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性病变_第1页
肺部感染性病变_第2页
肺部感染性病变_第3页
肺部感染性病变_第4页
肺部感染性病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肺部感染性病变肺部感染性病变第1页/共80页右上肺后段炎性病变n女、59岁。咳嗽、咳痰10天。入院输液1周复查吸收不明显。 第2页/共80页第3页/共80页第4页/共80页穿刺活检,结果为炎性病变第5页/共80页右上肺前段炎症第6页/共80页第7页/共80页第8页/共80页第9页/共80页肺炎nCT表现:右肺上叶尖前段示斑片状及大片状高密度区,实变区有通气支气管征。纵隔内见肿大淋巴结。n诊断:肺内感染性病变,首先考虑肺炎。n鉴别诊断:肺结核:临床病史较长、乏力等全身中毒消耗症状等明显。影像表现以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为好发,病变病理改变是渗出、增埴及钙化,肺内分布广泛时应该有相应的不同时

2、期(斑片状、空洞、纤维钙化!)的形态及密度的表现,对侧肺野常有播散病灶。第10页/共80页抗炎一周后第11页/共80页右主支气管异物阻塞性肺炎n女,48。咳嗽三月余,间有低热。第12页/共80页第13页/共80页右主支气管异物阻塞性肺炎,支气管镜检夹出一个鱼骨头第14页/共80页右肺下叶球形肺炎n女,11岁。自觉右胸部不适而就诊,胸透发现右肺下野结节、行CT检查。无咳嗽、咳痰、发热、盗汗,近期无感染病史,既往健康、营养状况良好。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第15页/共80页第16页/共80页第17页/共80页炎治疗10天后CT复查第18页/共80页左肺下叶肺炎n女,71岁。咳嗽,少痰,发热,外院抗炎治

3、疗效果不明显。第19页/共80页第20页/共80页第21页/共80页正规抗炎治疗一周(第22页/共80页第23页/共80页第24页/共80页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SARS)第25页/共80页第26页/共80页克雷伯杆菌肺炎第27页/共80页第28页/共80页第29页/共80页克雷伯杆菌肺炎n克雷伯杆菌肺炎多发生于长期酗酒,患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酗酒,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咳砖红色痰为其临床特点,起病发展较快,预后差。n文献报告克雷伯杆菌肺炎影像学改变为多发的脓肿和节段性肺炎,并有一个特点即变化快,此表现与金葡菌肺炎有相似之处。n对此疾病要有警惕,对于患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酗酒,长期使

4、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一旦出肺炎发性脓肿和多部位节段性肺炎,应考虑此病的可能,及时痰培养。第30页/共80页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第31页/共80页第32页/共80页抗炎治疗12天,病人症状明显改善,复查CT病灶明显变小第33页/共80页第34页/共80页卡氏肺孢子虫肺炎(HIV阳性)第35页/共80页第36页/共80页卡氏肺孢子虫肺炎n由于HIV病毒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使机体被病原体感染机会大增,尽管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艾滋病人的肺部感染,但据统计7080的患者可经历一次或多次肺孢子虫病原体感染,有50患者死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n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临床表现,慢性咳嗽及短期

5、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仅有少数病人能闻及肺部啰音,诊断需依靠痰或支气管灌洗液等应用改良亚甲蓝染色作快速诊断。n影像表现:间质性肺炎X线改变。第37页/共80页肺放线菌病第38页/共80页第39页/共80页放线菌病第40页/共80页肺囊肿合并感染n女性,24岁,咳嗽、发热半月。病灶CT值:平扫27HU,增强32HU。 n实验室检查:白血球11200/mm3,其它正常。第41页/共80页第42页/共80页肺囊肿合并感染第43页/共80页先天性肺囊性病n先天性肺囊性病是较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包括支气管源性囊肿(肺囊肿)、肺大叶气肿、肺大泡、囊性腺瘤样畸形和先天性囊肿性支气管扩张

6、等。n病因学:胚胎发育期,因气管、支气管异常的萌芽或分支异常发育所致。病变可发生在支气管分支的不同部位和显示不同的发育阶段。囊肿常为多房性,也可为单房性。囊壁多具有小支气管壁结构,内层有纤毛柱状上皮,外层可见散在小片软骨,壁内可见到平滑肌束和纤维组织。有些具有分泌粘液的柱状细胞,腔内充满粘液。第44页/共80页先天性肺囊性病n临床表现:支气管囊肿在临床上多无症状。一旦囊性病变与小支气管沟通,引起继发感染或产生张力性气囊肿、液囊肿、液气囊肿或张力性气胸等压迫肺组织、心脏、纵隔和气管移位时,就可出现症状。n(一)婴幼儿期:张力性支气管源性囊肿、肺大叶气肿和肺大泡较多见。临床上常呈现胸内张力性高压症

7、状,表现为呼吸急促、紫绀或出现呼吸窘迫等症状。体检见气管移向对侧,患侧叩诊鼓音,呼吸音降低或消失。第45页/共80页先天性肺囊性病n胸片显示患侧肺囊性病变引致肺不张,纵隔、气管移位,并可呈现纵隔疝和同侧肺不张,病情危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因呼吸衰竭死亡。n(二)儿童期:较多见的为支气管源性囊肿。临床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患者常因发热、咳嗽、胸痛就诊。n(三)成人期:多见于后天继发性肺大皰和支气管源性囊肿。临床表现均因继发感染出现症状,如发热、咳嗽、脓痰、咯血、胸闷、哮喘样发作、劳累性气促和反复出现气胸等症状。需与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空洞和肺部肿瘤等鉴别。第46页/共80页先天性肺囊

8、性病n影像学表现:第47页/共80页先天性肺囊性病n影像学表现:第48页/共80页先天性肺囊性病n影像学表现: 4.多发性液、气囊肿 胸片上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液、气腔。尤其病变位于左侧者,需与先天性膈疝鉴别,后者也可呈现为多个液平,必要时口服碘油或稀钡检查,若在胸腔内见到造影剂进入胃肠道,则为隔疝。 值得提出的CT广泛应用于临床,可清楚的显示了囊肿的部位、大小及其边缘清楚光滑无分叶的特征, 尤其是通过增强扫描,囊腔不强化具有特征。CT应做为鉴别诊断的重要要方法。第49页/共80页毛霉菌肺炎n女,47岁。发热半月,血象高。近半年一直应用激素治疗自免性肝炎。n结果:痰检查见大量霉菌菌丝,气管镜刷检

9、培养为毛霉菌。第50页/共80页第51页/共80页第52页/共80页第53页/共80页第54页/共80页治疗后4月复查 第55页/共80页毛霉菌病n毛霉菌病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毛霉菌为真菌中的一种,属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免疫力降低是致病的诱发因素。n糖尿病、白血病、营养不良、肝肾疾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易患本病。n毛霉菌丝具有嗜组织性,可穿透支气管壁,侵袭血管,尤其是小动脉形成栓塞和血栓形成,导致组织缺血、出血性梗死及组织坏死,累及肺动脉时可引起致命性大咳血。n临床表现分为鼻脑型、心肺型、胃肠型、皮肤型和其它型等多种类型。本病的病死率高,多死于真菌脓

10、毒症、呼吸衰竭、咳血、及合并细菌性脓毒症。第56页/共80页淹溺者肺n女,32岁。第57页/共80页第58页/共80页第59页/共80页第60页/共80页淹溺者肺n男,29岁。酒后与同事澡堂洗澡,相互之间潜水憋气,看谁的闭气时间长,出现喀血,量约:100ML。 第61页/共80页第62页/共80页第63页/共80页发病机制n发病机制可能存在所谓的溺水机制。肺水肿的三种类型-ARDS、心源性、肾源性。nARDS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各种病因可直接或通过炎症反应,损伤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型上皮细胞,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通透性增加,水分及大分子蛋白质转移到血管外,引

11、起间质性和肺泡性肺水肿。肺泡型上皮细胞损伤使表面活性物质生成障碍,肺泡的表面张力增加,使肺泡萎陷并加重肺水肿。第64页/共80页发病机制n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型上皮细胞损伤改变导致氧的弥散障碍,肺顺应性下降及肺内分流增加,严重影响了血液循环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最终导致氧分压顽固性下降,从而发生ARDS。n最近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导致毛细血管和肺泡型上皮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炎症反应通过炎细胞及体液发生作用。炎细胞包括多核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体液因素有细胞因子、脂类介质、氧自由基、蛋白酶补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等。第65页/共80页发病机制nARDS是因上述多种因素在多个发病环节发生

12、作用而引起。nCT表现:小叶间隔线比心源性肺水肿少见。肺内有弥漫性或斑片状毛玻璃密度或肺实变影像。有的可见小叶中心密度增高影。病变分布可为外围肺野较重,或中央性分布而外围部病变较轻微。第66页/共80页诊断和鉴别诊断n本病的诊断需将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表现相结合。n本病需与其它原因的肺水肿鉴别。心源性肺水肿有肺血重新分配,上肺血管影增粗而下肺血管影变细,有间隔线,左心增大。肺内斑片状实变阴影位于肺基底部或中央性分布。肾性肺水肿肺纹理普遍增粗,血管蒂增宽。肺实变阴影中央型分布较多。 (摘自“成人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马大庆)第67页/共80页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n女,50岁。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

13、发热和体重减轻。第68页/共80页第69页/共80页第70页/共80页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n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是寄生虫(钩虫、蛔虫等)和药物(呋喃妥因等)所致的变态反应,为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的一种消耗性疾病。n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热、体重减轻、盗汗。咳嗽多粘痰,伴气急和咯血。周围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多在2070。肺间质、肺泡和细支气管内有白细胞浸润,主要为成熟嗜酸粒细胞,少量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肺泡中可见细胞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和尖棱结晶的多核巨细胞,此为本病的病理特点。有些肺小血管,主要是肺静脉有血管炎,有时见多核巨细胞及嗜酸肉芽肿。 第71页/共80页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n胸部X片显示不呈段或叶性分布的周围片状阴影,常为双侧分布。n糖皮质激素治疗后48h内症状和胸片可迅速消失。在同一局部可反复发生,数年后变为纤维化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