而制成。古人制作胭脂,最早的矿物(朱砂),到植物(

54、红蓝花、玫瑰),到明清时则采用动物的分泌物。化妆术:先在脸上敷一层薄薄的蜜糖当做粉底,然后再敷粉,敷遍整个脸。那会没有粉扑,用来扑粉的仅是丝巾或几个指头。胭脂是敷好粉后涂在两颊。所用的面粉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水粉;另一种是粉饼。两种都是天然的原料做成。随着经济的发展,至清末时,在上海也有面对女性消费的化妆品、饰品专卖店出现了。中国首家化妆品工厂是咸丰年间苏州人朱剑吾创办的“老妙香宫粉局”,“宫粉”是以珍珠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妆粉,也称珠粉,因受皇帝青睐而销路大开。4)护肤护发用品:1、沐膏,润发用的油脂。“(郭氏)漓漓拉拉地使了一头棉种油,散披倒挂的梳了个雁尾,使青棉花线撩着。”这“棉种油”即以棉

55、仔榨成,可使头发光润,且有黏性,便于定型的头油。2、香胶,润发新品。3、香发散,止痒、净发、养发、固发的功效。3、面脂,“四节频颁戚里恩,面脂赐出月华门。”清宫词明清女性对头发如此爱护,护肤当然更是讲究了。说明面脂是宫廷女性不可缺少的护肤品之一。5)特殊习俗1、开脸习俗明清江浙一带,女子在出嫁前两三日,要请专门的整容匠用丝线绞除脸面上的汗毛,修齐鬓角,称为“开脸”。开了脸的女子当是人生最美丽的时刻,也是由姑娘变妇人的标志。2、开脸方法用一根棉线浸在冷水里,片刻取出。脸部傅上细粉,将线的一端用牙齿啮住,另一端别拿在右手里。再用左手在线的中央绞成一个线圈,用两个指头将它张开。线圈贴紧肌肤,更用右手将线上下推送。这动作的功效犹如一把钳子,可将脸上的汗毛尽数拔去。如果开脸者的技术高明,那会和用剃刀一样的不会引起痛苦。有些地方除婚前开脸外,婚后若干时必须再行一次,俗称“挽面”。直到现代,部分农村地区仍保有这种习俗。但尚未出阁的女子想要开脸,却是一桩大悖于社教的事。6)身体与服饰明代女装风格合身、窄瘦、修长,更加突出女性清瘦、窈窕之美,最具特色的是云肩、比甲。流行的裙子式样有“面褶裙”、“凤尾裙”等。男子服饰多承前代,只在色泽、长短上有变化。清代女子仍以纤瘦、高挑为美。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